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教育扶貧的四維特性

2022-07-16 05:11魏興格張蝶李杰劉東梅
江蘇廣播電視報·新教育 2022年15期
關鍵詞:教育扶貧特性精準扶貧

魏興格 張蝶 李杰 劉東梅

摘要: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中,教育扶貧愈來愈趨于重要地位,這是受教育本質和教育扶貧的特性決定的。教育扶貧在本質上具有扶智性,在對象上具有精準性,在空間上具有普遍性,在時間上具有長效性。厘清教育扶貧在四個維度上的特性內涵,有助于在精準扶貧中更好地開展幫扶工作,尤其是在“扶志”和“扶智”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時,把握四維特性,充分運用特性的功能,有助于進一步發揮教育扶貧和幫扶在鄉村振興中的深遠意義和實踐作用。

關鍵詞:教育扶貧;精準扶貧;特性

教育扶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的新論斷。教育扶貧是指在貧困地區采取教育教學技術幫扶,讓受教育者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意識和個人綜合素養,從精神和物質方面改變貧窮狀態,提升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教育扶貧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落后局面的關鍵舉措,教育精準扶貧更是找準和集中力量攻克貧困傳遞的重要策略。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尤其是義務教育有保障,已被納入國家“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指標體系。教育扶貧是思想扶貧的重要內容,是扶志和扶智的重要方式。教育扶貧具備四維特性,本質上的扶智性、對象上的精準性、空間上的普遍性和時間上的長效性。由內在、外在、空間和時間四個維度構成了教育扶貧的特性,呈現四維整體性,對指導教育扶貧工作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由脫貧攻堅戰役到鄉村振興戰略,教育扶貧貫穿于整個脈絡中,貫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意義,這也是社會主義內在本質的必然要求。

一、教育扶貧在本質上的扶智性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就其本源看,教育扶貧以貧困為指向,教育為導向,用教育利劍斬斷貧困基因,是以“教育屬性變化”和“貧困屬性變化”為主線而展開的教育扶貧實踐。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傳道、授業、傳承思想和文明,教育扶貧的本質注重在傳道授業中提升人的思想和素養,掌握生產生活技能,擺脫貧困狀況。教育扶貧的扶智性是指從教育扶貧的本質出發,通過育人、傳道、授業等方式,提升受教育者科學知識和思想素質,提升其改變命運的內生動力,實現脫貧奔康,過上美好生活。教育扶貧在本質上的扶智性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內生動力上的扶志和綜合素養上的扶智。

內生動力的扶志是綜合素養的扶智的前提。內生動力上的扶志是關乎困難群眾“想不想”脫貧的重要問題。如何將困難群眾“不想脫貧、安于現狀”的內心想法轉變為“我要脫貧、立志脫貧”的思想,這是內生動力扶志的核心內容所在。通過教育扶貧和教育幫扶來提升內生動力的扶志是極為有效的方法。教育扶貧可以帶領困難群眾認知現實和理想的關系與差距,知曉貧窮和富有的形成原因和必要條件。正因為教育的本質中有育人、傳道和授業的任務,轉變困難群眾的思維觀念、啟發受教育者脫貧志向,在思想脫貧扶智性上就具有基礎性的優勢。提高貧困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培養貧困群眾的“志氣”,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幫助貧困人口加強個人品德素養,并激發其創新創業精神,加強科學化素養與信息化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成為全方面發展的現代化人才。脫貧先立志,致富靠自己,這也正符合內因起決定作用的理論。立志就得扶志,扶志就離不開教育扶貧、思想熏陶,才能進一步提升綜合素養,增強脫貧的智慧和技能。

綜合素養的扶智是內生動力的扶志的升華。在“想不想”脫貧的基礎上,綜合素養的扶智是關乎困難群眾“能不能”脫貧的重要問題。如何將困難群眾“不能脫貧、沒法脫貧”的思想狀態轉變為“我能脫貧、可以脫貧”的生活常態,這是綜合素養扶智的核心內容所在。教育扶貧具備傳授科學知識和提升思想素質的功能,通過教育能夠提升困難群眾生產生活技術能力,能夠增強困難群眾的綜合素養。教育扶貧能幫助困難群眾認知自身困難,彌補自身不足,收獲脫貧的技能;同時幫助困難群眾提升思想道德素養和專業技術能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形成好習慣,養成好風氣。綜合素養的扶智在內生動力扶志的基礎上,將“想不想”問題轉變成“能不能”問題,將思想動力轉化成行為動力,將認知轉化成行動,這就將意識升華成了實踐。

二、教育扶貧在對象上的精準性

教育扶貧是“人”的扶貧,是“思想”的扶貧,是受教育者的扶貧,是具有確定對象的扶貧,是故教育扶貧具有對象上的精準性。結合精準扶貧而言,教育扶貧在對象上包含對象的精確和準確兩個方面。結合教育追求真理的特性,教育扶貧在精確和準確兩個方面相較于其他扶貧方式更具有對象上的精準,因為教育扶貧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本身,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技能。

教育扶貧的精確是對扶貧對象在決策微觀領域的“靶向治療”。習近平給貴州教師回信中提到,黨和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教師隊伍素質能力不斷提高,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富有思想的靈魂,都應當平等接受國家教育資源,得到公平的成長與發展,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孩子,更應得到充分的關注和幫扶。不僅要注重幫扶對象的全員覆蓋,不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丟下一個貧困學生,更要重點加強對特定困難群體的教育幫扶,努力實現政策效應的最大化。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孩子享受教育扶貧資助基金,就是在對象上給予精確的“靶向治療”。派遣教師援助貧困地區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交流傳授知識技能,也是教育扶貧精準“靶向治療”。

教育扶貧的準確是對扶貧對象在決策宏觀領域的“頂層設計”。習近平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到,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備受“冷落”,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諸多精神和內容從宏觀角度指明了職業教育的方向,尤其是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一直是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從宏觀決策上對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體現了教育扶貧在對象上的準確性。在貧困地區加大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力度,能夠從總體上提升貧困地區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達到扶志、扶德、扶才與扶技的目的。

三、教育扶貧在空間上的普遍性

教育扶貧在空間上的普遍性是指在貧困地區通過全教育領域和教學內容,多層次全方位提升受教育者的專業知識和思想素養所呈現的特性。教育扶貧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大中專教育、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專業技術培訓等各方面都發揮著作用,具有教育領域和教學內容上的普遍性。

教育扶貧在空間上的全教育領域普遍存在。教育助學基金和扶貧基金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大中專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等各個教育階段都有涉及,學歷層次越高,幫扶力度越大,遵循了空間上的平衡,也保障了層次上的普遍受益。甚至在職業技能培訓和專業技術培訓方面,各幫扶單位投入也不菲,相關培訓還有相應的生活補助和培訓獎勵。除了資金方面普遍存在于全教育領域,人力和物力方面也不斷支持著貧困地區教育。對口幫扶單位派遣專業教師駐地開展教學幫扶,培訓貧困地區教師,開展教育教學交流,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通過教育扶貧幫扶,捐贈教育教學器材和書籍,有的單位還捐建教學樓,幫助改善教育環境。

教育扶貧在空間上的全教育內容普遍具有。貧困地區,不同人群接受的教育內容不盡相同,當蘊含在教育內容中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思想道德修養卻普遍具有。無論是專業學校教育還是職業技能培訓,在教育的內容中都涉及技術性知識和思想性修為,正如物質與文化傳承統一于教學實踐中。具備技術性知識和思想性修為的專業學校教育,集合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元素,培養具有新時代的綜合性人才,這也是貧困地區所具有的普遍性教學理念。落實到每位貧困人口頭上,解決他們技能斷裂,就業質量低下,缺乏務工經商能力等問題;貧困人口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自由選擇不同職業的培訓,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職業技能培訓中,雖時間較短,但課程緊湊,也不乏職業道德培養和熏陶。是故,在貧困地區的全教育內容上,無論是專業技術知識和思想道德修養,雖具體呈現的方式不同,但實質的內容側重具備教育扶貧內容上的普遍性,即在教育扶貧中融入了物質扶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幫扶)和文化扶貧(社會意識與思想觀念提升)相結合的理念。

四、教育扶貧在時間上的長效性

習近平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扶貧在時間上的長效性是指困難群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修養后,具有自身發展和作用發揮上的長效功能特性,包含自身發展的長期受益性和作用發揮的長期持續性。

困難群眾獲得教育扶貧的幫扶,自身得以發展,專業技能和思想道德得以提高,這種發展是困難群眾自身長期可受益的。良好的教育能夠增強個人擺脫貧困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和品質。貧困群眾通過教育扶貧長知識、增本領,擁有屬于自己的知識技能,拿不走、丟不了,這為今后的日子培養了寶貴的生產生活技能,對自身的脫貧奔康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茖W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修養的增益,不像其他幫扶項目,大多都是可被消耗的扶貧方式,即當前扶貧成效明顯,隨著時間推移,扶貧成效會逐漸減少或被替代;教育扶貧可以做到播撒脫貧奔康的思想和技術的種子,發芽成長,且會自主引導下一代,向著美好生活進發。

教育大計,功在當下,利在千秋。革新教育扶貧價值理念,積極引導貧困群體,自覺樹立長期教育理念,真正意識到教育在改變人生命運上的價值,以“扶智”促“扶貧”,以“扶志”斷“貧困”,進而保證教育扶貧事業的長效性發展。在獲得專業技能和思想道德且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困難群眾掌握了脫貧奔康的思想和技術武器,可以充分發揮其功能和作用,這些作用的發揮也是長期持續性的。正因為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修養對困難群眾具有長期自身發展的受益性,決定了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修養改造客觀世界的長期持續性,尤其在幫助自身脫貧,獲得美好生活價值需求方面,其長期持續性的受益無可比擬。例如,阻斷代際貧困,丟掉落后思想,擺脫狹隘意識,提高生產技術,提升生活品質,改善生活環境等。這些都離不開教育扶貧在時間上的潛移默化作用。

五、結語

教育扶貧在四個維度上的特性,具有特殊的扶貧優勢,把握好教育扶貧本質上的扶智性、對象上的精準性、空間上的普遍性和時間上的長效性,有助于我們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進程中開展教育幫扶。其四個特性分別從“內、外、時、空”四個維度相互作用,互為補充,統一于教育扶貧的實踐之中。結合精準扶貧,把握好教育扶貧的特性,運用教育幫扶的功能,借助教育發展的優勢,能有效助推脫貧成效長期鞏固和鄉村振興持續推進。

參考文獻:

[1]潘安琪.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內涵、現實問題及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20(04):58-63.

[2]袁利平,姜嘉偉.教育扶貧的作用機制與路徑創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2):35-43.

[3]向雪琪,林曾.我國教育扶貧政策的特點及作用機理[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5(03):86-91.

[4]葉懷凡.革命老區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與優化路徑——基于川東革命老區的考察[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4):88-100.

[5]李云飛,鐘品妍,宮林峰.農村職業教育助推精準扶貧的作用、思路及對策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3):36-38.

[6]肖敏,桂捷.新時代職業教育扶貧的特點、價值與實現路徑[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25(04):79-82.

[7]李夢卿,邢曉.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困境及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3):14-24.

[8]吳彬鏹.“教育扶貧”系列之一教育扶貧的價值取向、現實困境與治理策略[J].教育評論,2020(03):11-17.

基金項目:成都中醫藥大學扶貧專項“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扶智幫扶機制研究——以甘孜州得榮縣為例”(03005431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魏興格(1990-),男,漢族,四川儀隴人,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中醫生命倫理。

張蝶(1997-),女,漢族,四川廣安人,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李杰(1995-),男,漢族,四川江油人,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劉東梅(1968-),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通訊作者。

猜你喜歡
教育扶貧特性精準扶貧
茶樹吸收營養物質的特性
摩擦力三個特性的應用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教育扶貧,助力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
新時期特困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機遇探析
中國十八大名酒的度數和特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