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數字化背景下的語文創新模式研究

2022-06-30 22:33李夢婷
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 2022年7期
關鍵詞:創新模式互聯網

李夢婷

【摘 要】當下,“互聯網+”正漸漸進入教育教學領域,它以開放的學習環境、多元的學習資源、個性的學習工具、可視的學習過程、智能的學習評價,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促進著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語文學科的教學也在“互聯網+”的帶動下,變得融合共生,能有效地挖掘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能力。本文以教學《父愛之舟》為例,借用一對一移動終端,在教學中努力調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創新教學新模式,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自主性、開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體現互聯網對語文教學創新模式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 數字化背景 創新模式

一、分析:“互聯網+”在語文教學中的優勢

(一)構建課堂演示場

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借助互聯網,利用有效的生成性資源,我們可以將教學的重難點,特別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聚焦在課堂中。學生在現有信息技術手段的協助下,深入探究,繼而在小組討論中對聽、說、讀、寫有更加具象的認知,操作性強。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手段,我們可以聚焦問題的呈現形式,如組織辯論賽、認證會、主題沙龍等,讓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分享自己的見解,提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構建資料搜索網

在閱讀理解活動中,學生要想深入文本,離不開課外資料的獲取,除了紙質書籍的閱讀,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新穎的應用程序(APP)導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所學文章的特點、題材、內容等,為學生推薦具有針對性的學習APP,學生則可以充分有效利用互聯網,突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去網上搜索、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款或多款APP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以及課外資料的獲取。由此,為學生提供了鏈接世界的大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架設了深入理解文本的橋梁。學生在每款APP中初步學習新知,鍛煉了自身積累知識經驗的主觀能動性。

(三)構建交流對話框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只能實現簡單的師生對話或者生生對話,而利用互聯網,在交互一體的環境下教學,則拓寬了課堂交流的天地,使課堂交流的范圍更廣泛,層次更深入,方式更簡單,信息更新與反饋更及時。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依托網絡的快速交流平臺,例如QQ群、微信群、釘釘、空中課堂等,學生能在課堂上進行組員與組員間、小組與小組間的實時交流互動,分享體驗、答疑解惑,形成教育大數據,為開展課堂集體交流對話提供借鑒。

(四)構建延伸拓展面

語文學習必須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書本中擴展到現實生活中,而合理利用互聯網提供的圖片、文本、音頻、視頻等教學資源,則是學生學會學語文、用語文的又一個途徑。借助各式教學資源和多種工具,學生就能隨時隨地借助便捷式終端,通過網絡連接到云平臺,選擇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主動、按需、多樣化學習。另外,基于“互聯網+”,教師的教學思維得到延伸與擴展,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這樣的課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完美發揮,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更能有條不紊地開展。

二、實踐:促進語文教學創新式發展

互聯網下,iPad教學比傳統教學更加便捷,能夠對事物進行直觀形象的描述,幫助學生理解,使教學形象、生動、有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使教學多姿多彩,充滿趣味性,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力以及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網絡手段給語言文字賦予生命力,將包含豐富文化內涵的語言文字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期盼,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移動終端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等方面的優勢,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水平,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語文教學創新式發展。下面,筆者以《父愛之舟》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嘗試。

(一)APP導學,在“預習”中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被激發,學生個體差異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運用APP教學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改變了課堂上“齊步走”的狀態,創設了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教學環境,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可能。

《父愛之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的父親已經去世,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夢中相見。課文以夢的形式呈現往事,描寫了作者和父親在一起的一個個生活場景,表現了父親對作者無微不至的深沉的愛,文中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對父親的無限思念。文中有很多極具年代感的詞語,如廟會、糶稻、泥灶、初小、高小、烏篷船等,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適當的預習工作就十分有必要。教學前,借用“問卷星”APP,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讓學生在預習文本時,明確目標、學有導向。

師:同學們,課前我們通過“問卷星”了解了大家對《父愛之舟》的預習情況,一起來看。

(iPad投屏問卷調查的結果)

(1) (多選)通過預習課文,我:A.掌握了本課的生字;B.理解了本課的詞語;C.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D.厘清了文章的脈絡。

(2)(填空)通過預習,我了解了作者吳冠中:__________;我是通過這些途徑或APP了解的:__________。

(3)(填空)除了了解到的內容,我還想在課堂上探討的問題是:__________。

課堂伊始,教師便將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直觀地呈現出來,分享交流,為后面的生字詞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做好鋪墊。教師為學生提供基本的學習APP,教給學生使用方法,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進而鍛煉學生的信息查找、收集、整理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高效地對疑難字詞、文章結構等有初步認識,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思維碰撞,在“情境”中感悟文本意蘊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文中描繪的一個個場景簡單而富有深意,于是,筆者把文本閱讀的選擇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圍繞“到底哪些場景讓我難以忘懷、淚濕滿襟”這一主題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并提供自學APP:思維導圖工具。就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環境中暢所欲言。

師: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吳冠中的一場夢,到底是哪些夢中場景讓“我”難以忘懷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學習,之后派一名代表投屏匯報最終的討論結果。

演示文稿(PPT)出示學習要求:

①讀:默讀全文;

②找:在文中找出夢中回憶的場景;

③繪:小組合作完成思維導圖,用關鍵詞概括即可。

師:下面開始小組交流。

組1:我們小組找到并概括了七處場景,分別是……

組2:看,下圖是我們的思維導圖。

師(總結):在“我”的夢中,父親賣繭買枇杷給“我”吃;用小船送“我”上初小;帶“我”逛廟會;背“我”上學,初小畢業后,為“我”湊學費去上鵝山高小;搖船送“我”報考師范、入學。

這樣的設計,用新穎的APP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用思維導圖工具,梳理文章脈絡,同時利用投屏功能,將學習成果及時呈現。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調動學生全員參與。將傳統課堂教學中讀文、理脈絡的環節在較短時間內高效率地完成,同時也教給了學生長篇文章的學習方法,遷移運用,提高學習效率。

師:在這一個個畫面中,“小漁船”反復出現了四次(PPT出示,齊讀,教師即時在屏幕上圈出“小漁船”)。

①我又見到了姑爹那只小漁船。

②父親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漁船,同姑爹兩人搖船送我到無錫。

③送我去入學的時候,依舊是那只小船,依舊是姑爹和父親輪換搖船。

④不僅是背影時時在我眼前顯現,魯迅筆下的烏篷船對我也永遠是那么親切……我什么時候能夠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只載著父愛的小船畫出來就好了!

師:現在,你們知道這只小漁船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義了嗎?

生1:小漁船作為線索貫穿全文。

生2:它不僅是“我”外出求學的工具,更承載了父愛。

生3:它寄托著作者對父親的感謝和思念。

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與分享交流中,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發展了思維,提升了語文素養。在一次次與作者、與時代對話的過程中,學生抓住了“小漁船”這一文章主線,深刻感受到了吳冠中筆下簡單場景中蘊含的濃濃父愛,感悟了文本意蘊,為接下來的說說心里話環節做了鋪墊,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表達。

(三)平臺分享,在“云端”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課堂上努力建設開放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勢在必行。于是,筆者再次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推薦自學APP——配音秀,讓學生在自由發揮的環境中表達自身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

師總結(伴隨出示沙畫動畫場景20秒):正是父親搖著這只小漁船,把“我”帶到人生的一個個驛站,送“我”讀書、考學,這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愛之舟。老師將這些和船有關的畫面連在了一起,請你結合文字,利用iPad上的配音秀APP,配音朗讀,再次感悟父親對“我”深沉的愛。

(學生用配音秀APP朗讀配音,顯示計時器5分鐘)

師:現在哪個同學能來展示一下自己的配音作品?請你投屏連接到大屏幕上。

(出示評分標準)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得一顆星;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得兩顆星;

能正確、流利、聲情并茂地朗讀,得三顆星。

生1:我想給她打三顆星,因為她的聲音很好聽,很有感情,聽了她的配音,我仿佛身臨其境。

生2:我也想給她打三顆星,因為聽了她的配音,我仿佛也登上了這只父愛之舟,在慢慢前行。

語文課程應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應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了美妙音樂的渲染,豐富畫面的刺激,又通過音畫交織、自由配音等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情感積淀,讓他們在語言文字的海洋里不斷探索,引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并在相互評價中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了思維品質。

三、延續:追隨信息化時代,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一)空中課堂:讓語言表達訓練落地生根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聽、說、讀、寫的訓練,而言語品質的發展需要以扎實有效的語言表達訓練為基礎。于是,筆者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課前采訪環節,讓學生當一回小記者,做一回傾聽者,使他們了解到爺爺輩、父母輩眼中的父愛原來是如此簡單又深刻。課后,將學生的采訪視頻剪輯制作成一個合集,推送到學校公眾平臺上,做一個父親節專欄,分享給更多的人。

師:課前,同學們也對自己的家人進行了采訪,讓他們談了自己的父親,根據同學們的點贊情況,發現××的采訪點贊最多,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他點贊的同學,想想你為什么對他的采訪最有感觸。(看視頻,交流)

生1:父親的碎碎念中也都是對我們的愛呀?。◥劬驮谶@些樸實的話語中)

生2:父親是我們求學路上最堅實的后盾。(讓我們健康成長)

生3:父親永遠是那個為我們的成長保駕護航的超級英雄?。ㄋ阅銗勰愕母赣H嗎)

就這樣,學生在采訪、看視頻、談感受的過程中,再次感受到父愛也是如此令人難忘。緊接著,筆者提問:那么,在你的心目中,你的父親又是怎樣的呢?此時你又想對你的父親說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乘著父愛之舟,用心與父親交流。哪個同學想現場與自己的父親視頻連線?巧用視頻連線這一簡單直接、新穎有趣的方式,實現“空中課堂”,讓學生直接表達對父親的愛,也讓語言表達訓練真正落地生根,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

(二)時代潮流:在創新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基本的環節之一,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語文作業的改革迫在眉睫?!盎ヂ摼W+”的來臨與沖擊,告訴我們必須打破陳舊的作業設計方式,給語文作業注入嶄新的活力,從而讓學生暢游在充滿樂趣的豐富多彩的作業王國,感受作業帶來的樂趣。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睂W生天生的好奇心是學習的起點,教師必須利用學生對作業產生的興趣進行引導,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使學生耳目一新,使其轉化為積極的探究欲。

于是,學完課文后,在拓展延伸部分,筆者充分利用網絡環境的優越性,布置了以下作業供學生自主選擇完成,緊跟時代潮流,在創新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

①用文字和照片記錄自己和父親的生活點滴,制作一個美篇,分享到QQ群,喜歡的可以點贊。

②在為你誦讀APP上和名家一起合誦,感受其他文學作品中的父愛。

③在學習強國APP中搜索關鍵詞“父親”,看視頻,讀新聞,感悟不同時代的父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使作業優化策略研究變得更為重要。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開放、多元、新穎的作業設計,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使學生在有效的作業中獲取知識,掌握方法,形成習慣,發展能力,提高素養。同時也讓這節課的“互聯網+”教學理念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提供素材資源庫,把學生推向了廣闊無邊的信息海洋,相信學生將在課后繼續遨游探索。

縱觀整堂課,各種APP、多媒體、網絡平臺的介入,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教師創設輕松的語文學習環境,采用了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學會運用,激發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先進的信息技術開創了語文教學的創新模式,在與傳統相互促進、共生的基礎上達到了優化,使學生的主體性、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習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思維品質得到進一步發展,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育需要變革,課堂需要創新?!盎ヂ摼W+”的時代已經來臨,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進一步創新語文教學模式,讓傳統的語文課堂與先進的信息技術合理融合,共生出精彩與智慧。

【參考文獻】

[1]鄧愛超.APP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實踐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9.

[2]鄧玉梅.“互聯網+”時代下小學語文的教學應用與反思[J].教育現代化,2017(10).

[3]鄺艷婷.淺探互聯網+背景下語文作業的設計[J].文學教育(上),2018(9).

[4]祝小偉.小學語文“互聯網+”教學趨勢發展研究[J].新課程(上),2015(10).

猜你喜歡
創新模式互聯網
基于產業集群導向下中小型企業工業產品創新設計模式再造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創新模式的具體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職業素養+職業技能
“互聯網+”環境之下的著作權保護
“互聯網+”對傳統圖書出版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高職院校普通話測試管理的創新模式研究
關于配網電力工程技術的可靠性的探討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