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國內研究綜述

2022-07-06 09:42周慧
中學生學習報 2022年36期
關鍵詞:研究綜述高等教育

摘要:本文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以主題為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內容分析法,從研究趨勢、原因及主要研究內容等方面對文獻進行梳理與分析,發現我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研究熱點領域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引進與策略分析、不同層次高校的實踐與應用以及對高等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三個主要方面。本研究通過梳理分析發現目前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以及今后在該領域中需要關注的內容,以期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思路。

關鍵詞: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研究綜述

1.引言

在地國際化是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新興關注點和普遍趨勢,與傳統的重視異域經歷和跨境流動的國際化不同,在地國際化更關注本土國際化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和跨文化校園建設,強調群體普惠性?!霸诘貒H化”這一概念最早由瑞典馬爾默大學副校長Bengt Nilsson(1999)在歐洲國際教育協會春季論壇所作的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Theory and Praxis報告中提出。他認為,“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是指“教育領域中發生的除學生海外流動之外的所有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活動”,其目標是“通過讓所有學生在求學時期有機會接受國際理念與跨境文化的影響來提升自身能力和資格,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痹摳拍钜唤浱岢?,便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受新冠疫情及教育信息技術發展等新形勢的影響,在地國際化成為了當前國內學者們的研究熱點。

2.研究趨勢與原因

本文選取中國知網作為研究數據的來源。以主題檢索的方式,對中文文庫進行精確檢索,最終確定35篇相關文獻作為本文研究樣本,并就其提取總體趨勢分析圖,如下圖1所示:

高等教育國際化一直以來都是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上可以檢索到9600多條結果,但是與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相關的文獻僅有30余篇。從上圖可知,近年來關于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論文發表總量并不多,但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在地國際化相關文獻最早出現在2016年,自2020年以來,相關論文的發表數量才出現明顯增長,可見國內對在地國際化的研究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2020年后,國內學者才將在地國際化視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國際交流合作成為新時代高校的五大重要使命之一,高等教育國際化邁入常態化高質量發展;二是后疫情時代導致全球師生跨境流動減緩,國際交流活動受阻,多元化、可持續、惠及面更廣闊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新模式亟待探索;三是教育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和新冠疫情的影響使線上教育和遠程教育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為高等教育的在地國際化,尤其是課程國際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持。

3.研究內容

(1)在地國際化概念的引進與策略分析

我國對于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研究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是新冠疫情、逆全球化、國際單邊主義等國際新態勢倒逼的對高等教育國際化轉型的反思和探索。目前,相關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宏觀理論研究層面,尤其是對在地國際化這一概念的解讀,內涵及動因分析以及推進策略等方面。

鄭錦秀(2022),鄭淳(2022),蔡永蓮(2021),蘭思亮(2021),張偉(2017)等從宏觀角度對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嬗變、內涵、動因、實踐策略、實施的可行性與路徑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認為在面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和國內高等教育國際化基礎逐步夯實的情況下,在地國際化具有在本土實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一個亟待研究的重要領域。張偉,劉寶存(2017)在國外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將在地國際化定義為:在高等教育國際治理日趨明顯的背景下,高校利用已有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國際學者、留學生、國外教材、跨境項目、多元課程與國際會議等——建設富有本土特色的國際性校園,為全體學生在校內提供接觸跨文化與國際性事物的機會,進而實現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辦學目標。通過學者們對在地國際化的定義和解讀可知,在地國際化具有“重視本土培養”、“群體普惠性”、“國際化教育環境”等基礎特征。國內高校開展在地國際化的主要動因是適應全球化格局對大量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和高水平國際化課程的需求,解決新國際形勢下傳統國際化活動受阻的現狀,加大國際化教育的學生受益面,在新的國際高等教育變革中占據話語權等。高校開展在地國際化最主要的障礙體現在缺乏政策與資金支持、頂層設計不明確,師生參與在地國際化積極度不高,外語能力不足等。推進在地國際化的主要途徑和策略是將在地國際化融入到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規劃、人才培養體系和服務保障體系中,從整體上轉變人們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認知,構建以國際理解為內核、數字賦能的國際化課程體系,營造具有跨文化氛圍的教育教學環境。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在地國際化的內涵、特征以及開展在地國際化的動因、重要性、可行性等方面基本達成了共識,但側重點各有不同,這為今后在地國際化的實踐研究提供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基礎。

(2)在地國際化在不同層次高校的實踐與應用

在地國際化這一概念引進后,不少學者對其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的實踐與應用進行了探索與反思,并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目前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國家民委”直屬高校、在地方本科院校、臺灣高校、高等職業院校等。

楊浠箏(2019)以某“國家民委”直屬民族類大學為例,分析了民族院校國際化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了在地國際化的實施策略,指出該類民族院校具有國際化項目開展基礎較好,國際化師資相對充足,國際化教學基礎較穩固等優勢,但在地國際化發展的認知和目標仍不夠明確。覃湃惟(2021),劉佳婕(2020),黃英杰(2019),蔣冰清(2016)等對地方本科院校在地國際化的發展與實踐進行了研究,認為在地國際化是地方本科院校國際化發展的理想選擇,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相較于“雙一流”和部屬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具有政策與資金支持不足、國際生源較少、課程國際化程度不夠,對外交流機會缺乏、師資與管理團隊國際化水平較低等劣勢。地方本科院??蓮某切:献?,服務鄉村,產教協創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樹立在地國際化理念,建設在地國際化課程資源體系,內培外引國際化教師資源,開展多樣化在地國際化校園活動,以推進在地國際化的發展。0324C0C8-25C5-42A1-AC60-9252FE508157

廖莉萍(2019)提出了對臺灣地區高校在地國際化實踐的分析和反思。她指出,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精英化”、“依附情結”和“工具性思維”問題,是促使臺灣高校探索在地國際化的主要原因。主要采取了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改善評估方案,建立健全相關組織機構,推動課程、教學與教師國際化和完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等措施來推動在地國際化發展。然而,目前仍存在對在地國際化理念理解不到位、學生參與在地國際化建設積極性不高、在地國際化資源利用效率不高以及頂層設計不夠等問題。

李一凡(2022),王中興(2021),白亦佼(2021)等探討了在地國際化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實施策略與路徑。他們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在地國際化并非“離土”國際化或以跨境交流為主的國際化的替代方案,而是當前社會背景下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補充形式。當前,在地國際化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實踐仍存在定位不夠清晰,參與對象范圍較小,缺乏引導性政策,國際化課程覆蓋面窄,師資隊伍建設不足等問題,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課程國際化為核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助力,以動態發展為遵循,才能更好地實現在地國際化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國內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已逐步開始對在地國際化進行實踐,其主要實施路徑和策略以及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集中體現在對概念定位與理解、頂層設計,課程、教學、師生與校園活動的國際化及保障政策等方面。

(3)在地國際化對高等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地國際化的推進與實施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對高等院校課程與教學國際化的促進,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國際師資隊伍的建設等方面。

陳炳君(2021),付松聚(2020),張彥華(2017)等對電視節目策劃、新聞傳播教育等不同課程與專業在地國際化實施的背景、意義與路徑進行了研究,認為開設國際化課程和專業是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核心,是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關鍵。在地課程國際化的推進與實施在教學方面需要高校對教學任務、教學方法、課程考核與評估方式等進行科學設計,對課程資源建設、師生國際化建設進行全面探索;在保障措施方面,需要高校從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打造國際學分體系,嚴格規范國際課程申報流程,充分發揮教學單位與任課教師的主體作用,營造國際化校園氛圍。

陳昳舟(2022),仲彥鵬(2019)等研究了在地國際化對國際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認為高校推進在地國際化,既能有效整合已有的國際化教育資源,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學生群體的惠及面,從而完成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使命。這就要求高校轉變傳統國際化人才培養觀念,使之從跨境交流為主的國際化轉變為在地國際化,需要政府、高校等主體出臺相關配套機制,營造以課程國際化和跨文化校園活動為核心的國際化教育教學環境。任志霞,萬曉榆(2021)等從理念、課程、學術、導師以及環境5個方面對“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在地國際化的培養進行了探究。

綜上所述,學者們一致認為課程國際化是在地國際化的核心,其對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具有普惠性的重要作用,對國際化教師隊伍的建設,國際化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升級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總結

目前,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引進與策略分析、不同層次高校的實踐與應用以及對高等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三個主要方面。在概念的引進與策略分析上形成了較為體系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于理論的運用仍停留在表面,深層次的挖掘還不夠。在不同層次高校的實踐與應用方面,雖然直屬院校、地方院校和高職院校等均開展了在地國際化并積累了相關經驗,但是國際化發展基礎較好的高校形成的研究文獻較少,地方院校和高職院校的實踐研究還不夠深入,而民辦院?;緵]有開展相關研究,可見在地國際化的發展與實施仍需經歷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在對高等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課程國際化和國際人才培養的促進,在地國際化的其他優勢仍有帶進一步實踐、總結和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是一種立足于本土本校實際情況的新型國際化形式,這意味著它不存在通用的模式,所以,對于各高校在地國際化的實施經驗仍需要進行批判性借鑒。

參考文獻:

[1]白亦佼.后疫情時代我國“雙高”院校在地國際化建設路徑與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1(16):9-10+12.

[2]陳炳君.以國際化課程為核心推動在地國際化[J].神州學人,2021(08):32-35.

[3]陳昳舟,陳丁江,朱小螢.生態文明背景下在地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01):74-75.

[4]蔡永蓮.在地國際化:后疫情時代一個亟待深化的研究領域[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03):29-35.

[5]付松聚.新聞傳播教育在地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探析——以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的實踐為例[J].青年記者,2020(15):106-107.

[6]黃英杰.地方本科大學在地性國際化的內涵及現實路徑[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4):58-69.

[7]蔣冰清.論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在地國際化[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33(02):99-102.

[8]蘭思亮,馬佳妮.在地國際化:嬗變、實踐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21,43(12):98-107.

[9]李一凡,馬君.高等職業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內涵旨歸、實踐樣態與行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01):36-42.

[10]廖莉萍.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實踐與思考[J].高教探索,2019(05):63-69+88.

[11]任志霞,萬曉榆.“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在地國際化培養的思考[J].今日財富,2021(01):189-190.

[12]張彥華.我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課程教學策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4):98-107.

[13]鄭淳,閆月勤,王海超.在地國際化的概念演進、價值指向及要素條件——基于歐洲地區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的思考[J].江蘇高教,2022(03):34-42.

[14]鄭錦秀.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辯證思考[J].教育探索,2022(02):38-42.

[15]仲彥鵬.在地國際化:我國高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新路向[J].山東高等教育,2019,7(01):35-41.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高等教育國際化專項課題,課題名稱:《后疫情時代廣西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021ZJY1605。

作者簡介:周慧,1991,女,碩士研究生,柳州工學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國際化,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0324C0C8-25C5-42A1-AC60-9252FE508157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高等教育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