?

網絡文學的“中華性”及其建構與傳播

2022-06-30 22:29雷成佳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 2022年3期
關鍵詞:海外傳播中國精神網絡文學

雷成佳

摘要:網絡文學的“中華性”突顯,這不僅緣于其對傳統技藝、古詩詞、神話傳說、學派思想、古代歷史及人物故事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與演繹,還體現在作品中人物塑造、價值傳達、審美意趣等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吸納與弘揚。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如火如荼,但受作品譯介、文化差異和市場導向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存在著思想價值傳導的淺顯和偏差、海外原創作品對中華文化元素運用刻板和表征單一等問題。在演變趨勢上,網絡文學對“中華性”的表達逐漸從復古式的回顧轉移到與當下時代精神的輝映。網絡文學作者通常以現代性的理念燭照傳統文化,通過深究細考來豐富文化元素的表達,對“中華性”的建構與傳播具有融東西文化打通時空界限、借普適情感激發讀者共鳴、承多種載體拓展輻射范圍的手段與優勢。

關鍵詞:網絡文學;“中華性”;傳統文化;海外傳播;“中國精神”

引言

網絡技術的極速迭代升級引發了90年代全球范圍內的信息技術革命,互聯網如洪水猛獸般突進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帶來空前影響的同時構筑著人類全新的生活空間?!靶畔⒏咚俟凡恢淮砹藝鴷D書館中每本藏書的捷徑,而且正創造著一個嶄新的、全球性的社會結構”[1],如尼葛洛龐帝所言,互聯網把世界變成了一個萬物互聯、全方互通的地球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網絡文學并沒有一味求“同”求“共”,其中囊括動畫、語音、視頻、圖片等現代科技因子的“網話文”并沒有流行開來,而真正為讀者所追捧并形成超級IP的是那些符合中式審美傳統的“網絡原創文學”。雖然網絡改變了文學的載體和傳播方式,但文學寫作與審美的傳統慣性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細究這種“慣性”,就會發現它是那些積淀千年的具有鮮明民族性和國度性的語言文字、科學教育、文學藝術、倫理道德、宗教哲學、習俗禮節、名人掌故等中華傳統文化及在其亙久濡染下國人所表現出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情感心態、審美偏好等中華文化傳統,簡而言之,就是“中華性”。

“中華性”一詞在文學領域首次出現在張法、張頤武、王一川三位教授于1994年寫就的文章《從“現代性”到“中華性”——新知識型的探尋》,文章主旨是倡導文藝創作與研究排除“他者”的泛型,尋找并展現“自我性”,其中對“中華性”的要旨做了詳細闡述:“中華性并不試圖放棄和否定現代性中有價值的目標和追求,相反,中華性既是對古典性和現代性的雙重繼承,同時又是對古典性和現代性的雙重超越?!薄芭c現代性預想的讓中國完全化為西方、融入西方而達到普遍的人類性不同,中華性珍視自己作為人類一分子的文化資源?!薄爸腥A性擁有一種容納萬有的胸懷,它嚴肅地直面各種現實問題,開放地探索最優發展道路?!盵2]時隔二十多年,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在國家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時代吁求下,網絡文學及對“中華性”表達與張法教授等人的理論觀點形成了時空輝映,網絡文學對中華文化資源的珍視和對西方文化資源的融合,實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超越。2017年網絡文學研究者夏烈先后在《光明日報》和《群言》上發文《是時候提出網絡文學的“中華性”了》和《我為什么要提網絡文學創作中的“中華性”》兩篇文章,他提及了網絡文學充沛的中華精神認同,但并沒有深入肌理地挖掘“中華性”在網絡文學中的表征方式、建構過程及其在當下的闡釋與傳達。筆者認為,網絡文學的“中華性”是指網絡文學對中華傳統文化與中華文化傳統的雙重繼承與超越,并且隨著歷史的更迭與時代的進步,這種“中華性”越來越側重于與時代主題相呼應的精神內涵。中華傳統文化與中華文化傳統是一體二元、形神相生的,中華五千年文化成為網絡文學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它們自然而然地融在網絡文學的血脈里并使其熠熠生輝,在全球文化互融互滲的布景中高揚起了中華文化的根性。

一、網絡文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

吸納及類型表達

文化學家顧冠華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概念曾有清晰的論述,他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并且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3],對此,很多優秀的網絡文學作者往往會自覺地汲取其中的營養,古典歷史類、武俠仙俠類、東方玄幻類、古代言情類等多種類型的網絡小說都飽含著濃郁的中華韻味。

(一)對傳統技藝及相關元素的引用及表述

起初,中華文化元素在作品中大多起點綴之用,如網絡小說《愛你是我做過最好的事》講的是一個關于青春與成長的故事,因作者是醫學專業,對各味中藥了解較深,遂以二十八味中藥作為各章節題名以此寓意愛情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感受,但中藥這一文化元素的使用與故事情節、主題并不貼合,有牽強附會之嫌,祛除相關內容絲毫不影響小說的完整性。隨著國風網文發展的愈加成熟,其對文化元素的運用愈加廣泛而系統,與作品的契合度也越來越高。中華美食、琴棋書畫、茶曲雜藝、傳統手工藝、中醫等文化元素都被作者取之來用,如將科舉制度與仕途故事相融合的《穿到明朝考科舉》、講述蘇繡這門傳統手工藝的《農繡》、講述中醫及相關故事的《岐黃》、展現中華美食的《上膳書》等,此類作品往往將傳統手工藝、行業文化貫穿在主要人物的生活故事中。小說《岐黃》題目本身就具有濃郁的中華文化色彩,外籍青年對中華醫學的理解、尊崇與傳承正是以世界的眼光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認可與傳揚,展現了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所散發的魅力?!断嗦暣髱煛返淖髡咛扑姆阶鳛橐幻Y深曲藝票友有感于傳統曲藝的消沉沒落而寫此書,小說通過一對相聲師徒的命運史展現了相聲這門傳統文化藝術從老派到新派的興衰變遷之路,其在精彩的故事和有趣的軼事之中融合了相聲、京劇、口技、評書、京韻大鼓等多種傳統曲藝文化藝術,將豐富的知識史料與小說藝術融會貫通,是一部中華文化韻味十足的精品之作。此類文化元素在網絡小說中的運用,加強了文本的厚重感,在給讀者普及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帶來新鮮的文化閱讀體驗。

(二)對古詩詞、古典文學名著的運用及改編

語言是小說的外衣,通常以粗淺娛樂化的網言網語為標志的網絡文學也經常在中國古典語言文學中汲取營養,有用古詩詞或有古詩意味的詞句為小說命名的,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寂寞空庭春欲晚》《海棠經雨胭脂透》;有用半文半白的話語作為文本敘述語體的,如流瀲紫的《甄嬛傳》和管平潮的《仙路煙塵》;還有用古詩詞渲染氣氛、點染人物心境、烘托人物命運或直接參與情節推動的,如《慶余年》中莊墨韓與范閑的“朝堂斗詩”,又如作品《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對辛棄疾詞《青玉案·元夕》的巧妙運用,長樂公主在熱鬧的和親婚宴突聞此詞樂聲,想到自己今后要在異域了度終生不禁淚落塵埃,燈火闌珊中孤落女子的凄楚意境躍然紙上,如此運用不僅豐富了文本的蘊藉性,又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古典衍生類網絡小說是直接以古典文學為基礎架構而續寫或改編的小說,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基本都被網絡作家二次創作過,如《西游記》的衍生文《悟空傳》和《大潑猴》;《紅樓夢》的衍生文《紅樓夜話》《我在紅樓修文物》《紅樓之賈琰的成長日記》;《三國演義》的衍生文《郭嘉》《曹賊》;《聊齋志異》的衍生文《穿入聊齋怎么破》。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綜合多部古典文學作品而衍生的網文,如將《山海經》《淮南子》等書中元素綜合運用的《我開動物園那些年》《蜀山》等,這些作者往往具有古典文學閱讀與積累的基礎,會根據個人情感好惡對其中的人物或事件進行重新創作,充分體現了網絡作家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對神話傳說及風水玄學的化用

中華神話故事成了玄幻、穿越、仙俠等非現實題材網絡小說“采蜜”的后花園,此類網文背景多取材于東方神話、傳說故事等,借由其中的神鬼狐妖、天庭地府等元素構建作品的世界觀,如《巫神紀》《星辰變》等。網絡作家們還會將神話傳說中的神仙故事、妖魔神獸、靈異法術等直接轉化或加以創造性引用,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就引用了《山海經》中“青丘”和“九尾狐”,《楚喬傳》中的“蒼梧鳥”、《捉妖記》里的“胡巴”、《天乩之白蛇傳說》中的“小白蛇”、《香蜜沉沉燼如霜》中的“魘獸”等等,都讓人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在營構的一個個超自然世界中充溢著中華風。

仙俠玄幻類網絡小說往往包含著中國特有的道教概念、玄學知識和俠義精神,對中國古老神話中的元素借用也較多。如以道教為主體思想的修真文《修真四萬年》《飄渺之旅》;以太古時代為背景的洪荒文《武墓》;取材于東方神話傳說的東方玄幻文《斗破蒼穹》;綜合多種傳統思想及學派的武俠文《龍蛇演義》等。網絡玄幻小說、盜墓小說和懸疑小說充分吸收了中國風水學知識和民間的怪異奇談,承續了古代志怪小說的流風余韻。天蠶土豆的《斗破蒼穹》基于玄學知識營造出一個超凡的“斗氣”的世界體系、天下霸唱的《鬼吹燈》運用中國傳統風水學、周易、五行八卦等知識描繪了一個奇詭玄妙的靈異世界。

(四)對古代歷史及人物故事的再演繹

“很多網絡名家名作越來越傾向于中華史的敘述——你可以說這是中國古已有之的強大的史傳傳統和歷史演義的文脈所致——這本身就是一種‘中華性’?!盵4]歷史演化小說在網絡文學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寫作者往往對明確的歷史事件及人物進行回塑再造,中華悠久的歷史成為其表達個人史觀的豐碩素材。網絡穿越小說、架空小說、后宮小說等類型小說雖然會虛構歷史背景和歷史人物,寫作者也會到歷史史料中尋找相對應的參考依據,以建構起令人信服的古代世界,如金子的《夢回大清》、蔣勝男的《羋月傳》、桐華的《步步驚心》等古代言情文中的歷史背景有真實有模糊,在古代故事中浸潤著當下人的視角,能給讀者帶來閱讀的滿足感。網絡作家阿越作為歷史專業的研究者對歷史充滿了個人化的感懷與假設性的期許,作品《新宋》應是他想象歷史的實踐之作,他將自己幻化成作品中的現代青年人石越,穿越到北宋熙寧二年,利用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術煉鋼鐵、造火器、建大學,播下了文化啟蒙的種子,他企圖以此來改變史書上記載的北宋模樣。阿越以“一廂情愿”式的執著重構著心中的北宋史,將歷史的偶然性與偶然之外的歷史訴諸于筆墨紙硯。類似的作品還有《中華再起》《將夜》《上品寒士》等,此類網絡歷史小說的寫作以彌補歷史缺憾為目的,作者在文學藝術中馳騁個人感懷,在對歷史進行總結反思的同時實現個人性歷史的重述。

二、網絡文學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弘揚

“網絡文學不止是用太極、八卦、武術、工藝等東方神秘文化吸引讀者,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承載的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思考和情感?!盵5]原閱文集團總裁童之磊口中的“思維、思考和情感”則指向的是流淌在國人身上的中華文化傳統。中華傳統文化內核中的物態層面、文化制度層面、行為文化層面具有“過去式”的靜態性、顯在性、穩定性,而心態文化層面卻流傳下來成為可延續的、隱性的中華文化傳統,“中華文化傳統主要是以精神為載體的表達人們思想、思維、價值、理念等“形上”之道,是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魂的重要表現?!盵6]流淌在民族血脈里的家國情懷、儒釋道文化、俠義精神是中華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這成為很多網絡作家奮筆疾書的源動力,中華文化品格的基因成為其強有力的內核支撐,使作品沒有停留在古風古語的飾配表層,而是向文化縱深處開掘。

中華朱子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來認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有四個特點:“責任先于自己、義務先于權利、群體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盵7]因此,在我們的血脈里流傳著先人后己、敬業樂群、愛好和平、見義勇為、扶正揚善等優秀品德,這些優秀的中華文化傳統成為網絡小說核心價值觀的內核支撐,如體現中華民族崇尚和平理念的《斗破蒼穹》、贊揚中國人民心懷天下和不媚權貴的《仙逆》、體現中國青年勇于擔當的《擇天記》等作品都頗具口碑,引起了很多青年讀者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在網絡小說的主要角色身上,也往往都凝聚著美好的精神品格,如《誅仙》中重情重義的張小凡、《瑯琊榜》中舍小恨就大義的梅長蘇、《將夜》中堅守正義的夫子及其弟子們、《明月度關山》中美麗倔強又勇于擔當的支教老師明月、《兵王》中充滿責任心與大愛精神的消防兵沈笑等等。這些角色背后的精神支力恰是中華文化傳統凝結的思想體系。網絡作者們透過這些人物在作品中不遺余力地展現著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文化風范,闡釋著道家萬物自治的哲學理論,弘揚著仁善孝誠、堅韌志恒的精神美德。

“大團圓”式的審美似乎成了我國文學藝術創作的慣性心理,究其根源,是受中化文化傳統中對“圓”的追崇心態的影響,《易經》中就很明顯地體現了我國古人的“圓道觀”,他們認為“圓”意味著“大美”“至美”的境界。藝術創作中的“團圓”能給人帶來審美的滿足,網絡文學也不例外,它表現為《將夜》中寧缺與桑桑的沉冤昭雪、《莽荒紀》中紀寧對滅族之災的報仇雪恨、《扶搖皇后》中扶搖和長孫無極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含桃》中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的美滿和樂。

三、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

及“中華性”的建構

近年來,網絡文學形成了“出?!钡臒岢?,截至目前,中國網絡小說已通過Webnovel、Wuxiaworld、Novelupdates等平臺出海作品超800部,已傳播到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潛在用戶超8.5億?;仡檨砺?,網文“出?!贝笾陆洑v了三個階段,2004年至2007年是萌芽期,中方將《隋亂》《鬼吹燈》《誅仙》等作品向海外出售版權,或將作品的翻譯版在海外發售;2008年至2014年是發展期,中國幾大核心網文集團有意搭建網文“出?!逼脚_,各類翻譯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盜墓筆記》《甄嬛傳》等作品在海外受到熱捧;2015年至今是爆發期,海外原創中國風網絡小說與AI翻譯出現,《全職高手》《染指成婚》《擇天記》《你和我的傾城時光》等IP改編作品火爆海外,這些具有中華元素的網絡文學作品極大地吸引了海外年輕讀者的關注。網絡文學在海外掀起巨浪的同時弘揚了中華文化及精神傳統,滿足了海外讀者對中國的文化想象。

網文“出?!钡牟煌A段呈現了“中華性”在海外傳播的軌跡特征。蕭鼎的《誅仙》幾乎涵蓋了網文“出?!泵妊科谒凶髌返奶刭|,作品以道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主體思想架設起一個集仙俠、穿越、玄幻等多類型題材元素為一體的東方玄秘世界,主人公張小凡身上集結著中國古典俠義精神,作品中對異獸和神形的描寫,對合歡鈴、伏龍鼎、九陽尺等法寶的設定,對道、佛、魔三派思想的剖析都烘托出了文本濃郁的東方色彩,其浪漫奇詭的構思、氣勢恢宏的架構、情撼九天的真意無不令人擊節長嘆。隨后《我欲封天》《盤龍》等更多的玄幻小說涌出國門,網文“出?!钡拿妊科谝虼藥в袧鉂獾男钌?,令海外讀者們饒有興趣地探索東方玄學和道學的奧秘,并彼此互稱“道友”。隨著網文海外市場的拓展,網文集團和作家們不斷摸索著海外讀者的閱讀口味,將更加鮮明而多元地展現中華文化元素的作品送出去,古典歷史加言情類的網文在“出?!卑l展期得到青睞,《后宮·甄嬛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部以后宮加言情為主體的網文包含著古代歷史、服裝、飲食、語言、習俗等諸多中華文化元素,然而選送者們似乎只看到了作品元素的表層“諂媚”作用,卻忽略了其文化內涵的欠缺性,作品過于追求文本的故事性而過多的描繪權力爭斗、暴力復仇等情節,其對叢林法則的渲染與認可遮蔽了是非判斷的價值立場,這明顯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特點。網文“出?!钡谋l期則充分認識并運用了爆款IP的價值,如根據《全職高手》改編的影視劇在美國主流視頻網站netflix上播放,將中華傳統文化以更加立體的方式傳播出去。

除了中國網絡小說的海外譯介,國外一些作者在中華文化的濡染下也嘗試著講述自己眼中的中國故事,其中不乏產生國際影響的作品,如美國作家Tinalynge創作的《藍鳳凰》系列、在俄羅斯被評為最受歡迎武俠小說之一的《龍心》(作家Kirill Klevanski)、位居亞馬遜歷史幻想類暢銷書排行第26位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者是馬來西亞華人TaoWong)等作品都吸引了大量粉絲。這三部產生影響較大的作品均是重生穿越與武俠相結合的類型題材,作品中糅合了中國玄幻文化、武俠精神,彰顯了中華風氣。Tinalynge是中國玄幻網絡小說迷,《藍鳳凰》里有很多玄幻小說中的元素,其中人物修煉的等級和技能的設定充分顯示了作者對“氣”“丹田”等知識的積累,作品中的人名地名也盡量中國化?!洱埿摹啡诤现袊诺渖裨捙c傳說營造出一個別具洞天的新世界,作品故事性強,兼具古代武俠和現代游戲元素,引人耐讀?!肚Ю镏惺加谧阆隆芬岳献印兜赖陆洝分械拿跃錇轭},塑造了一個出身平凡卻踏實奮進逐漸成為強者的主人公??赡苁芊g影響,也可能是東西方思維與敘述方式的差異,在閱讀此類小說時給人留下簡單化、模式化的印象,甚至有讀者直言閱讀完第一段就感覺出這是外國人寫的小說。海外原創中國風網絡小說以“土著性”的思維方式講述中華文化更容易為本土人接受,但也存在對中華傳統知識元素理解膚淺、引用刻板、對文化精神的領悟與轉化簡單淺顯的弊病。

可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及其對“中華性”的建構經歷了自主自發、逢迎諂媚、全面浸透三個階段,作品中鮮明的東方元素、富有中華美德的人物形象、頗具中國傳統思想和哲學觀念的內在審美意蘊都逐漸浸入了海外讀者的內心,使其在閱讀期待得到滿足的同時逐漸形成了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構想,但是受作品譯介、文化差異和市場導向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種文化的構想是不全面的,甚至存在偏差的。

四、網絡文學“中華性”的當下闡釋

隨著時代的進步,中華文化傳統不斷衍生新的內涵和精神,網絡文學似乎也不再滿足傳統知識的介紹與文化的普及,而是與時俱進地將新時代的中華精神融進作品中,其對“中華性”的傳遞實現了從復古式的回顧到對時代精神的闡釋與弘揚。在時代精神的呼喚下,“中華性”更多地指涉為與時俱進的“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盵8]從革命時期的“五四”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北大荒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從改革開放時期的抗洪精神、特區精神、奧運精神到新時代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9],中國精神在汲取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又隨著時代的進步得以豐富和發展。

如果說玄幻、仙俠、穿越等非現實題材網絡小說對“中華性”的表征是無意的或刻意的,表征內容主要體現在古典元素和傳統思想層面上的,那么現實題材網絡小說對“中華性”的高揚則是有意有謀的,更側重于新時代精神的闡釋與弘揚。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2013年時提出“我國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必須使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走向世界,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面面,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盵10]與之相關的系列講話、出臺的系列文件均表明對中華文化的弘揚、對時代精神的表達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意志。不僅如此,黨的十九大明確倡導將現實題材作為文學創作的主要方向,中國作協及網文集團不斷加大對現實題材網文的扶持培育和鼓勵力度,上海市新聞出版廣電局與閱文集團聯合舉辦“中國網絡文學原創現實主義作品征文大賽”已有5年時間,一時間謳歌英雄、彰顯時代風貌、闡釋中華民族新時代新風尚的網文作品層出不窮。有從普通工作者出發挖掘其高尚人格和闊達情懷的,如表現醫者仁心的《急診科的那些事兒》,表現支教教師為愛奉獻、青春無悔的《明月度關山》,表現扎根基層、務實肯干的大學生村官的《大山里的青春》;有從基層群體出發反映其愛崗敬業、團結奉獻的,如表現當代基層社區青年工作者踏實又具創新精神的《白紙陽光》,展現普通民警盡職盡責保安一方的《朝陽警事》;有從宏觀視角高揚家國精神的,如展現新時代家風的《百年家書》,展現我國軍人奮勇英氣的《最強兵王》,以史詩般的品格和宏闊的格局展現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成績的《復興之路》《大國航空》《大國重工》等等,這些網絡文學作品無一不真切而深刻地詮釋著“中國精神”的內涵。

在眾多闡釋并高揚“中國精神”的現實題材網絡小說中,恒傳錄的《中國鐵路人》頗具典型性,一方面是網站對這部作品弘揚“中華性”的有意指引,另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對“中國精神”詮釋的生動性、深刻性和當下性。沒有寫作經驗的恒傳錄提交的作品初本叫《電化歲月》,是一個缺少故事性、趣味性、高度性的平淡無奇的文本,編輯引導其將作品從個人自傳式的工作總結調整為表現鐵路工作者群體奮斗史,反映了中國鐵路近40年來的改革變化及取得的成績,如此一來,原作的視角、主題、旨意都提升到了一種宏觀且闊達的高度,由此可看出網站對文化政策的有意呼應,也是此類作品“中華性”得以彰顯的力量之一。在內容方面,《中國鐵路人》以細膩充實、真實又質樸的筆觸塑造了以白玉傳為代表的中國現代鐵路工人群像,彰顯了他們在積極投身鐵路事業過程中表現出的攻堅克難、敢于創新、樂于吃苦的精神,展現了我國鐵路在“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理念下極速發展、日新月異的光輝景象。白玉傳心中的“鐵路夢”是億萬民眾奮勇追逐的“中國夢”的縮影,其在追夢過程中所踐行的核心價值觀恰是“中國精神”的有力表達,也是作品自覺地在與“中華性”的時代主題呼應。這些現實題材網絡小說的集群性涌現無疑是對這一使命的主動承擔,它們紛紛深入社會生活中挖掘典型、為時代畫像,成為“中華性”與網絡文學特色兼具的佳作。

五、網絡文學“中華性”的建構及

傳播優勢

(一)取精去糟,以現代理念燭照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既有綿延千年的傳統美德,也有潛壓已久的沉疴痼疾,網絡文學作者往往能用人物的文明美德感化讀者、以正向的價值觀引領讀者,不僅如此,他們還會以現代人的視角、科學進步的理念來燭照傳統文化,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如根據古典名著《木蘭詩》改編的《木蘭無長兄》是一篇古典衍生文,作者祛除了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而是以現代女性主義的知識視野深入的剖析了木蘭的內心情感世界,為讀者展現出一個自立自強又柔婉細膩的獨立女性形象。

(二)深究細考,用真實細節豐富文化元素

起初,網絡小說“小白文”的屬性是讀者喜歡的原因之一,但久而久之,其淺白的思想、粗糙的情節、單純的娛樂已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甚至給大眾留下膚淺粗陋、雜語狂歡等不良印象。讀者的審美口味不斷提高,網絡作家也逐漸成長成熟,傳統文化元素不再是簡單的配飾和生硬的表達,他們開始向文化元素縱深處挖掘,以此提高作品的思想性、文化性、審美性。如古代言情小說《華簪錄》對古代首飾制造工藝作了深入的考究,將其中手藝研磨、逸聞趣事與文本的主體線索相融合,豐富了細節、推動了情節。

(三)聚合東西,融多元文化打通時空界線

網絡文學的推廣需要承借能輕松融入受眾中的載體,ACGN(動畫、漫畫、游戲、小說的總稱)成為其在數字消費時代最適合不過的話語體系,這套話語體系本身就具有契合海內外青年讀者的文化交融性、開放性、多元性,它“駁接上了中國舊小說的傳統,沿著變文、評書、明清小說、鴛鴦蝴蝶派和近世以金庸、瓊瑤為代表的港臺通俗文學的軌跡一路走來,嫁接了日本的動漫、英美奇幻電影、歐日偵探小說等多種元素為一體,是世界文化在中國碰撞而出的成果?!盵11]因此,我們會發現很多網絡文學文本不僅在敘述方式上中西語結合,還會將東方故事、仙佛妖魔與西方的創世神話、天使法師相糅合,將中華傳統的儒釋道文化與西方的騎士精神相融合,產生了《盤龍》《雪鷹領主》等一批為中外讀者既易于接受、又勾起探索異域文化興趣的優秀作品,而網絡文學中中華文化的傳播也變得豐富多元起來。在數字媒介聯通世界的傳播優勢下,在海內外粉絲共構的文化共享空間里,擁有穿越歷史時空因子的網絡文學又具備了跨越地理空間的力量,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四)保持本色,借普適情感激發讀者共鳴

在消費語境下,網絡文學天然的帶有語言生活化、基調戲謔化、情節劇本化的文體特征,這種大眾化的文藝形式最大公約數般的打通了海內外讀者的“快感通道”,它通過波瀾起伏的情節、活潑簡潔的敘述話語、章回體的段落結構來迎合讀者的閱讀欲望,滿足讀者的“白日夢”想象,其親民性十分貼合廣大讀者的接受能力和審美偏好,繁復多樣的題材又不同程度地回應了大眾的理想欲求和精神向往,如網絡玄幻文、修真文等類型題材小說中慣用的“草根逆襲”模式就十分精準地抓住了現實生活中弱勢群體的心理狀態,作品中滲透出來的嫉惡如仇、禮贊英雄、探求真諦的價值觀與生命理想傳達著大眾的情感訴求,故能引起讀者的普遍共鳴。

(五)IP聯動,承多種載體拓展輻射范圍

在市場運作與資本驅動下,網絡文學早已成為影視劇、游戲、動畫、動漫及其他周邊文化衍生品改編開發的核心IP,很多網絡文學作者在創作之初就十分重視文本的劇本性,因為創造出一個爆款IP能使其名利雙收,在粉絲經濟大潮下追求優質作品價值的最大化是網文平臺與作者的雙重追求。如《步步驚心》《甄嬛傳》《花千骨》《瑯琊榜》《羋月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網絡小說先后改編成影視劇,均創下收視新高。在IP開發的過程中,網絡文學文本中的中華元素自然隨著各種文化產品的生成而傳播,在實現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同時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接納吸收,其傳承與弘揚的渠道得以拓展。

結語

隨著我們國家不斷繁榮強大且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中心,文學作者們自然而然地承擔起了講述中國故事的使命,而故事的講述方式正是國人如何在世界舞臺上建構中華形象的思維表達,這也是網絡文學“中華性”傳統的根源所在。但我們也應看到,網絡小說在努力扎進傳統文化、深入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存在著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偏頗和對時代精神的誤讀問題,還有些作者為了博得讀者眼球而過度渲染暴力與丑惡、過度推崇江湖風氣和封建迷信,這無疑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不利于中華形象的建構,“只有那些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保持了民族特性和民族生命力的部分,才是需要被弘揚的中華優秀文化的硬核傳統”。[12]因此,網絡文學作者不僅要有主動弘揚中華文化的意識,還應有科學理性的文化辨識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筆下作品生“根”添彩,才能講好中國故事。

[注釋]

[1][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5頁。

[2]張法、張頤武、王一川:《從“現代性”到“中華性”——新知識型的探尋》,《文藝爭鳴》,1994年第2期。

[3]顧冠華:《中國傳統文化論略》,《揚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4]夏烈:《我為什么要提網絡文學創作的中華性》,《群言》,2017年第10期。

[5]童之磊:《文化出海,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815/c404023-31297597.html,發表時間為2019年8月15日,文獻訪問時間為2022年3月5日。

[6]韓美群、楊威:《中華傳統文化與中華文化傳統關系再檢視》,《江西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

[7]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51-56頁。

[8]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重要講話》,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17/c64094-20816352.html.發表時間為2013年3月17日,文獻訪問時間為2022年3月5日。

[9]習近平:《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新華網,http://m.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20/c_1122562934.htm,發表時間為2018年3月20日,文獻訪問時間為2022年3月5日。

[10]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4/0101/c64094-23995307.html,發表時間為2014年1月1日,文獻訪問時間為2022年3月5日。

[11]蔣楚婷:《淵源有自,流變創新——回眸中國網絡文學20年》,《文匯報》,2018年7月23日,第3版。

[12]桫欏:《提升網絡文學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是硬核》,《光明日報》,2020年1月8日,第2版。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立項項目,項目名稱《中國網絡小說的海外傳播及其“中華性”的建構》,項目編號:BBZZKY-2020012。

猜你喜歡
海外傳播中國精神網絡文學
調查
我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困境與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國網絡文學闖蕩海外江湖
從莫言作品的海外傳播看東西方文化的認同構建
淺析弘揚中國精神與激發改革創新實踐活力
“感動中國”視域下少數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國精神特質評析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力研究
“中國精神”研究綜述
《參考消息》中的中國電影及海外評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