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2022-07-14 09:46張俊李屹旭
教育教學論壇 2022年27期
關鍵詞:測繪工程解決策略立德樹人

張俊 李屹旭

[摘 要]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理念的重大創新。當前,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及建設正處于探索階段,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大格局轉變需要時間。工科類專業推進課程思政的難點在于如何將專業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培養相融合進行有效教學。以測繪工程專業為例,通過梳理課程思政推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性地提出解決對策,以期為工科專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有益探索。

[關鍵詞] 課程思政;測繪工程;立德樹人;解決策略

[基金項目] 2021年度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大地測量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2021020);2020年度貴州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項目“測繪工程省級一流專業”;2014年度貴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基地建設項目“測繪科學與技術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貴大研CXJD〔2014〕002);2021年度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測繪工程國家級一流專業”

[作者簡介] 張 ?。?976—),男,寧夏中寧人,博士,貴州大學礦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測繪類專業課程教學研究;李屹旭(1980—),女,河北衡水人,碩士,貴州大學農學院講師(通信作者),主要從事農業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農業信息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27-0173-04 [收稿日期] 2021-11-23

一、課程思政相關背景

課程思政是以各專業學科的課程為載體,以專業知識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為切入點,以課堂實施為基本渠道的育人實踐活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2017年課程思政被納入《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文件中,表明中央對課程思政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2020年,在教育部面向全國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已將課程思政建設上升到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戰略舉措的高度。近年來,高校按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要求,就課程思政建設落地出臺了許多措施,重點圍繞如何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的問題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例如,上海市率先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工作,就如何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構建“大思政”課程體系,并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進行了探索與示范[2]。但是,由于課程思政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至今高校課程思政教育仍處于探索階段。本文以貴州大學測繪工程專業為例,梳理了在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探討性地提出了解決辦法。

二、專業課程思政的內涵

所謂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人才培養理念,不是專門單設新的課程,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貫穿教學的各個環節[3]。其根本目的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構建高校課程思政育人體系,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總體目標,完成并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才育人的根本任務。其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很顯然,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高校課程思政必須承載新時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任務。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改革方向就是要深度挖掘高校公共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所有教師的育人職責,確保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4]。

三、測繪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思政教育的本質就是要以各類課程為載體,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并實施教學的過程。為此,首先要找準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然后利用恰當的方式將這些思政元素融于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的教育教學模式。如何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合于課程中開展有效的課程思政教育,是高校各專業課教師所面臨的新問題。

以下梳理了我校測繪工程專業在推進專業課程思政中發現的一些具體問題,并對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行分析,將十分有利于推進專業課程思政體系的教學改革,有助于提升專業整體課程思政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不高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的人才培養要求,是國家實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每一位高等教育者都必須順應這一時代主題和要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高校及全體教師都是一個新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時代命題,不僅要求教師有良好的專業素養,還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可見,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要共同做好責任田的責任人。自2016年開始,貴州大學要求各專業優先在專業核心主干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我們發現,在推進測繪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思政教育試點工作中,一些專業教師自身存在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嚴重不足的問題,甚至針對某些社會熱點問題,存在將錯誤觀點灌輸給學生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師課程思政的思想意識淡薄所致。在他們看來,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班主任和專業思想政治教師的事情,在這種情形下,教師不愿花費太多時間學習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而是更多地將精力放在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上,因此,長期下來,他們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就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線上,所具備的思想政治知識體系也不完整,這導致課程思政教育難以真正實現價值觀塑造和知識的有效融合,使專業課程思政停留在一個較低水平。

(二)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水平不高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最大的不同在于課程思政除了承載顯性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外,還承擔著蘊含其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是以學科專業為基礎,強調“術業”有“專攻”,偏重專業能力的培養,而輕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科專業中,這種現象尤為突出[5]。以我校測繪工程專業為例,教師在授課中,總是以專業知識的完備性、實驗分析的邏輯性、工程實踐技能的實用性為主,強調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社會服務功能及工具性。所挖掘的思政元素大多是與課程內容聯系不甚緊密的德育元素,難以引起學生共鳴。課程思政的真正含義是要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根本要求是要于潤物細無聲處實現知識與價值塑造相融合的教書育人教學模式。但教師大多數只將一些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簡單搬到專業課中,不僅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還可能會引起學生反感,適得其反,與課程思政的初衷背道而馳。

(三)課程思政的課程體系不健全

在整個學生學習生涯中,專業課程占到約80%,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因此,課程思政應當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主要依托,必須構筑專業課程與另外20%的公共基礎課程的“大思政”課程體系,形成課程聯動、教師聯動的“大思政”格局。為此,高校應當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從頂層設計上下功夫,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6],使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共同承擔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根本任務。

目前,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還遠未形成“大思政”格局課程思政體系,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公共基礎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性出現斷層,課程思政鏈條不完整。例如,目前高校雖然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以保障全校各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課程思政教育,但是專業課程思政的課程開設順序必須符合一定的邏輯順序,某些前導課程要先開設,專業課程后開設。而目前,高校為有效推進課程思政教育,大多優先在專業核心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教育試點,并要求將核心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經驗逐步推廣到所有專業課程。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完成公共基礎課程學習后思想政治教育會中斷一段時間,因為大部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一般是安排在第二學年第二學期以后,因此,在第二學年第一學期課程思政教育會出現斷層。所以,高校必須統籌安排和部署,盡快合理解決課程思政教育斷層的問題。

四、測繪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自覺性和主動性

高校教師具備課程思政的思想自覺和業務水平,是落實課程思政并達到預期目標的前提條件。因此,必須設法解決當下教師課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水平低、業務水平差和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其重點是要加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責任意識。首先,要通過教研室會議經常性地探討專業課程思政的教育和改革的意義,使教師自覺、自發地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并主動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探索和改革。其次,要通過制定相關制度,以制度要求教師必須開展課程思政教育,以高度的責任感完成教研室安排的課程思政教育任務。最后,制定政策,鼓勵和引導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在各類考核中,將課程思政水平和成果納入考核體系,激勵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在專業框架體系中挖掘思政元素

與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相比,專業課程思政具有獨特的隱性思政教育優勢,對于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實表明,專業教師一般都具備比較高超的專業知識教授技能和水平,但是未必具備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使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收到良好效果,教師必須在不損傷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教授的基礎上,在專業框架體系中尋找與各專業知識點最佳契合的思政元素,并通過精心的課堂教學設計,將這些尋找到的“接地氣”的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才可以于潤物細無聲處達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效果。由于與專業知識相聯系的思政元素一般都“有血有肉,有故事”,這些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將課堂變得活躍、有趣,可以使思政元素變成摸得著、記得住的東西。比如,筆者在講授“大地測量學”課程中時間系統這一核心內容時,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制造的太空精密冷原子鐘達到3000萬年只差1秒的精度,從而使我國太空航天控制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故事。在2017年的法國時頻大會上,外國專家團隊曾無奈地說道:“太空最領先的冷原子鐘數據已經被中國人率先拿到了!”以這個故事向學生展示,只有占領科技前沿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領先科技,才可以參與某些重要國際事務,取得話語權,向世界表達中國聲音,并鼓勵學生樹立科技報國的志向。在時間系統講授中,時間的國際單位秒長是利用原子時系統定義的,為此,必須講解原子鐘的工作原理,而原子鐘的精密程度制約了航空航天科技的發展。本節內容引入中國精密太空原子鐘的故事自然合理,沒有任何生拉硬扯的痕跡,使學生不僅學習了專業知識,同時對科技強國的理解產生共鳴,對于培養學生自覺樹立科技強國和科技報國的志向十分有利。

(三)加強課程思政鏈條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就是要堅持‘馬院姓馬,在馬言馬’的鮮明導向和辦學原則,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推動馬克思主義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發揮應有作用?!盵7]這段話表明,不管是課程思政還是思政課程,其核心要義是要針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塑造,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著重進行思想引導。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與學生接觸最多,感情上也最親。因此,針對學生課程思政教育中課程思政課程短鏈問題,可以采取輔導員和班主任“親身說教”教育的方式加以解決。目前,一些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與其他學院教師“結對子”,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科專業優勢,助力專業教師課程思政的模式和做法是一種有益的探索。除了輔導員和班主任外,其他教師也可以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結對子”,虛心向他們討教思想政治教育的“經”,只要取得“真經”,那么不管何時何地,教師都可以念好課程思政這本“經”,這對于解決課程思政課程體系斷鏈的問題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以測繪工程專業為例,梳理了課程思政推進中的幾個主要問題,并探討性提出了解決對策。某些問題在工科類課程思政教育改革中是普遍存在的,共性很強。文中提到的某些觀點對于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具有良好的參考意義,例如,為解決知識與思政“兩張皮”問題,本文提出要使挖掘的課程思政元素“接地氣”,只有“接地氣”的思政元素才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人文情懷,實現專業與思政同向同行、協調育人的功能。在未來工作中,將一方面探索在新工科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要求下開展課程思政綜合教學改革舉措,另一方面希望能盡快建立測繪工程專業各類課程思政教育案例庫,將國內一些成功經驗推廣運用到測繪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從整體上提升測繪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總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虞麗娟.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7-07-20(14).

[3]袁沁玲,張馨月.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施方法[J].祖國,2019(19),178+188.

[4]董慧,杜君.課程思政推進的難點及其解決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21(5):70-74.

[5]孟海平,藺新艷,秦本東.理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21(5):66-69.

[6]孟慶瑜,陰冬勝.發揮“主力軍”“主戰場”“主渠道”作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N].人民日報,2021-06-08(13).

[7]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03)[2021-10-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3/c_1122774230.htm.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ZHANG Juna , LI Yi-xub

(a. Mining College, b.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a major innovation in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national c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on are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It takes time to change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difficulty of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majors lies in how to integr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bility training for effective teaching. Tak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mb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ives its solu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engineering majors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build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students; solution strategy

猜你喜歡
測繪工程解決策略立德樹人
測繪工程測量技術的發展
無線通信技術在測繪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及解決策略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家校合作問題分析及解決策略研究
關于我國水污染治理存在問題與解決策略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