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語用”的初中語文作業的功能定位

2022-07-07 02:45董占軍
黑龍江教育·小學 2022年6期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雙減作業

董占軍

摘 要:“雙減”背景下,作業引起了較為廣泛的重視。作業是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重要載體,具有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功能??蓮摹霸谡鎸嵳Z境下建構語言”“在活動探究中發展思維”“在讀寫結合中培養審美”“在整合探析中傳承文化”四個方面,具體闡釋核心素養視角下以語言運用為核心的作業功能,以指出科學設計作業的方向。

關鍵詞:“雙減”;語文核心素養;作業;語用

對于作業,我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我們作為學生時就寫過作業,成為教師后也經常留作業;陌生,是多數教師對作業不夠重視,也缺乏系統的研究?!半p減”政策落地,其中一項就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這也側面反映出作業設計不科學已是普遍現象。

《現代漢語學習詞典》認為作業是:教師布置給學生的練習題或實驗任務等,有課堂作業、家庭作業,寒假作業……從這樣的解釋中,我們知道作業有一定的習題訓練和任務驅動功能。但這樣的解釋過于籠統,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弄清基于課程標準的作業的基本性質與核心的功能價值。

從本質上說,作業是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在特定情境下,對所學知識的自主練習、鞏固或遷移創造。但是,我們練習什么?往哪個方向去遷移?也就是怎樣定位作業的功能,才能真正實現作業的價值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焙茱@然,語文課程的本質決定了作業的功能定位必須著眼于語言的運用。

那么,語言運用有哪些形式呢?我們不能僅僅理解為語言表達,也不能籠統地說是“聽說讀寫”,語言運用還應包括對語言的感受、揣摩、解讀、鑒賞、積累等,以上都可以說是語言運用的形式。

了解了形式才能更好地去運用,但怎樣才能形成語言運用的能力呢?我們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表達:語言知識(積累)+語言實踐(運用)=語言能力。所以,作業既要有相關的語言知識積累,更要有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只有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運用語言知識,最終才能形成能力,形成素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確:立足語用,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應是語文作業的核心功能。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來實現。

一、在真實語境下建構語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p>

這段文字中的三個關鍵詞非常重要:“情境”“自主”“積累”,表明語言建構與運用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避免機械灌輸和簡單記憶,并且經過長期的積累才能形成能力。怎樣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語言的積累與運用呢?

以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項作業為例:

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我們走過了朱自清筆下生機勃勃的《春》,感受到了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的溫情,更體驗了劉湛秋對四季的雨的獨特情懷。三位作者的文筆各有風格,他們筆下的哪些詞語讓你特別喜歡?請列出來,寫一寫自己理想中的某一季節的景色,看看你能夠用上其中的多少詞語?

這項作業就利用了單元學習的內容創設了真實的練筆情境,動態地完成了詞語的積累,實現著語言的建構。對學生興趣的激發、能力的培養,都要比“把每一課的詞語寫N遍”效果好得多。這樣,詞語在情境中運用就有了生命,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長期設計這樣的作業,學生就會慢慢建構起良好的語言運用素養。

二、在活動探究中發展思維

活動探究單元是統編教材的一個突出特色,這一單元的很多活動內容都需要教師布置任務,學生課下完成。如何布置這些實踐性作業,能顯示一個教師的能力。在精巧的實踐活動設計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很好的訓練。如八年級上冊以新聞為主題的“活動·探究”單元。

看下面一位教師的創意設計,她將“新聞采訪”“新聞寫作”與“名著閱讀”連結在一起,設計了巧妙的學習活動:

情境創設:1935年,作為斯諾新聞團隊的一員,你跟隨斯諾的腳步一同來到了中國蘇區進行新聞采訪與報道。請從下列新聞事件中,選擇一項,確定采訪對象,擬定采訪提綱,完成寫作初稿:飛奪瀘定橋、西安事變、長征。

活動流程:自選采訪主題,自主成立采訪團隊,確定小組人員分工,閱讀《紅星照耀中國》相關章節,擬寫采訪提綱、模擬采訪,填寫采訪記錄表,撰寫新聞稿初稿。

這個活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實踐性,其中涉及活動主題的確定、團隊的組建與分工、采訪的實戰演示等。整個過程中,閱讀名著時的直覺思維、模擬采訪時的形象思維、提綱擬寫時的邏輯思維等都能夠得到有效的訓練。這樣的鍛煉多起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深刻性都會得到有效的發展與提升。

三、在讀寫結合中培養審美

讀寫結合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方法,在仿寫、縮寫、續寫、補寫等訓練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創作,既可以與原文進行比對,進一步發現原文的寫作之妙,又可以對原文進行延展,探討寫作的另一種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都會得到很好的培養。

如黃厚江老師在教學《葡萄月令》這一課時,就設計了一個縮寫活動:假如你把汪曾祺的文章縮寫成一篇短文,你能縮寫到多少字?而且內容比較全,忠實于原文。通過縮寫比對,教師引領學生感受到汪氏散文“說明文的內容、散文的特征、詩的語言”的顯著特征??梢哉f,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就鑒賞出了這篇文章的獨特美質。

在古詩學習中,采用讀寫結合的形式更易于感受詩的意境,領會作者的詩意。如學完八年級上冊“唐詩五首”一課,就可以設置這樣的作業:

蘇軾曾盛贊王維的詩中有畫,其實好多優秀的詩詞作品中都有生動的圖畫,你在哪首詩中看到了自己欣賞的畫面,用現代漢語將它描述出來,通過你的筆表達出詩人創造的獨特意境。

這樣的訓練通過想象,將抽象的詩句變得具象,個性化的描述中融入了學生自己的審美,文字就帶有一定的創造性了。

四、在整合探析中傳承文化

對于古代文化的傳承,背誦積累是重要的一種形式。學生們從小就被要求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論語》、唐宋詩詞等,隨著數量的增加,古典文化對學生某一方面的濡養就會漸漸形成。但是,通過單純的背誦學生還很難對傳統文化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在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可將整合的思想與方法滲透給學生。如學完《詠雪》一課,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作業:

文中描寫雪的句子你更欣賞哪一句?調動你的積累,或查閱相關資料,看看你能寫出多少寫雪的詩句,作者與你有相同的審美取向,以此來表達你喜歡的理由。

這項作業就對有關寫雪的古詩文進行了整合,在一定數量的古詩句支撐下,學生就會對文中的句子有更豐富、更形象的理解。

喜歡“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句子,就可以寫出“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梅花大庾嶺頭發,柳絮章臺街里飛”“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詩句,結合這些詩句,學生對白雪輕盈飛舞的姿態就有了新的認識。

喜歡“撒鹽空中差可擬”的句子,就可以用“慘慘柴門風雪夜”“朔風吹散三更雪”“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的詩句來支撐。結合這些詩句,學生就會感受到朔風挾雪撲面襲來的粗獷。

結合不同的詩句,學生對文中寫雪的兩個句子所蘊含的意境就有了更明確的領悟,這樣才會真正習得傳統文化的精髓。這個簡單的整合就是詩句與文言句子的整合。

當然,整合的形式有很多??梢哉贤蛔骷业淖髌?,如整合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一文一詞中可以解析出東坡先生經世致用的情懷、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可以整合不同作家的作品,如學習八年級下冊的《〈莊子〉二則》,就可與八年級上的《〈孟子〉三章》整合,其中儒家的“人本思想”“仁愛精神”與道家的“天人合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思想,在相互比較中,學生對儒道二家的思想內涵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以上從“語文核心素養”的角度具體闡釋了初中語文作業的核心功能,整體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核心,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進行文化的滲透。這四者彼此間相融互通,可概括為“一核三維”的整體關系,語言是核心,思維、審美和文化是語言承載的三個要素,在具體的作業布置中可以根據學習內容有所側重,但絕不能脫離了語用這一根本。當然,這四方面核心素養的落實也絕不是僅僅靠作業來實現的,但一定是作業的核心功能。只把作業的功能定位在鞏固、診斷所學知識上,是窄化了作業的功能;只把作業的功能定位在中考題型的訓練上,就使作業的功能功利化了,這點更要不得。

編輯/李? ? 莉

猜你喜歡
語文核心素養雙減作業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基于期待視域理論確定詩歌教學內容的研究
作業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