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通州水文化遺產特征及保護

2022-08-23 09:22李曉玉王崇臣周坤朋
北京建筑大學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通州遺產文化遺產

李曉玉, 王崇臣, 王 鵬, 周坤朋

(北京建筑大學 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 建筑結構與環境修復功能材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44)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發展的源泉,人類歷史上著名都市的城邑興衰、發展大多與水相關。通州作為北京的水運東大門,其發展演變也與水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歷史上北京城市建設量大、人口規模龐大,因此對于漕運有著極為迫切的需求。而通州河湖眾多,水資源極其豐富,因而成為北京重要的水運門戶和水利樞紐,區域漕運水利事業興盛[1]。漕運的發展催生了通州古城、張家灣、潞縣等城鎮及大量倉儲碼頭,帶動了通州地區文化的交流,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水文化遺產,如古城遺跡、河渠故道、橋閘設置、倉儲碼頭、民俗傳說等。這些水文化遺產承載著通州漕運的歷史記憶,是通州歷史文化的精髓。

如何科學合理地保護好、利用好水文化遺產,不僅關系到通州區歷史文化有效延續,也關系到地域與文化特色的保護,更關系到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如今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正面臨新一輪發展的機遇,如何在傳承水文化基礎上,探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與發展,打造通州獨特的文化名片,成為通州當前面臨的急迫問題。為此,本文系統梳理了通州水文化及水文化遺產的現狀、特征和價值內容,并對區域內水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利用進行了初步探究,從而為區域水文化保護和文化特色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1 通州水文化產生背景

通州地處北京東部,地勢平坦,歷史悠久,是北京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這些地理、社會和歷史因素為區域水利活動的發展提供了有利自然條件。經過歷代發展,通州逐漸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水文化[2]。

1.1 地理背景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地區,由西、北、東北三面山脈圍合成北京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通州區位于北京市東南部,正是北京平原東南地勢低洼之地,流經北京的河流大多于通州匯集,然后流向河北、天津。通州有大小河流13條,這些河湖水系成為通州漕運發展的天然依托[3]。優越的地理位置促使通州成為北京的漕運重鎮,由此也衍生出眾多與漕運相關的水文化遺跡。

1.2 通州運河水系的形成

通州區域內歷朝歷代都開展了多樣的水利活動。早在西漢時期就開始利用通州古潞水(今北運河)向邊關運送糧草。隋朝時期,隋煬帝開永濟渠,形成了京津地區最早的運河隋唐大運河[4-5]。元代時期,政府在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開鑿了濟州渠和會通河,使南方物資經運河直抵通州。經由大運河運來的物資需至通州張家灣卸載暫存,再經陸運至北京城,因此張家灣便形成了幾個專用的皇家碼頭。明朝時期,通州漕運的重心移至通州北的土壩和石壩,并在通州城修建了眾多糧倉,使通州成為重要的倉儲中心[6-7]。清末,鐵路的興起使得漕運沒落,大運河及通州逐漸淡出漕運歷史的舞臺[8]。

2 通州水文化遺產現狀特點

繁盛的漕運水利活動促進了通州地區的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繁榮,也為通州遺留下豐富燦爛的水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反映了區域范圍內的文化特征,是認識運河文化及北京歷史的重要切入點。據統計通州區共上報水文化遺產線索150處,居全市十六區縣之首。其中物質類水文化遺產共129處,分別是工程類57處,管理類72處(古河道遺址14類);非物質類水文化遺產21處[9]24-28。按照形態可分為河渠故道、橋閘設施、倉庫碼頭、建筑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

2.1 河渠故道

通州歷史河渠故道主要因區域漕運活動而產生,這些河道遺存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價值量高,歷史上對北京的營建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如蕭太后河是北京地區最早人工運河,運河開鑿于遼代,曾是遼南京重要的物資運輸通道;北運河地處京杭大運河首段,是進京的商貿物資、軍需用品的必經之路;玉帶河為元代通惠河下游故道,是元代漕運河道變遷的重要見證。目前通州大多歷史水系承擔了城市排水的功能,部分成為了休閑旅游區[10-11]。但仍有一部分歷史河湖故道未引起充分重視,如隋唐五代開鑿的永濟渠故道,僅殘存遺跡。明代修建的漷縣護城河,生態破壞嚴重、殘存遺跡,部分河道已成為村民排污溝渠(表1)。

表1 通州河渠故道

2.2 橋閘設施

橋閘設施是通州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域水文化的重要載體。通州的橋閘設施數量眾多(表2),大部分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坐落在通州通惠橋上的永通橋在明代時期是通惠河上漕運的咽喉要道,所有的漕船均由此通過,素有“八里橋不落桅”的美譽。元代時通惠河上曾建船閘11處共24座(圖1),這些船閘能夠解決因水勢落差造成的漕運不暢問題,通過“節水行舟”的方法保證漕運正常運行。目前在通惠河河道遺址上仍保留著慶豐閘、平津上閘等遺址。2處遺址是元明時期重要的漕運遺跡,是通惠河價值的集中體現。通運橋地處張家灣城南門以外,建于遼代統合年間,是張家灣南門和北京朝陽門之間的必經之地,因此通運橋是研究京杭漕運和張家灣民俗民風的實物。目前,由于運河漕運功能喪失,區域橋閘設施現狀保護不太理想,有待進一步加強保護。

表2 通州橋閘設施一覽表

圖1 通惠河河閘示意圖

2.3 倉庫碼頭

漕運碼頭遺址是通州典型的水文化遺產,記錄了通州輝煌的漕運史(表3)。通州碼頭倉庫在歷史上曾經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通州由此也獲得“一京、二衛、三通州”的美譽[12]。自遼金時期,隨著蕭太后河、壩河、閘河等河流的開鑿,通州成為大運河關鍵的節點,南方漕糧運至通州后即可交倉南返,這催生了通州碼頭、倉庫的興建。元代時張宣、朱清押運糧船至張家灣,張家灣迅速成為一處繁忙的漕運碼頭和貨物集散地[13]。而明代朱棣遷都北京后,由于皇城建設、物資轉運等原因,張家灣碼頭逐漸繁榮,朝廷在此設立了大大小小的倉場,如皇木廠、磚廠、花斑石廠、鹽廠、鐵錨廠。明朝后期,通惠河改道至通州北關,通州碼頭由張家灣碼頭轉為土壩、石壩碼頭。伴隨著碼頭的建設,倉儲設施在通州進一步發展,明中期通州逐漸形成了四大倉儲布局,分別為大運東倉、大運西倉、大運中倉、大運南倉。這些倉庫碼頭面積大、體量高,據記載,雍正期間大運西、中、南倉的倉廒數就達到403座[9]24-28。隨著時代變遷,通州漕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通州漕運倉庫和碼頭也逐漸消失,僅殘存部分遺址。

表3 通州倉庫碼頭

2.4 建筑景觀

通州區的建筑景觀也是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了通州區域古代社會發展水平,也反映地方特色和民俗風貌,展現了地域性特征與成就[14]。通州有關水景觀的建筑景觀遺址數量眾多(表4),如“古塔凌云”“長橋映月”“柳蔭龍舟”等通州八景。這些景觀不僅是通州古代運河沿線的標志性景觀,也是考證古代通州地區運河、社會、民俗風情和自然景觀的重要參考依據。其中“古塔凌云”的燃燈佛舍利塔是通州的重要地標,與文廟(儒家學府,又稱學宮)、紫清宮(俗稱紅孩兒廟)、佑勝教寺(俗稱塔庵)一起組成的“三廟一塔”,體現了當時社會、政治、文化、民俗的密切關系[15]。

表4 通州建筑景觀遺址

2.5 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州水文化遺產還包括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漕運促進了不同區域的物質交流,為不同區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通道,因此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包括與水相關的民俗活動、船工號子、民間舞蹈以及豐富多彩的藝術工藝(表5)。例如,通州運河船工號子是運河船工為統一勞動步調、提升勞動效率、增加勞動興趣而具體創作的一種地方民歌,其風格特點是“北調含南腔,歌詞帶有通州味兒”。雖然號子與水運共興衰,但是號子作為古老的民間技藝,記錄了通州與運河的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通州人們物質、行為、感情的記憶符號,為研究通州區域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意義,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表5 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3 通州水文化遺產價值特點

通州水文化遺產形成于不同時期,代表了中國歷代人民的治水智慧和創造力。這些水文化遺產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等。除此之外,通州水文化遺產相對于其他文物古跡而言,還包括河道水系、湖泊等要素,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文化等價值。

3.1 歷史價值

歷史價值是指水文化遺產在歷史見證方面所具有的價值。通州作為北京的東大門,區域水文化的歷史價值主要是見證了北京、通州發展變遷的歷史和區域漕運的興衰。通州的建設發展均是因水而起、因水而興。從最早的路縣到后來的通州古城、張家灣城,無一不是因運河而發展起來的。區域河渠故道、橋閘設施等水文化遺產記錄了運河對通州城區的營建和經濟發展作用,見證了通州曾經的重要政治、軍事地位,是認識通州歷史以及了解古人用水、治水理念的重要切入點。同時通州城內還有諸多的倉場、碼頭,或因漕運而命名的地名,這些遺產都見證了漕運對通州發展的影響,它們的存在對通州地區的歷史考證有重要意義。

3.2 科學價值

科學價值是指遺產在體現古代社會科學技術水平,以及人類的創造性和科學成果等方面的價值作用。從古至今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一直與水息息相關,人類在治水的過程中,所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人類科學重要的體現領域。而通州水文化遺產體現了不同時期國家對水資源的分配和治理能力。如北運河著名的減水工程,通過彎道和減水壩調控水位,發揮行洪和運道的作用,保障水運安全。再如為解決地形高差的阻礙和節制水源,元代郭守敬在開鑿通惠河時,在河道上連續設置了24閘,利用聯通原理,通過船閘調控上下游的水位,從而保證漕船能夠自由行駛。這一工程極具科學價值,代表了當時先進的工程技術,解決了水源缺乏和水道逆行問題,使江南漕糧可直接抵達北京,對通州區域經濟發展和繁榮產生了深遠影響。

3.3 藝術價值

藝術價值是指遺產對特定時代藝術創造的見證。通州水文化遺產記錄了不同時期的建筑理念和審美。運河及相應的工程體系設施主要的功能是運輸和治水,但是它們的營造者在構思和實施時,為了更好地和環境融合,會運用最新的藝術風格。例如通州的古橋,其整體的結構、裝飾、雕刻都展現了當時的藝術風格,體現了建筑遺產的藝術價值。典型代表便是通運橋和永通橋,其柱頭都有石獅,且每個石獅子形態迥異、栩栩如生,展示了當時工匠高超的技術。

3.4 文化價值

文化價值是指遺產具備的文化多樣性特征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內涵[16]。通州的水文化遺產大多因運河而產生,而大運河不僅是南北區域物質交流的通道,還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長河。通州作為大運河的北端,其文化價值多樣性不僅體現在工程建筑上,還體現在豐富的非物質文化上,如民謠、船工號子、骨雕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了通州淳樸的鄉土風俗,其中通州流傳的船工號子,不僅內容豐富多彩,還實用性強,可以配合航運、船務等勞動。又如“三廟一塔”、通州清真寺,既是宗教祭祀的活動場所,又是水文化的載體,同時還是通州區域文化的重要標志。

3.5 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是指遺產在生態和環境改善所具有的價值作用。由于通州水文化遺產包括數量眾多的河渠、水泊,這些遺產是通州生態環境的載體,不僅承載城市供排水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城市綠道空間主要骨架,并在氣候調節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通州水文化遺產所包含的湖泊水系占通州現有水系的75%[17],是通州湖泊水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北運河貫穿整個通州區域,不僅是城市漕運文化核心,也是區域生態的主要支撐點,北運河及其河流支系構成了通州城市未來發展的主干,是城市景觀、休閑、文化等功能的主要載體,在通州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8]。

4 保護建議

水文化作為文化遺產的分支,在近些年的保護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很多有價值的水文化遺產尚未列入保護范圍,缺乏有效的監管和保護;另一方面,大多數水文化遺產未能發揮其自身的價值和作用,缺乏有效的活化利用。

4.1 基礎普查與評估

調研普查工作是遺產研究保護的基礎。針對通州水文化遺產現狀,有必要對通州水文化遺產進行深度整理,通過基礎信息搜集、價值評估、分類保護等措施,形成系統的保護體系。首先,建議將書籍文獻與實地調研相結合,對通州水文化遺產進行更科學、更全面地調研,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其次,基于遺產保護理論和水文化特點,構建科學的價值評估體系,對其價值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為保護措施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最后,根據各類遺產的現狀問題,分類制定專項的保護規劃。

4.2 系統性保護

由于通州水文化遺產主要是由區域漕運活動而產生的,因此區域水文化遺產在形態分布上,主要呈現“線性”和“片狀”特點,集中分布在北運河沿線和通州老城、張家灣等區域。而單純的普查和分類保護,難以形成系統的保護規劃,需要結合遺產的分布形態,從區域層面采取更為宏觀的系統措施。例如可以考慮采取“點—線—面”的保護模式,將北運河沿岸水文化遺產以線性串聯,結合張家灣和通州老城等區域水文化遺產,形成“一線多面”的保護格局。在此基礎上,利用遺產廊道等保護理念,通過遺產串聯、綠道構建、游道空間規劃、解說系統,形成一個集人文、自然等多種要素為一體的遺產廊道,對于區域水文化遺產進行系統的保護,促進其合理的開發利用。

4.3 合理活化利用

合理的開發利用可以促進遺產的保護。對水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可以提高公眾對于水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形成社會共同保護的“合力”,保證水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19]。對此需要地方政府、文物管理部門和博物館以及旅游管理部門等協同管理,促進水文化遺產宣傳推廣,保證遺產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得到重視和保護,如開設水文化及水文化遺產方面的宣傳教育、走河活動及發動群眾以“公民科學家”的身份參與到區域水文化遺產調查和保護中,從而將通州水環境的歷史和現狀展現給公眾,讓公眾充分了解區域水文化遺產的價值,自發地參與到保護之中。此外,還可以在遵循遺產保護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開發,例如將河流開發成景區,對橋閘、祠廟、倉儲等遺產予以展示及適當改造。

4.4 完善政策規范體系

由于水文化遺產的管理體系復雜,管理主體多元,跨行業管理部門較多,各行業對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認識尚未統一[20]。因此需要從政府層面加快出臺水文化遺產相關標準規范,完善水文化遺產保護政策規范體系。對于通州水文化遺產而言,一方面需要聯合各行業部門,跨行業成立水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相關工作指導委員會,建立具有權威性和綜合性的水文化遺產政策規范;另一方面要積極發揮各部門優勢,推動標準規范成為相關保護工作的指導和依據。同時,明確權責分配是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穩定進行的保障。

5 結論

本研究以通州水文化遺產為主體,探究了通州水文化遺產的形成背景,以及通州水文化遺產的類型、特征、現狀、價值與存在問題。通過分析,可得到以下結論:

1)北京通州水文化遺產類型多樣,按照形態可分為河渠故道、橋閘設施、倉庫碼頭、建筑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州水文化遺產主要由運河活動產生,因此區域水文化遺產在分布規律與形態上呈現“線性”和“片狀”特點,主要分布在北運河沿線以及張家灣、通州北關等地帶。

2)通州水文化遺產見證了北京和通州區域漕運變遷的歷史,顯著體現了區域社會、文化、經濟特色,是通州歷史文化的精髓,因此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技、社會和生態價值。

3)由于現代化城市的快速發展,通州水文化遺產現狀并不樂觀,出現了河道硬化、水體污染、泉池干涸、橋閘損壞等現象。通過分析,這些水文化遺產主要破壞因素是自然侵蝕和人為損壞。

4)水文化遺產類型多樣、分布范圍廣、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利用,其保護工作也較為復雜。對此,需要綜合基礎普查與評估、系統性保護、合理的活化利用、完善政策規范體系等多種措施手段,形成系統的保護體系,才能有效地保護利用區域水文化遺產。

猜你喜歡
通州遺產文化遺產
雪落通州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普羅之城——通州新潞運河創意區
通州僑商:海外創奇跡 國內獻愛心
遺產怎么分
Tough Nut to Crack
千萬遺產
文化遺產是“價值富礦”
最有故事的通州樓市
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