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本科院校ISEC教學理念及教學實踐述評

2022-07-05 01:56趙君劉瓊魯敏于瑤陳陽
中學生學習報 2022年37期
關鍵詞:教學理念教學實踐

趙君 劉瓊 魯敏 于瑤 陳陽

摘要: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行了ISEC項目,并總結經驗和教訓。文獻綜述主要從ISEC教學理念的研究、ISEC教學實踐的研究、ISEC與MOOC結合的研究、ISEC教師團隊的研究四個方面進行梳理,發現關于ISEC項目的研究還有很大空間,關于實行ISEC項目的本省不同院校之間或不同省份院校之間的比較研究還有待深入。

關鍵詞:ISEC;教學理念;教學實踐

ISEC(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 Undergraduate)項目,即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項目,是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及其下屬東方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借助其多年在國際教育交流上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廣泛平臺,聯合眾多國內外知名院校和教育專家共同創建的國際合作項目。該項目的實施可以為國內合作院校搭建一個集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師資、國際化教育資源于一體的全方位推進教育國際化的實施平臺。它遵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的“通過教育國際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

一、關于ISEC教學理念的研究

苗長青(2020)在《ISEC項目視角下明辨性思維能力培養與提升策略分析》一文中認為,在普通本科教學中逐漸推廣ISEC教學理念,適度改進明辨性思維訓練與培養模式,優化師資力量,明確考核標準,改變考核方式,完善評價體系,提升學生的明辨性思維能力。景宇平和李芳洲(2020)在《ISEC教學理念及其運用》一文中認為ISEC教學理念主要體現為重視明辨性思維在教學中的運用,基于學習成果的教學設計,采用過程性學習評價為主的評估方式。從教學實踐方面看,這一理念在推動高校教學改革,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完善人才培養等方面意義重大。王立和王冬平等(2020)在《國際本科互認課程本土化教學實踐啟示--基于ISEC項目國內經驗的反思》一文中提出,ISEC項目在國內部分高校啟動,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戰,對這些問題的反思,既有助于ISEC項目今后的發展,又能為我國高等教育在教學理念和教學體系建設、教學效果評價完善和教學模式設計構建等方面提供借鑒,并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供路徑。

二、關于ISEC教學實踐的研究

劉麗靜和季喜燕(2021)在《化工傳熱實訓在ISEC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提出,化工單元操作實訓是應用化學專業的核心實訓課程之一,以化工傳熱實訓為例,通過傳熱實訓操作,培養學生明辨性思維能力和工程意識。馬一江和陳國平等(2020)在《ISEC理念在“材料力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探討》一文中認為,ISEC項目把國際化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理念有機結合,構建新的理論知識--實踐--工程實例--信息反饋的教學模式。同時,優化教學設計,調整課程設置,加強教師團隊建設,為材料力學教學改革提出一些建議。劉文芳和谷青媛(2019)在《ISEC教學理念對應用化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究--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一文中認為,應用化學引入ISEC課程,其教學以明辨性思維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采用雙語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也有所提高。

王曉宇和張繼星等(2021)在《ISEC教學理念在食品生物技術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一文中提出,食品生物技術是內蒙古民族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必修課,將ISEC的過程性評價、自主學習和明辨性思維應用到該課程中,指出存在的問題并設計解決方案,在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的同時,也實現了培養具有開放性思維的創新型人才。王華(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ISEC項目實踐教學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深層次的原因。結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提出了相關建議,期望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工程意識、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王藝璇和滕洪輝等(2020)在《面向新工科的ISEC項目課程教學實踐探索》一文中提出,結合ISEC項目教學理念對《環境學導論》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主要通過教學大綱、課程教學、教材選擇和學習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楊金豹和丁偉等(2020)在《基于ISEC理念的巖漿巖巖石學課程教學改革》一文中探討了ISEC理念和OBE理念之間的關系。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用ISEC理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達成課程的教學目標,實現OBE理念下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

陳愛雪(2021)在《ISEC項目下服務“一帶一路”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一文中提出,為推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創新教育,內蒙古民族大學ISEC國貿專業為培養應用型人才,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如,提高師資隊伍建設,強化雙語教學,探索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等。曾亞玲和刁飛洋(2020)在《基于ISEC理念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探索》一文中認為,ISEC所倡導的明辨性思維,加強通識教育,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學設計,以英語為媒介進行教學(EMI)很適合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學生能獲得學習興趣,成長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李霞(2020)在《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實務能力培養研究--基于包頭師范學院ISEC項目過程性評價教學實踐》一文中提出,社會工作作為以實踐為取向的專業和應用性學科,要求本專業學生應具備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在實踐中服務社會的能力。ISEC教學特色之一是過程性評價,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能力要加強過程考核體系建設,并完善校內實訓平臺,配套實訓軟件。

丁新玲(2020)在《基于ISEC教學新理念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中認為,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改革應該以互動、開放、明辨性思維理念為指導,圍繞該課程的內容、教學大綱、教學設計、講授方法和評價模式進行改革。李珍(2019)在《ISEC教學理念下遺傳學教學改革》一文中認為,在教學中要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運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框架,能夠運用信息技術創建網絡教學平臺,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這些措施在遺傳學的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蕾(2018)在《基于ISEC教學理念的病理生理學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研究》一文中認為,病理生理學在醫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醫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教師的綜合能力,創新教學方法,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育教于樂。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ISEC教學理念中的“以學生為中心”融入到病理生理學的教學中。9D6DC1B7-B2E7-49BD-BCC1-76EF1042FC68

武月紅和王樹敏等(2021)在《ISEC教育理念下微生物學的教育改革研究》一文中提出,傳統微生物學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以及ISEC項目下微生物學教學改革面臨的機遇。優化考核模式,減輕學生壓力,促進學生小組合作意識和提高小組合作能力,提高專業與英語的平衡發展,這三個方面是其總結的教學改革建議。賀寬軍和郭闖(2019)在《ISEC教學理念在生物學導論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一文中提出,生物學導論課程是為非生物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通識課,也是內蒙古民族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ISEC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從明辨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大綱的設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過程性評價體系的建立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并將ISEC的教學理念貫穿于《生物學導論》的教學實踐中。王玉茜(2019)在《ISEC項目中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以武術為ISEC項目大學體育的主要教學內容》一文中提出對ISEC項目下課程改革的想法,以武術為例,既要與目標接軌,又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努力擴大中華武術的國際影響。課程設置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入門,主要練習基本功;第二階段是套路,攻防的學習,主要講解拳法的攻防策略;第三階段是器械,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一種器械進行學習。

楊麗萍(2019)在《ISEC項目中計算機語言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中提出,通過教學改革將ISEC的教學理念融入到計算機語言類課程的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明辨性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中心,探索多種適合計算機語言類課程的過程性考核方法。甄成方和王洪杰(2018)在《ISEC項目在計算機科學技術中的思維啟發與視野拓展》一文中提出,在互聯網時代,社會發展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及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明辨性思維和國際視野是國內高等院校人才培養中特別強調的兩個方面。

三、關于ISEC與MOOC結合的研究

范健敏(2020)在《慕課背景下ISEC項目教學優化策略》一文中提出ISEC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把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學資源應用到ISEC項目教學中也許是教學優化的一個新路徑。朱麗(2019)在《基于ISEC項目教學理念的MOOC教學模式研究--以<西方文明史>為例》一文中通過分析ISEC項目通識課《西方文明史》的課程定位,嘗試融入慕課元素,并對慕課混合教學模式進行探索,以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關于ISEC教師團隊的研究

苗青(2021)在《疫情背景下ISEC項目教師線上線下混合培訓實踐研究--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一文中認為,受疫情影響,ISEC教師的崗前培訓形式和以往不同,現在采取“線上+線下”的混合模式,推進ISEC項目教師的培養和發展。苗青(2016)在《ISEC項目教師創造性教學行為研究--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一文中提出,教師的創造性教學行為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會影響到教育的成敗。ISEC項目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實際需要,通過ISEC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五、文獻評述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研究主要集中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原因是ISEC項目主要用于幫助一些地方院校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但不包括“985院?!焙汀?11院?!?。相關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研究范圍逐步擴大。最初的研究以理論為主 ,后期研究大部分都結合具體的專業課程,教學實踐方面的研究更多一些,教學理念會融入到教學實踐的研究中,通常會闡述某種教學理念是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貫徹和運用的。所以,筆者在綜述中并未按照某個教學理念或教學實踐進行分類。前期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之后的研究逐漸深入,關于ISEC項目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大多數學者都將研究范圍限于本校,就本校ISEC課程與傳統課程進行比較,很少有學者就實行ISEC項目的本省院校之間或不同省份的院校之間進行比較研究。

參考文獻:

[1]范健敏,孫銘悅.慕課背景下ISEC項目教學優化策略[J].教育現代化,2020(7):42-45.

[2]朱麗.基于ISEC項目教學理念的MOOC教學模式研究--以《西方文明史》為例[J].學理論,2019(7):143-144.

[3]苗青.疫情背景下ISEC項目教師線上線下混合培訓實踐研究--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20):17-19.

[4]苗長青.ISEC項目視角下明辨性思維能力培養與提升策略分析[J].渤海大學學報,2020(5):129-131.

[5]景宇平,李芳洲.ISEC教學理念及其運用[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6):88-92.

[6]王立,王冬平,王興秀.國際本科互認課程本土化教學實踐啟示--基于ISEC項目國內經驗的反思[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7):170-173.

[7]劉文芳,谷青媛.ISEC教學理念對應用化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究--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10):97-101.

[8]王華.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ISEC項目實踐教學的思考[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9(6):539-542.

[9]陳愛雪.ISEC項目下服務“一帶一路”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5):67-70.

趙君,女,遼寧海城人,沈陽工程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本文是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JG20DB327)的階段性成果;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L16CSH007)的階段性成果。9D6DC1B7-B2E7-49BD-BCC1-76EF1042FC68

猜你喜歡
教學理念教學實踐
基于三維軟件和云班課APP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實踐
中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反思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鋼琴對環境污染的探討
淺議課堂教學與管理的體會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小學數學教學良好課堂氣氛的創建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