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戰后東南亞殖民當局對華僑教育的壓制與華僑抗爭

2022-07-01 05:30陳奕平
八桂僑刊 2022年2期
關鍵詞:殖民華僑東南亞

王 嵐 陳奕平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32)

在近代東南亞華僑教育史中,西方殖民者的態度是影響華僑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學人研究的重要對象。民國時期就已有華僑雜志和社會調查關注殖民當局對華僑教育的影響,包括近代東南亞地區的華僑教育概況、殖民地教育及殖民政府對華教的政策演變等諸多方面,這些社會調查和原始述評是關于東南亞殖民教育政策的寶貴資料,但尚不構成系統的分析①早期的相關研究成果有: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從編·華僑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朱敬先:《華僑教育》,臺灣中華書局,1973 年版;孝胥:《東南亞實地調查錄》,商務印書館,1918 年版;《荷印華僑教育鑒》,南洋荷屬華僑學務總會,1926 年;吳體仁:《南洋各屬之教育制度》,商務印書館印行,1938 年版;劉士木,錢鶴等:《華僑教育論文集》,國立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印行,1929 年;梁紹文:《東南亞旅行漫記》,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2 年版;錢鶴編:《東南亞華僑學校之調查與統計》,暨南大學東南亞文化事業部,民國十九年初版;(荷)凡登·波須著,費振東譯:《荷屬東印度概論》,商務印書館,1938 年版;鄺國祥編:《檳城散記》,星洲世界書局有限公司印行,1958 年版;等等。。而目前,學界對近代東南亞各殖民當局華僑教育政策的研究多集中于時代背景、政策實施原因、內容及其對當地華僑教育發展的影響等方面,而有關華僑對殖民者壓制華僑教育的抗爭及其效果的關注有所不足②相關研究成果有:陳國華:《先驅者的腳印——海外華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加拿大:Royal Kingsway Inc,1992 年版;(馬來西亞)鄭良樹:《新馬戰前的華文教育》,載《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論叢》,新加坡東南亞學會,1986 年版;Yung Yuet-Hing,Contributions of the Chinese to Education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and the Federated Malay Sates 1900—1941,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1967;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99 年版;Philip Loh Fook Seng,Seeds of Separation:Educational Policy in Malay 1874-1940,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周聿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年版;別必亮:《承傳與創新:近代華僑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葉舒,徐華炳:《教育與社會的互動:印度尼西亞華文學校經費來源探析(1901—1966)》,《八桂僑刊》2019 年第4 期;周南京:《印度尼西亞泗水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八桂僑刊》2003 年第1 期;王琛發:《陳新政與鐘樂臣的憂患歲月:馬來亞華人反抗〈1920 年學校注冊法令〉一百年祭》,《閩臺文化研究》2020 年第3 期;莊國土:《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1911—1941 年間東南亞華僑對中國認同的變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4 期;等等。。

20 世紀初期,東南亞華僑教育獲得了迅猛發展,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以英、荷、法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驚愕于華僑教育的快速發展,并采取了壓制政策。面對壓制,東南亞華僑團結起來,通過抗爭保住了華僑教育的果實,并成功維護了華僑教育的存續?;谏鲜黾扔形墨I的不足,本文將以一戰后英荷法殖民當局對華僑教育的壓制及華僑抗爭為分析對象,關注壓制政策的內容,并分析該政策激起華僑一眾反抗的緣由、方式、效果及其對20 世紀20—30 年代華僑教育獲得持續發展的意義。

一、一戰前后東南亞華僑教育的發展概況

1912 年民國成立后,大力改革舊制,提倡新學制。東南亞華僑對此積極響應,開辦新式僑校,華僑教育邁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無論是東南亞僑居地的華僑教育,抑或東南亞華僑教育與中國本土的跨國互動都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東南亞的華僑教育發展

東南亞的華僑教育,即華僑在東南亞僑居當地開辦的、專供華僑子弟就讀的教育學堂(或機構)。辛亥革命后,華僑日漸覺悟,且知教育事業之重要。盡管經濟困難,東南亞華僑仍盡力維持僑校存續,使得僑校和僑生數量不斷增加。至一戰結束,在東南亞英屬、荷屬及法屬等地共新增華僑學校98 所。

表1 1912—1918 年東南亞英荷法殖民地華校增長概況

就數量而言,東南亞各地的華校以英屬地區增長最多,荷屬其次,法屬及美屬地區有少量增長。除數量增勢外,東南亞各地的華僑教育發展還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各埠華僑“學堂”多改稱為“學?!?,新式學校漸成主流。第二,學校多設于各會館內,由當地僑領或教育熱心人士創辦維持,辦學經費以募捐為主。第三,董事部為學校最高行政機關,下設校長、總理以及教職員。第四,女子教育應運而起,如:檳城璧如女校、務本女校、毓南女校、星洲僑英女校、星洲南華女校、菲律賓華僑女校等在東南亞各埠開辦。第五,實用主義教育(或職業教育)興起,菲律賓怡朗乙種商業學校、棉蘭華商學校女子部以及星洲東南亞工商補習學校等職業學校先后創設①1916 年,吉隆坡尊孔學校將該校高等小學改辦為商業班,為馬來亞的華僑學校重視實用教育、培養華僑商業人才起到了良好示范。此后,馬來亞和新加坡的華僑學校相繼效仿,在校內開設職業實習教育。如:柔佛新山寬柔學校附設五七公司;吉隆坡坤成女校開設職業學習、怡保育才學校附設學生販賣部等。參看陳國華:《先驅者的腳印——海外華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加拿大:Royal Kingsway Inc,1992 年版,第130—131 頁。。

華僑學校數量增長的同時,華僑教育機關的創建也隨即提上日程,荷屬華僑率先掀起籌建華僑“教育總機關”的激烈討論?!熬锰幫黄D危之境,而猶無同一之圖存教育”,1906 年8 月,荷印華僑學務總會應運成立,“堅貞蒙難,崛起于素若散沙之華僑教育界中,發奮有為,意者南中華僑教育,其將由此勇猛精進,大方光明矣”②荷屬華僑學務總會編:《荷印華僑教育鑒》,荷屬華僑學務總會編輯委員會,1928 年版,第67 頁。,該機構當即成為當地有力的華僑教育機關。在東南亞其他地區,類似荷印華僑學務總會這樣的華僑教育領導機構也相繼成立,如:法羅南華僑學務總會(1913 年)、英屬華僑學務總會(1914 年)、菲律賓華僑教育會(1914 年)、緬甸華僑學務總會(1915 年)等。這些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東南亞華僑教育各自為政的局面,為華僑教育實現統一發展和組織管理開啟了新局面。

(二)東南亞華僑教育與中國本土的跨國互動

除華社自身的活力外,東南亞華僑教育的發展也得益于中國政府的助推。北洋政府上臺后,奉行“移”“殖”“?!薄坝钡膬S務宗旨。其中,“育”即華僑教育,是保僑的橋梁,也是建僑的基礎,足見政府對華僑教育的重視①周尚:《戰后華僑教育》,《教育雜志》第三十二卷第一號,第96 頁。。

落實到政策層面,北洋政府扶植華僑教育發展的措施有:第一,建立華僑教育視導管理制度。1915 年,高登鯉、梁家義二人受北洋政府派遣,首次以駐外視察員身份赴海外視察僑教②二人后在泗水期間與振文學校教員產生意見分歧,不得已折返中國。此后的1916 年、1917 年及1919 年,奉命到東南亞調查華僑教育情形的北京政府官員還有熊理、黃炎培和林鼎華等人。。1913 年北洋政府頒發《教育部公布領事經理華僑學務規程令》,首次明確駐外領事對海外華僑教育的視導管理職責③該法令共八條,明確規定了領事對海外華僑教育的職責。如:向華僑學校宣達教育法令;處理華僑學務上之紛爭;必要時向各學校表達意見,指導改良;處理華僑學生回國就學事項;考核小學校教員及負責褒獎各學校教職員等事宜。參見《教育部公布領事經理華僑學務規程令》,載《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第六冊)》,商務印書館出版,出版年代不詳,第35—36 頁。。第二,出臺僑民子弟回國就學的政策。1914 年2 月,北洋政府頒布《僑民子弟回國就學規程》,明確回國僑生的年齡限制、保送流程及選拔錄取方式等,該規程也是近代中國首部針對歸國僑生教育的規定④該規程規定:回國就學的僑生年齡需在15 歲以上,在各居留地華僑學校畢業后由各地領事官酌加試驗后保送;國內各學校對僑生在試驗成績所差十分以內從寬錄??;為國語未甚熟練之取錄學生設立國語補習班等?!督逃抗純S民子弟回國就學規程令》,載《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第六冊)》,商務印書館出版,出版年代不詳,第60—61 頁。。第三,制定華僑興學獎勵機制。1914 年的《捐資興學褒獎條例》規定,“凡是以私財在國外創立學?;蚓柚鷮W校,培育僑民子弟之華僑,都可向各駐在領事開列事實表冊詳請褒獎;對以私財創辦或捐助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宣講所的,也可準照前項辦理及以捐資金額多少給予不同等級褒獎?!雹莞=ㄊn案館編:《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下)》,檔案出版社,1990 年版,第1351—1352 頁。

表2 北洋政府時期的華僑教育法規

北洋政府的相關措施還是富有成效的。1918 年《教育部公布全國華僑教育狀況》顯示,海外華校所受捐助不斷增長,且以月捐居多。1917 年,荷屬學務總會總理陳顯源因貢獻突出,獲得由北洋政府授予的三等嘉禾獎章和“菁莪贊化”匾額。1919 年,又有淡目、安班瀾及三寶壟的中華學校等40 余名華僑校董(或校長)同樣獲得獎勵⑥黃昆章:《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年版,第45 頁。。這一時期,華僑辦學十分積極,東南亞及國內的僑校數量明顯增多。在荷屬東印度地區,1919年已有僑校215 所,學生15 948 人⑦《荷印華僑教育鑒》,荷屬華僑學務總會編輯委員會編,1928 年版,第376、408 頁。。在英屬地區,至1920 年,馬來聯邦有僑校181 間;海峽殖民地有313間⑧[馬來西亞]鄭良樹:《新馬戰前的華文教育》,載《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論叢》,新加坡東南亞學會,1986 年版,第95 頁。。1918 年,緬甸有僑校達70 余所。國內僑鄉的僑校數量也有增長,梅州中學(1912 年)、東山中學(1913年)、晉元中學(1914 年)、泉州華僑女子公學(1917 年)、集美學校(1918 年)、廈門雙十中學(1919 年)等相繼開辦。1918 年,暨南學堂正式復辦,更名為“國立暨南學堂”。該年3 月,該校就接收了來自英、荷屬的東南亞僑生共計53 名;至9 月暨南學校開學典禮,時有僑生共70 人①吳學謙:《百年暨南史(1906—2006)》,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16-17 頁。。

民國成立后的10 年內,東南亞華僑興學風氣漸濃,并與中國政府建立了良好的教育互動,總體呈現振興發展的趨勢。

二、一戰后英荷法殖民者對華僑教育的壓制

華僑教育發展的突飛猛進,是東南亞殖民政府始料未及的,也標志著殖民政府早期想要與僑校競爭華僑生源以推行殖民同化政策的企圖破產。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學生愛國浪潮在東南亞華僑社會高漲,令東南亞的殖民者歧視華僑教育日甚,英、荷、法屬東南亞殖民政府決定對當地的華僑教育施以政策壓制。

(一)英國殖民者對華僑教育的壓制政策②英國殖民者針對東南亞華僑教育的壓制政策主要集中于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地區,至于其在東南亞的其他屬地,如英屬緬甸地區,或被英國殖民者認為華僑教育進展不突出或對殖民利益威脅較小,少有壓制政策出臺。

1920 年10 月29 日,英屬海峽殖民地及馬來聯邦頒布《1920 年學校注冊法令》(Registration of Schools Ordinance 1920),成為英國殖民者壓制華僑教育的開端。該法令規定:1.殖民政府隨時有權封閉學校;2.教科書須由政府編輯;3.教員須經政府許可,方可擔任,否則驅逐出境;4.查有不合政府之意旨之學校,當重責該校負責之人③Yung Yuet-Hing,Contributions of the Chinese to Education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and the Federated Malay Sates 1900-1941,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1967,pp311-318.(附錄A)。法令表面聲稱管制對象為所有學校,矛頭實則指向華僑學校,意圖控制華校以維護英政府的殖民利益④1925 年,東南亞英屬殖民政府再次頒布《1925 年學校注冊修正法令》,賦予教育總監更大權力,以拒絕讓任何參與所謂“顛覆”活動的教師注冊。同時禁止學校采用一些“不合適”的課本,這些課本主要是含有反殖民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內容的書本。參見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99 年版,第23 頁。。

《1920 年學校注冊法令》對海峽殖民地及馬來聯邦華僑教育的沖擊是巨大的。隨后,英國殖民者在東南亞其他屬地也出臺了類似的法令,如:《英屬砂撈越禁止華僑教授國語條例》(1924 年頒)、《英屬砂撈越之學校注冊條例》(1925 年頒)及《英屬三州府1926 年學校注冊條例》等。其共同點,也都是以“注冊”之名,行監控華校教職員及削弱華校之實。那些在條例出臺后三個月內無法獲得殖民政府所頒注冊證的華校,即被認定為違法者;凡是未經注冊或從事政治宣傳損害殖民地利益的學校管理者和教員同樣也被殖民當局認定違法⑤Yung Yuet-Hing,Contributions of the Chinese to Education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and the Federated Malay Sates 1900-1941,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1967,pp311-318.(附錄A)。

除此之外,英國殖民政府又于1923 年增設了1 名歐人副教育提司和1 名華人督學,以監督和管制華僑學校⑥Philip Loh Fook Seng,Seeds of Separation:Educational Policy in Malay 1874-1940,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96.。據統計,1925 年至1928 年間,至少有315 所華校被英殖民當局認定為損害殖民地利益的政治宣傳工具而導致取消注冊,其中包括為華裔工人和成年人而設的夜校⑦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99 年版,第31 頁。。

(二)荷屬東南亞殖民政府對華僑教育的壓制政策

荷印政府對華僑教育由同化至壓制的政策轉變,以1923 年《荷屬東印度學校條例》為標志⑧20世紀20 年代前,荷印政府對華僑教育以同化政策為主。1908 年,荷立華僑學校成立。該校由荷蘭殖民政府開辦,欲與華僑開辦學校爭奪生源以遏制華校發展。類似的荷屬官辦學校還有荷立土人小學校、荷立土人初等補習學校、荷立土人師范學校等?!斑@些學校,雖由殖民政府設立,卻無一白種人后代就讀?!敝趁裾娜A僑學校開辦后,與華?;颈3植⒘⒏偁幍膽B勢。參見孝胥:《東南亞實地調查錄》,商務印書館,1918 年版,第26 頁。。該條例規定:任何不受政府公款的“非歐洲人”,想要自行開辦教育,必須將其設教的意圖、教授性質、教授地點等具呈報告說明;教育必須接受政府派定的官廳、視察員監視和檢查(包括問詢以及進入學校、學生宿舍檢查等)。而對于有違上述情節者,地方長官按情節輕重有權對其施以拘留、罰金甚至作犯罪處罰①林之光,朱化雨:《東南亞華僑教育調查研究》,載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從編·華僑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第614—615 頁。。通過條例,荷印殖民當局對限制、處罰甚至取締華僑學校及教員擁有絕對權力②樂天:《東印度華僑國民教育概論》,載《巴城新報二十五周年紀念刊》,1935 年,第89 頁。?!稏|南亞旅行漫記》曾記載:“凡是新客登岸,如果帶著書箱,或是行李內夾有書籍的,不問而知是斯文人,一定扣留無疑……還有一種是荷蘭人發明的‘不注冊的注冊’(每個學校要招生開學的時候,一定要將學校用的教科書,教員的姓名、籍貫、年紀、學生的數目及種類列一個詳細的表冊送給政府,然后由政府審查過教科書的內容,他們信得過沒有宣傳國家主義的思想了,沒有赤色的教員了,然后才準你開學”③梁紹文:《記英人摧殘教育始末(二)》,載《東南亞旅行漫記》,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2 年版,第204 頁。。

1920 年,荷屬華僑學務總會視學員熊理被荷印殖民政府驅逐出境,該事件在荷印華僑社會一度轟動。至1930 年,因“教授三民主義”“攜帶或教授新時代書籍”“教授含有政治意味的書籍”“學生作文抵觸法律”被荷印殖民政府驅逐出境、拘禁扣押及停職的華校教員達33 人④《華僑學校教職員出境及被捕表》,載錢鶴編:《東南亞華僑學校之調查與統計》,暨南大學東南亞文化事業部,民國十九年初版,第555—556 頁。。有荷印報紙對此甚至得意宣稱:“荷印政府設立荷華學校之步驟已收奇效。在數年內中華學堂將自行消滅?!雹輼诽欤骸稏|印度華僑國民教育概論》,載《巴城新報二十五周年紀念刊》,1935 年,第89 頁。

(三)法國殖民者對華僑教育的壓制政策

漢字和儒學教育在越南歷史悠久,其影響讓該地的教育殖民同化在短時期內難以實現。因此,法國殖民者來到越南后,也僅是取消了南圻的漢字教育。在封建勢力和儒學官僚影響較大的中圻和北圻地區,漢字和儒學教育仍被允許與法文教育同時開展。因此,法屬東南亞殖民政府的教育限制政策,也主要針對南圻地區實施。

1924 年4 月,法國殖民當局頒布《南圻中文學塾規則》,規定:1.華文學塾僅為華僑兒童開設,分為文字學塾(私塾)與初等小學塾(國民學塾)兩種。2.中文學塾創辦人應為在越居住至少2 年及在其所設學塾地方居住1 年,具品行證書須經當地官員允許。3.教職員須經每年舉行的華文考試資格,取得文憑。初等小學塾教職員持有中國公立學校文憑者,須經法國駐華領事館調查承認,否則仍須參加當地政府的考試。4.同時,學塾高級班每周須教授法文4 小時⑥周南京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教育科技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12 頁。。該規則的頒行,使得法國殖民政府對華校校長、教員的資格核定擁有絕對的權力,對該地華僑教育發展諸多阻礙。1925 年,法屬殖民政府又頒布了《私立學校教職員處分條例》,對私立學校的教職員要求制定了更為嚴格具體的規范。

(四)英荷法殖民者壓制華僑教育的原因

相較于20 世紀初期東南亞各殖民政府對華僑教育的“寬松”態度⑦所謂“寬松”態度,是相對20 世紀20 年代而言:20 世紀初,英屬殖民政府對該地華僑教育的態度總體是自由放任發展。盡管有英屬殖民地政府設立之華僑學校(1907 年開始),也僅為向華僑子弟推廣英文教育,對華校無多限制。在荷印地區,如前述,殖民政府主要以同化為主,亦非強制壓制。在法屬越南,殖民政府對華僑教育較少限制。,20 世紀20 年代殖民當局出臺苛令的原因有:

其一,經過20 世紀頭10 年的教育振興,華僑學??焖侔l展,僑校和僑生數量的激增非東南亞殖民者所愿見到的。其針對華僑教育的實質,如荷蘭人凡登·波須所言,“或就是害怕華人自辦教育發展太快,擔憂這些學校過分鼓吹國家思想,對東印度殖民利益造成威脅?!雹郲荷]凡登·波須著,費振東譯:《荷屬東印度概論》,商務印書館,1938 年版,第432—433 頁。

其二,殖民者擔心華僑教育與中國本土的跨國互動將使中國本土的民族主義思潮和革命思想引向東南亞。殖民者已經明顯感受到“華僑之氣已不像從前的頹唐;加以俄國革命的影響,深恐華僑染著此項思想,殖民政府實萬分危險,故消除華僑學校,便無傳播的憑藉……”①梁紹文:《記英人摧殘教育始末(二)》,載《東南亞旅行漫記》,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2 年版,第34 頁,第36 頁。而注冊法令背后的政治意圖,正是預先針對民黨的“可能影響”先發制人②王琛發:《陳新政與鐘樂臣的憂患歲月:馬來亞華人反抗〈1920 年學校注冊法令〉一百年祭》,《閩臺文化研究》2020年第3 期。。

其三,五四運動的爆發是20 世紀20 年代東南亞殖民政府壓制華僑教育的直接動因。當中國國內的青年在五四運動中號召懲辦賣國賊,抵制東洋貨,華僑學生亦感觸這種轟轟烈烈的精神,開始在東南亞各埠開展類似運動③梁紹文:《記英人摧殘教育始末(二)》,載《東南亞旅行漫。1919 年6 月,華僑學生在新加坡、檳城和吉隆坡等地發起反對凡爾賽和約、反日示威及針對殖民政府的抗議,這些抵制活動使東南亞殖民政府對華僑教育提高了政治警惕?!八?,英國人開始加大力度對付宣揚反帝反殖一事的董事、老師與課本來源,是站在保護政權的立場”④王琛發:《陳新政與鐘樂臣的憂患歲月:馬來亞華人反抗〈1920 年學校注冊法令〉一百年祭》,《閩臺文化研究》2020年第3 期。。

三、東南亞華僑捍衛教育權利的抗爭

苛令一出,東南亞華僑隨即與殖民政府展開交涉,以捍衛合法教育權利。其中,以英屬海峽殖民地和馬來聯邦的華僑抗爭最為激烈。

1920 年學校注冊條例公布之初,檳城華僑鐘樂臣便組織當地華人成立“檳城華僑學校聯合會”,向英國殖民政府公開請愿反對這一條例。新加坡華僑莊希泉、余佩皋等人隨即發動當地的華僑社團積極響應,并成立“東南亞華僑學務維持處”,希冀繼續擴大反對學校注冊法令⑤王琛 發:《陳 新政 與鐘樂 臣的 憂患 歲月:馬來 亞華 人反 抗〈1920 年學 校注 冊法 令〉一 百年 祭》,《閩臺文 化研 究》2020年第3 期。。

華僑的不滿并未促使英殖政府就此廢除注冊條例,在反注冊條例的風潮中,陳新政⑥檳城文教先驅,后國民政府發布《國民政府命令》,追封其為烈士,贊揚“其精誠易烈,足樹僑界風聲,乃以迫于強權,競使賚志以歿”。參見鄺國祥編:《檳城散記》,星洲世界書局有限公司印行,1958 年版,第141 頁。、鐘樂臣、莊希泉、余佩皋、宋木林等華僑教育領導人因帶頭奔走請愿遭英屬殖民政府驅逐出境。1923 年,為緩解華僑的反抗,英屬殖民政府也提出給予華僑學校津貼的政策。由于殖民政府的誠意受到質疑,有意愿主動申請殖民政府教育津貼的華校并不多(1927 年的統計,海峽殖民地申請津貼的華校有5 間,馬來聯邦有59 間)⑦Yung Yuet-Hing,Contributions of the Chinese to Education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and the Federated Malay Sates 1900-1941,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1967,p80.。還有部分華僑學校,因不愿注冊或遭英殖民政府取消注冊而毅然關閉。

在荷屬東印度,當地華僑對殖民政府的華僑教育壓制政策態度兩極分化,并靈活采取措施以抵消殖民教育政策給華僑教育帶來的惡劣影響。除極少數主張取消華校、提倡荷文教育的華僑外,大部分華僑仍堅持開辦華僑學校。為緩解來自殖民政府的壓力,荷屬華僑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進”。1926 年,荷印華僑學務總會召開“華僑教育研究會”,提出:1.將荷屬華僑學校教育方針以祖國教育部門所訂方針為主,改為“養成健全之華僑,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培植適于東南亞之充實生活能力,增進各民族感情?!?.敦促學務總會刪改國內(中國)教材,并編輯東南亞學校教材。3.外語教學不只限定一種,提出巫文、荷文和英文兼顧等。4.設立兩年制師范學校,培養師資等⑧溫廣益,蔡仁龍等編著:《印度尼西亞華僑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年版,第466 頁。。這些“改進”措施,強調華僑教育立足南洋本土、規避政治風險,是該時期荷屬華僑抵御殖民法令的主要內容。

相較之,法屬殖民政府對華僑教育的限制則偏向“溫和”。所有的法令和規定只是對越南的華僑教育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將華僑學校按照外僑學校的規定來管理,而非消滅華僑教育。因此,當地華僑對殖民政府教育法令的抗爭力度也相對平緩。1929 年,西堤僑領帶領七府公所,具呈當時的南圻總督,要求殖民當局取消該項條例。各公立、私立學校也隨即一致為后盾,促使當局放松限制⑨徐善福、林明華:《越南華僑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第234 頁。。

在各地華僑的積極作為下,東南亞華僑教育不僅沒有被殖民者扼殺,反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其一,華僑學校數量和生源持續增長。數據顯示,至1930 年,英屬海峽殖民地的華校增至339 間,學生24 059 人,教員共1 077 人;在馬來聯邦,華校數量增至377 間,學生22 308 人,教員903 人①星洲日報社編:《星洲十年(文化)》,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 年,第656、692、705、716、729 頁。。與英校相比,華校在當地仍占據明顯優勢。如在馬來聯邦,1930 年就讀于英校的華族學生占比28.5%;而就讀華校的學生占比為71.5%②Philip Loh Fook Seng,Seeds of Separation:Educational Policy in Malay 1874—1940,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92.。1930 年后,這一比例差距更是進一步增大。荷屬華校雖受荷華學校擠壓,數量也仍龐大。到20 世紀30 年代初期,全印尼地區的華僑學校約有450 所,學生約45 000 名,華校數量約為荷華學校的4 倍,學生則是荷華學校的1 倍③樂天:《東印度華僑國民教育概況》,載《巴城新報二十五周年紀念特刊》,1935 年版,第91 頁。。同樣在法屬越南,至1930 年,該地共有華僑學校35 所,學生5 000 人④周聿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年版,第361 頁。。從以上數據可看出,盡管受到殖民政府的政策打壓,華僑教育“更形發展,幾如雨后春筍”⑤陳嘉庚:《南僑回憶錄》,香港草原出版社,1979 年版,第204 頁。。

其二,華僑教育體制結構進一步優化。與20 世紀初期相比,20 年代以來華僑教育完成了私塾到新式教育的過渡,在學校體制、崗位設置等方面有大幅度的改進。華校辦學層次進一步細化,分為幼稚園、初小、高級中學、英文等不同層次。公民、英文、自然、訓育、商業等新式課程均有增設,教材大多出自商務印書館或中華書局,以國語教授為主(或國語、方言并用)⑥《108 所華僑學校內容之統計》,載錢鶴編:《東南亞華僑學校之調查與統計(乙篇)》,暨南大學東南亞文化事業部,民國十九年初版,第483—490 頁。。華校的辦學條件各有差異,但經費多數由華僑社團、董事或華商捐贈。體制結構上的優化,使華僑教育體系的建構趨于穩固、健全。

其三,東南亞華校和中國本土的互動增強,是超出東南亞殖民政府意料的。當華僑教育無法得到殖民政府的善意時,東南亞華僑轉而尋求中國政府的支持。英屬注冊條例出臺后,當地華僑即派代表回國請外交總長對英使提出交涉,希望得到北洋政府的支持。同時,華僑學校的教科書也依賴中國供應,由中國編著的教材成為當時馬來亞華僑學校教材的主要來源。在荷屬地區,如1924—1927 四年間,各地上百間華僑平民學校相繼開辦⑦司徒贊:《荷蘭統治時期的印度尼西亞華僑教育簡史》,載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編:《東南亞研究資料》,1963 年第1期,第53 頁。。這些學校專門招收貧僑子女、工人和店員入學,教授反帝反封建內容的知識,密切配合祖國的革命斗爭。

20 世紀20 年代后,東南亞華僑在國內僑鄉大力投資教育。據統計,1925—1927 年在晉江的120 所學校中,私立學校占比63.5%,而這些私立學校中70%由華僑開辦⑧郭梁,蔡仁龍,劉曉民:《關于福建華僑辦學沿革史的部份調查》,《東南亞問題》1986 年第2 期。。同時,國立暨南大學的生源也十分可觀。據1929 年1 月1 日該校教務處統計,國立暨南大學共有華僑學生775 名。其中來自荷屬地區的僑生最多,共342 名;其次是來自英屬地區的僑生252 名;美屬菲律賓地區36 人;法屬安南13 名。1926 年至1929 年,暨南高中師范科共畢業學生122 人,其中不乏數量的學生于畢業后前往東南亞各地僑校服務⑨《國立暨南大學華僑學生人數統計表》,載錢鶴編:《東南亞華僑學校之調查與統計(乙篇)》,暨南大學東南亞文化事業部,民國十九年初版,第547—553 頁。。

結 語

本文梳理了一戰前后東南亞華僑教育快速發展的概況:僑校和僑生數量大增;學制和管理機制優化以及東南亞華僑教育與中國本土的跨國互動增強等。這些表現同時也招致英荷法殖民政府的芥蒂,壓制華僑教育發展的法令和政策因此出臺。以英屬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荷屬東印度以及法屬南圻為典型,廣大華僑針對殖民教育政策展開了激烈抗爭,東南亞華僑教育終得以在艱難中存續和發展。

在東南亞,華僑向來被西方殖民政府視作弱國僑民,對其從未有平等之對待,更遑論給予華僑任何教育權利。一戰后,東南亞華僑針對殖民政府華僑教育苛令的抗爭因而具有重要歷史意義:首先,這是華僑捍衛自身教育權利的成功嘗試。經過此次抗爭,西方殖民政府壓制華僑教育的企圖被擊退;東南亞華僑的教育需求和權益得到捍衛。其次,華僑在抗爭中加強團結并組織起來。此次抗爭,參與華僑人數較多、規模較大,各地華僑組建了統一的教育領導機構,擴大了華僑教育體系。再者,華僑對母國的聯系和認同進一步加深,并涌現出如陳嘉庚、李清泉、邱元榮等著名僑領,而中下層華僑對宗親、家鄉的發展同樣關注,從而加深了對中國的認同①莊國土:《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1911—1941 年間東南亞華僑對中國認同的變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4 期,第113 頁。。

猜你喜歡
殖民華僑東南亞
我的華僑老師
后殖民批評的“去殖民性”
——跨文化研究的一個新趨勢
活捉一只“怪怪蟲 ”
華僑華人賀祖國70華誕: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暴力、歷史與殖民——論《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奇幻迷香 尋味東南亞
美俄聚焦東南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