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生六記》的審美世俗化傾向

2022-10-22 05:20倪藤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關鍵詞:沈復浮生六記世俗化

摘 要:《浮生六記》是清代沈復創作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散文小品,記錄了其對世俗生活美的豐富體驗和感悟,可以看作是明清文人審美轉向“世俗化”的代表。本文以此為研究點,在對審美世俗化做出解釋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了《浮生六記》中審美世俗化傾向的具體表現:即與“俗”緊密相連的人性自然本真、審美趣味日?;约皩η閻鄣拇竽懕砺?,從而觀照當下審美大眾化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希望通過《浮生六記》所傳達的審美觀給予現代人追求審美化的生活一些啟示。

關鍵詞:沈復 浮生六記 審美 世俗化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素來“尊雅卑俗”,以儒家倫理精神為核心的中國古典美學思想,在古代審美文化中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直到明中葉,新的生產關系催促新的文化意識和審美意識與之相適應,以王陽明心學為基礎的啟蒙思想逐漸興起,文人的思想觀念開始沖破“存天理,滅人欲”的羈絆,其審美趣味也逐漸由崇尚“高雅”文化趨向關注世俗生活的美?!陡∩洝冯m不是美學理論著作,但其內容追求閑適自娛,注重世俗生活的點滴趣事,處處洋溢著沈復的鮮明個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清文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推動當時審美風尚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當下人們如何獲得“詩意”人生的審美體驗具有重要價值。

一、關于審美“世俗化”

“世俗化”一詞本是起源于西方,表現為人們由關注來生轉向關注現實生活、關注小我本體的價值取向。中國語境下的“世俗化”與西方相比雖有不同之處,但同樣都強調人本體意識的覺醒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所以,本文所論述的審美“世俗化”更像是一種描繪性的語言,不含有任何褒獎貶低的價值論觀念,也不同于指向低級審美趣味的低俗、媚俗、惡俗,它代表的是一種肯定自我本真、肯定現實生活、肯定人生意義的現世精神,這種精神是真實的,是有滋有味的,是美的?!陡∩洝匪w現的審美世俗化就在于遵從自我本真,關注現實生活的美,是美與個體、美與生活的恰當融合。沈復以“閨房”之“樂”,“閑情”之“趣”,“坎坷”之“愁”,“浪游”之“快”的描寫,將審美主體的感性生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了明清文人所向往的“至真”“至情”的世俗化審美傾向。

二、《浮生六記》審美世俗化傾向的表現

《浮生六記》創作于清代乾嘉時期,處于明清文學藝術創作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面對統治階級的腐敗專制、程朱理學的腐朽壓抑以及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的相互交織,明清文人發起了新啟蒙思潮,與之相適應的審美趣味也隨之發生變化。這不僅為人文主義和主體意識的覺醒提供了契機,也為在審美上向來崇尚“無用”之雅走向世俗化打開了新的大門。沈復處在這個審美意識覺醒的時期,他的審美心態與當時的諸多文人一樣,不再停留于高堂廟宇之上,而是走向世俗生活。他積極戀世、愛世,追求自然本真,對情愛描寫直言不諱,樂于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從而建立起了審美生活化與生活審美化的雙向互動,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明清社會的審美風尚以新血液和新氣象。

(一)對自然本真的追求

葉朗先生在《美學原理》中言:“什么是詩意的人生?詩意的人生就是回到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乃是人的最基本的經驗世界,最本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與萬物之間并無間隔,而是融為一體的。這個生活世界就是中國美學說的‘真、‘自然?!雹佟霸娨狻比松幕貧w,回歸的是尋求自然本真的人生態度。而《浮生六記》所體現的審美世俗化傾向正是追求自然本真的體現。

袁宏道曾論“真”有云:“大抵物真則貴,真則我面不能同君面,而況古人之面貌乎?”②物貴于“真”,審美亦貴于真。中國古人長期受“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思想濡染,追求“雅”的即古的、正的、中和的,并以此作為立身處世的人生信條,使之不能直抒胸臆,表達真實情感。而“俗”卻恰恰相反,沒有繁瑣的條條框框束縛人的真性情,人們可以隨心所欲、暢所欲言,所以“俗”和“真”緊密相連。

沈復為人率真不做曲意逢迎的偽君子,因此一生坎坷,閱盡人世滄桑變幻。根據沈復對其入世經歷的描述,按照儒家之理,他理應安心跟隨石韞玉、齊鯤做幕賓,獲取朝廷官員的庇護以謀取名利。而他卻不甘愿受此束縛,在提到幕僚生活之時,總要附上一句:“此非快事,何記于此?”,甚至在《浪游記快》中言:“余自績溪之游,見熱鬧場中,卑鄙之狀不堪入目,因易儒為賈?!笨梢?,沈復對黑暗混亂的官場嗤之以鼻,不愿為爭名奪利同流合污,迷失自我。另外,《浮生六記》中與“俗”緊密相連的本真人生態度,不僅體現在沈復不愿沉浮于官場追求功名利祿,而且更表現于他在生活中的真性情流露。沈復與其妻子蕓娘都是“真性情之人”,他們會為宇宙自然變化而感嘆,為盆景被“貓奴爭食,自檐而墮,連盆與架,頃刻碎之”而心碎,若沒有本真的性情,很難表露出這般動人感觸。兩人又喜愛吟詩品茗,侍花作畫,游山玩水,將審美情趣寄托在自然樸實的世俗生活之中。沈復本人也對自己的審美傾向在《浪游記快》的開篇中做過明確看法:“余凡事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故名勝所在貴乎心得,有名勝而不覺其佳者,有非名勝而自以為妙者?!雹叟c袁宏道所反對的千人一面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反對人云亦云論美,主張遵從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來欣賞畫作、體驗山水。這種惟有真才能見其美的見解,擺脫了“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形成“無所不假矣”的后果。

(二)審美趣味日?;?/p>

“雅”在古代社會是封建等級地位的象征,平民百姓難以觸及,而“俗”則是人們真切樸實的生活。但世俗的生活如果能以審美的眼光去觀照,也會使人體驗到一個充滿情趣的意象世界。沈復筆下的《浮生六記》沒有一味追求文人所向往的高雅審美,也沒有嚴格遵循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而是在日常生活的點滴趣味里甘之如飴,獲得審美體驗。

車爾尼雪夫斯基從“美是生活”的論斷出發,把美看作是日常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東西。黑格爾雖然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但在他的《美學》中卻多次稱贊荷蘭畫派對他們日常生活畫面的描述?!陡∩洝芬餐瑯訉κ浪咨畹拿烙幸环N憧憬與神往?!堕|房記樂》中寫金母橋之東、埂巷之北有一處廢棄的王府,其園“饒屋皆菜圃,編籬為門。門外有池約畝許,花光樹影,錯雜籬邊”,雖然繁華不復,但依然生機勃勃。沈復夫妻兩人租賃了此地居住,在這個簡樸的田園中無拘無束、閑適安逸的生活,種菊花、釣池魚、觀晚霞、吟詩句,享受著世俗生活的美妙安樂?!堕e情記趣》中對日常生活趣味美的描寫更是無處不在。幼時,沈復為把世人皆討厭的蚊子觀察細致,將其留在蚊帳中,并噴煙霧以營造鶴舞云端的縹緲之美。又常常蹲在土墻凹凸、花草雜生處無限遐想,遨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成家后,沈復與妻子更是喜愛在生活瑣事上費盡巧思,如蕓娘以巧思將草蟲制作成標本裝飾花瓶頗得沈復夸贊,“覓螳螂、蟬、蝶之屬,以針刺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整其足,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見者無不稱絕”,他感嘆蕓是“求之閨中,未必會有此會心者”。

可見,沈復與蕓娘作為感性的生命個體,始終以自適自娛的詩意態度感受和創造生活的美好。他們將審美趣味寄托在日常生活之中,盡管是布衣素食、瑣碎之事,但同樣能夠營造出詩情畫意的浪漫意境。

(三)對情愛的直言不諱

世俗離不開情愛。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人們深受理學禁錮,認為人的情欲、私欲則是不道德的,是“俗”的,所以世俗的情愛不可登大雅之堂,理受到摒棄和排斥。而明代許多思想家則持不同觀點,在他們看來,“情”就是人性,是美的,應該得到滿足。袁宏道認為食色之性是人的正當需要。湯顯祖提出“唯情說”,主張人生而有情,“情”是人生的動力。黃宗羲的“文以情至”,顧炎武的“詩本于情”,也都在強調“情”的重要性。

沈復在《浮生六記》中直面情愛欲望,大膽掙脫封建理法的束縛,將自己與蕓娘志趣相投的夫妻生活生動展露。書中以《閨房記樂》這一部分直接寫了他與蕓娘的戀情生活,兩人在兩情相悅的基礎上,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選擇,打破了封建婚姻觀念的束縛。其中對洞房花燭夜的表達更是如癡如醉,毫無造作扭捏之態,“伴嫗在旁促臥,令其閉門先去。遂與比肩調笑,恍同密友重逢。戲探其懷,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春乃爾耶?蕓回眸微笑。便覺一縷情絲搖人魂魄,擁之入帳,不知東方之既白”,“自此耳鬢相磨,親同形影,愛戀之情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更是打破儒家“溫柔敦厚”的詩學傳統,文字艷而不妖、情愛樂而不淫,生動地把男女之間至純至真的情感表露無遺。而后,沈復也記錄了很多他與蕓娘夫妻間的親昵之態、非禮之行,完全把封建禮教對夫妻間相處應有的規矩戒律置于腦后。然而由于這種行為舉止與正統思想的背離,也導致了沈復和蕓娘后來被逐出家門。此后,兩人的生活雖富足閑適之日少,貧困窘迫之日多,但仍不離不棄、真情相伴二十余年。尤其是沈復對蕓娘彌留之際的描寫,更是字字透露著情與淚,蕓娘以“來生”二字寄托著對沈復的深情,沈復也在全書的字里行間皆表現出對病逝妻子的懷戀和不舍。

沈復身體力行了對情愛之俗的珍惜和向往,表達了他對純真質樸情感的思想態度。這種對世俗情愛美的大膽描繪是對理學禁欲思想的反抗,也是明清文人在文藝創作時審美意識的轉變。

三、《浮生六記》審美世俗化的當代價值

《浮生六記》將審美意識觀照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和生活、美與個體的融合恰當。這不僅對當時審美風尚轉變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當下審美大眾化進程,所出現的過度追求娛樂化、表面化問題的解決,具有一定借鑒和啟示價值。

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加速了審美大眾化、日?;倪M程,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因此,在這種現象下的生命個體,缺乏認識自我和真正發現美的能力,難以從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培養出純粹的審美格調,獲得“詩意人生”的審美體驗和感受。

那么如何使當代大眾生活真正走向審美化?沈復在《浮生六記》中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價值。沈復所表現的拋卻高雅而追求現實生活美的審美化傾向,正是現代人生活所向往的“高雅”與“精致”,這似乎也在提示我們在追求審美化生活時既要積極樂觀,留心日常生活的趣味美,也要追求本真的自我,體現個體感性生命的真實美。真正的審美化生活不是東施效顰,而是獨抒性靈、閑適自然?!陡∩洝酚涗浿驈偷莫毺貍€性,無論是插花盆景、園林建造,還是吟詩品茗、游歷山水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正可謂“余凡事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另外,真正的審美化生活還應該是追求本真的自我,體現個體感性生命的真實美。沈復與妻子陳蕓品論“臭腐乳”“蝦鹵瓜”的詼諧意趣,是毫不矯飾、真純質樸的,是夫妻真情實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外化體現,雖為瑣碎日常,但仍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自然和諧之趣。

總而言之,沈復用《浮生六記》記錄了他生活與審美相互交融的一生。他審美態度所表現的世俗化傾向,不是對生活肆意享樂的推崇,更不是庸俗、媚俗,而是教會人們以一種簡單質樸的生活態度,在“俗”中體味人性的自然本真、生活的平凡閑趣、愛情的至純至善。當然,沈復《浮生六記》的生活審美態度自然也有糟粕的部分,他生活在封建社會,所表現的美學思想是當時時代的產物,放到當下必定具有局限性,所以今天的學習不能生搬硬套。但是它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美學意蘊也的確不容忽視。沈復對于日常生活的審美表達和對夫妻之情的真摯傾訴,把美放置到平凡日常的生活理念值得相關學者作出進一步的探究,本文只是一個探討的開始。

注釋:

①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②(明)袁宏道.丘長孺[A].袁宏道集箋校(卷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③(清)沈復.浮生六記全鑒[M].楊增良,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2]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胡林,譚容培.明清文人審美心態世俗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

(作者單位:中國戲曲學院)

作者簡介:倪藤(1997-),女 ,漢族,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史與藝術原理。

猜你喜歡
沈復浮生六記世俗化
《浮生六記夜讀》
書蟲來襲:《浮生六記》:浮生若夢,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記
沈復自嘲
19世紀中晚期英國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從??隆皺嗔υ捳Z”視角解讀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傳記世俗化傾向
舌尖上的馴化和斗爭
“花癡”沈復的“蘭花劫”
論鳩摩羅什形象的世俗化演變
浮生六記,一夢千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