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工科視域下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究
——以《Python基礎》課程為例

2022-09-26 12:27李沁穎謝搶來金玲
江科學術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思政融合課程

李沁穎 謝搶來 金玲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各高校如何在課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融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為了課程思政發展中需要重視與解決的問題之一[2-4]。本文以《Python基礎》課程為例,簡要分析了新工科視域下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思想政治教學路徑探究,提出有針對性的優化對策,利用教育價值理念的回歸,將計算機專業知識課程的教學融合課程思政進行教學改革[5-6]。

一、新工科視域下《Python基礎》課程思政教學

相對枯燥的思政理論課難以受到學生的喜愛與重視,新時代的到來,國家對于高校思政工作有著新的要求,課程思政[7]的理念因此被提出。課程思政教學[8]并不是單純的將思政加入課堂,而是需要教師從專業課程的教案、教材乃至各種學習資料中深入挖掘思政因素,將所挖掘的思政元素在教學設計中全流程布點,在教學大綱中將思政因素融合于專業發展教育[9],在教學過程中有意、有機、有效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政思維。

本文將Python 基礎課程與思政的融合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與課后三個階段:在上課前,教師要在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大綱撰寫時,對課程中所含有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入分析與挖掘,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集課程思政教育相關資料供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中,教師需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把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與Python 有關的專業知識的教學中,讓學生在習得Python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課后要求學生對課堂上學到的思政教育內容進行自我反思和課外拓展,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內化和遷移[10]。然而目前對《Python 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傳統的程序設計,針對不同專業的Python 課程的思政教學研究很少,本文通過對《Python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探究,提出相關建議和方法。

二、《Python 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探究

“新工科”建設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程序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該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更加要滿足工程綜合實踐的需要,從學生專業需求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1-12]。而課程思政改革的推進路徑,在教學理念上要注重系統架構,突出課程思政的立體化滲透[13-14]。兩者的結合是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設計“點線面體”四維思政課堂教學新模式

課程的建設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為對象,以培養該專業的素質型、技術型綜合型的人才為目標作為出發點,以《Python 基礎》課程為例,進行知識模塊的重組,廣度的拓展,深度的研究,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有關的元素,比如名人名事及其傳承的精神力量等。然后以此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將思政元素融進《Python 基礎》教學內容中的每一小節。最后提出了激發“思政教學點”,整理“思政教學線”,匯合“思政教學面”,構造“思政教學體”的“點線面體”思政教學新模式(如圖1所示)。結合上述新思政教學模式,Python 的語法教學將會較以往而言相對簡單,且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興趣。

圖1 思政教學模式圖

(二)構建融合思政文化元素的教學資源

在上述課堂思政教育“點線面體”四維式思政課程新模式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整理學科課程基本標準、授課時間、授課大綱、教案等融合了思政文化教育基本元素的教育資源,同時在研究教學的過程中總結教學成果及典型案例,制作展示知識的課堂教學錄像,并根據線上公開課堂的建設不斷擴大教育資源的覆蓋面。針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開展的《Python基礎》課程中就在學科中融合了思政元素,其主要面對計算機相關專業所制定的目標,該課程中首先介紹了Python 內置函數、數據類型、程序結構、函數及方法的設計應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基本教學內容,接著又著重介紹了不同應用的Python 擴展模塊,并指導學習者運用這些工具處理如Office文檔使用、GUI 界面開發、圖形視頻處理、數據收集、分析及可視化等應用中的現實問題。課程總共六十四課時,其中學科建設和思政教育工作同向兼顧,產生了協調效果,堅持課堂教學與育人活動相結合,以達到“既教書,更育人”的課堂教學目的。另外,在精心打磨課程本身內涵的同時,學校還依托于Python 編程語言在不同領域中的使用案例,適當融合了國家政府部門在處理重大民生事件和處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和重大成效,還結合了中國科學家在一些領域的重大貢獻,并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加入了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從生活點滴之間影響整個學校,即以行導人、以事服人、以情感人、以傳統文化人,培育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自豪感、民族榮譽感。而本章將以《Python 基礎》課程為例,分別從課程概念、內容目標、實現策略等方面,詳細介紹高等院校的計算機公共課如何與思政教學工作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以切實有效的方法解決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思政教學和專業課程教學“兩張皮”的現象,并積極推動學校專業課和思政課工作同向同行,從而產生協同效應。

(三)創建深度廣度并行的校內外第二課堂

除了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思政元素挖掘外,Python相關知識的學習也不能僅僅局限于理論與課堂,理論的最后要落地于實操,高校通過不斷拓展社會資源渠道,探討諸如校企合作、實踐基地等第二課堂的交叉設計。并且通過校企合作、高校合作不斷更新資源信息,引入最新的案例資源,實現實踐項目的實時更新,保證教學內容走在時代的前沿,實現學生全方面的知行合一。例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Python基礎》的課程組教師團隊,通過媒體融合下的“第二課堂”進行線上教學實踐,采用直播+新媒體方式展開一系列的課程,并按照Python 各階段掌握技能對照表,拓展各種學生對Python的興趣。(如表2所示)

表2 各階段技能對照表

而傳統的第一課堂按班級授課,學生只能通過課堂教師或書本單一獲取知識。這種傳統課堂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不足性較強,完全一板一眼的根據所學專業的教學大綱進行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的制定,且實踐課程大多根據書本所提出的例子進行授課。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知識面的匱乏,眼見的狹小,無法跨越本專業的鴻溝,更不易于吸收有關方面的內容。所以積極開設校內外第二課堂的重要性由此體現,其解決了第一課堂所面臨的問題,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渠道,幫助學生拓展學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培養他們綜合知識能力的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使他們更好的成為符合當前時代要求的“新工科”人才。

(四)評估多維度多主體的教學反饋機制

課程建立了以問卷調查為主要調查方式,以學生、教師等為參與對象的課程評價與反饋機制。該機制主體多,維度廣,功能強,即融合了課程的評價與教學的反饋兩項功能,為教學改革的定量數據提供了依據來源。其中以學生為主體的問卷包含以下幾點:①看學生的活動深度:學生的活動深度一方面是指學生的每一種感官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政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是指學生的課程參與率。②看學生的掌握程度:通過線上教育平臺學生章節測試、小組案例考核、期末考核等了解學生的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教師為主體的問卷包含:①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涉及內容是否在符合學生現有水平,教學數量是否科學,教學問題是否包含思想政治相關知識及思維鍛煉。②教學方式選用:是否具有時代性、改革性、創新性;是否主張自學、小組合作;內容是否涉及多融合、多方面的知識及方法;是否符合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③學生方面評價:記錄學生的學習認真程度、上課積極性、問題回答的準確性等。

課程評價與反饋機制還收集每個班級各課老師對自己所教班級的個人評估;學習委員對于教師和學生的感觀;各小組成員對成員的表現評價,以此整理課程總結并提供教學反饋;與此同時加強課任教師的工作完成情況,及觀察學生上課行為、記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薄弱知識點,也幫助教師認識自己教學的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提升自我能力。

三、小結

在科技與經濟的迅猛發展下,當今社會對擁有強實踐能力、高綜合素質的“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故而我們應該全面著眼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推進課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設。因此本文以《Python基礎》課程為例,對新工科視域下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進行探究,構造新的思政教學模式,使思政元素能夠完美地融入到專業課中,從而提高對學生思想品質方面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國家持續性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歡
思政融合課程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融合》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思政課“需求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