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職業教育法背景下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路徑探討
——基于天津市高職院校調研結果

2022-10-18 08:06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職業院校院校職業

高 敬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天津 300350

一、引言

2022年5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正式施行。新法中涌現出諸多亮點,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將職業教育內容貫穿于各層次教育教學之中,高等職業教育采取可貫通招生和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中國特色學徒制,鼓勵企業的技能大師、勞動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走進學校擔任教師。近年來黨中央愈發重視現代職業教育的提升和發展,一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進一步強化了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力求推動產教融合再上新臺階。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出臺,指引著職業教育將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和目標。同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提升服務發展水平,廣泛開展面向農業農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領域,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積極主動開展職工繼續教育,拓展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

基于此,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正以嶄新的面貌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此時如何實現國家賦予的服務社會發展的使命與職責是值得高職院校深耕細作的重要課題。以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為法律依據和方向指引,首先,要實現我國到2035年成為教育強國的目標需要高職教育從根本上進行戰略性轉變,尤其是理念、目標和政策等方面,擴大和夯實職業教育的對內支撐力和對外影響力,增強人才培養能力,整體戰略布局要更趨科學合理;其次,各高等職業院校要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提高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度,加強高職院校在服務社會方面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創新和實踐,對富國強民切實起到推動和牽引作用。

二、文獻綜述

1.國外學者觀點

高校社會服務的產生距今已有約160年的歷史。1862年美國頒布《莫里爾法案》,就此提出要加強高校與社會的聯系,標志著大學開始走向直接為社會服務的道路。美國學者德里克·博克在其著作《美國高等教育》中提出大學要明確并肩負起自身使命,將服務社會作為重要職責來完成,充分利用大學資源,提升社會服務質量。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校長范海斯提出“威斯康星”思想,號召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服務社會中來,在校學習期間即可開展力所能及的社會服務活動,為社會穩定前行做出自己的貢獻。

2.國內學者觀點

朱國仁(1999)教授在《高等學校職能論》一書中闡述了國內高校社會服務發展現狀,深入剖析了高等學校在職能上的演變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建設和方向引領產生一定的啟示。胡彩虹(2016)在《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優化研究》中運用實例分析法具體分析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剖析了當前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從轉變觀念、完善機制、技術創新、對口支援、國際合作幾個方面著手優化社會服務質量。伍曉(2021)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強調要把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作為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針,著力解決當前教師技能欠缺、研發能力弱、管理機制滯后等弊端,他認為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一定要抓牢抓實“社會服務教學團隊”。

3.國內外文獻述評

國外在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方面的研究文獻已經相當豐富,也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但大多數都是圍繞著社會服務的意義、作用和職能定位進行闡述,在如何進行社會服務功能的完善和發展路徑方面的文獻并不多,加上各國國情不同,應從本國本地區實際情況出發,打造切實可行的制度安排、管理體制和運作方式,發揮出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國內學者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發揮中存在問題剖析較多,也提出了未來發展方向和改進方法,但還缺乏全面系統的設計、規劃和研究,尤其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天津的各高職院校如何立足自身實際,增強社會服務本領方面還缺乏具體有效的探索。因此,本文通過對天津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現狀進行調研和分析,指出適合經濟發展需求的社會服務提升路徑,是十分有意義的。

三、高等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現狀分析

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可以概括為:社會培訓、技術服務、文化資源服務、校企深度融合,將育人、就業、公益三者進行有機融合,通過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綜合促進這三方面的聯動發展。但就目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發展現狀來看,在以下幾個方面還需改進和提升。

1.社會服務意識、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不足

高職院校的三大功能集中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而社會服務更是職業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因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社會服務而進行的。所以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不僅僅是學校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高職院校的社會職責和使命以及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需要。然而通過對職業院校進行調研發現,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對于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改善上,普遍興起的是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開展產學研一體化教學,而沒有重點關注到對社會人員的培訓和相關企業員工的成長,與企業開展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主動性明顯不足。從總體上看,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產生的科研成果,并未真正運用到企業生產經營中,缺乏推廣的力度和舉措。據2020年調查數據顯示,職業院校與企業簽約進行轉化的科研成果不足30%;其中,最終在企業得到運、取得經濟效益的成果僅在10%左右。

2.對外培訓內容尚未形成實用化、體系化和特色化

就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推行社會服務的情況來看,一些高職院校的培訓內容對行業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如威海職業學院把對外培訓作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辦學質量的重要內容,專門成立了社會培訓中心,自2017年以來,共舉辦培訓項目1100余個,受益人數已超過35萬。無錫科技職業學院與感知集團公司共建企業大學“無錫感知科技大學”,近年來合作開展企業崗位標準培訓和新技術培訓等,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但從全國職業院??傮w來看,對外培訓內容的有效性呈現參差不齊的狀況,很多高職院校雖然在持續不斷地培訓企業人員,但是輸出的內容相對陳舊,只是簡單地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了微調,實用性不強。而且從培訓體系設置上來看,更適合于尚無實踐經驗的在校生,缺乏針對企業人員實際情況的培訓體系安排,接受培訓的員工實際收獲不大。在培訓特色上也無明顯體現,更多地是為了完成培訓任務,在特色和創新上沒有進行深入地開發和探索,未形成特色品牌化效應。因此高職院校對外培訓沒有真正滿足行業企業的需求,尚未形成內容的實用化、體系化和特色化,缺乏針對性。

3.開展社會服務的形式較為單一,吸引力不強

高職院校雖然越來越重視社會服務功能的推廣和發揮,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很多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尚未提升到確實推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程度。本課題組通過對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天津職業大學、天津機電職業學院等幾所高職院校進行在線問卷調研發現: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既有制度政策限制的客觀因素,也有職業院校的主觀因素制約,如對社會服務的要求標準不高,師資力量不強、軟硬件水平有待提升等??偟膩碚f,職業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形式比較單一,往往停留在諸如入職培訓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培訓服務上,對于提升性較強的高級實操技能型培訓則涉獵不多。同時對于指導企業進行技術開發,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更是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對企業的實際吸引力不強。

四、高等職業院校社會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造成上述現狀的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高職院校教師工作任務量較大,與企業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

通過對天津高職院校的走訪和調研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的周課時量普遍在12節以上,甚至有的老師周課時量達到20節。按照1:3的上課與備課時間比,教師所承擔的教學任務非常繁重。教師們不但要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科研任務,同時還要擔負起一定的育人職責,比如擔任班主任、陽光導師、學業規劃指導師、就業規劃指導師等等。教師與企業溝通交流基本上是通過對外培訓、下企業實踐、帶學生崗位實習、參與科技特派員的形式,除此以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很難再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并鉆研社會服務工作。據調研顯示,教師自發與企業溝通頻次平均每學期不足兩次。同時各校社會服務的考核機制尚未健全,在課題組調研的五所高職院校中目前只有兩所建立起了社會服務工作的考核和激勵機制。綜合以上因素,高職院校教師普遍對社會服務積極性不高,長此以往,致使這些教師對行業企業需要什么樣的社會服務相對茫然,缺乏社會服務的實際能力。

2.高職院校缺乏促進社會服務發展的環境和文化氛圍

縱觀全國各地的高職院校近年來在信息化教學和技能競賽方面重視和投入普遍較大,并且很多學校將這兩個方面的教師成就作為業績考核、職務晉升和職稱評定的重要考量標準,且占有較高比重,甚至有的職業院校將這些項目作為職稱評定的必備條件。這樣一來,社會服務受重視程度被無形降低。而且相比于本科院校,大部分職業院校各方面的規章制度更加復雜和嚴格,行政管理層級鮮明,雖然對于學校的規范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對教師才能的發揮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在與企業的科研合作領域,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呈現出短板,對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技術技能很少去實地研究,對行業的發展前沿缺乏全面了解和把握。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從中專技校升格而成的,與本科院校擁有長期的歷史積淀不同,致使其在管理模式、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職業院校社會服務的深入發展。

3.高職院校平臺作用和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物聯網時代,信息化浪潮勢頭強勁,在這一趨勢下,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技術和設備,將生產效率提高到最優狀態。但從目前情況看高職院校在制度、人才、資金等因素的制約下,技術翻新的速度和設備的先進程度還遠遠跟不上企業的發展需求,這就導致了職業院校無法向企業輸出有針對性的、實用的、高含金量的技術培訓服務。

五、高等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路徑

1.加強頂層設計,打造特色領軍團隊和領軍人物

新《職業教育法》中指出,要著力提升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因此高職院校要將推廣職業技能,弘揚勞動精神作為自身使命,拓展社會服務職能。首先要重視和加強頂層設計,校方與社會各界多方聯絡接洽,圍繞本校特色和優勢打造自身社會服務的亮點,“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要加大對社會服務功能的推廣和宣傳力度,主動出擊,為有需要的企業提供優質化服務。其次要打造自身品牌,成立社會服務專項團隊,在制度、資金和人才方面給予側重,團隊內部做好分工和協調,著力打造團隊領軍人物成為團隊的核心和品牌標志。領軍人物可以從教學名師和行家里手中產生,要具備扎實的科學素養和先進的實踐素養,掌握行業領域前沿的技術技能,帶動整個團隊做行業的排頭兵。這樣一來,既有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社會服務特色的宣傳和推廣,又有專業能力強的領軍團隊,職業院校才能在社會服務方面做大做強。

2.構建學校、學生、企業三方聯動的綜合化社會服務平臺

高職院校要集合多方力量,整合多種資源,切實打造集社會培訓、技術服務、文化資源服務、校企深度融合為一體的綜合社會服務平臺,形成多方網狀體系(如圖1),與全社會育人、就業、社會公益活動等聯動結合。

圖1 綜合化社會服務平臺示意圖

在學校層面,更加注重教師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及時與行業企業工作崗位要求對接。引入真實工作任務,采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強課堂的訓練效果。在課程考核中更為關注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并著重加以考核。同時以專家指導、在線學習、專項培訓等方式提升廣大教師的科學研究水平,在課題研究中不僅僅局限于縱向課題,還要積極開拓與企業合作進行的橫向課題研究。在企業層面,可以與高職院校簽定實習實訓協議,成為學校的頂崗實習和實訓基地,企業將行業前沿信息以及最新的經營案例傳遞給高職院校作為一手的教學素材。在合作共贏的前提下,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讓職業院校的學生尤其是大三臨近畢業的學生參與到企業的專業崗位工作中來,一方面為企業創造價值,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練就職業本領。學校和企業合作還可以聯合組隊參加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大賽,開發模塊化的活頁教材,共建在線精品課程等。在社會層面,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也可以體現在學生的實際行動上,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參與社區實踐,如金融專業學生可以向社區居民宣傳金融防詐騙知識,幫助人們識別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段。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服務活動,進一步加深對社會的認知和對專業的了解,為自身的就業和未來的職業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從學生時代起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

3.以企業實際需求為著力點,提供“定制化服務”

高職院校要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資源優勢、專業特點、服務對象等因素,提供切實可行的“定制化服務”。以往的社會服務常見于初級的培訓,課件內容缺乏特色性和適配性。這樣的社會服務模式沒有深入挖掘和剖析企業的實際需求和根本癥結,必然缺乏針對性,收效甚微?!岸ㄖ苹铡笔紫仁菍I化的,對于合作的企業要深層次探究其專業領域的先進技術技能,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將高質量的培訓內容傳遞給企業,已達到對企業技術有所提升的目的。其次“定制化服務”是針對性強的,面對企業遇到的瓶頸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和培訓,無論是管理、技術、生產還是其他層面,有針對性地深耕細作,幫助企業找到問題的根源和癥結所在。再次“定制化服務”是動態可調整的,從項目特點出發打造量身定做的服務方案,并且在項目服務過程中與企業密切溝通,必要時對方案進行動態調整,最大程度上貼合企業實際需求,以達到最佳效果。這樣的“定制化服務”才能起到真正的社會服務職能,同時也能為職業院校向縱深發展創下更好更強的口碑,為后續發展積蓄力量。

4.以網絡化為依托,構建“互聯網+社會培訓”模式

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平臺,將線下培訓與線上培訓有機結合,建設靈活高效的“互聯網+社會培訓”模式,打破原有的線下培訓資源分布不均,培訓成本較高的局限性,突破培訓時間和空間上的制約,運用高科技智能手段提升社會服務的功能和效率。第一,高職院??煞e極與政府有關部門合作,組建職業技能培訓班,對于距離較遠或者學員不方便參加線下班的企業可以進行遠程錄課,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向社會公眾開放網絡宣講課程,還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等進行課程直播,講解最新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機械設備操作要點、手工藝品制作與推廣、花卉和農產品種植技巧等技術技能,將這些內容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傳遞給有需要的人群,從而為提升當地民眾的文化水平和職業素養助力。第二,在大數據時代浪潮下,高職院校同樣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與行業、企業對接,進行“跨區域電商”產銷課程培訓,幫助當地特色企業和農產品進行線上營銷,宣傳當地文化和特色產品,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組織學生開展銷售比武大賽等活動,按照學生的業績給予相應的獎勵,這樣既能實現區域特色產品的線上輸出,也能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銷售本領。第三,對于那些在先進技術方面有迫切需求的企業,可以提供專門的線上培訓,講解最新的行業技術,如財務系統、人工智能、OA系統管理與維護、數控設備操作等,盡量做到通俗易懂,簡單易學,幫助企業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

5.堅持育訓并舉,深入推進1+X證書制度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也可以體現在1+X(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證書制度上的縱深發展。近些年這一制度已經在部分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進行了試點開設,并且初見成效,但是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這一制度模式是將專業人才培養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相融合,把職業技能等級考證的內容有機融入到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將課程教學標準與考證標準進行對接,形成具有自身優勢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既取得了學歷證書,同時也掌握了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內容,可謂一舉兩得。大量在校生因此而獲益,考取了有一定含金量的職業技能證書,大大增強了就業實力。同時,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和體系也可以運用于高職院校對外技能培訓考證的社會服務之中。

猜你喜歡
職業院校院校職業
基于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數學建模實踐活動探索
職業院校財務會計網絡化建設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職業寫作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