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層地溫對植物替代互花米草措施的響應*

2022-10-08 12:00蒙寬宏倪章華何叢穎王吉濤
林業科技 2022年5期
關鍵詞:表層灌木喬木

蒙寬宏 倪章華 何叢穎 李 璠 王吉濤

(寧波海洋研究院,浙江 寧波 315932)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為禾本科米草屬外來入侵植物,在沿海地區占據了大面積的灘涂區域,對當地原生生態系統產生較大影響[1-4],當前對互花米草的生態后果評價、治理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5-11]。植物替代法是根據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規律,利用植物的種間競爭關系實現對互花米草群落生態空間的爭奪,利用有生態和經濟價值的植物取代外來入侵植物,是一種操作便捷、生態良好的技術措施[12-15]。在利用不同的植物群落進行互花米草生物替代治理時,由于地表覆蓋物類型的改變勢必引起地溫的變化,而溫度幾乎影響到植物所有的生理生化過程,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種群擴散有著重要影響[16,17],有研究表明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溫度的升高會減緩生物入侵的速度[18]。因此,對于互花米草治理后人工構建的不同類型植被替代群落的土壤溫度,尤其是最為敏感的表層地溫的響應的研究,對于進一步探索植物替代物種,以及群落配置模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研究地點概況

研究地點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梅山灣,位于我國東部沿海中段,杭州灣南側,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溫適中。梅山灣為西南-東北走向的狹長型海灣,海灣總長11.5 km,寬度500~1 600 m,面積約為12 km2,水深多在5~10 m,土壤平均pH 8.83,平均鹽度值為0.25%,近海側的鹽度稍高,距離海域越遠鹽度值越低,直至鹽度為0。海灣兩岸潮間帶被互花米草占據,灘涂淤漲,植物生物多樣性喪失,景觀單調。

互花米草治理植物替代試驗在梅山灣梅山島側靠近梅東大閘的岸灘開展,試驗區總面積為2 hm2,試驗開始時間為2019年4月底。

2 研究方法

2.1 試驗地設置

將試驗區西側1 hm2面積區域設置為植物替代試驗區,東側1 hm2面積區域設置為對照區。

對植物替代試驗區內的互花米草實施刈割處理,作為植物替代試驗區,試驗區長約100 m,寬約100 m,從中部將試驗地分隔為喬木區和灌木區,其中喬木區位于向陸側,灌木帶位于向海側,長度均為100 m,寬約40 m。喬木區、灌木區內再次進行帶狀分隔,以便栽植不同類型的植物。喬木區的栽植帶又分別進行地膜覆蓋和非地膜覆蓋兩種地表管理措施,分別即為喬木覆膜帶和喬木非覆膜帶。

2.2 植物栽植

喬木覆膜帶共有7條,寬4 m,以2 m×2 m的株行距栽植2列喬木植物,栽植鄉土植物烏桕,植物栽植后,用農用地膜覆蓋地表;喬木非覆膜帶共有10條,寬6 m,以2 m×2 m的株行距栽植2列烏桕;灌木帶寬6 m,位置與喬木非覆膜帶相銜接,以1 m×1 m的株行距栽植4列海濱木槿。

2.3 表層地溫測定

在喬木覆膜帶、喬木非覆膜帶、灌木帶、互花米草對照區,以及試驗地內互花米草刈割后未栽植人工植被、由鄉土植物自然恢復的空地4種位置分別埋入自計式溫度計。采用的設備為美國產HOBO U22-001長時自記式溫度計,埋深0~5 cm,設置測定時間間隔為0.5 h,開始日期為2020年10月,結束日期為2021年9月底。

表1 表層地溫觀測位置植被特征

2.4 氣溫數據

為結合氣溫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氣象網站查詢到當地2020年10~12月,2021年1~9月的氣溫數據。

3 結果與分析

3.1 月平均溫度變化趨勢

將記錄到的12個月的溫度數據進行處理,得到逐月平均溫度變化情況(圖1),3種植物替代栽植帶、空地以及互花米草對照區的平均溫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即最低溫度均出現在1月份,觀測到的平均最低溫度值為7.74℃;除空地最高溫度出現在7月外,各處觀測到的最高溫度出現在8月份,觀測到的平均最高溫度值為27.91℃??傮w趨勢為喬木覆膜帶土壤表層各月份的平均溫度均高于其他各處,空地表層地溫均低于其他各處。在氣溫較低的月份,12月至次年3月,各位置間的表層地溫相差不明顯;氣溫較高的10月與11月,以及次年4~9月,各位置之間表層地溫差異較為明顯。

表2 表層地溫觀測同期每月氣溫數據

圖1 不同位置表層地溫逐月平均值圖

將喬木覆膜帶、喬木非覆膜帶以及灌木帶全年0.5 h表層地溫數據進行平均,再進行組間對比分析。從圖2可以看到,與互花米草對照區相比,3種植物替代栽植帶除喬木非覆膜帶在氣溫較低的12月和1月表層地溫呈現小幅度的負增溫狀態之外(-0.26~-0.30℃),3種植物替代栽植帶均呈現不同程度的正向增溫狀態;空地僅在2~7月表現出正向增溫狀態,其他月份則為負增溫狀態,負增溫幅度高達-0.90℃??傮w上的規律為大部分月份中喬木覆膜帶的增溫幅度要高于其他位置,空地大部分月份增溫幅度最低,喬木非覆膜帶與灌木帶介于二者之間。

圖2 不同試驗措施條件下增溫幅度逐月平均值圖

喬木覆膜帶增溫幅度為0.00~1.76℃,全年中有9個月增溫幅度超過0.50℃,有5個月增溫幅度超過1.00℃;喬木非覆膜帶的增溫幅度為0.30~1.55℃,全年中有4個月增溫幅度超過0.50℃,有3個月增溫幅度超過1.0℃;灌木帶增溫幅度為0.00~1.76℃,全年有4個月增溫幅度超過0.50℃,有3個月增溫幅度超過1.00℃;空地的增溫幅度為-0.90~1.14℃。

增溫數據可以說明,當地表覆蓋物類型改變(由互花米草群落改變為人工植被群落或空地)時,表層土壤從大氣中接收到的溫度傳導的能力和接收溫度后再度失溫的能力有所不同。兩處喬木帶的表層土壤增溫趨勢幾乎相同,除6月外,均保持了喬木覆膜帶增溫幅度高于喬木非覆膜帶的狀態。這反映了在相同的環境下,喬木覆膜帶與喬木非覆膜帶從大氣中接收溫度傳導的能力基本一致,而喬木覆膜帶在絕大部分月份中表層地溫均高于喬木非覆膜帶則表明了在地表覆蓋地膜之后,有效減緩了土壤溫度的喪失,使得表層土壤溫度晝夜變化幅度小于喬木非覆膜帶,這與一些學者的研究結論相吻合[19-21]。灌木帶的增溫趨勢與兩處喬木帶近似,但在增溫幅度的數值上表現為氣溫較低的10月至次年5月居于兩處喬木帶之間,而氣溫較高的次年6~9月則一直處于低于兩處喬木帶的狀態??梢哉J為灌木帶表層土壤在增溫機制上與兩處喬木帶相似,但在高溫天氣條件下,表層土壤溫度喪失速度較快,其原因可能是與郁閉條件最好的灌木帶內強烈的蒸散作用將大量的溫度隨水分一同喪失。與3種植物替代林帶以及互花米草對照區相比,空地的地被物數量少、蓋度低,白天同樣可以從空氣中獲得熱量以增加表層土壤的溫度,但由于缺乏致密地表覆蓋又會迅速的失溫導致增溫幅度在全年大部分月份中均處于最低狀態。7月是個特例,該月份空氣溫度維持在較高的數值(最高溫度35℃),且晝夜溫差較?。?8~35℃),高溫空氣下的大氣逆輻射阻礙了地面輻射的發生,有效的減緩了空地的失溫情況。

3.2 日間平均溫度變化趨勢

將每日0.5 h記錄的48個時間點溫度進行全年統計分析,可以發現每日最低溫度出現時間段集中在6:30~8:00,每日最高溫度出現時間段集中在14:30~17:00?;セ撞輰φ盏嘏c空地的最低溫度值出現時間略晚,均出現在8:00;最高溫度出現的時間段也稍晚,均在15:00(圖3)。

圖3 全年日間平均溫度變化圖

將喬木覆膜帶、喬木非覆膜帶以及灌木帶全年0.5 h表層地溫數據進行平均,再進行組間對比分析(圖4)??梢钥吹?種植物替代措施對于表層地溫有較大增溫效果,且增溫幅度均高于空地,增溫幅度為0.30~1.31℃;空地則在不同時間段分別出現增溫和負增溫兩種響應情況,最低降溫為0.11℃,最高增溫為0.28℃。在0:00~8:00時段,3種植物替代措施下表層地溫均高于互花米草群落,增溫幅度為0.5℃左右;空地的表層地溫則低于互花米草群落,負增溫幅度為0.1℃左右。8:00之后植物替代區域與空地溫度均高于互花米草群落,同時又呈現不同的變化趨勢。

圖4 全年日間平均增溫變化趨勢圖

喬木覆膜帶的平均增溫幅度為0.62~1.31℃,0:00~24:00隨時間推移的變化趨勢呈先低后高再逐漸降低的變化規律;0:00~5:00,隨時間的推移溫度值呈現逐步的小幅度降低趨勢,增溫幅度從0.62℃逐步降低至0.48℃;在5:00~7:00時間段內保持在0.47~0.48℃的范圍,并在5:30~6:30維持在0.47℃的最低值;7:30增溫幅度呈現急劇上升的狀態,增溫速度最快的9:00~10:30時段,增溫速度超過0.20℃/h;至12:00時達到1.30℃,并在12:00~14:00時間段內保持在1.30~1.31℃;14:00后增溫幅度逐步緩慢回落,23:30降低至0.62℃。

空地的增溫幅度為-0.11~0.28℃,有13個小時(20:30至次日9:30)空地的表層地溫低于互花米草群落。0:00~24:00時間段內,空地增溫趨勢與喬木覆膜帶相似,亦先出現一個小幅度的降低,隨后大幅度提高,增幅范圍和時間點則有所不同。0:00~3:30,隨時間的推移溫度值呈現逐步的小幅度降低趨勢,增溫幅度從-0.04℃逐步降低至-0.09℃,在3:30~7:00時間段內維持在(-0.10±0.01)℃,并在5:30~6:30維持在-0.11℃的最低值;7:30~14:00,增幅小幅度提升,增溫速度為0.03~0.08℃/h;14:00空地的增溫幅度達到0.28℃的最高值,隨后立即開始緩慢回落,至21:00增溫幅度再次呈現負值。

喬木非覆膜帶與灌木帶的增溫幅度及變化趨勢相似,即最高增溫時刻均出現在0:00,最低增溫時刻均出現在14:00,在增溫曲線上呈凹形狀態。大部分時間段內,灌木帶增溫幅度均高于喬木非覆膜帶,僅在19:30~20:30時段內略低于喬木非覆膜帶(0.01℃)。

喬木非覆膜帶的增溫幅度為0.30~0.55℃,0:00~24:00隨時間的推移變化趨勢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增溫幅度最高的時刻出現在0:00,增溫幅度為0.55℃;10:30之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緩慢下降,下降速度均不超過0.01℃/h;11:00增溫幅度開始快速降低,最高下降速度達0.06℃/h,至14:30降至全天最低的0.30℃;15:00開始增溫幅度快速回升,最高上升速度亦達到0.6℃/h,19:30增溫達到0.52℃,此后再次進入緩慢增加狀態,20:00~23:00增溫范圍維持在(0.53±0.01)℃。

灌木帶的增溫幅度為0.42~0.55℃,0:00~24:00隨時間推移的變化趨勢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增溫幅度最高的時刻出現在0:00,增溫幅度為0.55℃,0:00~10:30隨著時間的推移增溫幅度基本無變化,總體上維持在(0.54±0.01)℃;11:00~14:00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增溫幅度從0.53℃下降至0.42℃,其中11:00~12:30下降速度較快,下降速度0.02~0.04℃/h,從0.53℃降至0.46℃,13:00~14:00維持在0.46℃,14:30出現一次明顯的下降,達0.43℃的當日最低值,下降速度為0.05℃/h;13:00~23:00,增溫幅度保持持續的小幅度上升狀態,回升至0.54℃。

3.3 逐月0.5 h平均溫度變化情況

將每日0.5 h記錄的48個時間點溫度進行逐月平均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月份中表層地溫的響應又有所不同(圖5~圖16)。

圖5 1~12月份日間平均溫度變化圖

10月份,3種植物替代栽植帶、空地以及互花米草的表層地溫的平均每日0.5 h溫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為從0:00~7:30左右小幅度降低至最低點,此后以相對較快的速度回升,至14:30左右達到最高點,之后較為緩慢的下降。除溫度最高的14:30和15:00之外,總體都保持了喬木覆膜帶表層地溫值最高,喬木非覆膜帶與灌木帶交替處于二三的位置,互花米草位居第三,空地最低。

11月份溫度變化趨勢與10月大致相同,亦呈先降后升再降的過程,喬木覆膜帶表層地溫最高,喬木非覆膜帶與灌木帶交替處于二三位置,互花米草在氣溫較高的時間段亦略高于前二者,時間段上比10月份長,從12:30持續至16:00,空地的表層地溫依舊是最低的。

12月份溫度變化趨勢與前兩月份亦大致相同,同樣呈先降后升再降的過程。不同之處在于表層地溫最高者在0:00~11:00,以及16:00之后出現在灌木帶,11:00~16:00土壤溫度最高者則為喬木覆膜帶??傮w上看,灌木帶的溫度最高,其次為互花米草、喬木覆膜帶,之后為喬木非覆膜帶,空地依舊最低。

1月份變化趨勢同樣呈先降后升再降的過程,與前者不同之處為氣溫達到最低點之后的升溫速度極快,呈現陡增的狀態,到達最高值之后的下降速度較升溫速度有所減緩。不同之處在于,表層地溫最高者在0:00~10:30,以及19:30之后出現在灌木帶,10:30~19:00土壤溫度最高者則為喬木覆膜帶。在氣溫較高的14:00~17:30,空地的表層地溫僅低于喬木非覆膜帶,而高于其他位置。同樣反映了在氣溫較低的狀態下,地表植被越少,越有利于土壤溫度的回升。喬木覆膜帶表層地溫在這個時段在最高位置,同樣說明了地膜覆蓋后有效的阻止了低溫的喪失。

2月與3月的土壤數據呈現出與1月類似的規律。此時,由于致密的植被群落存在,使得互花米草接收大氣逆輻射的能力受阻,表層土壤增溫效果不佳,在大部分時間段中表層土壤溫度值處于最低水平。

4月份氣溫與3月相比有較大程度的提升(日均溫由8~17℃提高14~23℃),高溫時段空地的增溫效果逐漸減弱,而喬木覆膜帶的升溫與保溫效果愈加明顯?;セ撞萑郝浔韺拥販厝焯幱谧畹偷乃?。

5、6月份氣溫隨著氣溫的進一步提升,前述的表層地溫變化趨勢規律總體上保持一致,而高溫時段空地的增溫效果進一步減弱,空地的表層地溫僅略高于互花米草群落。

7月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月份,日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再次大幅度超過前三個月,使得在氣溫較高的時段空地的表層土壤增溫趨勢尤為顯著,成為全年中唯一高于其他所有位置的月份。

8、9月份與7月不同之處是互花米草在全天的觀測值均高于空地,且在高溫時段的溫度上升最快,處于僅次于喬木覆膜帶的水平,空地依舊是最低。

4 結論與討論

4.1 利用刈割的方式進行互花米草群落的清除,清除后栽植喬木、灌木形成人工植物帶,并對喬木帶進行覆膜與非覆膜兩種處理。利用自計式溫度計對喬木覆膜帶、喬木非覆膜帶、灌木帶、空地以及互花米草對照區進行0.5 h 1次的連續的表層土壤溫度監測,監測時長為1年。數據分析表明,總體上3種植物替代栽植帶與空地以及互花米草群落的每月平均溫度變化規律與氣溫變化基本一致。喬木覆膜帶高于其他各處,空地最低。在氣溫較低的月份,各位置之間的表層地溫相差不明顯;氣溫較高的月份差異較為明顯。3種植物替代栽植帶均呈現不同程度的正向增溫狀態,空地僅在2~7月表現出正向增溫狀態,其他月份則為負增溫狀態。

4.2 3種植物替代措施對于表層地溫有較大增溫效果,且增溫幅度均高于空地,其中大部分時間段均以喬木覆膜帶最高,空地則在不同時間段分別出現增溫和負增溫兩種響應情況。

4.3 表層土壤溫度變化以及各措施的增溫數據均表明良好的木本植被群落較互花米草群落有更加的升溫優勢,地表覆膜措施更可以進一步減緩表層土壤的溫度喪失。

4.4 通過對表層地溫的觀測,證明了植被覆蓋類型、地表覆蓋類型的不同,導致表層地溫的響應機制存在較大差異,總的趨勢是人工構建的以木本植物組成的植被群落使得表層地溫高于互花米草對照區,在地面覆蓋的地膜的情況下增溫效果更加明顯。

土壤溫度的增加對植物生長是有利的,因為提高了植物生長所需的活動積溫、促進植物根的生長與植株發育,同時有學者研究證實溫度的升高對于互花米草的擴散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在進行互花米草植物替代治理與抑制的工作中,可以進一步探索通過人工構建的替代植物群落促進土壤溫度的提升的幅度以及對互花米草的抑制程度,為治理互花米草提供更精準的植物品種與群落構建措施。

猜你喜歡
表層灌木喬木
路基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施工技術
深析喬木移植栽培技術
關于莫高窟第130窟“謁誠□化功臣”的身份問題——兼及表層壁畫年代再討論
灌木叢
做最好的自己
表層
找出犯罪嫌疑人
與世隔絕的人世
超級隱身術
兔兔主編的來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