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漢畫像石魚圖像美學價值研究*

2022-09-07 03:07朱曰辰
大眾文藝 2022年16期
關鍵詞:畫像石亡靈徐州

朱曰辰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漢畫像石是徐州“漢代三絕”之一。它是一種石刻藝術,藝術風格上承新石器時期的雕刻,下啟魏晉南北朝的神道雕塑。漢畫像石不僅是歷史見證的重要文物,還具有非常重要的藝術價值,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

徐州地區的漢畫像石中有豐富的魚圖像?!棒~”是一種常見動物,比起漢畫像石中出現的虛擬的神獸、仙人,魚是現實的生物,更日?;??!棒~”也是中國古代一種審美意象,它繼承了新石器時期彩陶魚紋的自然崇拜之美,開啟古典詩詞中的“魚”詩化美,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重要意象。

學者王洪震、武利華等人對徐州地區漢畫像石魚圖像進行了分類,這些分類多從民俗文化角度進行。因本文探討魚圖像的審美內涵,故從魚圖像的內涵和審美價值等角度將徐州漢畫像石魚圖像分成三類(見表1):

表1

一、犧牲魚圖

1.作為祭祀犧牲的魚圖像

魚作為一種犧牲,出現在徐州漢畫像石的庖廚圖中。犧牲是子孫后代獻給祖先的豬、牛、羊、魚、雞、狗等祭祀品。漢代人認為,犧牲是具有神性的,向祖先獻上各種犧牲,就可以和神靈、亡靈進行溝通,能請祖先回到陽間。魚在這里就是具有神性的犧牲。

漢畫像石含魚圖像的庖廚圖多為上下結構,兩至三層,內容常為庖廚圖、拜謁圖與車馬出行圖結合的組合形式。下圖為藏于徐州漢畫像石館的一幅《拜謁庖廚圖》(圖1),是表現子孫以魚作為犧牲請亡靈(祠堂主人)回到陽間相見的場景。畫面分為上下三層,下層是車馬出行圖,描繪了亡靈乘坐車馬去陽間的圖景。中層是庖廚圖,畫面中有各種犧牲等祭祀品,其中懸掛有魚,這些犧牲都是為亡靈準備的。上層是拜謁圖,畫面中共5人,其中四人向左邊一人拜謁。左邊人物即為亡靈,他正在接受子孫的拜謁。

圖1 拜謁庖廚圖

2.文化內涵:漢代人好生惡死的生死觀

漢代人以魚為犧牲,與死后的世界進行溝通,背后的原因是深刻的,源于漢代人的生死觀。很多文獻都可以反映漢代人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的情感和悲劇意識。

首先,漢代人繼承了先秦人死亡觀,面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墩谢辍分杏涊d了先秦人對于死后世界的想象:“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⒈抨P,啄害下人些…”他們想象死后冥間的陰森恐怖之象,讓人覺得可怖。漢代人繼承了這種死亡觀,認為死后世界是恐怖的,因此他們面對死亡是充滿恐懼的。

其次,漢代人面對死亡時充滿了悲傷。漢代著名的《古詩十九首》等作品是其中代表。這種對死亡、對生命無常的憂傷背后是漢代人強烈的生命意識。

漢代人好生惡死的死亡觀形成原因是形神二元論的靈魂觀。形神二元論的靈魂觀使他們相信死后亡靈可以存在。

東漢王充《論衡·論死》:“人死后精神升天,骨骸歸土,故謂之鬼?!敝冈跐h代人的認知中:人死了以后魂與魄分離,魂是精神存在隨著氣離開肉體升天。而魄則仍然依附于肉體,跟著人的肉體消亡歸入泥土。由此,人死后其存在并不全部消失,精神存在得以升天永存?!短浇洝芬蔡岬肋@種觀點:“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則吉,去則兇,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边@樣即使死后,亡靈也可以存在。

3.美學價值:用浪漫想象消解殘酷現實

我們從庖廚圖可以看到,魚在這里承擔的是連接陽間和冥間的角色。它被賦予了神性,作為一種犧牲,可以召喚祖先亡靈,起到溝通的作用。在其作用下,亡靈來到地面,甚至可以和親人見面,接受子孫拜謁,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亡靈如同生前一樣接受子孫奉養,品鑒美食。為了解決死亡的痛苦,漢代人設想人死后所去的冥間并不是陰森恐怖的地方,在冥間,人們同樣可以享受到和活著時一樣的幸福生活。這是一種頗有浪漫色彩的想象,體現了漢代人探索未知的死亡世界時,表現出的一種樂觀通達的態度。

他們將人分為肉體存在和精神存在,死亡并不意味著永遠的消弭,靈魂(精神存在)可以在另一個空間繼續延續。這就使得死亡從徹底消失,變為可以延續的存在,使死亡變得可控。另一方面,漢代人將死后的生活描繪的和生前一樣溫馨美好,減少了人們對死后陰森世界的恐懼,體現了漢代人對死后世界的詩意想象,這種想象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二、生殖崇拜魚圖

1.作為生殖崇拜的魚圖像

在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魚圖像中,常見魚與三足烏、龍、鳥等神話生物或瑞獸同時出現,這些神話生物或瑞獸在這些圖像中征著男性生殖。這些圖像代表了另一類含義的魚圖像——生殖崇拜魚圖像。

生殖崇拜是漢畫像石重要的題材之一,也是最有創造性的題材。此類圖像以鳥銜魚圖最為常見。鳥在漢代文化中是男性的象征,代表著陽。魚在漢代文化中,象征著女性,代表著陰。魚、鳥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中,既象征著古人對生殖崇拜的信仰,又代表了陰陽和諧共生的漢代文化。鳥在這里象征著男性生殖。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生殖崇拜的含義,它象征著女性。

從上古時期,先人就把魚作為女性的象征。趙國華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論》中,進一步提出了,魚有女陰的象征意義。生殖魚圖中的魚象征著女性身體的一部分,象征著女性的生殖力。而鳥與魚的結合,這種動物崇拜意指男性女性的結合,男女結合才有人類社會的繁衍,表達了漢代人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愿望。

東王公與魚的圖像組合同樣是生殖崇拜的象征。東王公是西王母的配偶,也有生殖象征的意義,東王公和魚出現在同一畫面,代表著對生殖力的祈求。

興起于西漢中晚期的生殖崇拜魚圖像往往和車馬、門闕、樹木等圖像在一起出現。在漢畫像石圖像中,車馬、門闕、樹木象征著墓地,代表著死亡的含義,因此有生殖崇拜含義的魚圖像本質上展現的是生與死的主題。

2.文化內涵:生殖護佑 瓜瓞綿綿

人類對魚有著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起源于人類的早期集體無意識?!棒~者,水中動物也,多可供食,為餐桌常菜,其味鮮美,愛吃者眾?!保勔欢唷墩f魚》)魚在人類最原始的記憶里是作為一種食品出現,是人類生存的必需物資。人類對于魚有依賴和親近感,這種對魚的特殊情感隨著生產生活不斷強化,形成了特殊的心理印記——集體無意識。

同時,早期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發現了魚具有超強的繁殖能力?!棒~是生殖力最強的一種生物”。(聞一多《說魚》)魚因為多子被認為是生殖力很強的動物。先人認為通過觸摸或某種途徑,可以受那些生殖力很強的動物影響,增強自身的生殖力。漢代人認為,將魚作為生殖崇拜圖像放在墓葬中,可以實現繁衍的強大目的。對“魚”進行生殖崇拜,體現的本質是漢代人對于“生”的執著追求,在相對原始的生存環境中對于活著的渴望。

生殖崇拜這類圖像中,除了魚與鳥的組合,還有魚與雙翼羽人、魚和仙獸等組合等,都具有生殖崇拜含義,體現了漢代人希望能夠多子多孫,祈愿更強大的繁衍能力,從而讓自己的血緣延續下去的愿望。

3.審美意蘊:由生殖圖騰演化為祥瑞意符

魚是現實世界的一種具體的生物。很顯然,漢畫像石中表達生殖崇拜的魚圖像脫離了魚的世俗意義,不局限為一種實體生物。魚是一種多子的生物,因而人們將其視作有著旺盛的生殖力的象征。同時,有水的地方常常有魚卵,魚卵孵化成為小魚,古人便認為水中會莫名生出魚來,因此魚是生命力極強的動物。魚被視作有旺盛生殖力的象征。漢代人把有生殖含義的魚圖刻在漢畫像石上,是希望獲得魚的生殖力。將魚旺盛的生殖力傳遞子孫后代,希望由這些圖像可以增加家族的生殖力。魚之生殖崇拜本質上是一種自然崇拜。

弗萊認為,各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觀念與情境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會形成一定的類型,并以圖騰或文化的形式被人們無意識地理解傳遞。作為生殖崇拜的魚不斷地出現在漢畫像石上,其本質就不再是簡單的圖騰,成了一種漢代人潛意識中對生殖力渴求的外在表現,代表生殖力需求的外化。這源于早期人類生存環境艱苦、生命極其珍貴。因而當時的人對于繁衍的需求非常重視,這又影響了人們的觀念。這種影響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演化成為一種人們共同的心理痕跡。這種心理痕跡反映在漢畫像石圖像上,使得魚成為代表旺盛生殖力的圖騰、符號,可以保佑家族枝繁葉茂,瓜瓞綿綿。這種心理痕跡逐漸演化為一種集體無意識,魚漸漸成為一種對于家族、子孫后代的美好祝愿,體現吉祥、美滿的生活,成為祥瑞的文化意符。

三、升仙魚圖

1.導引升仙的魚圖像

在漢代人的想象中,仙界是重生之所、永生之所,那里可以永久獲得現世一樣的安穩生活。如何抵達仙界?漢畫像石作品中充分地體現了漢人豐富的想象:有如《楊孟元墓門楣畫像石》中,由仙使導引歸入仙界,也有幻化出翅膀,變為羽人飛升仙界。

漢畫像石中,導引升仙的仙使多為瑞獸,最為常見的是陸路上的馬,還有鳥、龍等。魚也在漢畫像石中擔任了升仙的導引,是溝通仙凡的中介,體現了漢代人對天上世界的向往。此外,作為水生動物,魚似乎可以更穩妥的渡過黃泉。

徐州畫像石博物館館藏一幅羽人御龍圖,這幅漢畫像石出土于徐州銅山呂梁尹莊祠堂。整個畫面分為三格,中間刻羽人駕馭兩條龍騰飛,左右兩格子里分別刻有日月,中間為三足烏、玉兔、蟾蜍,框外四條魚。羽人是漢代創作的一種神話形象,他長著人的模樣,兩肩膀上生出雙翼,羽人與鳥一樣具有飛翔的本領。漢代人羨慕鳥的飛翔能力,因為鳥有雙翼,在漢人想象中可以飛入仙界。羽人是鳥的神格化形象,是長著翅膀的仙人,他是仙界的重要成員。魚與羽人也是導引升仙圖中比較常見的一種。

羽人御龍有飛升成仙的意思,他常與東王公一起出現。東王公在漢代的仙界體系中是掌握著長生不死的仙人。因此,畫像又有著跨越仙凡、導引升仙的含義。龍與魚的組合也有類似的含義。龍等虛擬仙獸與魚的組合,羽人、東王公等仙人與魚的組合,體現了升仙思想。

2.文化內涵:追求永生

自古以來,求仙都是古人的追求。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曾派徐福去蓬萊仙境求仙。漢代繼承了秦的仙人崇拜思想,同時受到民間方士文化的影響,仙人文化更加盛行,多有反應在漢畫像石上。

畫像石是墓葬藝術,因此討論其中魚圖像的文化內涵不能脫離這一點。魚圖像作為漢畫像石圖像的一部分,內在的本質含義是漢代人關于死亡的思考,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本質歸結為關于“死”的哲思。漢畫像石中對于死的哲思,其背后的本質是對于生的渴求。

3.美學價值

(1)魚神話形象源于現實世界的投影

卡西爾談道,社會是神話的原型,神話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會生活的投影。魚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種生物,是漢畫像石中最常見的一種水生動物,是漢代人喜聞樂見的一種動物。而在漢畫像石升仙圖像中,魚作為仙獸,是連接仙界與人間的仙使,這個仙使的形象并不是憑空而來,正是基于現實中的魚的形象。

魚作為仙使之一,被賦予了這一神圣的職責,使得魚從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物,上升為神獸、仙的使者。

(2)敬天畏天,仰望崇高

在魚拉車的畫像故事中,魚作為神話原型是聯結仙凡的使者,溝通天地的橋梁,帶著凡人從人界飛升至仙界。

在漢代的神仙體系中,仙界與人界是有巨大的鴻溝的。凡人想要進入仙界升天,需要中介。這是由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決定。自西漢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這思想被統治者不斷強化。受到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當時的人對于天是“敬天”“畏天”的態度。他們認為:人到仙是非常困難的,人與天之間的距離是巨大的,仙界(天)是高不可攀。天上是現實世界之外,崇高的存在,因而懷有敬天的敬畏之情。敬畏在美學范疇內是引起崇高美感的一種重要情感。

肉體凡胎的人想打開升仙的途徑,需要導引,因而設置了諸多祥瑞之獸作為成仙、升天的導引。

結語

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獨特的含義和豐富的內涵,在徐州漢畫像石,魚可以是召喚亡靈、溝通陰陽的犧牲,也可以是護佑生殖、家族繁衍的祥瑞符號,還可以是締結仙凡、引導凡人死后升仙的仙使、神獸。漢代人在漢畫像石中,把豐富的想象傾注在魚,用一筆一畫鐫刻出魚豐富的形象,其背后更深層次體現了漢代人強烈的生命意識。

生命意識是指生命個體對于自我生命的認知,這種認知是自覺的。魚在漢畫像石圖像中溝通陰陽的中介、祈求登仙重生的文化符號,體現了漢代人對于個體生命生存與死亡的關注。這反映了他們強烈的生存意識和死亡意識。漢代是個體生命意識覺醒的年代,這是由于當時的環境決定的。漢代經濟生產力不發達,到了中晚期社會動蕩,人們生活朝不保夕,因而產生了人生短暫、人生苦短,到執著于追求生命能長盛不衰、甚至羽化登仙的思想。魚圖像體現出的生命意識反映了漢代人的個體意識的覺醒,體現了一種思想上的自覺性,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猜你喜歡
畫像石亡靈徐州
疫散待春回
論漢畫像石中吉祥紋飾的意象之美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過年紀實
徐州漢畫像石歷史文化研究探微
亡靈節
雨水收集者
Remember Me請記住我
于永正從教年記
非遺徐州香包成網紅
漢風新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