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

2022-07-06 10:34張令佳
客聯 2022年10期
關鍵詞:培養模式

摘 要:隨著大數據、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崛起,數字經濟迅速一躍成為現代化主要經濟形態,而數字農業發展與鄉村建設是“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的共同發展指向。人才作為第一生產力,涉農數字經濟人才是支撐與創新數字化農業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的主要奠基者。由此如何培養優秀的復合型涉農數字經濟人才,是各省市發展數字化農業應重視的問題之一。本文將以佛山為案例,研究目前培養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存在的關卡與如何克難攻關的對策,以期為各省市鄉村全面振興、數字化農業經濟源源不斷輸送數字化“新農人”提供創新型思路。

關鍵詞:數字農業;數字化人才;培養模式

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新經濟發展格局中的主流經濟形態,據有關統計,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39.8%[1]。隨著數字經濟與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數字農業發展迎來新時代。數字農業是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遙感技術、自動化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PS等數字技術信息與農學、地理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信息化管理與運營的新農業發展形態[2]。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涉農人才的供給與需求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佛山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現狀

十四五規劃提出后,廣東省作為全國貫徹落實數字鄉村和農村現代化發展戰略綱要的前沿省份,在著力推進農業科技、數字農業發展、數字人才培育方面做出了積極部署與建設,也為廣州、汕頭、佛山等多個城市數字農業基建引航開路。佛山正處于全省數字經濟發展的風口處,在涉農數字經濟基建以及人才培育上也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與努力。

(一)建設數字農業人才培育載體

涉農數字經紀人才的培育離不開數字農業載體的環境與資源支持,佛山積極響應廣東省數字農業發展的號召,連片建設了千畝、萬畝的現代農業園區,招商引資在省內落地了8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支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現有55個省級專業鎮(村)、5個國家級專業村。同時佛山政府引進培育一批跨境農產品電商企業,打造RCEP農業貿易基地和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努力建設農業產業鏈整合服務平臺,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佛山三水區還建設有以碧桂園萬畝數字農業示范園為核心的產業集群綜合農業示范基地,以發展重點項目示范和技術引領帶動數字農業發展效能。這些數字農業產業、基地、企業、鄉村等多樣化載體形式的投建都為涉農數字經濟人才的培育創造了良好的資源環境。

(二)農業技術人才的培育模式的初步探索

目前佛山市“互聯網+農民”的培育模式正在健全階段,也建立了市培訓學校+區級培訓分校+培訓基地的三級培訓體系,將新農民培訓方向分為認定生產經營型、社會服務型、專業技能型以及創新引領型。就農村電商人才培育,采取了“集中授課+參觀學習+交流對接+網絡授課”相結合的模式,并取得顯著成效,為農村本土應用型人才培育提供了參考。截止2020末,佛山市農村實用人才數量達7.36萬人,電商經營型與專業技能型人才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人才結構逐漸趨于合理。

而針對于涉農數字經濟人才的培訓體系與模式都正處于摸索階段,圍繞數字農業設備、技術、管理、運營模式以及各個環節所需的數字服務類工種,都需要不斷細化與健全培訓內容、培訓師資以及培訓模式,來為佛山數字經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甚至到某些領域“領跑”提供人才資源的支持。

二、佛山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數字技術可以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高質量增長。然而涉農數字經濟人才供需不匹配妨礙了數字技術向農業的滲透,致使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對數字技術和數字服務的需求需求低,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進程緩慢。

(一)培養目標不明晰,數字農業的認知有待加強

目前各大高校、企業、產業園區以及部分城鎮縣級政府對于數字農業以及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的認知不夠深入,認為數字農業就是互聯網+農業的模式,具體只體現在農村電商模式的發展上,而忽視數字科技對于電商農業的支持以及農產品種植、加工效率、質量的智能化影響。而數字產業發展對人才專業性、復合性和實用性水平的要求較高,同時還需具人才備全局視角、戰略思維、深度分析能力以及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同時涉農數字經濟人才還存在一二三四階層培養的差異性問題,高端人才、生產一線人才、管理型人才等需要不同組織機構來分別培育,但是因為對于不同階層的數字經濟人才培養重點和所需具備的復合型素養認知不到位,也容易導致培養目標出現偏離或者模糊的情況。

(二)課程內容滯后,供需不匹配

數字經濟發展是被新技術與新產業的更新迭代所驅動的,使得數字產業相關課程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脫節,而目前佛山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的內容還存在一定的滯后與淺層性,特別是高端農業數字技術、經營管理能力等培養還尚待提升,由此導致數字人才特別是高端數字人才供應不足。據相關統計,全球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共有367所,而我國不到30所,培養的人才數量遠不能滿足數字企業用人需求[4]。另一部分院校則信息化、數字化教學條件不足,雙師型資源薄弱,實踐項目開展機會較少,校企合作也不夠深入,從而導致人才專業供給與市場需求上存在不對口、不匹配的問題。

(三)培養模式有待創新,缺乏針對性

現階段佛山關于涉農數字經濟人才的培養模式還比較單一,較為常見的就是校企合作、產業園創業孵化、電商農民培訓體系。而涉農產業鏈的各利益主體仍舊存在人才培養“脫鉤”的問題,各利益方合作不緊密、程度也不深入,比如城鄉之間、農村區域之間、先行企業與一般企業或農民個體經濟或創業型企業之間存在較大“梯度差,就人才培養的分工、目標、內容、輸入輸送渠道都不夠細化與明確,導致關于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的壓力全部集中于高校與先行企業身上。

三、佛山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對策探究

結合數字農業的不同細分行業特點和生產環節特點,對涉農經濟人才培養方式、目標和內容進行適應性創新,推動掌握涉農數字經濟技能的人才參與農業生產或農業服務,并使農業勞動力獲得與其文化水平相稱的數字經濟技能,從而實現涉農數字經濟人才的供求匹配。

(一)清晰培養目標,加強對數字農業的認知

各大高校、企業、產業園區以及部分城鎮縣級政府對于數字農業以及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培養要深化認知,明確為數字農業輸送一批懂技術、會實操、有戰略性眼光、創新性思維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來分工明確的融入到數字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的各個崗位中去。綜合來看,新媒體、平臺運營、內容營銷、電商大數據分析、數據治理、農業數字化技術員等的高層次人才需求,在未來幾年中將持續大幅增加。這種結構性的調整對學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數據處理能力、數字營銷能力等將成為電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因此各高校以及各利益主體應當明確未來數字農業發展所需人才類型與素質要求,并依此來明晰各自相應的培養目標。

(二)更新課程內容,促進供需平衡

課程體系是高效高質教學的基礎,只有課程資源有針對性且時代性強,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把握教學方向,不斷驅向最終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基準要圍繞立體化、針對性、特色化來構建,不能扁平化、單一化、同質化。佛山本土科技類高校應當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資源優勢,投入到農業數字經濟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以及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的完善上,來為本地數字農業輸送高端數字經濟人才。學校應當圍繞智慧農業、數字農業開設專門的數字經濟技術專業與應用學科,比如區塊鏈技術應用、Python程序設計、數據庫搭建、Python大數據分析、互聯網+運營管理、數字經濟概論、相關綜合實訓等。此外涉農數字產業還是融管理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法學、心理學和現代物流等于一體的新型交叉學科,且具有鮮明的實踐創新特色,需從更高層面進行較為完善系統的課程體系及實踐項目設計。

(三)創新人才培育模式,細化人才培育層級

1、“政企行?!彼奈灰惑w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政府應當為校企產教融合搭建平臺、給與政策支持,也可以聯合數字農業經濟相關組織、高新技術企業聯合簽訂合作協議,建設創新產業園區,來為當地高校培育高端涉農數字經濟人才提供實訓、創業、創新平臺,深化產教融合模式,讓政企行校的聯結性更加緊密,讓人才輸入、輸入渠道更加通暢。比如禪城區政府已經和華為、騰訊云、阿里云、36氪等26家企業簽訂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的合作項目協議,也正式授牌啟動了佛山數字經濟創新集聚區、實驗特色基地和軟件產業園。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也會圍繞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政企行校各方會建立更緊密的人才培育合作。

2、大學院所+合作組織的人才分層培訓模式

大學院所分有普通本科高校、民辦高校、職業院校、創新創業學校等,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層級都各有不同,因此不同類型的院校要立足于本校特色化教育資源和培養目標,和當地企業建立針對性產教融合模式,從而構建出佛山特色化的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培育梯度。比如普通本科高校就數字農業經濟專業應當設置兩個方向的培養目標,一方面需要培養以就業為優先的應用型復合人才,這一類人才就需要通過與當地龍頭企業建立“雙師型”合作培育模式,提供實訓基地、產業園區、實習崗位、技能競賽等資源與機會給學生進行技術操練、復合型素養提升,獲得更多含金量高的職業資格證書,來提高自身競爭實力;另一方面需要培養研究型人才,對于涉農數字技術的研發、改進與創新,以及對數字農業發展方向、數字農業經營管理等學術化研究類人才,則需要與企業數字農業技術、產業、經營管理等業務建立更深入的合作、交流的機會。而高職院校則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主,與當地企業可以建立訂單式合作培育機制,對數字農業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創新創業項目的開展應當多投入教學資源與條件。

3、對農戶的培育模式創新

對農戶的培育模式創新可以分為四種,即(1)基地+農戶的項目推動型模式。即號召各個片區農業基地對農戶開展智能化農機、遙感設備、物聯設備、智慧管理軟件的操作培訓,讓農戶能夠依托基地的數字農業產品、技術資源來邊學邊練,掌握大數據分析技術和AI輔助農田管理技術,并利用其創造經濟價值,滿足基地高效種植與生產的訂單需求;(2)園區+公司+農戶的園區帶動型模式。即由當地龍頭企業來牽頭建設農業園區或者投資農戶園區,來要求農戶按照統一技術標準、生產流程、技術設備、廠房規格等來進行種植與生產,企業會提供專門的技術培訓、管理指導與生產標準的檢查檢驗,實現標準化、數字化培訓與管理一體化的目的;(3)數字農業產業鏈融合的農戶能力提升模式。全面整合農產品上下游數據信息資源,通過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人工智能技術的整合運用,開展基于育種、種植、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監管等全產業鏈的數據化應用建設,對農戶進行全數據化、數字化的培訓,以此來充分適應挖掘高效數字農業全產業鏈的健全需求;(4)農業工人培育的產業依托型模式。佛山各市區縣級政府應當多加鼓勵農業產業園區的建立,招商引資農產品加工業、農業制造業、種植業等進駐農村,招募新型農業的“產業工人”來就業,既解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的問題,也可以不斷提升農業工人的數字化技術操作水平,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雙贏培育目的。

四、結束語

綜上,單一的培養主體與模式會導致涉農數字經濟人才的紅利難以向下輻射,也很難帶動農村與普通農戶創造數字農業經濟價值。因此各個城區、各個層級主體都需要緊密合作,充分挖掘與共享人才培養資源,同時明確培養目標,來為數字農業產業輸送各個階層、各個環節所需要的涉農數字經濟人才。

參考文獻:

[1]梁琳.數字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縱橫,2022(09):113-120.

[2]李麗君.智慧農機在數字農業發展應用中的“潤果”模式探索[J].當代農村財經,2022(10):15-19.

[3]劉曉萍,楊夢潔,韓樹宇.數字賦能河南農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析[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2(10):21-23.

作者簡介:張令佳(1994—),女,漢族,籍貫:湖南湘潭人,廣州工商學院會計學院,經濟師,碩士學位,專業:圖書情報。

猜你喜歡
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探索與實踐
實踐創新驅動的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體系的軟件產業人才培養探究
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高職會計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體系的重構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電子信息類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模式探析
青年農民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工科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