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年代以來語文教材中《孔乙己》的選編和教學影響

2022-09-26 12:28
江科學術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孔乙己魯迅教材

馮 輝 劉 晨

一、1949-1966年《孔乙己》選編及教學現狀

新中國成立之初,語文教材的編寫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思想性和政治性是語文課本教學解讀的重要標準?!犊滓壹骸吩谶@一背景下也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本章第一部分主要論述1949——1966年《孔乙己》在政治影響下的教材選編情況,第二部分主要以課后練習為切入點,分析《孔乙己》的教學現狀以及語文教學主要為政治服務的影響。

(一)“十七年”時期政治影響下《孔乙己》的教材選編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雹龠@規定了新中國教育的性質和任務,而語文教材是展現語文教育理念的載體,這使得不同時期的語文教材都深深的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1950年,出版總局在北京舉行了首次全國出版工作會議,并決定出版總局與教育部聯合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專門為全國中小學編寫和發行教材。新中國首套《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版的,它正式廢除了“國文”這一名稱,改成了“語文”。這套教科書中的“編輯大意”清晰地闡明了語文教學如何達到政治教育的目的,《孔乙己》一文被收錄在教材第一冊中。

1956年秋,《初級中學漢語課本》和《初級中學文學課本》兩套教材的問世,標志著我國借鑒蘇聯分科教學方法的成功運用,這兩種教材使漢語和文學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將不同的學科知識加以系統組織,是建國后中國語文教材建設的一大亮點?!犊滓壹骸芬晃谋痪幦虢滩摹冻跫壷袑W課本·文學》中。

1958年秋,《孔乙己》雖未被選入通用教材《語文》中,但仍被許多地方編撰的教科書所收錄,例如《北京市初級中學課本·語文》(第五冊)中保留了這一作品。這套教科書在全國各地的中學采用后,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并于1959年進行了修正。修改后的魯迅著作入選16 篇,其中《孔乙己》又被重新收錄。

1964年《新編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試用本)。本書著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精選了大量的政論和反映現實生活的文章;注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技能,在選擇文章時,力求做到典型;本文的編排嘗試從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開始。魯迅的《孔乙己》被第六冊選錄。

表1 1949-1966年《孔乙己》收錄語文教材情況

(二)政治重負下《孔乙己》的教學現狀及影響

十七年時期,中國政治環境復雜,隨著與蘇聯關系的發展變化,教科書的選編主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1949年教科書進入“要由國家辦”的新階段,教材內容以及教學現狀都有著鮮明的政治色彩,與國家時事密切相關。1950年隨著《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教育發展的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從1954年開始,中央政治局通過了學習蘇聯經驗的決定,把初中語文分為“漢語”“文學”兩大學科并分別進行教學。在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作品大多是名家名作,古代詩詞占四成以上,其政治色彩已大為減弱。1960年左右,中蘇兩國的關系不斷惡化,這項改革也隨之宣告失敗?!敖逃痹俅问艿椒沼凇罢巍彼枷氲挠绊?,語文教學也隨政治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中學語文教材對魯迅作品的選編和教學要求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接下來將以《孔乙己》的教學現狀及影響進行分析。

1950年《初級中學語文課本》中特別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對新政權的認同,主要表現為新社會如何好,舊社會如何壞。以《孔乙己》為例,通過對孔乙己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剖析,鮮明的表現其自命清高而迂腐不堪的性格特征,進而挖掘孔乙己不幸命運的深層原因。而所有人物形象和遭遇的分析都是為了有力的鞭撻吃人的封建社會,揭示了小說的深刻思想內容。在這種解讀下,舊社會的黑暗腐朽被暴露無遺,以此來表現改變舊社會,走向新社會的必然要求。

1956年《初級中學課本·文學》,其教學大綱(草案)說明中指出:“‘五四’以來,以魯迅為首的進步作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教育下,創作了許多富有革命性的優秀作品。這些現代文學作品,反映了"五四"以后的一切革命、斗爭,與各階段的具體政治任務相結合,使人們能夠接受革命的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雹谝浴犊滓壹骸窞槔?,這本教材共設置了四道課后練習,分別是:評述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和丁舉人同是讀書人,為什么他們的命運卻是截然相反;作者對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態度是怎樣的;作者運用什么樣的方法描述孔乙己的悲慘下場。四道練習層層遞進,從分析人物形象到體會思想感情,本文通過描寫孔乙己后半生的幾個悲劇性的人生片段,成功地刻畫出了在封建末年深受科舉制度摧殘的底層知識分子的形象,表現出對封建體制的痛恨和批判。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文學來反映社會,使青年一輩了解社會,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的接受社會主義的教育。

1958年《北京市初級中學課本·語文》(第五冊)出版,《孔乙己》被收錄其中。相對應的語文教學參考資料中指出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認識黑暗腐朽的封建文化對舊知識分子的迫害;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強烈憎恨的感情以及學習本文簡練而深刻的語言。在教學注意事項中也強調在介紹作者時,要突出魯迅先生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思想,不必分析前后期屬于什么思想范疇。由此可見,1958年《北京市初級中學課本·語文》(第五冊)中收錄《孔乙己》的教學仍然主要與政治掛鉤,要將魯迅堅定的階級立場和批判精神傳達給學生,對于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其他思想價值放在次要位置,甚至不作為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現狀具有反帝反封建意識,破除舊的思想禁錮的作用,有利于完成“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革命任務。但過于突出政治目的,對學生樹立正確完整的思想觀念和個性化發展方面存在局限。

總之,新中國建國后十七年的教育改革,其內容與國內的政治形勢密切相關,中學語文教科書上的文章內容也在不斷地更新交疊,《孔乙己》在語文教材中選編的不斷變化,以及教學目標的不斷改變表明,一方面魯迅的著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而另一方面,由于政治背景的原因,對其作品的解讀往往過于牽強附會,而忽略了魯迅的創作價值。60年代以前,人們對魯迅著作的理解多偏向于捍衛新生政權,比如宣揚新民主主義、贊美蘇聯模式的優點、中蘇之間的友誼等等。從1957年以后,特別是六十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夕,語言學科逐步走向了“死胡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語文課除了要讓同學們理解馬克思主義、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正確運用外,還要傳達階級意識,這是一種明顯的政治性詮釋,是迫于政治高壓政策的壓力而作出的曲意迎合。

二、1966-1976年《孔乙己》選編及教學現狀

十年極左時期,國內中小學教育事業受到嚴重破壞,各地語文課本充斥著“語錄加批判”式的文字?!犊滓壹骸吩谶@一背景下幾乎處于斷代的情況,本章第一部分主要論述1966——1976年《孔乙己》在教材中的選編情況,第二部分主要以課后練習為主論述魯迅作品的教學現狀以及《孔乙己》在這一時期不被選擇的原因。

(一)十年極左時期反動派控制下《孔乙己》的教材選編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我國社會主義教育遭遇重大挫折。十年極左初期,中小學“鬧革命”停課;復課后,又搞了一場“教育革命”,相關教學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的課程安排也被打亂了,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當時,全國教科書的編寫非常散亂,由各省基層學校自行編定。這也造成各地完全無視語文教學的規律自編各種“革命教材”,甚至出現了“語文、政治合并”,將語文、政治編為“政文”課本的荒誕局面。

在北京,以1966—1968年版的《北京市中學試用教材語文》為例,教材選文包括領袖的詩文、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及毛澤東思想和大批判性文章等,核心思想就是講革命的大道理,其中無一篇魯迅著作;直到1969年版,魯迅的兩篇雜文才被收錄其中,分別是《答北斗雜志社問》和《“友邦驚詫”論》。

在上海,相關資料顯示,學習毛主席的作品,大力宣傳毛澤東思想,是教育部發布的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并且根據有關研究者的統計,在上海市1972年《初中語文課本》一、三、五冊中,與毛主席相關的文章和詩詞、馬恩列斯文章、魯迅雜文占整體的半數以上,其中有《論“打落水狗”》和《“友邦驚詫”論》等,《孔乙己》并未被收錄其中。

各地語文教科書的編排方式雖不盡相同,但“毛澤東詩詞語錄”幾乎全部被放在了教材最醒目的位置,“文革”爆發后的前兩三年,魯迅的作品由于與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目標不符而被逐出中學語文課本。從1969年起,所謂的“文”在語文課堂上的作用有所擴展,魯迅具有高度政治性的雜文也逐漸被小心地恢復;1970年,對文學的限制進一步放寬;而從1972年開始,魯迅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會被禁止。換句話說,在十年極左中后期,魯迅的作品在其它作家的創作沒有出路的情況下,成為了中學語文課堂上唯一的文學教材。那是一個可怕的時代,愈號召魯迅,愈沒有魯迅!

(二)推向神壇后《孔乙己》的教學現狀及影響

1966年8月8日,《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第十條強調,各級各類學校要對課程進行徹底改革,教材內容要使學生隨時準備好去批判資產階級,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與生產勞動結合”的方針政策。自那以后,一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語文教育已經完全政治化,被稱為“革命語文”、“革命文藝”,它使語文學科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本質上取消了語文學科。

十年極左時期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魯迅作品以批判性極強的詩文為主,其強烈的批判思想內涵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贊賞,1969年出版的《上海市中學課本·語文》就將這份贊譽放到了最顯眼的位置。1974年《內蒙古自治區中學試用課本·語文》高中第二冊中,選錄了魯迅的《算賬》。1977年山西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高中語文》二年級下冊選編了魯迅的《阿Q正傳》等;

十年極左時期的教育權已經牢牢掌握在了反革命集團手中,語文教學也已淪為了“名副其實”政治附庸與工具?!犊滓壹骸愤@類解放學生思想的文章幾乎未被收錄在內,極少的收錄情況中也顯示出對作品的嚴重曲解,例如有一種教材在談到孔乙己時,竟說他和丁舉人是“一丘之貉”并把這種思想強加給魯迅,從根本上否定魯迅對孔乙己的同情,忽略作品中表達的對于封建文化的批判思想。魯迅在文革時期與其說被推上了文學的神壇,不如說是被推上了政治的神壇,成為宣傳政治的工具,極有思想解放價值的作品被埋沒,不可謂不令人遺憾啊。

三、1978-2000年《孔乙己》選編及教學現狀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由于當時黨的領導人仍然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政策,致使教育仍然受政治的影響,沒有從文革的余波中解放出來。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高考制度恢復等,這才使得在接下來的教育改革中,教育理論上也有重大突破,中國語文教育因此迎來解凍復蘇,進入了一個光明的發展時期。

(一)“改革開放”新時期緩慢恢復下《孔乙己》的教材選編

1978年的教育大綱和統編教材在繼承和發展了1963年的教學大綱和統編教材后,正確地處理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使其回歸到了正常的發展軌道。大綱提出“語文教材要做到思想和語言適合教學,語文知識教學要力求好懂和好用,更加貼近日常生活需要,更具有啟發性等?!痹诖吮尘跋鲁霭娴摹度罩剖曛瞥踔姓n本·語文(試用本)》,在撥亂反正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中第五冊收錄了《孔乙己》這篇文章。

1979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高中課本·語文》選編魯迅的作品《阿Q正傳》《狂人日記》《吶喊》自序等共9 篇;1982年出版的《初級中學課本·語文》選編較之前版本減少了一篇,共8篇;同年出版的《高級中學課本·語文》中,魯迅作品由1979年的9 篇增加到了14篇,但都未見《孔乙己》這篇文章的身影。

1986年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確定《孔乙己》為教材的基本篇目,該教學大綱強調,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及其思想教育性,據此大綱1987年,《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第31 課收錄了《孔乙己》這篇文章,

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處理好傳授知識和思想教育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1993年秋,根據新大綱,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教材進行了修訂,直到1993年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試用本)第五冊,該教材重新出現了《孔乙己》的身影。這本教材一直使用到2000年之后。

從改革開放到新世紀的這一時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適應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滿足不同的學生和地區的個性化需求,教育體制改革蒸蒸日上,我國決定正式建立教材審定制度,在統一要求、統一審定的前提下探索教材的多樣性,這也使得魯迅作品中與現實政治聯系緊密、帶有強烈批判精神的雜文(如《“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大量減少,《孔乙己》等思想性強的作品收錄其中。

表2 1978-2000年《孔乙己》收錄語文教材情況

(二)“撥亂反正”后《孔乙己》的教學現狀及影響

改革開放使中國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創的教育事業重獲新生,黨和政府把重點放在了培養人才和國民教育上,使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教育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這一背景下,魯迅也由“神人”魯迅變為“作家”魯迅,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既肩負與國家政治相契合的路線,又以其杰出的文學成就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近代化之路,其對人的思想意識、人格感性的獨特把握等思想韻味形成了改革開放時期魯迅作品的基本格局。下面通過對中學語文教材中課后習題的分析,來體會在改革開放新形式下《孔乙己》的教學現狀及影響。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指出“語文這門學科,它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語文知識教學的辯證統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語文知識教學?!雹劭梢娺@一時期的課本雖然仍然受到“文革”的影響,但是已經逐步重視改變之前與政治現實緊密聯系的特點,不僅對人物形象和思想根源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而且從多方面涉及到了很多有關語文學習的方法練習。

在這一教學大綱的指導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于同年出版發行了《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課本語文(試用本)》。以《孔乙己》為例,在課后反思與練習的一題中,分別展示了描述孔乙己外貌、動作、語言的多段文字,并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下面一類問題,說說孔乙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一個人物形象。第二個問題是,孔乙己悲劇產生的社會原因是什么?孔乙己和丁舉人同樣是讀書人,但孔乙己穿破衣長衫,而丁舉人有權有勢,把只偷了他家一點東西的孔乙己打折了腿。小說這樣寫,告訴了人們什么?這道題主要引導學生對本文思想內涵進行分析。第三題是這篇小說中有關孔乙己的肖像、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文筆簡練,不多加渲染,卻鮮明的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仔細體會這些寫法并將它們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第四題是列舉了一些句子,并對下面各句中用得精準的加點動詞仔細體會。課文中類似的用詞準確(不限于動詞)的例子還有很多,你能舉例出一些例子嗎。第五題是學習文中的關聯詞語并造句。第六題是學習本單元文章有關寫人的方法,以“你最欣賞的人”為題寫一篇小練筆。要求通過具體事跡,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一二題以體會人物形象,分析作品表達的思想情感為主要內容,從作品文學價值進行分析,逐步突破了政治現實的束縛,但由于是在“文革”剛剛結束的兩三年里,還是滯留在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激烈批判上,從第三題到第六題主要以對語文學習方法的引導,較前期的語文課本更加開放,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1993年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試用本)第五冊中《孔乙己》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課后習題涉及知識也相當廣泛。例如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特點,與之前教學狀況不同之處在于不僅分析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而且加入了分析丁舉人性格特征部分,使學生可以在對比中學習的更加充分。第二部分有兩道大題和下設的七道小題,包括分析小說第一人稱口吻的好處、為什么用回憶20年前的口吻而不用現在的口吻寫、場面描寫的作用、展示加點字詞并分析其反復出現的效果等。這一部分主要針對全文寫作方法和文章寫作優點的分析,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引導,對提升學生寫作有很大幫助。第三部分是引用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中的一段話,讓學生們對比文章進行理解和分析并談談體會。這一部分最大的進步就是引用了課外知識,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擴展學生的視野,從一篇文章走向整個語文學科的學習。

這是一個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階段,需要正確處理好語文與思想教育之間的關系,避免僅僅注重語言文字的培養,而忽略了意識形態的培養。中學教材在魯迅作品的解讀上也實現了“撥亂反正”,在文章教學上更加開放多元。通過上述兩本教材中《孔乙己》課后思考與練習的分析,能夠明顯的感受到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教育改革不斷進行,人們對教育的認識逐步跳出傳統思維的框架,教學內容包容性更大,人們的思想得到極大解放,做到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并舉發展,與前一時期相比,有了跨越式的轉變和歷史性的進步。

四、2000年至今《孔乙己》選編及教學現狀

自2000年起,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各項改革,加速發展教育事業。新課改要求教師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轉變課程結構,開設綜合性課程等。在這種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本章第一部分主要論述新世紀以來《孔乙己》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選編情況。第二部分主要以課后練習為主論述開放局面下的《孔乙己》的教學現狀。

(一)新世紀以來多元解讀下《孔乙己》的教材選編

2001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各學科課程標準,部分省市開始進入課改實驗,使用2001年版的教材。在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至九年級)中九年級下冊選編的是《孔乙己》,教學任務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獨立思考,對作品內涵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從而獲得指導人生的有益啟示。

2002年《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第六冊中也收錄了《孔乙己》這篇文章,并在《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重點突出了對教學內容的正確理解,以《孔乙記》為例,在講授時如果以探討紹興酒文化為切入點,或許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卻有一種舍本逐末的感覺,放棄言語形式教學和思想情感的引導會導致語文教學的錯失。這種教學方式不適合于語文教學。

2010年北師大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悲憫人生”的第二課出現《孔乙己》這篇文章,2017 起使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部編版)》,《孔乙己》出現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這些教科書設計課前閱讀提示時,主要強調認識社會環境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揭示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敗和殘酷的社會。

20 世紀末,新的一輪語文教育改革發展勢如破竹,此階段中學語文教材有了很大的調整,在選編數量上較之前有些減少,而作為人文性和工具性結合較好的小說和散文被保留了下來,其中包括《孔乙己》一文,但這篇文章思想深度較大,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大部分出現在九年級的語文教材中,這樣的課文分布有利于學生更好的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并有所思考。

表3 1978-2000年《孔乙己》收錄語文教材情況

(二)開放局面下《孔乙己》的教學現狀及影響

新世紀以來,我國語文教學改革順應時代潮流,把語文學科定位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科學文化素養,學習其它學科和持續學習的能力,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汲取先進文明營養和提升國民素質等方面。并且特別強調了語文學科在提高學生現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方面的獨特功能,教學目的的表述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文化品味,培養健康的個性,塑造健全的人格,即力圖貫徹“以人為本”的宗旨。下面以2002年和2017年至今所用教材為例,分析《孔乙己》的教學現狀和影響。

2002年《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第六冊中的《孔乙己》從人物性格特征、社會環境和主題思想三大部分進行教學,從課后練習可以分析如下,第一題題目中直接點明是關于小說主題,給出三種不同的看法,讓學生自己比對并談談體會?這道題的出現與之前課本分析主題的不同之處在于,對于主題的分析不在局限于一種,而是讓同學們聽到不同的聲音,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符合新課改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題是從人物形象入手,給出幾處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第三題是對社會環境的分析,課文中多次出現旁人的“笑”,作者用哄笑來寫孔乙己的悲劇,有什么特殊的藝術效果。最后一部分是分析句子加點詞的意思,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2017年以來使用的教材是《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部編版)》,而《孔乙己》則出現在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一課。從課后習題的角度來看,目前的教科書設計題比較開放,也比較有深度,除了第一至三題中的人物形象、社會環境和題材外,還增加了兩個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與寫作視角有關,引導學生學習不同的寫作視角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第二道題目為開放式作文,“看客”是魯迅筆下常見的形象,魯迅的哪些作品描寫了這個形象,他們共同特征是什么,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興趣的同學寫一篇分析相關問題的小論文。將基本問題與開放性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滿足不同的學生的需要,又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孔乙己及其所處的冰冷、僵化的社會環境。

從整體上講,《孔乙己》教學現狀一改以往的單一、狹窄的解讀方式,注重解讀層次的多樣化、探究視角的多元化、鑒賞方式的多維化。它既能使學生了解基本的文化常識,又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素質。

五、啟迪未來:認識多面魯迅,細品經典魅力

讀魯迅作品,本質上是與魯迅先生進行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我們必須要改變刻板印象,懷著一顆好奇心,才能走近那個我們看似熟悉,卻只接觸到冰山一角的文學世界。中學生對魯迅的印象常常取決于課堂上老師對于魯迅作品的教學,就像孫郁在《魯迅的暗功夫》中提到“魯迅是人們最熟悉的名字,又是最陌生的人。我們幾代人,都不太容易理解他,那原因是在不同的語境里?,F在研究魯迅的,主要是中文專業的老師,魯迅形象,也多是大學教育和中學教育里面的話語塑造的。這有很大的問題?!雹苠X理群教授的《錢理群中學講魯迅》這本書中指出了中學生學習魯迅作品的錯誤思想,認為只要課上跟上老師的思路,課下不需要查閱資料自己思考,考試的時候將固定的答題技巧和通用語句背誦下來就能夠應對過去。在提到對魯迅最初印象時,中學生更是極力搖頭,認為自己并不喜歡那個充滿嚴肅神情、一副冷冰冰面孔的魯迅,也不喜歡魯迅文章里透露出來的令人壓抑的氣息,更不喜歡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對魯迅作品教條式的講解。⑤這根深蒂固的偏見就是因此而來。

事實上,魯迅的作品是豐富多彩的,里面有充實的內涵等著我們去挖掘。此前所提及的網傳文學教科書中魯迅的著作數量大幅下降的現象。溫儒敏教授則持反對意見,他覺得目前中小學生的語文課本上仍然有不少魯迅的作品,小學少一點,初高中多一些,小學時要跟魯迅有個初步的接觸,因為他是一個文化的符號,學習他會對他有一種尊崇感,而中學時要學會他的批判性思考。溫儒敏說:“我提倡年輕人讀魯迅,這樣我們會有一種向上的力量?!雹?/p>

因此,為了讓中學生對魯迅有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教師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作品入手,去讀他的人間溫情,去讀他的動人情趣,去體會他的真情實感,引導同學們愛上魯迅。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閏土》等,都是孩子們喜歡的作品。百草園里的嬉戲、偷豆、雪天捉鳥,都可以讓同學們感受到作品中的鄉土氣息,感受到家鄉的情感,喚起他們對過去的歡樂與悲傷,產生共鳴。要對文章的重點語句進行深入剖析,比如《孔乙己》中“大約的確死了”一句,來剖析其所蘊含的深層社會意義。要體會到作品的語言韻味,善于運用白描技法描繪人物,例如《故鄉》中描繪的豆腐西施,壽鏡吾先生對讀書的癡迷,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地體會魯迅的語言風格,體會到作者的批評意味。

魯迅一生致力于變革和改革,他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現狀,中國人民有著深刻而又獨到的研究,他對當時的全人類歷史和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對中國的變革也有很深的體會,他的感情和經驗是獨一無二的,他的觀點和想法也是獨到而又有效的,這使得他的創作具有很強的思想性。

回望歷史,自《孔乙己》被選入語文教材,在經歷了百年風雨的洗禮后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表達的魯迅思想也深深扎根在廣大師生的心靈深處。但其經歷的曲折路程,出現的選編刪改不合理,文本解讀不科學等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新課改的逐步推進,理性反思,從《孔乙己》這一小見魯迅作品這一大,理解優秀文字作品本身跨時代的思想深度,珍惜其內在的精神價值,使魯迅作品在中小學教學中具有長遠的生命力。

注釋:

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第1頁

②《初級中學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第1頁

③《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第1頁

④《魯迅的暗功夫》孫郁,2015

⑤《錢理群中學講魯迅》錢理群,北京:三聯書店,20ll年:第4頁

⑥《魯迅作品精選及講析》溫儒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第6頁

猜你喜歡
孔乙己魯迅教材
教材精讀
《孔乙己》“讀寫結合”教學設計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魯迅,好可愛一爹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魯迅《自嘲》句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