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秸稈等氮量替代化肥對土壤水分和玉米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2022-10-10 14:25徐路路王娟玲王曉娟劉恩科
水土保持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土層灌漿化肥

徐路路, 王娟玲, 王曉娟, 劉恩科

(1.山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太原 030031;2.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有機旱作農業研究院,太原 030031;3.有機旱作農業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太原 030031)

山西省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其玉米種植面積占糧食總種植面積的50.08%。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生產主要依靠降水,但降水大多通過徑流和無效蒸發消耗掉,農業生產利用的降水量不到降水總量的1/3。秸稈可減少土壤蒸發,提高土壤的抗旱性,添加粉碎秸稈具有阻截和蓄積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含水量的積極作用。

秸稈還田和施氮對土壤具有保水緩溫的效果。馬曉麗等在渭北旱塬上進行的秸稈還田試驗表明,秸稈還田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墑;吳鵬年等的大田試驗發現,秸稈還田的條件下,配施一定量氮肥可以明顯提高土壤貯水量,其中配施氮肥300 kg/hm處理在2個試驗年份中,最高可分別增加13.6%和22.1%;鄭欣榮等發現,秸稈還田在水分入滲過程中具有阻水性,使水分在秸稈層停留時間較長,提高了淺層土壤的含水率;白偉等研究表明,秸稈還田配施氮肥作用于耕層構造,顯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有試驗結果表明秸稈還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還田量13 500 kg/hm效果最好;而也有研究表明,9 000 kg/hm的秸稈還田量效果最好。作物秸稈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2015年我國秸稈資源量約71 878.53萬t。

單秸稈還田會增加土壤碳氮比,且秸稈釋放養分速率慢,不利于作物前期的生長,秸稈還田配施氮肥可以調節土壤的碳氮比。用作物秸稈替代化肥不僅可以減少化肥過量使用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可以資源化利用秸稈養分,更對于土壤蓄水保墑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秸稈還田或者定量秸稈還田配施不同量化肥,對等氮量條件下秸稈替代化肥的研究比較少。因此本試驗通過連續6年定點試驗,探討秸稈等氮量替代化肥對土壤水分、養分和玉米干物質積累的影響,以期為當地玉米種植過程中,秸稈還田和氮肥的科學施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此試驗設計開始于2016年4月,2020年和2021年分別為種植的第5年和第6年,試驗基地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陽鎮東陽村(112°40′05″E,37°33′22″N),該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440.7 mm,年均氣溫9.8 ℃,年平均無霜期158天,海拔800 m。2016年4月試驗前測基礎土土壤特征為:有機質含量13.0 g/kg,全氮含量1.3 g/kg,全磷含量0.9 g/kg,全鉀含量27.1 g/kg,堿解氮含量51.2 mg/kg,速效磷含量7.7 mg/kg,速效鉀含量176.4 mg/kg。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5個處理,總氮量均為225 kg/hm,施氮比例見表1,各處理的秸稈還田量見表2。大田試驗為3次重復,15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30 m(5 m×6 m),并且保持各小區總磷量相等,均為105 kg/hm,計算方法為,先算出秸稈所帶入的磷,再施用磷酸一銨使總磷為105 kg/hm,計算磷酸一銨所帶入的化肥氮,再施用尿素到達所用化肥氮比例。

表1 各處理的施氮比例

表2 各處理的秸稈還田量 單位:kg/hm2

在2019年和2020年的秋季收獲后,將秸稈粉碎按試驗設計量還田,2020年和2021年5月中旬于種植前在試驗田施入化肥,化肥為磷酸一銨和尿素,種植玉米密度理論為49 500株/hm,正常田間管理,各小區一致,玉米收獲后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于各小區取0—20 cm土用于土壤養分的測定。

2016年和2017年降水可以滿足作物生長,因此在這2年沒有灌水,本試驗是從2018年開始灌水的,各試驗年份的灌水情況為:2018年灌水3次(6月25日、7月4日和8月15日),灌水量分別為48.7,48.7,48.8 mm;2019年灌水4次(6月19日、7月9日、7月20日和8月16日),灌水量分別為56.2,56.2,56.3,56.3 mm;2020年灌水1次(7月2日),灌水量為95.63 mm;2021年灌水2次(7月9日和8月14日),灌水量分別為63.75,59.20 mm。2020年和2021年全生育期降水量分別為349,323 mm。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 在玉米的播種前1天和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漿期、成熟期用中子儀測0—200 cm土壤水分,每隔20 cm測定1次,共10個層次。

土壤貯水量計算公式為:

=∑Δ××10100

(1)

式中:為土壤貯水量(mm);Δ為土壤第層次的土壤體積含水量(mm);為第層次的土壤厚度(cm);為土壤層次。

土壤耗水量計算公式為:

=+Δ++-

(2)

式中:為土壤耗水量(mm);為全生育期降雨量(mm);Δ為播種和收獲時土壤貯水量之差(mm);為生育期灌溉量(mm);為地下水的補給量(mm);為地表徑流量(mm);由于試驗區地勢平坦,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等因素均可忽略不計。

水分利用效率公式為:

WUE=

(3)

式中:WUE為水分利用效率[kg/(hm·mm)];為玉米籽粒產量(kg/hm);為土壤耗水量(mm)。

1.3.2 土壤養分 土壤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速效磷采用0.5 mol/LNaHCO法,參照《土壤農化分析》。

1.3.3 干物質積累 在玉米的各生育時期,每小區取3株植株的地上部分,稱重,并105 ℃殺青20 min,80 ℃烘干至恒重,稱重。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Microsoft Excel 2016和Origin 2021軟件制作圖表。

2 結果與分析

2.1 玉米生育時期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

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在0-80 cm,所以本試驗主要研究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圖1)。

注:圖柱上方不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下同。圖1 玉米各生育期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

2020年試驗中,在播種前、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漿期和成熟期,與CK相比,各替代處理組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均無顯著差異;在播種前,S25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比S75顯著增加10.32%,S50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分別比S75和S100顯著增加12.41%,11.70%;在大喇叭口期,S25和S50比S100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分別顯著增加14.86%,17.98%;在抽雄期,S50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比S100顯著增加18.02%;在灌漿期,S25和S50較S75分別顯著增加11.78%,11.83%;在成熟期,S50比S75和S100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分別顯著增加16.18%,13.40%。

2021年試驗中,在播種前、灌漿期和成熟期,與CK相比,各替代處理組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均無顯著差異,且各處理組之間也無顯著差異;但在大喇叭口期,S25和S50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比CK分別顯著增加24.90%,20.47%,S25和S50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比S75分別顯著增加29.36%,22.77%,S25和S50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比S100分別顯著增加23.67%,19.28%;在抽雄期,S25和S50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分別比CK顯著增加24.3%,19.71%,分別比S75顯著增加28.64%,23.90%,分別比S100顯著增加25.75%,21.12%。由于2021年成熟期降雨量較多,所以其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較2020年成熟期大。

2.2 玉米生育時期0-20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的垂直變化

2020年試驗中,在玉米生長的整個生育時期中,各處理組的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并且S25和S50處理大于CK,而S75和S100處理小于CK(圖2);播種前、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這3個時期的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變化規律相同,都是0—40 cm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為本試驗中,在秸稈還田時,所有處理都進行了翻耕,耕層土壤比較疏松,導致水分蒸發散失,40—160 cm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160—200 cm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灌漿期,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變化趨于平穩;在成熟期,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變化為0—40 cm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40—160 cm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趨于平穩,可能與在成熟期玉米耗水較少有關,160—200 cm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播種前—大喇叭口期—抽雄期,100—200 cm(深層土)各土層土壤貯水量的變化保持基本不變;抽雄期—灌漿期10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整體有所增加,可能與此時降雨量較大有關;灌漿期-成熟期10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整體有所減少。

圖2 2020年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垂直動態

2021年試驗中,在玉米生長的整個生育時期中,各處理組的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變化有規律性(圖3):S25和S50處理大于CK,而S75和S100小于CK;在播種前,各處理組的0—4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4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變化不大,趨于平穩;在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各處理組的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變化趨勢一致,呈平穩增加的趨勢;灌漿期和成熟期,各處理組的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變化趨勢相同:各處理組的0—4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增加而增加,各處理組(除S75外)的40—14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14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播種前—大喇叭口期—抽雄期,10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的變化保持基本不變;抽雄期—灌漿期10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整體有所增加;灌漿期—成熟期10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變化不大。

圖3 2021年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垂直動態

2.3 土壤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2020年和2021年試驗中,與CK相比各秸稈替代處理組的土壤耗水量無顯著差異,但2021年試驗中S50的土壤耗水量顯著大于S100,提高5.00%(表3)。與CK相比,各秸稈替代處理組的水分利用效率在2020年和2021年均無顯著差異。

表3 土壤耗水和水分利用效率

2.4 土壤養分

2020年試驗中,各秸稈替代處理組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CK無顯著差異,但在一定程上各秸稈替代處理組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CK有增加的趨勢,其中S50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最大。但2021年試驗中,與CK相比,S25、S50、S75、S100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顯著增加了27.40%,38.13%,36.30%,22.60%,S50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最大(圖4)??梢?,有機肥替代化肥較單施化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其中S50處理的效果最好。

圖4 土壤養分變化

與CK相比,各處理組土壤堿解氮含量在2020年無顯著差異,S50的土壤堿解氮含量最大。2021年試驗中,與CK相比,S50的土壤堿解氮含量顯著增加了27.74%,S25、S75、S100的土壤堿解氮與CK相比無顯著差異。在秸稈各替代處理組中,S50處理有利于土壤堿解氮含量的增加。

2020年試驗中,與CK相比,S100處理土壤速效磷含量顯著降低了50.75%,S25、S50、S75與CK相比無顯著差異。2021年試驗中,與CK相比,S25、S50、S75、S100處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別顯著降低了31.48%,22.22%,30.56%,45.68%,其中S50處理降低的最少。

2.5 單株干物質積累量

2020年試驗中,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漿期和成熟期,秸稈替代化肥處理的玉米單株干物質積累量與CK相比均無顯著差異。但2021年試驗中,在玉米大喇叭口期S25處理的玉米單株干物質積累量與CK相比顯著減少了16.05%;在玉米抽雄期、灌漿期和成熟期這3個生育時期,S50處理的玉米單株干物質積累量最多,與CK相比分別增加22.39%,34.06%,12.58%;在玉米灌漿期和成熟期這兩個生育時期,S75處理的玉米單株干物質積累量,與CK相比分別增加了22.49%,12.11%(圖5)。大體上,玉米單株干物質積累量隨秸稈替代化肥比例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少。

圖5 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質積累量

3 討 論

已有研究表明,秸稈還田對土壤水分的影響具有雙重性,生育前期秸稈腐解消耗水分,與作物爭奪水分,生育后期對土壤水分具有積極作用。本試驗中,總體上來看,低比例(S25、S50)秸稈替代化肥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高于高比例(S75、S100)秸稈替代化肥??赡苁且驗榻斩掃€田量越少,秸稈腐解率越高,并且尿素可以促進玉米秸稈的腐解,低比例的秸稈腐解速度較快,在生育期消耗的水分相對于高比例的秸稈少,從而使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增加。此外,秸稈替代比例越多,翻耕時秸稈所占體積越大,不利于土壤保水。

在2021年試驗的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S25和S50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顯著大于CK,說明S25和S50可以提高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而到灌漿期和成熟期時,各處理組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無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隨著秸稈腐解過程結束,秸稈還田改善了土壤物理狀況,增強土壤蓄水保水能力,而使得S25、S50與S75、S100差異不顯著,此外也可能是因為雨水的補充而使各處理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無顯著差異。灌漿期土壤貯水量最大,這對于玉米灌漿非常重要。

秸稈還田對土壤水分的影響可達2 m,在玉米各生育時期,大體上,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的大小為S25和S50大于CK,S75和S100小于CK,說明適量的秸稈替代化肥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墑,并不是秸稈還田量越多越好。在播種前、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100—20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隨生育時期無明顯變化,在灌漿期和成熟期,100—20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隨生育時期也無明顯變化,但是在抽雄期到灌漿期100—20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隨生育時期變化明顯,可能是因為這個時期降雨和灌水量比較多。

秸稈配方能有效提高春玉米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在本試驗中,與單施化肥相比,秸稈替代化肥的土壤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無顯著差異。這與張哲等研究認為,秸稈還田量越多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越高的結論不一致,可能是因為秸稈還田量和氮素水平不一致;也可能與秸稈還田配施氮肥影響作物根系形態有關。試驗年限也會影響試驗結果,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試驗中,與單施化肥相比,秸稈替代化肥處理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其中S50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最大。這可能是因為秸稈替代化肥處理與單施化肥相比較,可以調節土壤的C/N,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促進微生物對秸稈的分解釋放有機態養分,進而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另一方面,秸稈替代化肥比例過高,使土壤C/N比過高而不利于微生物生長,進而使有機質的增量較少。與單施化肥相比,S50處理顯著提高了土壤堿解氮含量。一方面,可能與秸稈吸附作用保留氮素,減少氮素損失有關;另一方面,秸稈含碳量大,增加土壤氮素的礦化,使土壤堿解氮含量增加,也可能與根系對堿解氮的吸收有關。與單施化肥相比,秸稈替代化肥處理顯著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其中S100降低最多。這可能是因為S100的施肥處理沒有投入化肥磷,而使速效磷含量最低。

秸稈施用數量和氮肥用量都與玉米的長勢存在很大關系。本試驗中,S50處理的單株干物質積累量在抽雄期、灌漿期和成熟期大于CK,S75處理的單株干物質積累量在灌漿期和成熟期大于CK,說明S50和S75處理有利于玉米單株干物質積累量增加。

綜上所述,對2年各生育時期測定的土壤水分、養分和干物質積累量結果分析發現,各秸稈替代化肥處理組中,S50處理效果最好。

4 結 論

本試驗中,與單施化肥相比,秸稈等氮量替代化肥可以顯著增加玉米單株干物質積累量,其中秸稈替代50%化肥的干物質積累量最大;大體上,低比例秸稈替代(S25和S50)的0—80 cm土層土壤貯水量有大于高比例秸稈替代(S75和S100)的趨勢;秸稈替代化肥與單施化肥相比,對0—200 cm各土層土壤貯水量隨土層深度的變化趨勢影響不大,但是整體上S25、S50大于CK,S75、S100小于CK;與CK相比各處理組的土壤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無顯著差異;各秸稈替代化肥處理較CK顯著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在各秸稈替代化肥處理中,S50的土壤有機質和速效磷含量最大,S50較CK顯著增加了土壤堿解含量。從保障土壤水分、秸稈干物質積累量和收獲后土壤養分的角度考慮,S50是本試驗條件下最有潛力的秸稈等氮量替代化肥方式。

猜你喜歡
土層灌漿化肥
泰國批準化肥漲價
小滿過麥疇有感
大口徑自來水管道施工中頂管技術的選擇
不同林分類型及土層對土壤養分的影響
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機械組成特征研究
淺談灌漿法在公路橋梁隧道施工中的應用
探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灌漿施工
靜力觸探在羅古判橋勘察中的應用
淺談水利水電工程的灌漿施工技術
各種農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經濟效益對比情況一覽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