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區域認知教學的“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策略探究

2022-07-22 04:49章蓉
考試周刊 2022年24期
關鍵詞:區域認知作業評價課堂評價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出受到了廣大地理教學者的關注,引領著地理教學改革的方向。在“五項管理”“雙減”工作等背景下,作為新時代下的教師,我們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注重課堂評價的有效實施,切實順應學生的成長需求,開設特色課堂,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文章針對初中地理教學,結合地理課堂學習評價的現狀,以地理區域認知素養作為研究核心,提出“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的教學評價策略,旨在推進學生地理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地理;區域認知;課堂評價;作業評價;一致性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4-0155-04

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的策略是推動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要策略,同時也將教學與學生的作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符合現代化教學的要求。而“區域認知”作為地理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貫穿了地理基礎教育過程的始終,是學生分析自然規律、自然現象以及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是培養學生其他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基礎,是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落腳點。因此,在“五項管理”“雙減”工作等背景下,減負必須提質,我們落實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對培養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素養具有非常有效的應用意義。作為教師,必須在充分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制定可以提高和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或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 “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的內涵

隨著教育時代的發展,如何實施高效且高質量的評價成為眾多學科教育研究的重點問題。而新時代下,我們談及教學評價,應該摒棄傳統教學評價的弊端,打開眼界,探索適合課堂、適合學生且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評價,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地理區域認知”這一課題的研究,在經過大量的實戰經驗以及深刻分析后,我們提出“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是理念,重點就是為了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其實是將課堂與課下通過評價的環節緊密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在課下作業中得到實踐,而課下作業的完成效果又能夠很好地反饋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兩者的一致性和一體化突破了傳統教學中課堂與課下分離的情況,突出了教學的整體觀念,也相對應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以及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通過實現課堂與作業評價的一致性,可以有效地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評價的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同時,在評價過程中,我們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設立不同的評價規則和標準,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對學生的學科素養展開評價,更提升了教學評價的層次性和準確性,從而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等作用。

二、 初中地理區域認知課堂學習評價的現狀

區域認知是中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區域認知貫穿初中地理課程。培養初中生的區域認知素養,提高學生的核心實力,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學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但在現實教學中,初中教師對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沒有足夠的關注意識,對如何科學地展開學習評價更沒有準確的認知,其中遇到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于重視機械化記憶

在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地理的課程內容以區域私立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是按照“區域地理位置和范圍——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征——不同區域間的發展差異及區際聯系”三步走的戰略進行授課。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教師在這些教學步驟中過多地重視學生記憶能力的評價,學生通常僅對區域的地理特征進行機械記憶,而忽略對不同區域間的地理事象、規律的歸納和理解,因此對很多地理事物并沒有自主分析和獨立判斷的能力。這就表示,我們傳統的評價方式早已經過時,我們應該將目光轉向于評價的科學性和系統性,而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記住知識。

(二)作業評價的效果較弱

在現階段,多數教師在課堂和學習評價中還是以習題檢測以及提問檢測等為主,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并用所得到的測試數據或者學生的回答情況作為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判依據。這樣的評價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但長此以往,學生就容易失去地理學習的興趣,并且對地理文化、區域認知僅僅停留在表面,缺乏對地理知識的深入研究,更降低了作業評價的效果。因此,這也是目前地理教學中有關教學評價遇到的瓶頸問題。作為新時代下的教師,我們應該摒棄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應該多對學生進行定性分析,并且努力在教學中生成全面性、針對性、動態性的評價診斷結果。

(三)缺乏科學的分級策略

在任何學科的教學評價中,如果我們以統一標準、同一目標去評價學生,勢必會產生一定的誤差和不公平的現象。但是在地理教學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教師幾乎都是以統一標準去要求學生,如“100分的試卷,60分為及格,所以不及格的學生就被判定為學習能力弱、學習態度不端正等”,這樣的評價結果不具任何科學性,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并且逐漸降低地理學科學習的積極性。以“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為例,很多教師將評價過程融合在課堂中,沒有把區域認知獨立出來,更沒有進行科學的分級及評價,導致在推動核心素養層面的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和評價頻繁遭遇瓶頸。這就要求教師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學生水平應該設立不同的評價標準,科學地設立評價級別,從而實現高效的評價過程。

三、 初中地理區域認知教學中實現“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的策略

(一)結合課程標準,合理規劃評價內容

在現在的初中地理區域認知中,我們實施課堂評價的標準幾乎都是圍繞教材而進行,但是由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很多教師開展的課堂評價并沒有真切地落實到課程標準中,并且評價內容并不具備合理性。而一般情況下,地理課時較少且內容較多,教師也不太關注學生在作業中的表現,學生只要能夠掌握基礎的知識就能滿足教師要求,這就導致地理課堂出現教學內容碎片化嚴重、學生難以掌握地理知識的關聯性、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區域認知學科素養的培育等問題。所以為了實現“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的目標,我們首先建議教師從課程標準出發,在課堂和作業中合理地規劃評價內容,最終得到科學且具有參考價值的評價結果。

例如,在“地理區域認知”課堂的教學中,在課程標準課標教學要求中,我們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按照正常的教學邏輯,我們首先應該讓學生認識“長江”,然后掌握其水文特征,并結合其附近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展開綜合分析。因此,在課堂和作業的評價中,我們為學生設立了三項評價內容,包括:學生掌握基礎的長江河流概況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理解長江在水能、航運等方面的開發利用狀況;知道長江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治理對策。通過教學過程的進展,我們按照這項評價內容去調整我們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學習長江區域的知識??梢园l現,合理地規劃評價內容,不僅能夠實現學習和作業評價的一致性,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催化我們的教學過程更加高效。

(二)診斷學生水平,科學設立評價分級

在初中教育中,由于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存在“課時少、內容多、一師多班”的情況,很多時候,教師都要針對一節知識重復講數遍,雖然每次聽課的學生不同,但是重復性的工作也會讓教師的教學質量有一定的下滑,所以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較少,對不同班級的學生水平也不能完全掌握。這就容易造成教師在設立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時候不能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也不能對所有學生進行完整考察,所以產生了學習評價的偏差。為了實現學習評價和作業評價的一致性,我們建議教師應該注重診斷學生的水平,對班級的學生劃分層次,并有針對性地設立評價的分級,為學生規劃合理的學習目標,從而樹立學生自信,實現學生整體的提高。

例如,在“長江區域認知”的教學中,我們針對每一個教學目標和過程,結合學生的不同水平的情況,設立了不同的考察和評價內容,科學地進行分級評價。以其中的“了解長江的河流概況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這一教學目標為例,我們將學生的水平劃分為兩個等級,水平1——懂得長江發源地的地形區、知道長江的流向和注入的海洋;水平2——能夠依次指出長江干流自西向東依次流經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和地形區。通過設立科學的評價分級,體現了教學的進階,對地圖提取能力的由淺入深,也體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此外,在相關的測評練習以及作業評價中,也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立不同的等級,時刻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成績區間以及努力的方向,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實現教作統一,督促學生作業反饋

初中地理區域認知教學中,很多教師不太注重作業的重要性,盡管布置了作業,也少有去跟蹤,并且有的教師在作業中追求以量取勝,將過多的學習任務都扔給了學生。這樣的情況不僅不符合現代教育政策對中小學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時教師針對作業的態度也影響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所以,為了實現“學習、作業評價一體化”的目標,我們必須讓學生感到課堂的學習和評價與作業的評價之間是互相關聯的,而且學生的作業同樣備受教師關注,從而很好地實現教與作的統一。為此,我們建議教師在作業布置后應該督促學生給到反饋,讓學生針對作業的合理性、題目的難度或者課下任務的趣味性等進行分析和評價,從學生的角度觀察問題,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長江區域認知”的教學中,我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上、中、下游面臨的生態問題,從中提取問題的信息并描述出來,然后思考治理的措施。在這個過程中,就體現了對學生信息提取能力的鍛煉,所以教師就可以以此作為作業內容,讓學生在課下自由搜索有關長江區域的生態問題,每個人找到一個顯著且有代表性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解決策略。而在下一節課開始的時候,教師首先就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業成果,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而是被其他人一起觀看和學習。這樣的教學過程就很好地將地理學習與作業的評價進行了統一,學生不僅在課堂學習,還在課下實踐,進一步推動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四)豐富評價形式,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在以往的課堂評價以及作業評價中,教師幾乎都以課堂作為評價發生的主陣地,不管是進行習題檢測還是作業打分,都是靜態的評價過程,而且在評價過后,教師和學生之間很少有溝通,這就會造成學生不明白自己的問題,對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迷茫,而教師也沒有得到學生及時的反饋,不能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調整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和學生相當于“兩不相知”的狀態,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習評價的效果。對此,我們建議教師要主動豐富評價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課堂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融合評價內容,從而推進評價效果的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提交的作業開展“個人學習匯報”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在學習和作業中得到的收獲與成長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并且由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提問,通過問答互動的形式營造課堂生動活潑的氣氛,也讓學生對地理學科有新的認識。再如,教師還可以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繪制本節課的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來總結和梳理基礎知識,而且思維導圖也可以作為學生作業評價的一部分,從而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印象,推進地理教學評價效果的提升。

四、 初中地理區域認知教學評價還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重點突出課堂和作業評價

初中地理區域認知中,實現課堂評價和作業評價的一體化,重點還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突出課堂評價和作業評價,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這兩部分的評價是非??粗氐?,同時也在努力改變評價的形式和內容,并在課堂以及作業中積極地投入新鮮的力量,從而鼓勵學生應該擺正自己的態度,不管是課堂學習還是課下作業都能夠自主學習,以認真的態度去完成,實現教學評價水平的提升。

(二)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目標

在文章中,我們結合“長江區域認知”的教學為討論對象,綜合分析,我們發現地理教學的基礎部分是對學生區域位置能力、區域特征能力的培養,而難點部分則是對區域差異能力、區域發展能力的認知培養,此外,本課堂在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以及相應的信息提取和描述能力,通過對學生展開考察和評價的過程,我們發現部分題目的得分率較低。而將課堂評價和作業評價結合起來看,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和作業中的表現和態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對課堂學習和課下作業的重視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如何改進學、評的教學一致性及進階性仍需要進行進一步思考。

(三)落實家校共育,提升課下評價效果

家校共育也是新時代教育中經常被提到的話題,我們開展教學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在課下作業環節,家長的作用也值得教師挖掘。在以往教學評價的基礎上,我們應該鼓勵家長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學習、作業評價中,從家長的角度去觀察學生的狀態,了解學生的學習收獲,并給教師反饋,可以有效地豐富評價角色,讓學習評價更具科學性和準確性。

例如,在“長江區域認知”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家長群中號召家長參與到學生的作業中,鼓勵學生和家長一起探索地理知識,學習地理文化,并讓家長將自己的學習體會反饋到群中。通過這樣的形式,教師不僅可以掌握學生在家庭學習中的狀態,同時也從家長口中掌握更加有效的評價信息,以此提升課下評價的效果。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區域認知教學中,實現學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重點在于教師要抓住目前教學的痛點問題,切實認識到目前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文章中提出的“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的理念剛好順應時代的需求,也符合國家教育發展在教學評價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課堂、作業一體化”評價的內涵以及價值,同時要認清目前教學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然后結合課程標準,選擇恰當且高效的評價策略,從而突出課堂和作業評價的一致性,最終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目標。只要我們以學生的綜合發展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并且緊跟時代的召喚,打開眼界,學習先進的經驗和教學方針,及時地糾正錯誤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應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就一定能夠減負提質,推進地理學科整體教與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戴志紅.“教學評”一致性與“PBL教學法”在初中地理中的聯合應用探究[J].中國文藝家,2021(6):113-114.

[2]謝冬敏.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地理區域認知培養體系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0(19):366-367.

[3]謝冬敏.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地理區域認知培養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9.

[4]王春春.對初中地理教學評的一致性實踐與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18(6):68,70.

課題項目:文章系2020年福建省基礎教育學科(初中地理)教學研究基地學校省級基地校課題《初中地理區域認知課堂學習評價的實踐研究》(編號:MJYKT2020-05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章蓉(1974~),女,漢族,福建龍巖人,龍巖市第四中學,研究方向:初中地理。

猜你喜歡
區域認知作業評價課堂評價
區域認知與其他核心素養的聯系
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區域認知”的學習策略
區域認知及其培養重點解析
淺談小學語文分層作業
創新小學數學作業評價方式
例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的改革舉措
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淺析
落實“兩個關注”,促使課堂評價走向有效
試論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
巧用課堂評價 提高教學效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