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公益課程實踐的個案研究

2022-09-24 02:35陳岳杭
關鍵詞:編碼受訪者心態

林 蓉,陳岳杭

(1.汕頭大學,廣東 汕頭 515063;2.汕頭技師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

一、問題的提出

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著力培育師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師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1]可見,立德樹人、構建健康心態是新時期黨和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向,而高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傳統的教育注重知識技能的培育,而在學生個體積極力量的挖掘和積極品質的培養上不夠重視,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人的積極、正向的方面,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和挖掘學生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創建一種積極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思考和動手能力、勇氣等能夠得到發揮,它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是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探討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是當前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出現的一股新的重要的研究思潮,有別于傳統的心理學研究,它更多地關注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強調心理學的研究應從過去過分關注消極心理問題轉向關注人類的積極力量,主張心理學要以人的美德和潛能為出發點,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對人的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釋,并在這一過程中幫助每個個體尋找到獲得自己幸福的方式。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人格特征以及積極的社會系統。積極心理學教育應用的主要關注點在于心理資本,選擇適當的方式累積心理資本可以促進個體的正向行為,幫助個體積蓄成長和發展的正向能量。國內關于大學生群體積極心理學、心理資本等的研究起步不足20年,且相關的大量文獻基本集中于近十余年。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關注積極心理學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團體輔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應用;二是集中于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適應、人際交往,主觀幸福感等方面;三是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方法和路徑等??傮w上看,相關的縱向追蹤研究較少,在校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積極向上的心態等方面的培養基本上屬于實踐關注的盲點,而在高校實踐課程中植入積極心理元素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關愛智障兒童》是汕頭大學基于“服務-學習”理念開設的一門全校通選公益課,以“服務他人,自我成長”為使命,指導學生有目的、有組織地通過參與社會服務,在課程實踐過程中進行結構化的反思,使其在認知、情感、態度、能力、價值觀等方面獲得發展。與這門公益課類型相似的公益(服務學習)課程由于服務對象、服務場所等的特殊性,在培養學生面對困難時的積極心理和正視自身優勢上存在可挖掘的潛質,具備植入積極心理因素的基礎和條件。在《關愛智障兒童》12個學期的課程中,學生在實踐環節的精神狀態存在明顯差異,課程后期呈現出更專注、更積極向上的態度,但在反思和總結分享環節卻對個人內在成長與收獲持不確定的態度。課程教學團隊基于現實教學情況以及相關研究,從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四個維度對選課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干預,并以量化研究方式對已修和未修過服務學習課程學生的積極心理差異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在植入積極心理元素的公益課中,服務實踐激發了學生潛在的積極心理品質,尤其在韌性和樂觀性方面最為顯著,學生內在心理潛能得到有效開發,其對提升服務學習成效與學生能力具有顯著作用。[2]盡管量化研究結果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在課程中的收獲進行了衡量,但對于學生的學習經歷、心態轉變以及轉變的過程和緣由缺少客觀呈現。

本研究以選修過該公益課的學生為案例,以“公益課能否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心理及如何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心理”為主題,對學生參與公益課的全過程進行深入了解,目的在于探索公益課程對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培養效果,并將評估結果反饋于課程教學。通過了解學生在公益課程中的收獲及其成長方式、路徑等,教師在課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給予關注和引導,進而不斷改進公益課程的人才培養方法,以期提高此類公益型課程的時效性,這也是對新時代高?!坝掠摹闭n程實踐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與資料的收集

本研究采用質的研究方法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百|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盵3]

本研究采用質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質的研究方法對當事人看問題的視角十分重視,重視研究者個人對事件的“意義建構”。這適合本研究問題的探討,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來反思課程的成效及對其個人心理成長的切實影響。第二,質的研究方法著重在微觀層面對現象進行細致的描述和分析,有助于我們從研究對象對課程事件的描述中、從研究對象自身的“意義建構”中對課程的實際影響和成效進行可能的探討。第三,質的研究方法在收集資料時強調盡量減少對研究對象的干擾,分析資料時從研究對象的角度出發,沒有事先的關于研究結論的假設,而是根據收集所得資料進行分析,自下而上進行歸納總結和理論假設的提升,這有利于我們從研究對象的角度去建構公益課程中的種種事件之于他們的意義。

具體而言,本研究主要采用“半開放型訪談”,即由研究者事先根據研究內容擬定訪談提綱,以公益課程的進展為時間軸,了解在整個課程中所有事件與研究對象對該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以訪談提綱為指導,在訪談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和研究目的進行必要的追問和試探,以便獲得更多的關于研究對象在課程中的經歷和體會的描述。

本研究采取“校標抽樣”和“隨機抽樣”方法的結合。首先,將抽樣的標準定在植入積極心理資本干預的2019年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中選修過《關愛智障兒童》公益課的學生。其后,隨機抽取樣本中的學生進行深入訪談,基于信息飽和原則最后訪談5名學生,且在本研究的所有資料中以代稱來區別受訪者,受訪者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受訪者信息

三、資料的整理與初步分析

1.實地筆記

訪談過后,研究者將訪談錄音整理成文本,其中包括各次訪談的情境和自己關于訪談的印象和感想。在閱讀訪談筆記的過程中,借鑒了前人的做法[4],用括號在文本后記下自己的思考,包括對訪談內容、訪談技巧和方法的反思,以及對訪談內容進行編碼的考慮,留意可作為編碼的“本土概念”??偣残纬闪?6頁的實地筆記。

2.編碼和歸檔

發展編碼系統時,主要考慮以下原則:一是最低一級的編碼盡量使用研究對象所提及的、對他們有特殊或重要意義的“本土概念”作為碼號,這樣做有利于研究者在分析資料時注意受訪者個人對概念的意義解釋。二是對訪談資料主要使用“類屬分析”和“情境分析”進行分析和思考?!邦悓佟笔墙⒃谠S多碼號組合之上的較為上位的意義集合,因此需在具有相同類型的碼號之上發展上位概念,如將研究對象在公益課中遇到的困難和心態上的變化作為一級編碼。情境分析是指按照故事發生的時序對有關的事件等進行描述,訪談提綱主要是以課程的進展為線索,編碼中碼號的歸納和排序也多以時間為線索。本研究訪談了5名選修過該門公益課的學生,因此,將一級編碼分別加上研究對象的代稱作為二級編碼。三是以5名選修過《關愛智障兒童》公益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重點在于探究該門課程對他們積極心理資本提升是否有幫助以及如何實現的,因此在5個個案之間會盡可能多地共用一套編碼,這將利于資料的收集、比較和分析。

編碼本系統的方式既有自下而上的歸納總結,也有根據訪談提綱中的事件類型和名稱將其作為一級編碼。原因在于訪談提綱中的問題基本上以時間為線索,課程進展基本一致,受訪者關于課程內容和事件的描述也較為接近,如“理論課學習”“困難”“收獲”“心態變化”等是訪談需要了解的主要內容,作為一級編碼符合類屬分析的要求。另外,根據“本土概念”概括提煉了7個一級編碼,最終形成一個初步的編碼系統,包括11個一級編碼,一級編碼后加上5名受訪者的代稱作為二級編碼,二級編碼后加上“本土概念”或具有一定概括歸納作用的詞語作為三級編碼,最后對三級編碼給出操作性定義,具體見表2。

表2 編碼及編碼定義(有略項)

3.資料匯總表和資料矩陣表

在確定了編碼本系統之后,研究者按照編碼本中的11個類屬來匯集訪談得到的所有資料。由于訪談過程中并不完全按照訪談提綱的思路進行提問,有時會對受訪者的敘述、新的問題表述提出追問,因此對同一問題的闡述并不會集中在一個地方,制作資料匯總表是十分必要的。資料矩陣表是對資料匯總表中內容的濃縮,方便從整體上把握訪談資料。制作資料匯總表和矩陣表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對同一問題受訪者有多個回答和表述的,用序號標出以便閱讀和分析;二是資料匯總表中的匯總是受訪者的原話,矩陣表中使用的詞語盡量是訪談內容的濃縮和“本土概念”,提醒研究者分析時注意站在受訪者的角度去理解資料;三是在矩陣表中嘗試對不同受訪者的經歷和感受等進行簡單的比較,對分析工作做初步的嘗試和準備。

四、研究結果和分析

植入積極心理元素的公益課程能否提高學生的積極心理,能否發現學生在課程實踐中實現積極心理的獲得和心態的轉變?公益課程是如何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心理的?這些問題是本研究的重點內容,以下將依次呈現相關研究結果。

1.公益課有助于學生積極心理的塑造:學生大體從兩個思路出發提升了對自身生活的滿意度

訪談中提及“你在這門課中有收獲么”,5名受訪者都給予了肯定的回答。事實上,困難和收獲是相伴而生的。每位受訪者在實踐課一開始都遇到了困難,服務對象語言障礙、智力障礙等造成了溝通和服務實踐上的難題,一開始令他們手足無措,甚至有的受訪者表示第一天的實踐課是在“尷尬”中結束的。然而不管是“學習別人的做法”“堅持做小孩的小跟班”,還是和其他同學形成“統一戰線聯盟”,他們都在探索、嘗試和努力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各自的難題,同時也感受到了喜悅,獲得了信心。如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受訪者潔感受到了“單純的快樂”: “我性格稍微有些內向,但在孩子面前就很放松很多話講,活像個小孩子,甚至會在陪她們玩玩具的時候自己也玩了起來,應該說現在很少有這種真正放松自己的狀態,接觸這些需要陪伴的孩子也是給自己一次重新當‘孩子’的機會……就是單純的快樂……”

在晴的描述中,她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覺得自己“好厲害”:“我教會他從1數到12了嘛(原本只會從1數到10),雖然這只是兩個數字,但是我就感覺我好厲害……他數了12個數之后,感覺好欣慰啊,養的白菜終于長大了?!?/p>

事實上,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是他們的韌性、“出奇的耐心”和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在支持著他們前進。

受訪者坤說:“這段時間的公益,在我看來,與其說我們過去帶給他們快樂,不如說他們帶給我們感動與耐心。我生活中是一個很沒有耐心、不愛和小孩玩的人,但是因為她總是不愛理人,我就會一直耐心地和她說話,而且總是以‘好不好,可以嗎’,這種語氣詞結尾。是真的因為她,我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性格有了微小的變化……”

受訪者潔說:“沉默是他們一直的生活狀態……由于提前了解到了這一點,即使知道他難以做出回應,我也深知保持耐心才是打破隔閡的關鍵,所以就一直跟他講話。一定是YT太可愛了,才會讓原本對待孩子毫無耐心的我竟然對著一個對我毫不理睬的孩子說了一個上午的話,現在想想那真的是不可思議……”

受訪者晴說:“在一個多小時的暈車之后又是長達幾個小時甚至是一天的運動,堅持積極的態度很重要,積極的態度是讓小朋友接納你的一大鑰匙……”

而在克服了困難之后,他們收獲了喜悅,同時還有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如晴所言:“當你取得了就算是一丁點的成就之后,你就會覺得哇噻我可以,我覺得我又出息了,哈哈。有時候你想起來就是自己有了這樣的經歷之后,會想起來就是在那個地方做了那樣的事情,這都讓我克服掉了,還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p>

坤認為:“是我個人的心態不同了,或許以后在面對一件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時,不會再想著去逃避,更多的是想辦法、耐心地去解決?!?/p>

Luthans等人認為心理資本指的是個體在其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心理力量,并提出了四維度理論結構,認為心理資本主要由自我效能、韌性、希望和樂觀構成。[5]我們可以看到受訪者們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韌性、耐心、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自我效能感都是心理資本(積極心理)的構成要素。而正如塞利格曼所說“積極的和消極的念頭一樣都是動機,但積極動機卻帶給我們滿足、幸福和希望”[6],這些積極的念頭帶給他們滿足和希望,潛移默化之間提升了他們的信心,塑造出了更積極的自我。

另外,除了“有所成就”帶來的喜悅和收獲之外,在實踐過程中他們也在反思自己的生活,包括生活態度、優勢等。他們從兩種不同思路出發反觀自己的心態、優勢和資源,使自己能夠更積極地面對生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感。

一是學會了“向好看”,獲得積極面對生活的力量。沒有選修這門公益課之前,受訪者對于智障兒童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報導中,甚至在理論課之后、實踐課之前都不能夠對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足夠的認識。但是一旦去到康復中心,智障兒童的生活狀態和一舉一動事實上已經對他們產生了沖擊,在自己與這些小孩生活狀態、生活環境、行為等的對比中,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優勢。正如受訪者晴所說的:“我覺得這個公益課讓我感覺自己會比他們幸運一些,也更加感激我現在擁有的這一切,比起我所帶的小朋友,我覺得我幸運得多,也會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比以前更加積極、樂觀的感覺?!蓖瑯?,受訪者坤也發出了如此的感慨:“我知道了我自己所擁有的優勢和劣勢……我覺得我們已經非常幸運,我們擁有正常的智力,擁有健康的生命,我學會了向好看,知道這世界上有人比我們更不幸,我們能健康地活著,就已是生命的饋贈?!?/p>

公益課給了受訪者去接觸和服務弱勢群體的實踐機會,給了他們學會“向好看”的機會,讓他們清楚感知自己的優勢,收獲了積極動機,感到幸福和希望。

二是學會了“注重過程”,更平和地看待競爭和勝負。受訪者果分享了她最大的收獲是讓自己“放下競爭”的心,學會了放平心態,關注自己真正的收獲:“就是想想的話,(以前)我就是一直想著去跟別人競爭……但是我經歷過這件事情之后就覺得很多事情不是你爭得來的……就像我出生就已經跟別人的起跑線拉的很長了。但是,像這些智障兒童,他們同樣無法自己選擇出生,生活得(比我們)更不好……我以前就是特別喜歡跟別人爭嘛,我覺得很不公平,為什么你可以得到那么多,我就才能得到一點點。上了這門課之后慢慢地我就想有時候可能就是需要把自己的心態放平一點,自己能夠一天比一天進步,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就了?!?/p>

果是一個成績很不錯的學生,積極上進不服輸,有時候甚至過于較勁,與自己較勁也與別人較勁,導致如她自己所說的“比較疲憊”。公益課帶給她很大的收獲,她看到弱勢群體,發現其實自己很幸運并學會珍惜它,不該為太多外在的東西所累。這是對原本態度的改善,是一種“放平心態”的積極狀態:“放下競爭就是不讓自己太功利,但不是代表我自己不求上進的那種,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夠跟自己競爭,希望每天都能夠有進步就好……我以前從來都沒有意識到有這么一個群體,經歷過了這個之后就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好像自己過得很幸?!麄儽容^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幸福,之前我是跟一個生活得比我們更好的群體比較,就會覺得自己生活得不幸福,會有一點小嫉妒。但是現在有一個比我們更不幸福的群體我發現應該去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p>

公益實踐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兩個群體的不一樣的人生,從中他們發現了自己一直以來都被忽視的優勢,雖是不同的反思路徑,但是殊途同歸,他們都明白了自己擁有的與生俱來的幸福,并懂得好好珍惜。

2.公益課如何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心理

學生們在積極心理上的收獲是如何產生的?訪談中發現,受訪者往往想過自己在公益課中收獲了什么、心態上發生了什么積極的變化,但是這些心理上的收獲是如何產生的,這是他們從未思考過的問題。在訪談中筆者鼓勵學生去思考他們收獲的積極心理是如何產生和發現的,他們也對此進行了嘗試。具體而言:

一是教師指導下的反思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心態上的積極發展。教師不僅在理論課上幫助學生對實踐環節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在實踐課的過程中,基本上每天都會有兩次的集體分享和反思,包括學生的“吐槽”,然后教師講授一些應急方案和可能的解決方法,幫助學生做好心態上的調整。在課程的最后一次課上,每位學生都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教師展示了康復中心在有志愿者和沒有志愿者兩種不同情況下智障兒童的生活狀態,強烈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公益課的價值、自己的價值以及他們自身的幸運。如受訪者果所說:“(老師)每天都會在中午休息和下午回校的車上讓大家分享或者講一講遇到的難題那些,一開始大家都感覺到還挺難的,然后也會比較消極,大部分會表達一些負面情緒吧,老師的一個處理方法就是讓我們換一個不同的處理角度,盡量把我們從負面的情緒里面給抽回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好方法,就是轉換角度去思考。后面我確實是發現大家的發言一次比一次都積極了……”

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談到了最后一節課老師展示的照片讓他們印象深刻:“(老師提供的照片上)我們沒去的時候,他們就是呆呆坐在那里,啥都不能做,真的是眼睛里都看不到光的那種。它給我的感覺就是讓人有點壓抑……看了那張我們在那里服務的照片就覺得好像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我們去的時候那個房間弄得很混亂很混亂,但是那些小朋友他們笑得很開心很開心……我在想如果是我,就這么呆呆坐著的話,我真的會很難受……相比之下我們真的已經很幸運?!?/p>

事實上,重視反思是服務學習的重要結構特征之一。反思是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其服務學習經驗的過程,是服務學習中學生獲得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7]教師在公益課中有意識地植入積極心理元素,對于學生的積極心理塑造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是主動解決問題的實踐經歷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心理。受訪者晴認為,積極心理的提升是一個比較自然的過程,她也試著對緣由進行思考:“大概就是嘗試著去把東西都做好吧,然后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就變了吧,這種心態上的(變化)應該是控制不了的吧……其實這門課的實踐活動還會讓我們學會怎么樣更好地調節心態……”

同樣,受訪者潔認為:“像溝通的問題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我們真的無法溝通,就是一直想辦法嘛,就是腦袋一直在動嘛,就是怎么讓他理我一下……所以后來更好的辦法是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試著去理解他,對他的行為啊表情啊多一些思考。稍微熟悉了之后就要帶他做游戲(訓練),每次一起游戲就是一直在解決問題……但在不斷地解決問題過后真的會有收獲。感覺這是一個積極的循環,從解決問題開始,解決問題就會有收獲,收獲帶來更積極的心態,然后再用它去解決問題也讓你更愿意去解決問題,感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吧(解決問題-有收獲-心態得到積極提升-更愿意去解決問題)……”

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獲得心態上的積極發展是源于內在驅動并呈積極良性循環,這是他們發掘自身優勢的過程,使自身心態獲得積極轉變,對積極心理的塑造起到積極作用。

五、結論與建議

1.公益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心理,是高校實踐“育心育德”的重要實現形式

研究發現,公益課能夠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心理,植入積極心理元素的公益課事實上是一種對優勢教育的實踐,是積極教育的成功實踐。在訪談中,學生提及,在課程中他們發現了自己的優勢,但是他們缺少發現自身優勢的能力和契機,而一旦深挖,他們有從中汲取積極能量的能力。如果沒有深刻的親身體會和沖擊,它(優勢)可能永遠都在那里,處在被邊緣化的地位。積極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積極品格以及創造幸福人生的能力,“育心”是其重要的目標和任務,而在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此類公益課程或能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公益課程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在服務中學習,在服務中成長”的平臺,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得到鍛煉,增強其韌性、信心,并促使其在深刻的體驗中反思或反觀自己的生活,促進其對生活充滿希望、保持樂觀心態,獲得心靈成長。

另外,基于“服務-學習”理念的公益課是實踐育人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之一。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了這門公益課使學生對于“做公益”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們體會到了“公益課不僅僅是絕對和無條件的付出,公益其實是一個‘服務他人、自我成長’的經歷”;公益課是一件“不要問值不值得,一旦做了,就值得”的事情;“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愛,是對于弱勢群體的無名的愛”。公益課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公益的價值以及志愿者的價值,發現了自己想要一直做公益的心,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公益課程在價值觀教育上的追求的實現。

2.結構性反思和問題解決是積極心理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實踐中需要教師對此加以重點關注

公益課能夠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心理,而學生積極心理的獲得和發展是在教師組織的結構性反思和自身不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實現的。教師應注重實踐中的觀察反饋,以實踐中的細節為反饋的素材、以實踐中的難點為激勵的載體,讓實踐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挖掘過程。在組織結構性反思中和學生一道為問題的解決建言獻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對學生的努力嘗試給予積極反饋,同時有針對性地植入積極心理元素,對學生的進步及時鼓勵或表揚,對學生的迷茫失落適當關切,給予信心和積極能量。

猜你喜歡
編碼受訪者心態
今天,你休閑了嗎?
HEVC對偶編碼單元劃分優化算法
關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幾件小事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人這一生,都在為心態買單
住院病案首頁ICD編碼質量在DRG付費中的應用
認識亞健康
有輕松的心態 才能克服困難
只要心態好,我就是班里最靚的仔
做謙遜的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