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科學課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路徑

2022-07-25 03:35林治妍
啟迪與智慧·上旬刊 2022年6期
關鍵詞:有效途徑創新能力

林治妍

摘要:創新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更是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小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對其進行創新能力的激發與培養顯得格外重要。而小學科學課程不僅能在課程學習中開發學生思維,增強其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導學生提高創新意識及能力。因此,本文將立足于小學科學課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結合當前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現狀,重點剖析創新能力培養的相關路徑。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創新能力;有效途徑

小學科學課程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的教育環境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挖掘小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要扼殺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探索力,以便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

1 ? 小學科學課程對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主要是實驗教學,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其在思考和分析中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在實驗中學習和認識科學知識,發現科學的奧秘。學生從科學學習活動開始,就是以自己動手做為主,將實驗作為實踐活動,調動積極性和探索性。從科學實驗中,學生會學習到日常中接觸不到的新知識,再配合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有趣的實驗。注重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茖W課的開放性實踐,結合了學生學習基礎的差異性,并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選擇,也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從不同層次的實驗中,對不同需要的學生都能有所幫助,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一定的實驗活動,并起到鼓勵和激勵學生的作用。

教師要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建造一個開放性和自由的空間,設計情境,讓學生利用多種思維模式去思考。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不斷輸出新的想法,并以此為動力去探索知識。培養伴隨學生終身的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小學科學作為有效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學科,教師要深挖教學理念,設計新穎的教學方法。也可以通過建立合作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合理配合,鍛煉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集體榮譽感。由此,激發學生不斷創新的火花,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開學生探索科學的大門。

2 ? 小學科學課程在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

2.1科學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跟主科相比,科學課在課時方面明顯少于其他學科,并且與科學課相關的理論傳輸和學習不健全。即使設置了科學課程,教學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大多數學校也很少舉辦科學類的活動或者競賽。導致科學教育工作在師資力量上嚴重不足,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素養提升,無法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

2.2課堂教學內容乏味、單一

隨著新課改的頒布和實施,小學開設了科學課,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采取灌輸式的固化教學模式傳授教材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乏味無趣,很少會對原理、符號術語等產生興趣。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尚淺,無法有效理解脫離生活的教材內容,不能與之產生共鳴,久而久之,會對小學科學這門課程形成抵觸和厭學心理。此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未考慮教學深度,缺乏情感。教學內容千篇一律,不能賦予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科學維度降低,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與自己毫無關系。另外,在教師填鴨式地灌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單純聽講,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抑制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情以及對科學知識的探索能力發展。

2.3師資力量薄弱,自我定位錯誤

很多教師的個人素養參差不齊,教學理念也不同。對科學教育類學科來說,部分教師在教學方面表現得較為吃力,關于學科結構和理論體系的建立都存在問題。因此,對于一些技術性的實驗或者應用能力仍然需要提升,無法正確引導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學習的狀態和情緒,學生對各種問題也不能科學和理性地進行思考。同時,小學科學課程質量與教學手段有直接聯系。在傳授知識和答疑解惑時,通常以教師為主體,忽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教師自我定位錯誤,導致學生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缺乏實事求是和積極探索的精神,過于依賴教材和教師,沒有動腦思考,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 小學科學課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3.1 設計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追求創新的欲望

小學科學課程主要圍繞科學主題,貼近學生生活,設計生活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將抽象的科學知識進行具象化,利用新穎的教學思維,設計創新型科學實驗。教師將靜態的科學知識轉變成既生動又靈活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選擇多元化的實驗方法,巧妙安排有趣的實驗,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主動性。同時,小學生對故事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師可以賦予科學實驗生活故事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科學概念。還可以在實驗過程中穿插名人軼事或者歷史故事,或者將一些科學圖片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追蹤實驗科學家的思維方向。例如,教師可以講述愛迪生發明燈泡、達爾文從小熱愛科學等故事,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存在科學的奧秘,這些精彩的科學小故事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思想性,能夠將學生吸引到情境教學當中,鼓勵學生動手動腦,不斷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例如,以“燈泡亮了”一課為例,教師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利用科學的方法,從設計情境教學的角度出發,使得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教師展示一個漂亮的玩具讓學生觀察,并引出燈泡的概念。教師點亮小燈泡,使用電池、電線連接,告訴學生連接小燈泡的知識。教師要結合學生在現階段的認知水平和學習基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其次,通過觀察,教師及時指導和幫助,學生了解了燈泡結構,從中發現燈絲兩端連接著焊點,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學習到小燈泡結構的知識,了解連接小燈泡的技巧,找出小燈泡的發亮規律。最后,利用點亮小燈泡的實驗,學生會動腦思考和猜想不同的連接方法,分別調換電池的正負極或者電線連接的不同點,鼓勵學生動手試一試,并分析怎樣能點亮小燈泡和探究小燈泡不發亮的原因。

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實驗情況,適當加深實驗難度,推動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利用部分教學實驗引申新的知識,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現,由簡單到復雜,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水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在實驗中教師要增加情感認知,以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為興趣點,講述愛迪生先后使用了幾千種材料,并且實驗了幾千次,在實驗中愛迪生從沒有過放棄的念頭,在堅持不懈和善于總結的態度中,最終發明了電燈。教師利用簡短的小故事,為學生創設一個勵志又溫馨的氛圍,讓學生在實驗中樂此不疲,紛紛成功點亮了思維的“小燈泡”。通過科學實驗明確科學道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主動細致地觀察生活中存在的科學現象和規律,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提升科學素養。

3.2 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注重科學教育工作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小學科學教學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促進科學教育的發展。學校應注重科學教育,提高學生的主動探究自然科學,建立科學興趣。學校還要強化科學課程的設置,增加科學實驗的基礎設施,為課程提供專業的科學實驗室,完善科學實驗器材,讓學生重視科學課程。同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相關的科學資源,將其補充到教學內容當中,適當地擴展和延伸更多的信息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特點,讓學生在課堂中掌握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科學知識,更加直觀地理解科學概念。教師合理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化的科學知識,通過播放視頻、動畫、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使科學內容深入學生內心,形成深刻的記憶點。教師也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的自然環境,將科學課堂變成科學探究的天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培養學生的專注力,讓學生體驗科學學習的快樂。

例如,以“自行車胎為什么爆裂”一課為例,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具,播放熱空氣上升的實驗、風形成的實驗,讓學生了解熱脹冷縮的概念;還可以播放水蒸氣的蒸發是否發熱,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出氣體熱脹冷縮后會形成什么樣的現象。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實驗現象更加形象地展示給學生,方便學生理解和認識。通過觀看多種實驗現象,讓學生進行合理假設,提出對科學知識學生存在的問題。信息技術能給學生建立一個形象化的印象,讓學生根據其他實驗流程設計自己的實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設計自己驗證空氣熱脹冷縮的實驗,利用觀察視頻中的實驗順序,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再比如,教師準備一個癟了的乒乓球,提問學生:“有什么方法可以讓乒乓球復原?”學生會利用已學的氣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和對其他實驗觀察和總結出的經驗,將癟了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觀察乒乓球的變化,逐漸將乒乓球恢復原狀。學生在小組交流和合作中探究出空氣熱脹冷縮的原理,利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信息技術可以加快學習效率,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和小實驗,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3.3 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了貫徹新課改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正確和適合的評價,善于發現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改進措施。學??梢蚤_展科技活動或者競賽,讓教師精心設計科學技術活動方案,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能力,完成相應的科學任務。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完成科學手抄報,對科學知識進行講述,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高年級學生可以就地取材,根據已學的科學知識設計科學小實驗。根據小實驗的設計難度和完成情況進行評選。教師一邊認真傾聽學生的講述,一邊客觀地打分,按照年級段,評選出一等獎三名,二等獎六名,并且在周一升旗儀式時頒發獎狀和獎品,鼓勵學生體驗親自動手和動腦,建立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熱情。與此同時,科學實踐活動也可以走進家庭,利用親子陪伴,調動學生完成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向家長推薦很有趣味性的圖書,例如,《嗨,我是科學家》《揭秘科學》,等等,讓家長和學生一同閱讀繪本,幫助學生拓展科學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氛圍中放松心情,緩解學習壓力。

學生在全神貫注地閱讀中了解了袁隆平爺爺培育雜交水稻的偉大故事,愛迪生發明留聲機以及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迫不及待地想與家長操作科學實驗。實驗結束后,學生對科學有了初步認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在班級或者校園交流平臺中分享實驗結果,通過記錄圖片、視頻等方式,讓學生共同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分享實驗的成果和喜悅。通過分享和交流科學實驗活動,讓學生對科學產生研究的熱情,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建立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3.4 提升教師的職業技能和科學文化知識

隨著教育的發展,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學習能力,在育人工作中努力成為學生的榜樣。對于小學科學課程,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熟練掌握教學基本理念,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努力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不僅要堅持學習和研究,還要善于觀察,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并且要具備一定的社交能力,善于分析學生的心理問題,在教學中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和嘗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重視教學理念和方法,規劃教學目標和內容,不局限于教材內容,拓展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樹立獨立思考和追求創新的思想,最終提高教學質量,達成教學目標。

4 ?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采用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操作科學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設計生活情境,加入科學小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開設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假設和猜想,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分享實驗結果,建立學習自信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發揮能力的機會,結出創新能力發展的“果實”,感悟科學知識的奧妙,提升科學素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良璐.小學科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11):36.

[2]陳俊鋒.基于小學科學核心素養培養的實驗教學路徑[J].亞太教育, 2021(03):55-56.

[3]高學兵.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策略淺談[J].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1(02):67-69.

[4]廖璐波.小學科學教學實踐歷程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討論[J].語文課內外, 2020(04):305.

猜你喜歡
有效途徑創新能力
拓展探究實驗 培養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教研協同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淺談高校廉潔教育的對策
淺析供熱客服中心提升服務的有效途徑
企業紀檢監察部門與時俱進推動效能監察工作的有效途徑探究
國際法務會計應用現狀研究
新經濟形勢下加強企業管理的有效途徑分析
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