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知識可視化表征研究

2022-07-07 01:16何紅杏葉湘虹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2年7期
關鍵詞:知識可視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

何紅杏 葉湘虹

摘 ? ?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知識可視化的表征方式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恰當運用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進行教學需要從以下維度入手:選擇表征方式的三關聯,運用表征方式的三原則,實現表征效果的三路徑。如此,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可視化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掌握知識可視化表征的多學科理論基礎,提高知識可視化表征教學設計能力,拓寬知識可視化表征途徑。

關鍵詞:知識可視化;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7-0016-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一環和主陣地,其思想政治工作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1]。當前,高校思政課面臨著教師不知如何“言傳”、學生不知如何“意會”的窘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科理論知識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很難被感覺器官直接地感知到,而令學生產生高冷、枯燥的感覺。于是,充分挖掘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知識表征優勢,疏通抽象理論與具象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讓知識形象化、可視化、可操作化,則有望突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障礙,便于學生理解概念、探索規律、獲得新知。

一、 相關概念界定

(一)知識可視化

“可視化”由英文visualization直譯而來,意為“可看得見的、清楚的呈現”[2],是指借助視覺表征方式將數據、信息、知識以直觀可視的方式呈現。知識可視化的提出與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科學技術可視化、數據可視化和信息可視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已被作為一個單獨的、專門的研究領域,是指借助視覺表征方式促進群體之間知識、見解、態度、價值觀的傳播與知識再度加工創造的手段[3]。

(二)知識可視化的表征方式

知識可視化的表征方式是知識可視化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是一種研究如何利用視覺信息的科學性進行知識表征的圖解手段。根據不同的標準劃分為多種類型,目前并沒有十分明確、統一的劃分標準,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都是從自身設定的角度進行劃分,最具典型性的分別是埃普拉、伯卡德的六分法(啟發式草圖、概念圖表、視覺隱喻、知識動畫、知識地圖、科學圖表)和喬納森的五分法(概念圖、思維導圖、認知地圖、寓意網絡、思維地圖)[4]。而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最常用的是圖像、影視動畫和知識動畫。

圖像是指繪制、攝影或印制的形象,如概念圖、思維導圖、思維地圖等,多用于知識點的羅列和學生思維訓

練。影視動畫是以電影和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動畫電影,教學中多用于新課導入環節,以吸引學生興趣、創設情景加深印象、課堂總結升華主題。知識動畫是傳達科學知識的生動有趣的動畫短片,以知識性為基礎、趣味性為導向,將知識以動畫短片的形式呈現。知識可視化表征擅長展示主題的結構和呈現關鍵細節的聯系,把復雜的結構組織成有序的形式,使得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表征內容的外部特征,將視覺符號以整體的形象映射于頭腦中,把握事物的屬性和功能,穿透層層表象直達對事物內在本質的認知。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知識可視化表征

高校思政課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影響,使其具備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行為活動。思政課教學既涉及理性材料,又囊括感性材料;既具高度概括性,又具高度抽象性。倘若教師不借助一定的教學工具、不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術,很難達到既定的教學效果。加之新時代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和認知偏好發生了巨大改變:改變傳統以文字為載體獲取信息的形式,而更多依賴圖片、動畫、影像等方式接受知識,學習過程偏向可視化。正是通過這樣一種“一圖勝千言”的可視化過程,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降低學生認知負荷?!皼]有圖像,思維是不可能的”,知識的獲取、存儲、運用都依賴于學習者特有的智力圖像系統,正是由于可視化表征方式對知識的再度加工,將學科知識清晰地、直觀地、形象地呈現,盡可能貼合受教育者認知特點,使之易于察覺、獲取和利用,讓受教育者產生新認知、訓練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如此便為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提供了可能性。同時,自可視化技術出現以來,教育工作者就意識到視覺表征在教學中的實操價值,并付諸于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知識表征在思政課教學中隨處可見,尤其是在知識的呈現環節,很好地支撐著“言傳”與“意會”的對話與互動。

二、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在高校思政課可視化

教學中的意義

研究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知識可視化的表征方式,對于提高教學效果、達成立德樹人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利于學生對思政課認知態度的良性轉變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種知識教育,也是一種價值信仰教育,它不像自然科學的教學,只要教會人知道就行,它最終讓人形成信仰。然而,信仰是不能像零件一樣隨意取出或插入的,信仰的形成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態度的改變[5]。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所持有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個體的認知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對具體事物的情感態度,以及隨之采取的系列行為活動。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滋生厭學情緒,多是從認知層面就偏離了方向。知識可視化在其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扭轉這種局面,究其原因在于視覺功能在信息傳遞中的作用。通過“觀看”的選擇、組織、重構過程,使人腦直接作用于視覺感官中的客觀事物,經視覺對象刺激獲得諸多未經整合的亂碼信息,大腦發揮組織功能對其進行意義編碼入庫,傳遞到大腦中樞特定區域,促成自身認知結構的更新與完善[6]。正是這種由文及圖的獨特性轉變,從感官上提高了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改變了對思政課的態度。

(二)利于實現知識呈現方式與學生認知特點的高度統一

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做到“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要教育學生、感化學生,要激發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崇高信仰,必須處理好知識呈現方式和學生認知特點的關系,明白知識是呈現給學生的,呈現方式的選擇必須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而知識可視化則能較好地協調二者的關系,將知識呈現方式與學生認知特點有機統一起來。一方面,可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及其隱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寓于具體的表征內容中,將“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知識生動化”,相較于生硬刻板的文字,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價值獲取。另一方面,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在注意力的廣度和記憶的深度上已趨成熟,不再是單一地、機械地觀看和識記,而是整體、重點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同時,在思維能力方面已經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意識,能夠運用已學知識、經驗、方法施行思維策略、技術操作,而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則能較好地捕捉到學生的這種認知特點,將知識點具像化,以利于內容表征的優化處理。

(三)利于確保學生知識識記與意義建構的雙渠獲取

知識識記和意義建構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任務。知識識記是指學生對教師授課內容的整體性把握,既能在腦海中清晰、完整地呈現,又可建構系統的理論體

系;意義建構是指學生在接受主流意識形態的熏陶下能夠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面對兩難選擇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抉擇。將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運用于思政課教學中,能確保學生知識識記與意義建構的雙渠獲取?!耙曈X活動總是會有知覺和意識的參與”[7],人腦能夠通過分析、比較、概括、歸類、綜合的思維過程對表征的內容進行整體性反映、解讀、編碼、重組,并與已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激烈的碰撞。在這種新舊知識的碰撞過程中,學生能夠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一種關系,使兩者之間相互轉化,從而實現對已有知識結構的填充、修改和完善[8]。毋庸置疑,知識的獲取過程,也是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借助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的視覺優勢,可以將思政課中蘊含的隱性的價值意義直觀地呈現,在確保理論事實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聯想、記憶、理解,既能獲得新的認知,又能表達內心思想與價值觀點。

(四)利于學生知識獲取與信念形成的協同發展

教學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所有工作都要圍繞教學展開,而幫助學生知識獲取與信念形成則是思政課教學工作永恒的主題?!盁o論我們將有所作為,或竟無所作為,較之其他感覺,我們都特愛觀看”[9]。視覺在人的眾多感覺器官中居于主導地位,視覺圖像在人類在獲取信息時具有天然的領先性,運用知識可視化表征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既具說服力又具感染力,利于學生獲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知識可視化表征能夠超越文本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借助特有的視覺符號改變傳統教學“填鴨式”輸出信息的局面,將理論知識形象化、價值觀念具像化、真實事跡可視化,使學生在情感上與之產生共鳴,映射于思想深處則表現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行動上表現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從而達到激發求真精神、煥發人文關懷、提高政治覺悟、堅定理想信念的意識形態教育的目的。

三、高校思政課可視化教學中知識可視化表征

應用的幾個維度

高校思政課可視化教學,需要在以下維度上關注知識可視化表征的有效應用:選擇表征方式的三關聯、運用表征方式的三原則、實現表征效果的三路徑。

(一)選擇表征方式的三關聯

選擇表征方式的三關聯,是指教學內容呈現、學生認知特點、可視化表征能力三者之間的關聯。

根據聯系的觀點,整個世界是由眾多事物構成的具有普遍聯系的統一體,任何事物都處于一定的聯系當中,高校思政課中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的選擇同樣遵循聯系的觀點。為了選擇契合教學實際的表征方式,既需要考慮教學內容與表征方式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將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師的可視化表征能力統一起來,把握其內在邏輯。(1)教學內容直接作用于表征方式,選擇表征方式的直接目的在于更好地呈現教學內容;表征方式和教學內容均具有多樣性特征,要求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表征方式。(2)將思政課中抽象的知識、隱喻的價值觀念轉化為直觀可視的圖形、影像和動畫,需要把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知識儲備、思維特點納入考慮范圍之內,做到表征方式的選擇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3)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的選擇必須依靠教師這個行為

主體來實現,這對教師所具備的可視化表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接納度,處理好教學內容呈現與表征方式之間的關系,與時俱進地提高可視化表征能力。

(二) 運用表征方式的三原則

運用表征方式的三原則包括教育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

知識可視化不僅是簡單的形式上的表征知識,更是將不同種類的知識轉化為人們視覺可直接感知到的一種外在形式。因而,只有深入解讀表征作用,明其特征、知其原則,才能在思政課教學中更好地設計、運用、升華表征方式。(1)教育性原則。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首先必須遵循教育性原則,必須以立德樹人為宗旨、以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原則,這是可視化教學知識表征設計時不可違背的第一原則。(2)有效性原則。思政課教學內容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尤其是知識與知識之間、教學內容與教學需求之間,這就要求表征知識必須遵循有效性原則。(3)創新性原則。一是指在知識表征設計上要創新,即借助文字、圖形、影像等符號進行合理搭配以表達知識的原理和結構,讓學生能夠通過視覺表征的外部特征將視覺符號匯集成有機整體映射于頭腦中,穿透層層表象直達事物的內在本質;二是指借助知識表征促進學生思維上的創新,使學生所看見的并不是零散的符號或是符號的簡單疊加,而是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思考、獲得新的認知。

(三)實現表征效果的三路徑

知識可視化要達到良好的表征效果,要通過視覺吸引、心腦感化、藝術再現三路徑來實現。(1)視覺吸引。運用視覺表征進行教學首先要吸引學生的視線,使其更好地獲取表征內容、理解表征寓意。根據視覺理論,無論從人的生理結構還是認知層面來講,觀看都不是被動的、全盤接受的行為,而是一種積極探索的、有自覺選擇的理性行為。思政課表征方式的教學運用需要牢牢把握這種視覺優勢,對文字、圖片、動畫等表征要素進行合理的視覺安排,把需要傳達的理論知識和價值觀點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設計,首先在視覺上吸引住學生。(2)心腦感化。學生將接收到的理論知識及價值觀念內化于心、躬體力行,進而達到由內而外、由淺至深的心腦感化,這是知識可視化的第二個表征路徑。學生在視覺吸引的前提下借鑒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經驗庫,通過較為成熟的思維過程準確地感知視覺內容,再對信息進行編碼入庫和意義建構,正是這樣由此及彼、從未知到已知,獲得知識質的提升。(3)藝術再現。這個表征路徑是指表征方式的設計和運用上升到了藝術層面,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藝術性設計,讓學生在美的感受、藝術的熏陶和情感的渲染下,在耳目一新中直擊心靈;在具有藝術沖擊力的精神感染下,將思政課知識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轉化為精神素養。

四、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對高校思政課教師

教學的新要求

新時代大學生是數字公民,具有信息獲取通道以視覺見長的特征,高校思政課教師則屬于“數字移民”群體。在思政課知識可視化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認知的可視化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在“一圖勝千言”中實現教學的“言傳”與“意會”,這對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掌握知識可視化表征的多學科理論基礎

新時代,身兼理論知識傳輸與價值觀引導雙重重任的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將知識可視化運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只具備單一學科背景越來越難以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為了更好地表征知識,需要教師掌握知識可視化表征的多學科基礎理論,能在內容、方法、技術層面支撐教學。從表象層面來看,知識可視化表征僅僅是將知識圖解的一種表示手段。但往深層次延伸,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的運用需要更多的學科知識作為強力的支撐[10]。因而,運用可視化表征知識,不僅要求教師掌握可視化的原則方法、資源獲取途徑和工具實操技術等基本的知識可視化理論,還要求教師對相關理論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和運用。如符號學理論在表征內容建構中的應用,正是通過對各種符號的精心排列將視覺影像變成知識信息,于學生接收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傳播與創新。此外,傳播學、心理學、現象學、教育信息技術等理論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運用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實施教學時必須掌握的重要理論。

(二)提高知識可視化表征教學設計能力

表征方式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對教師知識可視化表征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明確教學與表征方式之間的關系,無論是表征的設計還是運用,都只能是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的工具,不能只重視手段的使用而陷入形式主義。其次,在表征內容的選擇上,需要考慮賦義的多少和寓意的深淺,即在確定好表征內容之后,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其呈現過程是否需要結合其他方式綜合運用,使其具有邏輯性、觀賞性和學理性。因此,只有根據空間視覺注意理論確定空間與背景在視覺選擇上產生的吸引效果,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發展,提高教學設計能力,將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的接受心理和認同心理納入設計范圍內,分析學生的文化心理,觀察學生的視覺習慣,引導學生按照預期設置觀看,理解表征內容,發揮表征效用,才能更好地創作出集形式與內容于一體的教學方案。

(三)拓寬知識可視化表征途徑

能否講好一門高效率、高質量、高水平的思政課有其特定的評價標準,即是否能夠讓學生獲得真知、得到思維鍛煉、樹立理想信念、養成良好品德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教學方式多樣化的刺激,能夠使學生大腦輪番休息,令其注意力持久而趨于穩定,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同樣如此。要注重表征途徑的多樣化,需要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上與時俱進地拓寬知識可視化表征途徑。只有在意識活動上瞄準目標,學生實踐活動才會扎根落地;只有在教學途徑上靈活多變,學生所得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才會高度統一;只有教學評價追求動態多元,學生才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知識可視化表征方式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融合,無疑為高校注入了鮮活血液,帶來了發展動力。實施可視化教學,可以讓學生“看見”事物的外部特征,“看透”其本質屬性,具備馬克思主義眼光、馬克思主義思維和馬克思主義行動??梢暬虒W不僅是教學內容與表征方式的簡單結合,更多的是教學方式的變革;不僅是解決教學中的

“疑難雜癥”,更多的是增強學生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牢牢把握可視化教學的3個維度,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深入挖掘知識表征與思政課的融合點,實現兩者的整體價值,確保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

[2] ?趙國慶.知識可視化2004定義的分析與修訂[J].電化教育研究,2009(3):15.

[3] ?趙慧臣.知識可視化的視覺表征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0,28(1):75.

[4] ?孫雨生,張夢珍,李沁蕓,等.國內知識可視化研究進展:實踐應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40(5):139.

[5] ?葉湘虹.論態度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J].湘南學院學報,2015,36(6):82.

[6] ?趙慧臣.觀看:知識可視化視覺表征意義解讀的方式[J].遠程教育雜志,2011,29(3):44.

[7] ?錢家渝.視覺心理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62.

[8] ?李晶,郁舒蘭,劉瑋.降低課堂認知負荷的知識可視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3):24.

[9]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8.

[10] ?趙國慶,黃榮懷,陸志堅.知識可視化的理論與方法[J].開放教育研究,2005(1):23.

編輯∕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1-05-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1-06-07

作者簡介:何紅杏(1998—),女,重慶彭水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十三五”教科規劃重點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視化教學應用研究”(XJK20ADY005);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具身認知觀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18YJA710056);2018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具身學習觀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效果評估及質量提升研究”(18YBA442)

猜你喜歡
知識可視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
思維可視化在教學《函數的圖象》中的應用
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知識可視化的策略探析
小學低段語文教學方法探析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
基于綜合能力測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卷考試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