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

2022-07-17 05:15郭丹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 2022年35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策略小學語文

郭丹

摘要: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我國教育主管部門明確了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這對于拓展語文教學視野、培樹學生正確價值理念起著關鍵作用,因此更多的語文教師重視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從而打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實現新時期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學生主體,確保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提升教學效果,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切實深化語文教學改革。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策略

傳統文化中,有著諸多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核,對當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十分實用的指導意義。其中蘊含的各類民族精神以及優良品格,在幾千年的傳承過程中被不斷地深化和創新,對人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在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過分追求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忽視了傳統文化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豐富的價值觀念、思想內涵的時代價值,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都極為不利。相關的小學及語文教師應采取高效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傳承和日常教學內容相結合。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1.提升學生文學素養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從古到今一直在變化中完善,文學著作就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古人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文學著作,從《詩經》《唐詩三百首》到《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等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不僅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環境,也給現代人展示了古代文人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具有獨特的魅力和精神價值。因此,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經典的誦讀中切實體會當時的社會環境,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及體現的文化內涵,學生的精神世界得以豐富。同時,教師加以正確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更深層的理解,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2.提升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語文的寫作和閱讀中,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一定的要求,如何發散思維,提升想象力,是建立在大量的閱讀和生活體驗基礎上。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和體會都有一定年齡段的局限性,但是通過閱讀,是可以積累自身的生活閱歷和經驗的。比如一些神話文學作品,《西游記》《封神榜》等經典著作,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還能夠幫助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不同朝代的文化,通過文學作品來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對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鑒賞,學生能夠對其中心思想進行感悟體會,并加以積累,最終形成適用于自身的行為準則和道德素養,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途徑

1.在識字、寫字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

識字是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如何能讓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理解字是如何創造的,這就需要老師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漢字的書寫有著自己的規則、筆畫和含義,并且還有欣賞價值。漢字的歷史發展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從最早原始社會的符號、圖畫,到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再到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已經形成一套比較完整記錄和表達的漢語符號體系了。每一個漢字的背后都蘊含著自己的文化和時代特征,也蘊含著一定的故事。教師在教學漢字時,可以先從漢字的起源入手,引導學生了解對應的漢字演化過程,讓學生喜歡上漢字背后的文化和內涵,而不是機械地抄寫。例如:在講解“貝”字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短視頻的形式,展示考古出土的古代“貝”字,然后通過文化歷史來引導學生:古人覺得貝殼很漂亮,于是就制作成各類裝飾品進行展示或者穿戴,在甲骨文當中“貝”字就是貝殼張開的樣子。因為貝殼攜帶便利,所有后期還被當做錢幣,在創造漢字時,通常與“貝”相關的字都與“錢”有關聯,此時教師可以列舉幾個與“貝”相關的漢字,比如“賺”“賠”等,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列舉自己認識的“貝”字旁并與錢相關的漢字。還有“心”字,在古代表示思考,所以,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漢字一般都有“心”做偏旁。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字的含義,也讓學生更容易記憶,防止學生機械地死記硬背。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是教書面知識,也要教傳統文化,讓學生喜歡上漢字和漢字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

2.依托詩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

詩詞是中國獨有的文學表現形式,也是小學階段語文的教學重點。通過誦讀和背誦詩詞的形式了解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熏陶。例如:在學習柳宗元的《江雪》時,教師首先描繪場景,在冬季寒冷的江上,一位老者在獨自垂釣,甚是凄涼。學生也可以通過誦讀,體會老者當時的心情,隨后教師可以講解,雖然老者所在的環境很艱苦,但是依然沒有影響他苦中作樂釣魚的心情,把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融入詩詞中,有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3.利用傳統節假日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在語文的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寫節日的文章,教師可以利用好這些課文中出現的節日,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傳統節假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寄托。比如在講《傳統節日》這一課時,對文中出現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巧節、中秋節等,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到的每個節日的來歷,并寫出自己喜歡的節日,對講解較好的學生進行獎勵。比如針對春節,教師來提問學生春節都有什么風俗,學生回答:“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等等?!苯處熞龑W生了解關于春節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痹谡Z文課堂中,把這些傳統的節日穿插進去講,學生會更聽得興趣盎然。這樣既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傳統節日風俗的記憶,加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4.借助課本故事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在我們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元素無處不在,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本內容,通過課文故事的講解延伸,讓學生理解課文背后的含義,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借助豐富的課本內容,實施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例如,在講解《將相和》這一課時,通過對“完美歸趙”“負荊請罪”等成語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這些成語背后有什么故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理解。與此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通過對教材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藺相如和廉頗的高貴品質。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結合傳統文化的內容,引入小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對學生理解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傳統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璀璨星光,照亮小學生的前路和遠方,可培養小學生擔當、自立和堅韌等人格,同時讓小學生學會感恩,提高多維的能力。因此,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多樣的高效方法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和課堂講解內容有機結合。但目前這項工作還有著諸多的不足,部分教師的重視程度還不夠,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同時學校的文化氛圍也不夠到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高教學效率,需要通過在課堂講解過程中充分剖析課文的主旨大意和內在精神價值,并向學生推薦名著經典等方式,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應用更加深入。

參考文獻:

[1]吳永前.探析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實踐路徑[J].課外語文,2018(1):1.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策略小學語文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