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體系的重構

2022-07-07 01:13柯麗娜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2年7期
關鍵詞:教學體系融媒體

摘 ? ?要:融媒體時代,新聞行業從內容、模式、平臺到從業者都經歷了一系列的轉型。在此背景下,新聞教育必須順應社會的發展,立足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對陳舊的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式進行反思與重構。這不僅是高校新聞教育者應盡的職責,更是向新聞行業注入新鮮血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傳播學;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7-0046-03

媒體融合“是指在科技進步的催動下,生成了新的傳輸平臺,可以使不同媒體之間進行交融與互動,在不同媒體之間,傳播方式和內容可以相互借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形成共同發展之勢”[1]。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融媒體不再是一個理念,它成了極具發展前景的事

實。在我國傳媒行業中,媒體融合大致經歷了報網互動、多媒體聯動和融媒體3個發展階段。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各媒體的融合還僅僅停留在內容層面。直到融媒體時代,從采編到傳播的各個環節的全面融通才真正得以實現。這種融合貫通,得益于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適應了更加多元化、多層次的受眾需求,成為新的傳播理念與行業趨勢。作為新聞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高校應該做到與時俱進,對陳舊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方式進行革新,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新聞行業的人才需求。

一、前融媒體時代傳統教學體系的困境

為了適應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需要從教學理念、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3個方面對傳統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體系進行反思與革新。

(一)陳舊的教學理念

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完成了對新聞生產及傳播過程的融合和貫通,實現了對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再造。傳媒產業對圖文、視頻、網絡,以及音頻等信息的融合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這些信息在內容上也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但目前多數高校在進行新聞教育時,未能將多元化的傳播理念作為指導思想。對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僅僅停留在傳統新聞“采、寫、編”的層次,忽視融媒體時代行業發展對從業者提出的“內容策劃”“平臺運營”

“數據分析”等多元信息處理加工能力的需求。同時,高校對新聞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單一層面,將新聞教育理解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知識的填充,因而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選擇上都過于保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2]。在陳舊的教學理念下,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難以具備應有的融合性思維和信息整合加工能力,難以適應多元化的媒體傳播環境。

(二)滯后的課程體系

傳統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體系是在中國新聞教育的長期發展中形成的,一般包含專業理論課程和文化基礎課程。首先,課程內容以傳統大眾媒體的運作方式為基

礎,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仍然停留在傳統媒介技術的需求上。例如,理論類課程沒有涉及媒體融合觀念,實踐類課程也僅僅包含新聞采訪、拍攝錄制、新聞寫作等,忽視對學生的新媒體平臺實踐操作能力的鍛煉。其次,新聞傳播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沒有及時跟上新聞業務需求的變化。例如,融媒體時代對跨媒體敘事能力、多傳播平臺運營能力、雙向互動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都未能在傳統課程體系中得到應有的重視。要適應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需打破各媒介之間的條塊分割,進而實現對新聞業務整體的融會貫通。但目前的課程設置完全沒有體現對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整合能力培養的重視。最后,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內容僅僅以舊有的新聞傳播學專業教材為支撐。一方面沒有做到向其他學科知識進行滲透拓展;另一方面未能及時將新的業界成果和學界成果吸收到課程體系中,以確保課程的前沿性和有效性。

(三)單一的教學方式

在前融媒體時代,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教育往往圍繞傳統媒體的人才需求展開,在教學方式上往往存在過于單一、保守等問題,無法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行業發

展。首先,教學方式中實踐導向的缺位導致許多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存在欠缺,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對于實踐內容產生抵觸或懈怠的消極情緒。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教育長期以來忽視實踐操作能力,必然無法培養出高素質的全方位新聞專業人才。同時,傳統新聞傳播學專業教育僅依托課堂這一平臺,不重視多種媒體教學平臺建設,無法跟上融媒體時代平臺建設的步伐。學生能夠利用的平臺設施一方面過于陳舊,遠遠落后于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技術變革下的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在數量上也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往往存在幾個學生共用一臺設備的情況。此外,教師對新媒體技術與融媒體手段缺乏應有的了解,更做不到將其熟練運用于課堂之上。教育者缺乏教學方式的創新意識,未能將媒體技術作為新聞教育的工作目標,這也是導致教學方式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

二、融媒體視域下的人才特質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采、寫、編”。新的新聞環境在思維理念、判斷能力、信息處理等方面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想培養出時代需要的高素質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就必須對這些新要求進行把握。

(一)開放性的用戶思維導向

融媒體思維是一種開放性的、專業性互補的思維模式,具有典型的特點,如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和精準化、內容生產的大眾化和定制化、發布平臺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內容形式的多維性和跟蹤性[3]。融媒體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思維方式結合起來,一方面具有傳統媒體力求真實、深度、權威的精英思維;另一方面加入了新媒體娛樂性、服務性、互動性、數據化的思維方式,形成了一種以用戶、平臺、跨界為關鍵詞的綜合傳播力思維。而用戶思維正是這種共建共享、內容為王、一體化的思維模式的核心。在融媒體時代,受眾獲得自主選擇權,媒介從主導者變為服務者,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種轉變拉近了新聞工作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也讓新聞工作者更具大眾意識和服務精神。例如,從前一篇報道往往由記者從主觀判斷出發,按照固定的寫作模式制作,然后呈現給大眾。受眾的意見與觀點往往被忽視,無法得到有效的接納和吸收。但現在,受眾一方面擁有更多可供選擇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獲得了有效的表達渠道,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新聞制作、傳播的過程中。新聞從業者如果不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立場,勢必會阻斷與受眾之間的雙向互通,從而導致受眾群體的流失。9AB1C459-23F7-4248-9B6B-4705B517F9C5

(二)多層次的新聞判斷能力

新聞判斷能力是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需要具備的基礎素質,但這里的判斷能力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對新聞價值的判斷,還包含對信息融合可能性的判斷和對新聞真實性的判斷。首先,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必須了解各種媒體的受眾群體,能夠熟悉、掌握其特征、偏好。例如,報紙、廣播、電視媒體等傳統媒體的受眾可能更加偏好時事要聞,而社交媒體的受眾可能更傾向于接受貼近生活、有話題性、有參與度的社會新聞。因此,一個新聞信息借助何種媒介手段、以怎樣的形式能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傳播,是新聞工作者需要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培養的職業素養。同時,在自媒體早已得到普遍應用的今

天,人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成為新聞傳播者,但由于未經專業訓練,多數信息無法得到有效證實。因此,新聞工作者更應隨時牢記其與“公民記者”之間的區別,堅守住“真實”這條新聞行業的底線。這并不是說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不能從網絡渠道獲取信息,而是說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新聞工作者要發揮好查找新聞來源、核實新聞內容的職能。數字時代的信息讓判斷新聞真偽成為新聞行業的一個難題,但新聞工作者唯有直面挑戰,才能展現并發揮其專業價值。

(三)多環節的信息處理能力

任何時候,信息處理都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核心技能。但在融媒體時代,從信息的獲?。ú稍L、調查)到信息的整合再到信息的呈現,每個環節都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信息的泛濫擴大了新聞采訪與調查的范圍,也增加了采訪和調查的難度。這就導致新聞工作者調查取證的工作需求大大提升。其二,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是能夠進行跨媒體新聞采寫的“多面

手”,能夠綜合運用多媒體工具與技能完成對新聞事件的表達[4]。因此,新聞信息的跨媒體呈現能力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必備技能,要想掌握這項技能光有傳統的文字寫作功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進行全面的搜集、整理,以針對不同媒介提供最有效的呈現方式。其三,融媒體以整合傳播為核心特征,要求新聞工作者具備整合信息的能力。例如,新聞信息可能來自多個媒介之間的相互補充,需要新聞工作者對其進行多方面的整合;新聞傳播后產生的受眾反饋及用戶生產內容也需要新聞工作者進行搜集、整合與呈現。其四,在互聯網時代,對大數據進行有效挖掘和解讀,并對其進行可視化的制作、呈現,也是融媒體對新聞工作者技能層面的新要

求。而技術能力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可能是一個永遠開放的課題,伴隨著傳播技術的更新迭代,新聞工作者需要掌握越來越多的技能。例如,5G技術就對新聞直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還會有新的傳播技術在新聞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學生在傳播技能上的學習是無止境的。

三、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體系的重構策略

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工作者在各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要緊緊圍繞時代的需求展開,結合新聞行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對教學體系進行更具實踐性、有效性的重構。

(一)跨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

2018年的《地平線報告》指出跨學科研究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這一趨勢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視??鐚W科整合要以學科為依托,但要超出單學科研究的視野,關注復雜問題或課題的全面認識與解決[5]。傳統的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部分包含新聞傳播業務和新聞理論。但是如果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僅僅局限于傳授新聞理論、新聞業務的專業知識,培養出來的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必定是低層次的、不健全的。唯有滿足知識背景復合化并將知識結構不斷更新,方可與新聞傳播環境的新變化相適應[6],因此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必須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打造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平臺,幫助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去認知社會、進行獨立思考。人文素質的培養不是依靠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這一單一知識類型就能完成的,需要構建完整的跨學科知識體系。哲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藝術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應有選擇地納入到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加強新聞傳播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同時可以積極推進雙學位教育的開展,鼓勵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針對就業目標輔修適配的專業知識,借助其他學科的視角來對新聞信息和新聞行業進行思考,對新聞報道進行深度與廣度上的拓展,創造出更深層、更新穎的新聞內容。

(二)復合型的專業課程設置

處于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的最大變化應在新聞業務課程的創新上有所體現。融媒體在新聞行業得到成熟運用,互聯網技術在各行各業中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必須突破陳舊的單一模式,建構多層次的復合型專業課程體系。首先,作為基礎性的新聞業務課程,如“新聞理論”和“新聞史”的教學內容應及時更新,吸收業界與學界的最新成果,對融媒體理論知識與傳統傳播理論知識進行協調、貫通。其次,工具性課程,尤其是一些技術類的課程,應盡量接軌最新科技成果,從技術層面體現媒體融合下的行業變遷。最后,增設跨媒體課程,如中國人民大學開設的“融媒體報道出鏡主持”、南京大學開設的“融合媒體報道”等,這類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對各種新聞傳播媒介的使用和融合能力,緊緊貼合了時代對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的要求。除此之外,還可以開設一些相關選修課程,如通信、軟件、網絡等,培養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多元化的信息處理技能。例如,早在2010年,哥倫比亞大學就專門成立數據新聞研究中心,將計算機科學與新聞學教學統一起來,這對于培育數據化時代的復合型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三)實踐性的教學方式改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界國際教育會議指出,把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以及學生參加勞動,是現代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通過提供與外界,包括與勞動界更多的接觸,促進學生品格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還使學生個人與集體加深對社會道德、教學和經濟價值的理解,教育學生認識不同類型勞動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向他們反復灌輸尊重勞動者和勞動人民的思想。實踐是現代化教育的重要標志,更是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傳統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往往將專業課設置在大一、大二,將實習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這樣一來,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產生了脫節,學生在實習之前對于整個新聞生產過程缺乏應有的了解。因此,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應該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實踐性改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參與到模擬跨媒體新聞生產制作的實踐中去。首先,高校一方面應鼓勵與指導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積極建立自媒體品牌進行傳播實踐;另一方面要主動構建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的實踐操作提供數、質合格的設備,以及全媒體實踐平臺。例如,可以將校園報刊、校園廣播臺和校園電視臺這類傳統媒體資源與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資源整合起來,鼓勵學生自主參與新聞生產與新聞傳播的一系列流程,在跨媒體的實踐環境中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期末成績評定上的占比,加強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對實踐的重視。9AB1C459-23F7-4248-9B6B-4705B517F9C5

媒介融合實踐對新聞教育造成結構性沖擊,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著全方位變革[7]。面對時代的挑戰,教學體系上的滯后一方面可能導致學生從校園投入崗位后嚴重“水土不服”,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行業發展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造成人才流失的加劇。目前新聞傳播學專業畢業生整體供大于求,激烈的行業競爭要求高校及時進行新聞教育改革。探索并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培養符合融媒體時代要求的復合型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是高校及新聞傳播學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蔡雯.媒體融合與融合新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2] ?習近平: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EB/OL].(2016-?12-18)[2021-07-08]. http://www.rmlt.com.cn/2016/1218/452489.shtml.

[3] ?楊成杰.新媒體背景下編輯的融媒體思維芻議[J].編輯學刊,2017(4):95.

[4] ?杜劍峰,鄭偉,徐梅香.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1):37.

[5] ?顧亞莉.多向互動作文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9:59.

[6] ?宋宇.大數據時代新聞業態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9:94.

[7] ?張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教育改革研究述評[J].中國報業,2013(6):20.

編輯∕陳晶

收稿日期:2021-06-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1-09-08

作者簡介:柯麗娜(1981—),女,黑龍江大慶人,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網絡傳播學。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扶持共建項目“短視頻時代黑龍江城市形象傳播與城市美學研究”(20XWE317)9AB1C459-23F7-4248-9B6B-4705B517F9C5

猜你喜歡
教學體系融媒體
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時代內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芭蕾基訓對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的影響
基于CDIO模式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改革
虛實結合和科教融合的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數字媒體技術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的特色化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