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意義

2022-09-21 22:20姜奕杉
甘肅高師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原語方法論術語

姜奕杉,柳 菁

(蘭州城市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與發展,造福中國人民的同時,“中國智慧”“中國知識” 為全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發展思路及思想資源。不論是諸子百家、經典典籍,亦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治國理政新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及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獨一無二的特色話語,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提供了思路源泉。如何更好地傳播中國特色話語,讓全人類分享中國發展的偉大成果,是當前話語對外傳播的重中之重。

術語是指在特定學科領域用來表示概念的稱謂集合或表達。中國特色文化術語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思想等先進文化,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展示,以及“中國智慧” 的最集中體現。隨著國力的強盛,中國社會主義文化術語的翻譯逐漸規范化、系統化,由國內頂尖機構統一發布譯文,并逐漸被國際社會接受并認可。二是中國傳統文化,具體有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典籍文書、節日、建筑、戲劇、語言文字、醫藥醫學、民間工藝、中華武術、地域文化、衣冠服飾、飲食廚藝、古玩器物、傳說神話、傳統音樂、對聯等等,包羅萬象,豐富多彩。自利瑪竇(Matteo Ricci)首次將 《四書》 譯為拉丁文以來,包括著名漢學家、傳教士如朱利斯·莫爾(Julius Mohl)、理雅各(James Legge) 等通過翻譯、編輯整理等,將 《詩經》《論語》 等中國文化典籍進行翻譯傳播,這其中不乏準確的譯文,如國外漢學文獻、國際外文網站的譯名闡述,但也有大量翻譯知識闡述片面甚至誤譯的問題。本論文將重點聚焦第二類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的翻譯方法論,期望在此類術語的翻譯中以中國輸出為主,準確闡釋并體現中國特色文化的內涵與本質。

在中國特色話語的構建及傳播中,術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中國特色文化術語及其核心概念的翻譯準確規范,適應語境,并能夠展現中華民族獨特的語言、知識與文化,才能為世界理解與接受“中國智慧” 打下牢固基礎,從而進一步為世界發展及和平提供 “中國方案”。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的標準化進程關系到中國話語權的建立及影響力,關系到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意義重大。本文將以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的翻譯為研究對象,探討術語翻譯的標準化進程、術語翻譯方法論及其意義。

一、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進程

“標準”,通常是指“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統一規定”[1]。由于此 “重復性” 特征,在術語的翻譯、應用與傳播中,“統一性” 就變得至關重要。術語翻譯,尤其是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中,翻譯的標準化面臨巨大的挑戰與困難,既要保持術語的一致,又要權威地展示術語的內容、內涵與本質,這需要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導與研究支撐。高淑芳在《科技術語的翻譯原則初探》 中提出了三則科技術語翻譯原則,即簡潔性:簡明易懂、意義明確;單一性:概念準確、一詞一譯;規范性:符合漢語科技語言及其術語的規范和國家、國際的有關標準[2]。姜望琪論述了術語翻譯標準,強調了術語翻譯的重要性,認為術語翻譯要兼顧準確性、可讀性、透明性[3]。他強調譯名的準確性,但是同時主張要注意譯名的可讀性與透明性。侯國金在此基礎上提出術語翻譯的 “系統可辨性原則”[4],認為系統性及可辨性才是術語翻譯方法論之根本。這一原則適用于術語的翻譯,也適用于術語的創造和使用。信娜認為,術語翻譯的本質及術語特點決定了術語翻譯應遵循“極似” 標準。術語翻譯要在“極似” 的核心下,以術語形式、術語內容、術語風格為實現維度構筑術語翻譯標準體系。她主張“極似” 是對原語術語“轉化” 的結果,是術語翻譯的內在規律及本質要求,強調術語翻譯應堅持以“極似” 為目的的翻譯策略[5]。綜上所述,盡管目前學界對于術語翻譯的原則提出各種標準,諸如準確性、可讀性、透明性、系統可辨性、“極似” 等,但歸根到底還是以準確為主,在準確的基礎上進而構建術語翻譯的標準體系。同時,術語翻譯的原則要有科學系統的方法論作為支撐,從方法的理論基礎及運用方法的原則入手,為術語翻譯研究提供理論體系基礎。

鄭述譜指出,術語的翻譯要注重社會約定性,術語要有確定的“規格” 要求。他把術語分為“已規范術語” 和“未規范術語”,翻譯“已規范術語”要有規范意識,對于 “未規范術語” 的翻譯要有“術語意識”,即“基于對術語學基本理論的了解而建立起的對術語的本質的科學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對待與使用術語的學術自覺性”[6],這是術語翻譯的前提。魏向清等認為,由于中國特色話語涉及的歷史跨度長,“標準化” 對象具有特殊復雜性,其標準化難度較大,應是一個逐步規范,并形成標準的過程。[7]劉潤澤等認為:“標準化往往被視為一種對現有實踐活動的規約行為,還具有規約性之外的構建性意義與價值?!盵8]標準化理論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方法創新,產出既符合國際規范,同時吸納本地需求的更具適用性與可行性的中國特色術語表述。

從以上對術語翻譯原則和標準化的學術成果來看,術語翻譯的研究進程由翻譯原則向標準化體系的構建延伸,術語翻譯原則的確立是術語翻譯標準化體系構建的前置及必要條件,而術語翻譯標準化體系構建是術語翻譯研究的必然結果。術語翻譯的原則應該能夠產生標準化術語翻譯,而目前研究的重點就在于怎樣的原則可以產生標準化的術語翻譯以及最終構成術語翻譯標準體系。伴隨著國內翻譯學、術語學及語言學的發展,術語翻譯及其標準化研究融入了生態翻譯學、傳播學等多學科內容,從多角度為術語翻譯研究注入了新的理念及視野。相關研究注重術語翻譯方法的實證研究,關注人文,尤其是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的翻譯規范及傳播策略等?;谛g語語料庫的翻譯研究也是眼下的發展趨勢,為術語翻譯及其標準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平臺。當前我國翻譯標準化工作逐年發展,和術語相關的語言服務國家標準自1988 年以來已達16項。這些標準是經過標準化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目的在于進一步規范術語翻譯活動,保證術語翻譯質量的穩定性,推動中國話語體系構建。在目前術語翻譯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要注重對術語翻譯的理論闡釋及理據支撐,為中國特色術語翻譯標準化研究的系統性打下更好的基礎。

二、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

如前所述,術語翻譯原則研究缺乏系統的總結及理論闡釋,缺乏術語翻譯方法論體系的完整構建。方法是通過實踐來認識、適應及改造世界的手段,并在此過程中指導實踐,是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核心內容之一。在科學研究領域,方法是指路燈塔,確保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在特色文化術語翻譯領域,方法的研究與總結應從具體的翻譯方法入手,進而總結規律并最終具有哲學指導的功能。方法的研究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尊重歷史事實,是實踐出真知的規范化、程式化、邏輯化手段。翻譯方法論是在方法實踐的基礎上綜合研究翻譯方法,獲得方法理論及體系的一門科學。術語翻譯標準化方法論,旨在通過方法指導,規范翻譯過程中的術語概念闡釋、語言資源選擇、翻譯的術語化過程以及術語傳播與效應,基于中國特色術語的本質特征及術語傳播的適應及需求,最終獲得譯名概念準確、語符得體與交際適用的規范化術語,為中國話語權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

(一)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體系

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體系的構建將會全面提升術語翻譯的準確性,從而促進翻譯方法及原則的歸納總結,進而指導術語翻譯實踐及研究。這一體系旨在分析中國特色文化術語與譯文語言特征,從術語語言知識、概念知識及術語應用知識三個維度全面梳理中國特色文化術語內容,并進行翻譯文本特征實證研究及規律研究。同時,從內涵概念的準確性、表述語符的得體性及語言風格的適用性三個維度探索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的表達規范,厘清文化術語翻譯的目的、主體,進而探索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過程中的宏觀規律、中觀策略和具體方法、技巧。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語境下,探討中國特色文化術語所負載的中國文化特質,做好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中文化概念的語言轉換,使其譯文在英語世界能夠被有效接受,可以增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交流,維護世界語言文化的生態平衡與百家爭鳴。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研究涵蓋翻譯研究的語言學視域、文化學視域、社會學視域和人類學視域的廣大領域,為中國文化傳播提供了全新并且有效的理論支撐。因此,中國特色文化術語對外傳播標準化體系的建構主要包括術語內容、術語表達、術語翻譯標準化和術語傳播四個方面,整體體系構建如圖1 所示:

圖1 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體系

(二)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方法論

術語翻譯的標準化要求術語翻譯能夠做到表達的內涵概念準確性、表述語符得體性與語言風格適用性,為實現這一目標,構建一套完善的方法論體系必不可少。筆者借鑒信娜提出的術語翻譯方法論體系,由抽象到具體,分別闡釋術語翻譯方法論體系的實踐方法論、策略、方法及技巧,從而揭示術語翻譯的內在機制,為科學系統的術語翻譯及其標準化提供一定的依據及指導。[9]58

1.實踐方法論

實踐方法論是翻譯實踐方法的系統理論,也是總結翻譯實踐方法的綜合提升。實踐方法論從理論角度指導翻譯實踐,從翻譯需求、翻譯標準化內容和語言服務門類出發決定翻譯觀,解決翻譯什么和如何翻譯的本質問題。中國特色文化術語標準化的翻譯觀重點在于術語翻譯標準、術語譯寫規范、語言服務標準的指導與規范,構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適應國家話語對外傳播發展需求的術語翻譯標準化體系。方法論指導中國特色術語翻譯通用標準的制定,進一步細化各類別術語翻譯及譯寫指南,并規定質量保障。

術語翻譯中,準確性為第一要素。在術語翻譯的過程中,查閱已有的譯文版本頻次要高過于術語譯文 “自造”,網絡資源、電子詞典、在線術語庫與紙質詞典的使用頻率也遠高于重新翻譯。在此前提下,如何衡量譯文內涵的準確性與適應性也顯得尤為重要。譯名的分析要基于中國特色術語翻譯的再命名本質,考慮譯名在中西方知識系統中的差異性對等關系,這也屬于術語翻譯的核心。在表達術語的語言、概念及應用知識時,要盡可能準確傳遞原文的內涵、內容及形式,同時考慮跨文化交流及語境,達到最佳譯名。

2.策略

翻譯策略強調翻譯過程中的原則與方式,具有宏觀性與指導性,體現翻譯理念、翻譯途徑、翻譯程序和轉換方式。術語翻譯中主要的策略有以下三種:注重形式的直譯策略,注重內容的意譯策略,以及兼顧形式與內容的直譯兼意譯策略。在這三種策略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方法與技巧進行術語翻譯。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間充滿差異的社會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慣、風土民情等,術語的翻譯要結合不同的翻譯策略,達到最佳譯文與傳播目的。

在目的語中沒有對應的術語表達時選取直譯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傳播原語文化,輸出本土文化概念,書寫新的文化內容。直譯策略是面對文化差異時的退讓,可以起到文化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吸收與發展的作用。直譯策略存在的問題是沒有輸出術語的內涵及本質,為了達到翻譯交際的目的,可在此基礎上兼譯出部分主要內容,采取直譯兼意譯的策略。這一策略可以在文化互補的同時,緩和文化沖突與矛盾,既可以傳播原語文化,同時又會促成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與期待,增強文化豐富性。

意譯策略是術語翻譯中以目的語文化理解與接收為導向的翻譯策略。這需要術語所賦有的內涵與認知在兩種語言中有基本相同的看法,可以使用目的語文化中的對應概念進行替換,從而使原語文化概念更易于被譯入語文化理解與接受。意譯策略以譯入語讀者更為熟知的方式再現原語的內容及文化,更容易被譯入語讀者理解與接受,是一種有效的術語傳播方法。

3.方法

這里的方法并非科學研究的指導原則,而是指翻譯實踐中的具體方法。翻譯方法來源于實踐,又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從而指導實踐。方法是翻譯策略的具體體現,翻譯方法在翻譯過程中貫穿始終,既可解決翻譯問題,又能指導翻譯實踐。直譯策略中最為常見的是以下兩種翻譯方法:音譯法和形譯法。音譯法(transliteration)是將原語文字符號保留至譯入語文字符號,主要用于對專有名稱的翻譯。例如中國傳統樂器琵琶音譯為Pipa,體現語音形式的再現,原汁原味保留原文的特色。形譯法(transcription of terms)是指用原語術語中的字母或符號,或選用兩種語言形狀近似的字母與符號來表達術語內容,用最直觀的形狀呈現內容。例如敦煌莫高窟中的人字坡,是指洞窟頂部呈人字形的坡面,這一術語可采用形譯法選取英文中和人字形狀近似的大寫字母A 來對應翻譯,譯為 “A-shaped ceiling”,可以更為直觀地譯出術語的核心內容。

意譯策略中有多種翻譯方法,包括對形譯、增形譯、減形譯、轉型譯、換形譯等[9]83。意譯作為最常見的術語翻譯策略,可以在傳達原語意義的基礎上相對自由地選用譯文表達形式,翻譯術語中的對應概念。對形譯(literal translation of terms)是指雙語結構相同,在傳達意義的同時實現原語的語音結構,讓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術語保持原本的文化及美感,使譯文讀者體驗到差異文化的原汁原味。例如:敦煌壁畫“蓮花童子舞” 即可對形譯為“lotus boy dance”,體現原術語的結構及畫面;敦煌石窟內主尊塑像背后的石壁 “背屏”,可對形譯為“back screen”。增形譯(amplification of terms)是指在術語翻譯中增加必要的語言形式,如結構性增譯特征、狀態、數量、邏輯關系、時間、空間等詞語,使術語更加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概念更加準確,更易于讀者理解。例如:敦煌雕塑“交腳菩薩塑像” 這一術語,可增加介詞譯為 “Buddha in cross-ankled position”;壁畫 “說法圖” 可增加人物及時態譯為 “Dharma-preaching scene”。減形譯(omission of terms)指從原語術語的結構出發,根據語用需要在譯語術語中刪減一些不必要的語言形式。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表達及語法結構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術語翻譯中的減形譯可以保證術語在譯語語境的簡潔及規范,達到刪減形式而不影響語義的目的。例如敦煌壁畫中裝飾圖案的主要花樣紋飾 “百花蔓草紋”,可譯為 “flower tendril pattern”,數量詞 “百” 在此表示 “多” 的意思,并非對應英文的hundred,可在翻譯時刪減。這一刪減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與思維,使術語表述更加簡潔明了。轉型譯(transcription of terms)指根據術語原語及譯入語的語法習慣及表達習慣,轉換原術語的語素、詞或語義單位。轉型譯只是改變術語的語言單位結構,目的仍舊為完整準確地表述原術語,做到譯名概念準確、語符得體與交際適用的規范化術語翻譯。例如敦煌壁畫中的 “供養菩薩畫像”,可調整原語術語的詞語位置,按照英語語言的詞序順序譯為 “painted images of Bodhisattvas making offerings”。換形譯(substitution of terms)是指將原語術語的形式換做其他表達方式,即同一內容換用其他語言形式表達,如改變詞性、結構、動靜、主被動、肯定否定等。例如敦煌壁畫雕塑藝術中的修禪坐法 “結跏趺坐”,指雙足交叉置于左右大腿上,在翻譯時需注重譯名概念準確,改變“坐” 的動詞詞性譯為“lotus position”。

術語直譯兼譯策略主要包括音譯兼意和形譯兼意兩種方法,在直譯時兼顧內容意義的表達,填補直譯時的內容及概念空白。音譯兼意(transliteration plus free translation)是指在音譯基礎上兼譯部分內容,使原語術語內涵及內容更加清晰明了,常見的方法包括音譯加意譯、音譯加注譯等。例如“敦煌變文”可譯為“Dunhuang bianwen(transformation text)”,敦煌壁畫線描方法“折蘆描” 可譯為“zhelu line drawing”,敦煌壁畫畫法“沒骨” 可譯為“mogu painting”,增譯必要的解釋性信息,促進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及接受,同時保留原語的發音。

4.技巧

技巧是方法論體系中最貼近實踐的層面,一般指方法的具體應用手段。技巧可以調整原語的語言形式,使譯語更加符合規范。常用的技巧包括詞性轉換、語序調整、語態變化、邏輯關系、移位、動靜轉換、主被轉換等等。技巧和方法緊密結合,同類型的技巧整合概括就成為了翻譯方法,翻譯方法抽象化之后又形成策略,進而總結出方法論,這四個層面環環相扣,構成了術語翻譯的方法論體系。

三、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意義

術語在知識傳播中具有明顯的社會功能?;谙到y方法論指導的術語翻譯標準化研究將對中國特色術語的翻譯實踐形成必要的傳播指導及社會效應。本文基于Sager 提出的術語三維度,即認知維度、語言維度和傳播維度[10],從認知和諧度、形式貼合度及傳播效度三個層面剖析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意義,旨在為術語學視野下的術語翻譯及傳播研究提供新的路徑及方法。

(一)認知維度

每一種語言都以獨特的方式反映現實,這就導致一種語言中的概念與另一種語言中的概念有時可以對應,但有時也會有重大的差異。中國特色文化術語具備特殊的文化價值,很可能在另一種語言中無法對應,這就進一步凸顯出術語的標準化與規范化表達的重要性。術語的差異性決定了翻譯過程中認知的重要性,需要在翻譯過程中特別考慮。傳統術語學的重要原則之一是概念優先,即對術語概念的解釋及認知為術語翻譯及研究的核心。重要概念的形成、傳播離不開系統的術語翻譯方法,也離不開方法論的理論指導。術語翻譯方法論可以促進術語翻譯的規范化、系統化,為實踐及研究提供切實可行的切入點,從而達到術語認知的和諧。

(二)語言維度

話語權的缺失往往意味著語言及文化不能表達、不能被理解也不能被接受的困境。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是保證術語翻譯水平及效率的有效途徑,對術語的語言表述起到方法選擇和使用的規范功能。術語翻譯規范化的目的就是要自主掌握并實施術語解釋、塑造和規范等話語功能的過程,并最終掌握自主權和話語權。從學科建設層面來看,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構建緊密圍繞中國傳統特色文化對外傳播,從理論維度、實踐維度、翻譯維度、價值評價維度等層面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翻譯理論與研究方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術語翻譯話語體系,完善譯學理論框架,而且有助于提升國家翻譯實踐的效能,建構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深入挖掘中國特色文化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精神內涵、價值理念、道德修養等,深刻揭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廣闊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三)傳播維度

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構建服務于中國特色話語對外傳播實踐,面向 “中國知識” 的跨語境應用與傳播。知識只有被更多用戶理解和接受才可促進知識的國際影響力,在傳播實踐過程中才能呈現出跨文化知識交往的成效。譯名的標準化翻譯應服務于術語的應用語境,具有跨文化知識傳播的重要價值。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可以確保術語概念界定層面的準確性、語言表征層面的一致性,使之更加合理規范,從而更好地傳播、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

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建構是完善我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理論的途徑之一,為中國特色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理論依據,并豐富語言生態學理論的發展。通過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構建及分析,努力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以雙語形式幫助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助力中國傳統文化在后疫情時代以更加豐富多彩、生動靈活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結語

中國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離不開術語翻譯的準確性與標準化?;诳茖W研究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實踐層面,方法論的構建將緊密圍繞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研究中國特色文化術語外譯的現象和本質,重視文化話語翻譯語言特征和翻譯規范的研究,從理論維度、實踐維度、翻譯維度、價值評價維度等層面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翻譯理論與研究方向。方法論有助于指導術語翻譯的內涵、內容、語言適應性表述,也可以促進對外宣傳、交流與合作及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使中華民族燦爛優秀的文化能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愛。術語的翻譯標準化可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提升文化對外傳播效果。

中國特色文化術語翻譯標準化的方法論構建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建設重要論述,助力促進世界各國人民“互聯互通” 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平臺建設。通過標準化術語翻譯,講好“中國智慧”,塑造中國的全球形象,從而更好地向世界介紹新時代的中國,更好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為中國話語被接受、理解、認同作出貢獻。

猜你喜歡
原語方法論術語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UAF的方法論意義
抓改革落實,習近平的十大方法論
淺談旅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
基于ZigBee協議棧的PHY服務研究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基于原語自動生成的安全協議組合設計策略及應用研究
有感于幾個術語的定名與應用
從術語學基本模型的演變看術語學的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