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上海鋼筋混凝土技術發展與儒匠關系變革初探

2022-09-20 01:51鄭紅彬
建筑師 2022年4期
關鍵詞:鋼混建筑師工程師

鄭紅彬

中國近代建筑史的本質是在外來影響下突破中國傳統營造方式,進而在建筑生產的各方面走向現代化的進程。國外建造技術的跨境轉移在這一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近代中國的門戶,上海的建筑現代化進程最快,而鋼混的跨境轉移帶來了上海的建造革命,并以上海為節點向內地擴散。1927年時任《北華捷報》主編格林(O. M. Green)就認為“鋼混和電力部塑造了一個新上?!?。①時至今日,鋼混依舊是上海(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建造技術。中國近代建筑史學界對鋼混在上海建筑中的應用積累了一定的成果,但相關研究的對象和目標均指向建筑師主導的設計實踐,對技術轉移及其社會影響較少關注,存在一定局限。鋼混技術的引入與傳播在生產關系層面引起了什么變化,產生了什么影響,這是本文關注的主要問題。

一、近代上海建造技術轉移與建筑生產方式變遷

1.由中國傳統木結構到西方磚石建筑

開埠之前,上海建筑以中國傳統木結構為主,其生產體系可大致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中國古代的官方建筑生產,是采取官府監督管理下的工官制和對工匠(官匠)實行無償的定期服役制度,所以生產是靠暴力統治維持和實現的。②對于民間的建造生產活動,主要通過業主對工匠(民匠)的雇傭來實現。③

如賴德霖的研究表明,這種自然經濟下的中國古代建筑生產方式,1840 年之后在西方的影響下,才發生一系列轉變——經營上的商品化、管理上的制度化、建筑師職業的自由化、建筑生產中當事人關系上的契約化。④新的城市建設系統和建筑生產方式在上海租界內產生(圖1)。

圖1: 在租界產生的新的建筑生產方式

在早期上海租界磚石建筑建造過程中,西方建筑師和扮演建筑師角色的土木工程師介入中國傳統的由業主與工匠組成的建筑生產系統,代替中國“掌墨師”承擔工程總負責人的角色。中國工匠失去原有的設計和監造職能,轉而專注于施工。在施工現場,西方建筑師與中國工匠開始交流碰撞。中國工匠開始改變傳統的建造方式,并逐漸掌握西方的建造方式。其中的佼佼者——即率先掌握溝通語言和西式建造技術的工匠,開始脫穎而出,扮演起工匠組織管理和工程承包的“作頭”角色,進而發展成現代的營造廠主。西方建筑師通過代表業主與“作頭”或營造廠主簽訂建造合同和建造章程來形成契約關系,并通過親自或派駐場建筑師(resident architect)或工程監督(clerk of works)到施工現場來保障工程質量。而在公共租界內,西方建筑師與中國工匠的建造活動都要受到《土地章程》(1865 年)和《中/西式建筑規則》(1900/1903 年)的限制和工務處的管控。此時形成了租界初期磚石建筑生產體系(圖2)。

圖2: 上海租界磚石建筑生產方式

2.由西方磚石建筑到鋼混建筑

19 世紀末,在上海租界磚石建筑生產發展至成熟之時,鋼混技術開始在上海出現。目前可知,鋼混最早應用于上海租界市政工程中。1890 年,公共租界工務處在工程師查爾斯·梅恩(Charles Mayne)的組織下成立混凝土制品廠,并首次試制鋼混廚房水槽。⑤1893 年,工務處首次試建鋼混永久性構筑物——小便池。⑥1896 年,工務處在建造墳山路橋附近一個涵洞時采用了鋼混,為上海首次、也可能是中國首次在土木工程中運用鋼混。⑦1899 年,市政工程師梅恩預感到鋼混可能是未來主導的建造方式。⑧在上海民間,現澆鋼混技術應用于公共建筑可能始于1904 年的德國總會,至1910 年已有不少于13 處建筑工程采用鋼混技術,遍布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

鋼混在上海開始應用后就面臨著材料的本土化探索。1910 年,由西方工程師主導的上海工程師和建筑師協會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鋼混研究委員會,來研究鋼混在上海的應用問題。⑨委員會共測試了3種國產水泥、6 種本地砂子和6 種本地石頭、2 種進口鋼筋(通圓鋼筋和變形鋼筋),結果除蘇州砂外均令人滿意。報告還指出影響上海鋼混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專業監造、可靠的工人以及良好的材料。⑩報告最終于1914 年8 月21 日出版,為鋼混在上海的推廣、本土化和規范化奠定了基礎。

鋼混在上海應用的逐漸廣泛也使其面臨著管理規范化的問題。公共租界在1900 年頒布的《西式建筑規則》并未考慮鋼混建筑。1906 年上海華洋德律風公司在向工部局申請建造6 層鋼混大樓許可時,工部局工程師在報告中提及“藉以監督此類工程的標準規章,在歐美各國還仍在研究之中”的事實,董事會雖然最終同意頒發建筑許可證,但是表示對其安全問題概不負責。?工務處對鋼混建筑缺乏監督的狀態又持續了8 年,直到1914 年時任市政工程師戈弗雷(C.H. Godfrey)認為越來越多的大型建筑采用鋼混已經形成了上海建筑業的新時代,為了保護業主和公眾的利益,迫切需要引入鋼混相關法則并嚴格執行。隨后,在工部局建筑規則修訂過程中,由英國建筑師海爾斯(S. J. Halse)、皮博思(P.Peebles),以及工部局工程師戈弗雷等組成的建筑法則修改特殊委員會,在借鑒倫敦等地建筑法規中相關內容的基礎上,擬定了《鋼筋混凝土規則》,于1916 年12 月21 日頒布實施。?

在上海華界,鋼混知識的中國化和鋼混施工的規范化要明顯落后于其施工實踐。中華工程師學會副會長徐文泂1914年發表在其會報上的《鐵筋混合土論綱》是目前可知第一篇相關論著。?留法歸國的華通齋(華南圭)1917 年在會報發表《房屋工程之鐵筋混凝土》一文。?除專業期刊外,在大眾報刊上也自1917 年開始出現鋼混相關文章。而在規范化管理方面,上海華界直到1928 年才在頒布的《上海特別市暫行建筑規則》中納入了“鋼骨三合土”相關內容。

二、鋼混技術與上海建筑界儒匠關系變革

1. 鋼混建造技術的特點及優劣

鋼混建造主要采用的原料有鋼筋、木材、水泥、水、砂子、骨料。鋼筋通過捆扎形成網架;木材主要用于制作模板,水泥、水、砂子和骨料則用于按比例混合、攪拌混凝土。網架捆扎好后支模并澆筑混凝土、等待凝固、養護,拆模后形成鋼混(圖3)。與磚石建造相比,這一建造過程具有相當大的不可逆性,其建造結果呈現前又具有很大的不可見性,建造結果呈現后又具有難以驗證性。因此,鋼混建筑的施工更加注重原料的把控、施工過程的監督、階段性成果的核驗。而鋼混技術能夠在上海迅速推廣的原因主要是防火需求、地價高企、軟土地基、材料齊全(除鋼筋外均國產化)和技術成熟等。用當時人們的觀點來看,其優點主要是:價廉經久,耐火,耐震力,工事迅速,耐水力;缺點是:鋼鐵筋氧化,外觀不如磚石美觀,質地堅硬(不便打孔等),容易裂縫。

圖3: 鋼混施工流程

2. 施工經驗的積累與中國營造廠的成長

鋼混建造的技術特點決定了相關施工經驗的重要性,而其勞動密集型屬性又決定了具體的施工操作必須依賴中國工人來完成。1905 年時《北華捷報》有文章抱怨上海兩個工人一天只能做1個鋼混欄桿柱,而在紐約兩個工人每天可以做175 ~200個。?1906 年,梅恩也提到雇來參與鋼混施工的中國工人需要密切監視。?1906 年上海第一棟全鋼混建筑德律風公司建造之初“遍招工頭,無人承包”,后由怡和洋行代姚新記作主姚錫舟訂包,并命其包造。?這算是被逼走向技術轉型的代表。

鑒于施工經驗的重要性,公共租界工務處在進行鋼混工程招標的時候明確標明只有擁有鋼混建造經驗的承包商才能投標。?從1908—1914 年間工務處鋼混工程投標情況可以看出,擁有相關經驗的中國承包商從1909 年僅有姚新記一家迅速發展到1910 年的7 家,1911 年達到了18家,之后數量回落明顯(表1)。出現這種快速增長主要原因在于當時中國營造廠的人才培養路徑是“學徒—看工—合伙人或自辦營造廠”。如在姚新記參與鋼混工程的一些學徒和看工在掌握相關經驗后,開始創辦自己的營造廠并承接相關工程。而其數量回落之原因,很可能是當時上海并未有相應規模的鋼混建造市場。1914 年時鋼混委員會表示,當時上海已經有相當數量的營造廠可以承建鋼混工程,并且其間的競爭足以避免形成壟斷。鋼混技術的核心是基于相關學理的結構設計和力學計算能力,而中國營造廠迅速掌握的鋼混施工經驗并不形成核心競爭力,因此也難以形成壟斷,而這反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鋼混的推廣。營造廠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則需要與掌握核心技術的工程師密切合作,如姚新記作主姚錫舟就通過與挪威工程師穆拉(E. J. Muller)聯合的方式,承擔了很多由其設計的鋼混工程。

1908—1914 年參與工務處鋼混工程投標的營造廠(左標*數量表示當年中標次數) 表1

3. 工程師與鋼筋商介入建筑設計與建造

首先將鋼混技術引入上海的是西方工程師而非建筑師。西班牙建筑工程師馬蒂(Modesto Marti)被認為是首先將鋼混技術帶到上海的人。?其1901 年曾參與京漢鐵路建設,后于1904 年之前在楊樹浦成立的上海第一家專業鋼混公司——康克利公司(Shanghai Reinforced Concrete Co.Ltd.),專注于鋼混的設計和施工。?上海早期鋼混建筑如德國總會、匯中飯店等,鋼混部分的設計、計算、材料、施工監造均由馬蒂及其康克利公司負責。1906 年,由英國土木工程師柯林斯(A. H. Collinson)任總工程師的滬寧鐵路,在橋梁涵洞多采用鋼混技術。?另外穆拉于1905 年從工務處辭職,獨立執業經營土木工程師咨詢業務;1906 年曾任蕪廣鐵路總工程師;1907 年受聘于安徽鐵路公司任總工程師,負責測繪、橋梁建造等,大規模采用了鋼混技術并請姚新記包造;1909 年8 月辭去安徽鐵路公司總工程師,合伙成立協泰行(Muller,E. J.,Consulting Engineer),從 事咨詢工程師和建筑師業務,尤其擅長鋼混建筑。?1907 年左右,在上??F志秩慰偣こ處煹暮商m土木工程師郊德來(Johannis de Rijke),曾先后在華界設計兩棟鋼混工程——嚴家橋和滬北市場。?1906 年8 月德律風公司專程從美國圣路易斯邀請瑞士籍工程師羅德(C. Luthy),到上海負責其鋼混建筑的結構設計和建造;工程完工后,羅德因在管理華工方面頗有經驗且是鋼混專家而受聘上海工部局工務處任結構工程師,完成了楊樹浦發電廠等重要鋼混工程設計和監造;1918 年獨立執業創辦羅德洋行,經營咨詢土木工程師業務,經營至1940 年后。?

1933 年出版的《上海地產大全》寫道:“海上所需要之最繁者,乃計算水泥鋼骨之工程師也。因近年來,業主鑒于水泥鋼骨之建筑足以避免火災,且能耐久,雖造價稍高,亦所不計。加以地價日漲之關系,建造房屋多系三層以上者,不適于木料建筑,乃以水泥鋼骨為主要材料矣。是故近年來,滬市之建筑物幾無一不需工程師之計算也?!?可見,工程師在鋼混建筑生產中的地位得到穩固。當時上海出現了很多專于鋼混設計的咨詢工程師行(表2)。

上海部分土木工程師事務所 表2

鋼筋對于鋼混建造至關重要,而上海所用鋼筋幾乎全賴外國進口,而國外的鋼筋生產商也通過申請專利等方式來保護自身利益并試圖壟斷市場。1905 年始平洋行(Purnell & Paget)設計的瑞記洋行廣州分行已經采用康氏鋼混技術;1906 年由馬禮遜洋行(Scott & Carter)設計的瑞記洋行上海分行也由9 層鋼結構改為7 層鋼混建筑,依舊采用康氏鋼混技術。1907 年時瑞記洋行已經開始代理康氏鋼混技術和產品,成為其在遠東第一個代理商??凳瞎九晒こ處煼评眨℅. W. Phillips)到上海負責瑞記洋行鋼混結構設計和建造??凳瞎局饾u將遠東視為其產品重要市場,并于1912 年8 月將其倫敦辦事處工程師豐納(N. K. Fougner)派遣到上海成立總部作為東方特殊代表,其總部即設在瑞記洋行上海公司內。?

1910 年9 月,鑒于中國訂單的增加,美國圣路易斯竹節鋼公司也聘請協泰洋行為其中國代理,可以提供免費設計和算量估價。?美國茂生洋行(American Trading Co.,Inc.)則至遲在1916 年已經開始代理康氏鋼混,康氏公司派咨詢工程師常駐上海茂生洋行,客戶采用其材料即可指揮建筑并可免費繪制圖紙。茂生洋行自1917 年開設建筑部,由奧斯特伯姆(I.Oesterblom)任負責人,曾先后負責上海大世界、李宗棧房和申報大樓的鋼混結構設計和施工監造。慎昌洋行(Anderson,Meyer & Co.,Ltd.,Engineers & Contractors)于1915 年成立建筑工程部;1917 年成立建筑材料部,同年開始代理美國竹節鋼條。其專于鋼混設計與建造,業務集機器采購、建筑工程設計、材料銷售一體化。根據彭長歆研究,截至 1931 年,慎昌洋行建筑工程部設計項目達數百項,基本都是鋼混結構。?

工程師對鋼混建造的技術支持和鋼筋商對鋼筋材料的推廣,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鋼混在上海的迅速發展。而鋼混技術的發展則為近代上海建筑的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使得影劇院等娛樂建筑得以獲得室內無柱觀影空間,商業建筑可以獲得一層大面積玻璃櫥窗,商業和辦公建筑可以采用新奇的屋頂花園,進而為大眾提供了與以往不同的現代性建筑體驗。即便是當時的中國建筑師都積極擁抱鋼混技術,如在英商業廣地產公司學徒出身的中國本土建筑師周惠南,于1917 年在茂生洋行工程師協助下設計了鋼混結構的大世界游樂場,并嘗試在劇場中采用了當時上海乃至中國最大的跨度,并采用了屋頂花園。?

4. 新建筑生產方式的形成與儒匠關系變革

與磚石建筑生產相比,近代上海鋼混建筑的生產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工程師和鋼筋代理商介入了建筑生產(圖4)。建筑師必須依賴工程師才能完成鋼混建筑的設計和建造;在一些項目中,建筑師甚至被工程師取而代之。而營造廠和普通工匠之間經由看工形成監管與被監管關系。此外,建筑師、工程師和工務處也會監督施工。

圖4: 上海租界鋼混建筑生產方式

鋼混建筑生產中,儒匠之間更多的是約束與監管關系。首先是兩者都要處于法規約束之下,然后通過簽訂合同進行約束(施工圖、建筑章程、設計說明書),施工過程中又通過多重監工來保障施工質量(營造廠看工—駐場工程師—工務處查勘員和工程師階段性查驗—建筑師代表業主進行工程普通督察)。從上海宏恩醫院施工照片中可以看出多重監工狀態(圖5)。工地上著裝差異背后是知識、收入、身份與話語權的差異:照片中著西裝者應該是外國駐場工程師(左側照片由左至右第四位);穿長衫者是看工,看工手扶的畫板是供工人施工參照所用的樣板(圖紙翻樣);?穿短衫者是施工工人(鋼筋工等)??垂ず头瓨邮羌婢呃碚撝R與施工經驗的“知識人”,這一扮演施工現場儒(工程師)匠(施工工人)技術溝通中間人角色的知識群體的迅速崛起為鋼混技術能在上??焖偻茝V提供了保障。

圖5: 宏恩醫院工地(上:1923.11.14;下:1924.01.16)

在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下,儒匠沖突在施工現場時有發生,而營造人通常處于弱勢地位。杜彥泰營造廠在1927 年承包一處7 層的鋼混辦公建筑和棧房時,在施工過程中與外國工程師多有不合,主要是工程師的學理與營造商的經驗產生沖突:如拆模時間,工程師要求6 周,營造商根據經驗認為2 周足夠,甚至表示曾經在一次6 層鋼混建筑冬季(11 月份)施工過程中9 天即拆模。另外,工程師管太多、管太死,營造商只能向建筑師抗議,引起建筑師不滿和營造廠主同行的抱怨。杜彥耿自這次工程后就再不做營造商。?此外,在1935年南昌省立醫院工程中,甚至出現承攬人派在該處管理工程之工事長與建筑師派駐之監工員發生嚴重慘劇之事。?

理論與經驗的分離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儒匠兩分。彭禹謨在1926 年曾經寫道:

“關于混凝土建筑工程研究問題,吾人可得兩種之見地:

(甲)未受教育,僅由實地工作之輩,大都必謂工程學校出身之人,富于理論,難合實用。

(乙)工程專校畢業之工師,則指由營造處產生之工程家,缺少科學理論,與工程常識,危險堪虞。

綜上兩說,各是其是,而互責是非,于是工程界缺團結之可能,與互助之精神,于人生進化,社會文明上,有大阻力也?!?

三、鋼混技術體系主導下的儒匠溝通

1. 跨越儒匠之鴻溝——營造人的努力

營造人內部已經大致分化為“營造廠主”“看工”和普通工匠三類。營造廠主通過相對高薪聘請看工來監督普通工匠。真正擁有話語權或者說有能力爭取話語權、與建筑師、工程師等進行溝通的是營造廠主。工匠只能通過罷工從營造廠主那里爭取利益。營造人在儒匠溝通方面做出的努力主要有:

(1)革新行業組織,為同業謀同益:營造廠主在原魯班殿基礎上成立新的行業組織,從上海市營造廠同業公會,到上海市建筑協會,再到南京全國營聯會,來為營造人爭取利益。

(2)出版書刊,傳播知識:代表性人物是杜彥耿(圖6)。他“棄匠從儒”,試圖通過身份轉變,為營造人發聲來溝通儒匠。其主編《建筑月刊》,先后出版《營造學》《英華、華英合解建筑辭典》《工程估價》,傳播營造知識。

圖6: 杜彥耿肖像

(3)開辦教育,培養人才:1930 年秋,尚處于籌辦時期的上海市建筑協會也創設了“職業補習夜?!?,入學者多為營造廠學徒及建筑工程事務所的繪圖員練習生等。?1932 年8 月15 日首次登報招生。?學校后更名為正基建筑工業(補習)學校,杜彥耿任教務長。其高級部課程以土木工程類課程為主,包括應用力學、材料力學、機械畫、測量學、房屋建筑、結構力學、結構設計、鋼混及其設計、建筑規程等,共960 學時,占總課時量66.7%。1930 年,馥記營造廠陶桂林“鑒于建筑干部人員之偏于經驗,而缺乏學識”,在家鄉江蘇南通呂四鎮開辦志誠土木建筑職業學校(又稱南通呂四私立初級工科職業學校),專門教授土木工程建筑學科,并辟工場實習,為上海營造廠培養輸送人才。?

2. 跨越儒匠之鴻溝——建筑師的努力

(1)成立組織,開辦夜校

周惠南在1917 年設計上海大世界建筑時采用鋼混。該建筑采用茂生洋行代理的康氏鋼混技術,結構設計與監督建造由茂生洋行工程師奧斯特伯姆負責。1917 年12 月25 日,由建筑師、測繪家周惠南等六十余人發起籌備的中華測繪公會正式宣告成立。?該會為造就測繪專門人才,特于學校部內先辦夜學校一所,請楊楚翹為主任、張承惠為教長,于1918 年3 月2 日開課。?1918年2 月,中華測繪公會附設測繪夜學校招生,設鋼鐵水泥學等科。同年,出版《測繪學報》,但僅出版2 期。此后學會和夜校均無聞。

此后建筑師的專業組織,從1926 年的中華建筑師學會再到后來的中國建筑師學會,包括其創辦的《中國建筑》以及與滬江合辦建筑科等,都更加注重建筑師的視角與立場。

(2)統一建筑文件,明確與營造人的權責關系

建筑師楊錫鏐自《中國建筑》創刊號起刊登“建筑文件”,即建筑合同(附建筑章程、工程說明書及圖樣各一份)。

中國建筑師學會也曾成立編制章程表式委員會,專以擬定說明書,以及合同之方式為職志。1948 年曾訂建筑章程及合同條文。

(3)出版書籍,介紹經驗

建筑師在鋼混方面的論著很少,個別建筑師如萬國函授學校(International Correspondent School)建筑科畢業的陳兆坤,出版了《實用鋼骨混凝土房屋計劃指南》(1936 年),算是個人做了一些努力(圖7)。

圖7: 陳兆坤及其著作

3. 跨越儒匠之鴻溝——工程師的努力

(1)成立組織,創辦???,傳播知識

1912 年,中華工程師會(廣東)、中華工學會(上海)和路工同人共濟會(上海)三個性質相近的工程師團體先后建立。次年在漢口合并為中華工程師會,宗旨為“統一工程營造,規定正則制度,使無參差桿格之患;發達工程事業,俾得利用厚生,增進社會之幸福;日新工程學術,力求自闡新途,不至囿于成法”。初名為“中華工程師會”,同時創辦《中華工程師會會報》,以“著述以供研磨,互相勉勵,發揚學術”為宗旨;1915 年學會更名為“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刊更名為《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發行至1929 年???。最早的中文鋼混知識多在該會報發表傳播。

1918 年,中國工程學會在美國成立,學會以“聯絡各項工程人才,提倡中國工程事業,研究工程學之應用”為宗旨。1923 年學會回國辦會;1931 年,中華工程師學會和中國工程學會正式合并組建“中國工程師學會”。1932 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創辦《工程周刊》(1932—1937 年)、《年刊》、《工程:中國工程學會會刊》等刊物,也發表了很多鋼混相關的文章。

(2)翻譯引介,傳播鋼混學理與經驗

早期留學歸國的工程師和本土培養的工程師都通過翻譯引介著述等傳播鋼混學理與經驗。書籍方面,如留美歸來的俞亮在1917 年之前所著《鋼骨三合土建筑學》,法國留學歸國的華通齋1925 年出版《鐵筋混凝土》,趙福靈1935 年出版《鋼筋混凝土學》,顧在延1939 年翻譯出版《實用鋼筋混凝土建筑法》(法國L. Malphettes著)。文章方面,如1919 年者李毓庠在《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發表譯文《美國工程司會混凝土及鐵筋混凝土最后之報告》,以及《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1924年開始發表多篇翻譯自美國建筑雜志的涉及鋼混案例、學理、規范等內容的相關文章等。

4. 跨越儒匠之鴻溝——建筑管理者的努力

在溝通儒匠方面,建筑管理者作為群體,主要通過建筑法規的制定與施行、建筑圖紙審批、施工現場查勘,以及建筑師和工程師、營造廠注冊登記制度實施來控制儒匠。個別個體,如負責審查圖紙的上海工務局審查股主任徐鑫堂,則先后出版《實用鋼骨混凝土學》(1930 年)和《鋼骨混凝土梁表及鋼環表》(1931 年),為鋼混設計提供指導(圖8)。

圖8: 徐鑫堂鋼混書籍廣告

四、結語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外國工程師將鋼混技術引入上海,并完成其本土化和規范化;鋼混技術改變了近代上海的建筑生產體系,使工程師的地位得以確定并趨于穩固。建筑師需要與熟諳鋼混技術的土木工程師(咨詢工程師)合作來完成鋼混建筑物的結構設計以及建造施工指導。美國鋼筋生產商也通過與其中國代理(工程師或工程部門)合作,提供材料、設計和施工服務。

鋼混建造過程的特點決定了監造的重要性,中國營造人最初在外國工程師的監督指導下獲得了鋼混建筑的施工經驗。營造廠需要看工來監督指導工人綁扎鋼筋、制作模板、攪拌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養護混凝土、拆模等相關程序,而工程師(在建筑師的安排下)也需要與駐場工程師一起監督檢查。

鋼混技術體系下的儒匠關系是通過開工前的合同約束(施工圖、建筑章程、設計說明書)和施工過程中的多重監工(營造廠看工—駐場工程師—工務處查勘員和工程師階段性查驗—建筑師總體把控)來維系的。由學理與經驗的兩分導致的儒匠分離,使得儒匠沖突在施工現場時有發生。

雖然營造人、建筑師、工程師和建筑管理者都曾致力于溝通儒匠,但在儒匠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營造人(匠)進行溝通的欲望更強烈,做出的努力更多,但收效甚微;而建筑師和工程師更傾向于站在自己的立場與營造人分清權責;建筑管理者則試圖將儒匠通通納入管轄。

這可能說明:鋼混技術在中國的引入與推廣,使得建筑生產原本就具有的社會性(生產關系)進一步復雜化——需要高強度的組織和檢核來加以管控;物質性須基于新的知識與經驗框架重新詮釋——工程實現的結果隱匿了建造過程,各種不可見之中潛伏著危險;而專業性則既是前述兩種需求的具體呈現,也是對于兩種需求的具體回應——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一個“專家操作+政府管控”的社會初現端倪。而 “專家操作+政府管控”模式給接下來的中國近代建造業帶來的影響是值得進一步思索和探討的問題。[致謝:感謝李海清、李華老師的參會邀請,感謝彭長歆、李湞老師的會場互動,感謝趙辰、周琦等老師的會場點評,感謝匿名審稿專家的修改意見和李海清老師的修改建議。]

注釋

① M. Green (Ed.). Shanghai of Today:A Souvenir Album of Thirty-Eight Vandyke Prints of the ‘Model Settlement’[M]. Shanghai:Kelly and Walsh,Ltd,1927:9. 轉引自:Frederic Wakeman. Licensing Leisure: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Attempt to Regulate Shanghai,1927-49 [J].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 54,No. 1. Feb.,1995:21.

② 張家驥.中國建筑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75.

③ 參見:蔡麗.從官匠到民匠——古代工匠身份的變化對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影響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7,30(04):88-92.

④ 參考文獻[4].

⑤ Annual Report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Z].1906:269.

⑥ Engineer and Surveyor’s Report. Shanghai,20th Jan. 1907 [Z]. Annual Report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1906:254.

⑦ Engineer’s Report for November [N].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21 Dec. 1906:653-654.

⑧ Annual Report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Z].1899:184.

⑨ Reinforce d Concrete Re search Work [C]//Shanghai Society of Engineers and Architects(Ed.).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and Report of the Council,1910-1911,Vol. X:77;Shanghai Society of Engineers and Architects (Ed.). Report of the Council for the term ending 30th April,1911 [Z]:89.

⑩ Progress in China[J]. Concrete-Cement Age,Apr.1915:175.

? Minutes of the meeting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on Sept 19,1906 [Z].Shanghai Municipal Archives (Ed.). The Minutes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Vol XVI- 1905-1907.Shanghai: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01:658.

? 參考文獻[8]:79.

? 徐文泂.鐵筋混合土論綱[J].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1914,1(5):3-6;1914,1(7)11-14;1914,1(10):1-4;1914,1(11):1-5.

? 華通齋.房屋工程之鐵筋混凝土[J]. 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1917,4(3/4):69-79;1917,4(5/6):149-167.

? Some Engineering Notes [N].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1905-07-07:10.

? Engineer and Surveyor’s Report. Shanghai,20th January 1907[Z]. Annual Report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1906:240.

? 水泥洋房落成[N]. 新聞報,1908-06-22(18).

? The Municipal Gazette [J]. Vol. III.,Thursday,No.143,1910-09-15:251.

? Castrillo Ganuencia P.. El Comercio en el Extremo Oriente [Trade in the Far East] [J]. Espa?a y América,1918,16(2):96.

? The North China Desk Hong List (字林西報行名錄)[Z]. Shanghai:North-China Daily News & Herald,Ltd.,1905:107.

? Shanghai Nanking Railway[J]. Far Eastern Review,Sep. 1906:113-114.

? 參考文獻[9]:297.

? 重修嚴家橋募捐啟[N]. 申報. No.12638,1908-04-07(4):20.

? 參考文獻[9]:257-261.

? 參考文獻[10]:412.

? Mr. N. K.. Fougner,engineer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ussed Concrete Steel Co.,of Detroit [N]. 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 1912-08-01(7).

?[N].申報,1910-09-13(14).

?參考文獻[11]:64.

?Notable Concrete Construction Work on a Public Building in China [J],Engineering and Cement World,Vol. 12,No. 9,May 1,1918,pp.14-15.

?由于中國工匠看不懂施工圖紙,因此需要專人(翻樣)將圖紙轉繪成工匠能看得懂的圖。

?參考文獻[12].

?參考文獻[12].

?彭禹謨,混凝土與工程學校[J].工程旬刊,1926,1(19):1-2.

?本會附設夜校更改編制[J].建筑月刊,1936,4(4):45.

?申報[N].1932-08-15(10).

?呂四職校第一屆畢業生來滬實習[J].建筑月刊,1933,1(8):42.

?申報[N].1917-12-24(11).

?申報[N].1918-02-22(10).

猜你喜歡
鋼混建筑師工程師
《機械工程師》征訂啟事
胖胖的“建筑師”
Kenoteq的工程師研發環保磚塊
高層建筑鋼混結構及高層鋼結構施工
青年工程師
超寬鋼混疊合梁施工關鍵技術研究
鋼混組合梁拼寬混凝土舊橋設計
鋼-混凝土混合連續梁橋鋼混結合段局部分析及檢測
當建筑師
夢想成真之建筑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