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黨百年主題創作與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建構

2022-10-03 01:49馮曉艷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14期
關鍵詞:集體記憶建黨百年符號

摘要:文章以建黨百年主題電視劇《覺醒年代》《山海情》《跨過鴨綠江》《大江大河2》等為研究對象,借助符號、集體記憶的理論,以案例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建黨百年主題創作對中國共產黨人形象集體記憶的建構,旨在從建黨百年主題創作中獲取不同時期共產黨人的立體形象。具體而言,借助時代、場景以及人物三種符號展現共產黨人在不同時期作為革命者、戰斗者、奮斗者和奉獻者的偉大形象。作品中的視覺符號聯結受眾,產生有效互動,實現對共產黨人形象集體記憶的建構、共享與重塑,展現主題創作對于共產黨人形象的塑造作用。

關鍵詞:建黨百年;主題創作;符號;共產黨人形象;集體記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4-0212-03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一系列主題作品多維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队X醒年代》《山海情》《跨過鴨綠江》《大江大河2》等電視劇選取重大歷史節點,生動還原建黨百年之漫漫征途,通過系列視覺符號構建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使受眾產生政治認同和思想認同,從而弘揚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傳承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彰顯建黨百年主題作品承載的建構共產黨人形象的意義與價值。

建黨百年主題創作具有記錄與寫實的特征,因此可以將其看作是歷史的還原與再現。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認為,時間、空間及人物三要素構成值得記憶的素材[1]。主題性作品正是借助中國共產黨不同階段的時代符號、場景符號和人物符號重新喚起觀眾的集體記憶,進而藝術性地塑造和重構共產黨人形象。

一、時代符號:維系集體記憶的現實體驗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符號給人留下深刻記憶,建黨百年歷程中這樣的符號不勝枚舉——五四運動、抗美援朝、改革開放、抗洪搶險、脫貧攻堅等,這些符號深深烙印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建黨百年主題創作借助上述時代符號,以藝術再現形式建構集體記憶、維系現實體驗,從而塑造出形象、生動、立體的共產黨人形象。

(一)依托特定時代背景建構歷史記憶

時代符號作為媒介文本信息的表征描摹出時代背景,再由時代背景引發歷史人物和故事,進而在與受眾的互動中構建起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完成共產黨人形象的重塑與加固。建黨百年主題創作依托時代符號與受眾交流,在互動中建立起意義共同體,實現歷史意義的產生與情感的共享[2]。

《覺醒年代》以五四運動、巴黎和會為宏大歷史背景,構建起中國共產黨誕生前夕特定的歷史記憶。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共產黨人以革命者和開拓者姿態帶領中國人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跨過鴨綠江》將時代背景置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戰爭,共產黨人以戰斗者姿態“把美帝國主義打回老家”,熱情謳歌英雄兒女,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大江大河2》將時代背景置于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革中,面對大變革的機遇與挑戰,共產黨人勇于改革、敢于開拓,人民群眾在這一特定階段的歷史記憶被激活和喚醒。

《山海情》以脫貧攻堅作為時代背景,構建了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歷史記憶。共產黨人既是帶領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引領者,又是與貧困群體患難與共的同行者。

這些主題性作品依托不同的時代符號,展現了各個時代共產黨人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和所呈現的不同形象,這種形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越發具有立體感和厚重感。

(二)聯結受眾的現實體驗重塑集體記憶

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對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事物的記憶,每一個集體記憶都需要得到在時空被界定的群體的支持[3]。社會群體成員對于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一部分來自單方面的歷史呈現,如教科書、史實講述等,另一部分則來自藝術作品與受眾群體的互動,如建黨百年主題創作等。正是在這一互動中,主題創作中的時代符號產生思想意義,將現實與歷史打通并聯結,使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在兼具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語境下得以維系[4]。

《覺醒年代》使受眾群體深刻認識建黨之初的革命者形象,李大釗為《青年雜志》復刊號撰寫的《青春》影響和激勵了一代代青年人,受眾從劇中片段中感知到其強大的感召力,并被革命者堅定而執著的追求所鼓舞。

《跨過鴨綠江》則再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抗美援朝這一史詩級的戰爭場景。在這里,每一位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抗爭和不畏犧牲都是以建立一個和平的中國為信念,共產黨人英勇頑強形象愈加高大。

《大江大河2》將故事背景置于改革開放時期,其傳遞出的奮斗精神促進和推動了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為受眾刻畫了時代洪流下共產黨人的奮斗者形象。

《山海情》將故事背景置于脫貧攻堅,通過講述東西協作扶貧——“閩寧模式”的故事,向受眾展現扶貧工作中共產黨人作為奉獻者的責任與使命,讓受眾與個體生活產生話題聯結,與個體記憶產生牢固維系。

二、場景符號:構建集體記憶的認同空間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皮埃爾·諾哈在《記憶之場》中強調了地方與空間在集體記憶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一個“記憶的場所”是任何重要的東西,由于人們的意愿或者時代的洗禮而變成一個群體的記憶的遺產中標志性的元素[5]。建黨百年主題創作依托各個場景符號構建起中國共產黨集體記憶的認同空間,這些場景符號承載著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

(一)重大歷史意義賦予場景空間認同

建黨百年主題創作以代表性的空間場景作為情節延展的主線和人物活動的場所,這些具有歷史標志性的空間場景已成為重要政治事件的個性化符號,其超越時代,構建起擁有共同歷史背景的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共產黨人形象集體記憶的建構是一個完整的閉環系統,既要有抽象宏大的歷史背景,又要有具體可見的歷史場景,還要有通過連接互動產生的空間認同——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

《覺醒年代》中的場景包括《新青年》編輯部、陶然亭公園等,在時代進程中被賦予了重大歷史意義和記憶認同?!缎虑嗄辍肪庉嫴渴切挛幕\動的重要陣地,也是革命青年共謀救國之道的中心場所;陶然亭公園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進行革命活動的歷史場所,留下了他們曲折而深刻的探索足跡。

《跨過鴨綠江》中的各個戰役場景同樣承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和精神價值,展現了共產黨人不畏犧牲的戰斗者形象。

《大江大河2》中的東?;S是國內化工企業的縮影,其發展壯大依托于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政策支持與個體的奮斗,這一場景符號既展現了小人物的奮斗者形象,又展現了共產黨人引領社會變革的形象。

《山海情》中的扶貧對象寧夏西海固人民和干部通過辛勤勞動和不懈探索,舊貌換新顏。這一“脫貧樣本”,體現國家扶貧工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作為場景符號,構建著關于脫貧攻堅記憶的認同空間。

(二)現實場景承載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

由于歷史題材作品特有的寫實性,建黨百年主題創作中的空間場景符號在現實中仍有遺存,場景的永恒存在發揮著認同空間的最大作用。標志性歷史場景的留存、保護與發展跨越時間,承載著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

《覺醒年代》中,《新青年》舊址和北大這兩個場景是中國共產黨的衍生陣地,構建著對于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集體記憶,它們作為認同空間與當下的群體產生聯結。北大作為百年學府,《新青年》舊址作為紅色建筑,現在依然存在,《覺醒年代》的熱播使受眾群體認識到這些場景的內涵意義。如電視劇播出后,北大紅樓和《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成為國慶旅游熱門打卡點,近萬人來到這些地方參觀學習,感受早期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

《跨過鴨綠江》中標志性的場景符號為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集體記憶構建了認同空間,其中重要戰役的地理位置至今仍具有紀念價值,如飛虎山、長津湖、上甘嶺等戰場,凝結著志愿軍戰士一往無前的血性和艱難抗戰的歷史記憶。集體記憶借助戰爭場景重構,共產黨人在戰爭中奮勇抗爭和兼具戰略強軍意識的形象也得以塑造。

改革開放時的中國處于巨大的變革洪流中,《大江大河2》將東海這一空間場景作為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中的城市的縮影,承載了群體對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之路下中國發展和當時共產黨人形象的記憶。建黨百年主題創作對于時代變革中小人物奮斗歷程的刻畫是當時整個中國的歷史縮影。共產黨人在這一階段是引領者的角色,是時代變革中的奮斗者。

《山海情》則選擇寧夏西海固這一貧困地鋪陳脫貧攻堅故事。在這一特定的空間下,關于我國脫貧攻堅階段的集體記憶與歷史發展脈絡產生契合。寧夏西海固的發展變化見證著脫貧攻堅歷史記憶與現實的接軌,它也作為歷史場景承載著共產黨人作為扎根基層的奉獻者形象的集體記憶。

三、人物符號:承載集體記憶的符號表征

建黨百年主題創作作為革命歷史題材劇目,其中的人物具備歷史代表性。他們作為人物符號與現實受眾接軌產生重要的歷史意義,同時也作為代表重構共產黨人的集體記憶。

(一)典型人物重構集體記憶

人物符號是形象塑造的重要符號表征,共產黨人形象的塑造依靠各種代表性的中國共產黨偉人形象與平民形象完成。這些人物形象作為特定身份承載著共產黨在各個歷史階段的集體記憶,為集體記憶的重構創造了情感連接。

在《覺醒年代》中,毛澤東、陳獨秀、李大釗等作為革命的先行者,承載并濃縮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發展艱難的集體記憶,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建黨百年主題創作中的人物符號具有特定時代的標識作用,也有共產黨人作為偉大革命者形象的標識作用,他們的革命歷程也是建黨之路的歷史縮影。

《跨過鴨綠江》關于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主要集中在戰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戰士與軍隊領導人形象具備的重要歷史身份,喚醒與重構了受眾群體對于共產黨人形象的集體記憶。

《大江大河2》構建了改革開放背景下的先行人物代表宋運輝。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革也是當時社會變革的表征,在個人敘事與家國敘事的彼此交織中,宋運輝這一形象將受眾的記憶帶到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

《山海情》中馬得福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同樣在發揚共產黨人為人民而奮斗的作風。馬得福是脫貧攻堅戰的典型代表,他作為基層干部,將自己奉獻于脫貧攻堅的基層工作中。在以脫貧攻堅作為重要發展戰略的時代,共產黨人作為脫貧攻堅戰中大公無私奉獻者的集體記憶得以建構。

(二)人物形象接軌現實群體

建黨百年主題創作建構包括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和虛構的時代人物形象,這些形象與現實群體的接軌使受眾對人物符號的解碼具有相同特質的加持。建黨百年主題創作不僅依靠劇情節奏、人物演繹爭奪觀眾,借此引發全年齡層受眾的廣泛關注與熱切討論,挖掘人物的當代性特質也是實現與現實青年群體接軌的重要途徑。

《覺醒年代》作為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現代化解讀與青年受眾達成契合,贏得更多受眾群體。如魯迅“不干了”的表情包正出自《覺醒年代》中魯迅拿著“不干了”的牌匾在教育部門前表態的情節,表情包內容與當下“打工人”的內心寫照高度契合。

同樣通過“打工人”與現實群體接軌的還有《大江大河2》中的宋運輝與楊巡,“宋運輝打工人”“楊巡的社畜生活太真實了”作為熱門話題引發受眾熱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現今廣大群體的真實生活契合,從而完成對歷史集體記憶的當代解讀與重塑。

《跨過鴨綠江》則通過特別策劃話題“課本上的英雄”,與作品中英勇奮戰的志愿軍戰士產生聯結,將作品中的歷史人物與現實群體的生活連接,以推動與現實群體的互動,激發受眾的觀看熱情,實現歷史集體記憶的重構。

《山海情》中的女性角色水花溫柔、善良、堅毅,受到了觀眾熱議。女性話題圍繞角色水花展開討論,與現實群體關注的社會話題契合。

四、結語

建黨百年主題創作通過符號構建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集體記憶,實現了共產黨人形象的塑造。共產黨人作為革命者、戰斗者、奮斗者和奉獻者,在不同時代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建黨前后,共產黨人作為革命者,為中國探索出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抗美援朝背景下,共產黨人是為和平英勇抗爭的戰斗者;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革中,共產黨人是引導人民向前的奮斗者;在脫貧攻堅的歷史階段,作為奉獻者,共產黨人適應發展需求,追求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這些具有一定意義的視覺符號通過影像被留存下來,借助共同歷史積淀、被保護的歷史遺址以及演員符號與受眾產生連接,讓受眾參與對共產黨人形象集體記憶的共享與建構,從而傳承其偉大精神。

參考文獻:

[1] [法]雅克·勒高夫.歷史與記憶[M].方仁杰,倪復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47.

[2] 彭佳.傳播符號學:一個學術史的考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8(1):46-56.

[3]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4] 何平華.論傳播語境、價值取向與國家影像的符號表達:兼談“國家形象公關時代”的對外傳播策略[J].新聞記者,2011(8):9-13.

[5] [法]皮埃爾·諾拉.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M].黃艷紅,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76.

作者簡介 馮曉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學。

猜你喜歡
集體記憶建黨百年符號
學符號,比多少
從黨史學習中感悟化危為機的智慧
面臨新時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創新黨建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與社會價值觀的歷史演進
“+”“-”符號的由來
變符號
民族傳統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網紅”微博廣告研究
新聞社群的“情懷”策略建構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