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域旅游背景下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空間重構
——以重慶永川區黃瓜山村為例

2022-10-25 08:25滕祥成
華中建筑 2022年10期
關鍵詞:肌理山村重構

左 力 滕祥成

1 產業發展驅動下的西南山地鄉村聚落重構

我國西南山地地區山多地少,土地貧瘠,長久以來,受地域、交通等內部因素制約,總體發展相對緩慢。以往鄉村單一的“糧豬小農”產業格局[1]意味著鄉村必須有強有力的外部作用引導才能實現鄉村社會空間的有序重構[2]。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陸續推進實施,影響我國當下鄉村聚落空間重構的因素形成了由自然環境條件變遷、人口構成變化等內部因素,以及推動鄉村產業結構發展變革的休旅介入、農業升級、產業變革、生態保育和城鎮化等[3-7]幾類不同類型驅動力的外部因素(圖1)構成的重構體系。

圖1 鄉村聚落空間重構的內外驅動因素

進入21世紀,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現代生活的方式之一[8],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西南山地鄉村聚落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帶動了鄉村聚落空間的重構。截至2021年,西南地區四省市(川渝黔滇)共有165個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約占全國的13.8%,其中重慶共有35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約占全國的2.9%①。旅游產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鄉村環境設施的建設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鄉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圖2)。重慶自2013年以來,多個區縣陸續提出了全域旅游戰略,編制全域旅游規劃,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重慶市永川區黃瓜山村為例,利用ArcGIS空間分析等技術手段通過多尺度、歷時性研究解析黃瓜山村空間形態重構特征,并運用地理探測器方法解釋其重構機理,為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空間發展提供借鑒。

圖2 重慶永川區鄉村聚落新貌

2 重慶永川黃瓜山村聚落空間重構

2.1 黃瓜山村休旅產業發展

在全域旅游發展背景下,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再是旅游景點的專屬,而是轉向以旅游業為主導和依托,促進多規合一、資源統籌、規模集聚、服務升級、共建共享的全域、全業、全民旅游發展大格局[9],全域旅游成為鄉村旅游的轉型重構新的催化劑。黃瓜山旅游區(圖3)的規劃實施帶動了片區內外多個村落的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整體規劃打造的旅游區內黃瓜山村中華梨園、八角寺村十里荷香田園綜合體、代家店村森林大道等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地標[10]。黃瓜山村位于重慶市永川區南大街街道南部山區的黃瓜山旅游區內,是重慶首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019年黃瓜山村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重慶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單位名單,2021年再次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圖3 重慶永川區黃瓜山村區位

2006年黃瓜山村定調依托“中華梨村”的梨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從早期單一的以農家樂為主單調的旅游模式發展到后期具有現代觀光農業、休閑度假、養生養老、康體健身等多元功能的旅游模式。通過土地經營流轉的方式,黃瓜山村成片開發了中華梨園、其中園、教奎獼猴桃園等十余處鄉村旅游項目(圖4),建設了二十余處農家樂和鄉村民宿,2016年統計黃瓜山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量60萬人次,收入達8600萬元,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49%②。近二十年政府以及社會資本持續的鄉村旅游產業投入將黃瓜山村從空間衰敗、設施匱乏的貧困村轉變為生態和諧、鄉風文明的重慶鄉村旅游目的地,黃瓜山村的聚落空間重構反映了近年來全域旅游背景下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鄉村發展的一般規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圖4 黃瓜山村重點旅游項目分布

2.2 鄉村聚落空間重構的形態特征測度

黃瓜山村的產業發展帶動了鄉村聚落空間的加速重構并使其形成了顯著的空間重構特征。鄉村聚落空間結構具有層次性,在不同的地域空間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現,每一層次之間又密切相關[11]。近年來,地理學、城鄉規劃學、建筑學等學科的學者針對不同尺度視角下鄉村聚落空間形態特征進行量化研究[12-16]。本文研究以“格局—肌理—居住形態”三個層級,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尺度考察黃瓜山村近二十年鄉村聚落空間受休旅發展驅動力影響的聚落空間形態變化,采用景觀生態學核密度分析法測度鄉村聚落格局的發展模式和變化特征;引入分形幾何學借助計盒維數法測度鄉村聚落空間肌理分布特征;運用類型學研究方法測度鄉村居住空間形態類型和分布數量特征(表1)。并梳理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空間重構的影響因子指標,借助地理探測器方法探索內、外影響因素作用下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空間的重構機理(圖5)。

圖5 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空間重構研究框架

表1 多重尺度鄉村聚落空間形態特征測度

黃瓜山村自2006年以后,陸續規劃和實施了一批鄉村旅游項目,本文研究以3~4年間隔選取了2008、2012、2017及2021年黃瓜山村的歷史衛星地圖影像,借助衛片解譯所獲取的鄉村建筑圖斑以及DEM地形圖等物質空間數據,結合人口數據、產業發展數據以及配套設施POI等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共同構成鄉村聚落空間重構機理研究的基礎數據集。

3 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空間形態特征

3.1 鄉村聚落空間格局演化的時空特征

鄉村旅游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城鎮旅游人口,加劇了人口的流動,也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逐步實施的旅游項目沿著鄉村道路從北向南延伸,對鄉村聚落空間的集聚產生了影響。黃瓜山村鄉村聚落空間格局核密度分布特征在空間重構過程中呈現出中部集聚核心擴大、北部集聚中心開始形成的特點,總體呈現大集中、小分散的密度分布態勢(圖6)。黃瓜山中部中華梨園、其中園等旅游項目借助土地置換,形成了完整成片的旅游片區,原有村民居住空間被集中安置在黃瓜山場鎮附近區域,村民的集中和旅游服務設施配套完善帶動了黃瓜山場鎮片區的發展,也使得2021年的鄉村聚落空間呈現明顯的集聚態勢。產業發展加速了鄉村功能的分化,而鄉村功能的分化帶來了鄉村空間的重構[17]。黃瓜山村由早期單一的農業發展到休旅介入推動下實現農業、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村落功能分化程度加劇也使得空間重構程度加深。疊合黃瓜山近年來的旅游項目與地形關系并與黃瓜山村空間集聚分布變化比對可以看出,鄉村聚落空間的集聚變化與鄉村旅游項目分布和開發趨勢非常接近(圖7)。鄉村聚落空間格局關系的形成經由影響聚落空間的內外因共同作用,旅游產業的發展改變了鄉村近百年自然演化形成單核分散的聚落空間格局,呈現南北雙核集聚的趨勢。黃瓜山村的地形特征表現為低山丘陵,兩個集聚核心分布在地形坡度相對平緩的區域,且形態邊界受地形變化影響明顯,表明地形因素對鄉村聚落空間的重構有明顯的作用。

圖6 2008年至2021年間黃瓜山村居住用地與聚落空間分布密度圖

圖7 黃瓜山村旅游項目分布與山地地形關系圖

3.2 鄉村聚落肌理變化的趨勢特征

鄉村聚落肌理的形成過程長期受自然、社會、文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呈現出動態演化的特點。受西南地區聚落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影響,西南山地自然的村落肌理形態主要呈現相對松散無序的分布狀態,外力的介入推動聚落空間的肌理分布從無序走向有序。由于鄉村聚落形態肌理的復雜性較高,難以使用歐幾里得度量來描述其形狀特點[18],研究選取鄉村聚落肌理的建筑肌理和道路肌理的分維數值作為表征肌理變化的變化測度,通過計盒維數法分析不同時相下黃瓜山村建筑肌理與道路肌理分維值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黃瓜山村鄉村聚落肌理變化總體上從無序趨向于有序,表明外部驅動力顯著介入了鄉村聚落空間的重構進程。

通過自相似性和結構規則程度來定量描述形態復雜性的分形維數,測度黃瓜山村道路及建筑形態肌理的變化特征,借助ArcGIS軟件處理不同年份黃瓜山村建筑、道路的圖形文件,導入前述圖形文件利用ImageJ軟件中計盒維數計算功能計算黃瓜山村不同時相下道路及建筑圖斑的分形維數值[19]。分形維數值D的理論值為1.0~2.0,浦欣成等認為計盒維度數值越高,對應的聚落公共空間形態即越為集聚規整;反之,黑白圖斑越為復雜、破碎[17]。

從2008年到2021年四個時間節點內黃瓜山村建筑肌理的計盒維數值計算結果分別為:1.4172、1.4384、1.4487、1.4537,道路肌理的計盒維數計算值分別為1.3598、1.3666、1.3826、1.4218,顯示計盒維數值線性增大,反映旅游發展驅動力推動鄉村聚落在肌理層面的重構進程,黃瓜山村的建筑布局形態和鄉村道路出現較明顯的變化趨勢,鄉村出現成片的村民集中居住區,建筑形態呈現規整化和有序化的趨勢,各級道路系統逐漸完善,結構化程度有所增強(表2)。

表2 計盒維數法測度黃瓜山村鄉村聚落建筑及道路形態維數統計表

3.3 居住空間形態類型變化特征

鄉村宅院空間作為研究村落的基本單元,把握其組成、結構、聚集與生長的規律是分析與研究村落的基礎[20],鄉村宅院空間構成要素包括建筑平面形態、面積規模、立面風貌、材料結構等,為了便于量化居住空間形態變化特征,選取建筑平面形態和面積規模作為本次研究的測度指標。西南山地鄉村聚落居住空間受環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形成了較為多樣的建筑平面形態類型。研究基于黃瓜山建筑平面形態的全樣本類型學研究,將1800余個建筑平面劃分成為一字型、“L”型、“U”型、多邊形、組合型五種類型[21],“L”型與“U”型多為傳統居住空間平面類型(圖8)。黃瓜山村民居建筑總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一字形民居建筑占比最多,“L”型與“U”型占比有所下降,組合型的占比有所上升,從近十年不同類型的變化趨勢(圖9)可以看出,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居住平面呈現點狀集聚的特征,“大集中、小分散”的趨勢較為明顯。黃瓜山村民居建筑基底面積主要分布在51~100m2、101~150m2以及大于201m2,其中分布在51~10 0 m2、101~150m2的多為散布的居民點,201m2以上的民居建筑多顯示為文旅項目相關設施以及集中安置居民點。民居建筑基底面積的極值、均值變化反映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傳統的村民居住空間被更新改造成為服務旅游功能的民宿、餐館以及展銷功能,建筑的形態趨向復雜,基地面積趨向增大(圖10),雖然這一趨勢受到了當下土地政策的抑制,但也充分反映出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居住空間增長和拓展的客觀需求。

圖8 西南山地鄉村聚落建筑基底形態類型

圖9 黃瓜山村建筑平面形態類型、基底面積分布數量統計

圖10 梨院民宿改造前后形態、面積變化

4 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空間重構機理

林濤認為任何一個特定形態的聚落空間形態都是各種作用動力在特定場地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作用力涵蓋了自然、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因素[21]。鄉村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穩態的結構系統,聚落空間形態變化緩慢,主要受相對恒定的地理環境、人口、文化等構成聚落空間的內在因素的影響。近十幾年來,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推動了鄉村物質資源與社會資本的交換,以外部作用的方式改變這一穩定結構系統,從而導致鄉村聚落空間從穩定的封閉結構轉向動態的外向結構。鄉村聚落空間重構的過程正是在外力作用下,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結果。

研究構建了基于內部和外部影響因素的三級指標體系,借助地理探測空間分異性并揭示其背后驅動力方法考察影響西南山地鄉村聚落空間重構的核心影響要素以及權重關系[22]。根據實地調研和資料獲取情況,充分考慮所獲取影響因子可操作性,構建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村落空間格局重構的影響因子指標框架,確定兩大類四小類共八項影響因子,內部、外部影響因素中包括高程、坡度兩項地理環境因素,距新居民點距離、距道路距離兩項建成環境因素、耕地分布、人口分布兩項社會經濟因素以及距旅游點距離、旅游投資分布兩項產業發展因素(表3)。

表3 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空間格局重構影響因子指標體系

4.1 內在關鍵影響因素

西南山地豐富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獨特的鄉村聚落空間,傳統的建造智慧在聚落選址、布局和建造過程中形成了人與環境的和諧,“因勢隨形,師法自然”是西南山地傳統聚落營建的不二法則。通過對黃瓜山村村民選址用地變化影響因素的分析(圖11)發現,高程和坡度兩個主要的環境地理因素影響權重占比約50%,說明地理環境因素不僅在村落的格局層面對鄉村的重構產生持續影響,更是其重構的主要因素。其次距新居民點距離和距道路距離兩項建成環境因素為影響黃瓜山村空間格局重構的次要因素,綜合權重在25%左右,說明新農村建設等政策導向下的新居民點與鄉村道路建設對黃瓜山村空間重構也具有重要影響。

圖11 基于地理探測器的不同時期黃瓜山村空間重構影響因子權重變化(2008—2021)

在相對微觀的居住空間尺度下,從2008年到2021年黃瓜山村新建的村民聚居點和更新改造的鄉村民宿都在其選址、建設和更新的過程中也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影響。筆者在2020年參與課題組調研時發現,黃瓜山村鄉村聚落的選址分布因受地形影響而產生的“散居”特征依然顯著,但鄉村道路的修建使村民生活與鄉村產業發展更加便捷高效。位于黃瓜山村“中華梨村”景區內的梨院民宿(圖12)在改造擴建過程中即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了具有西南山地建筑典型特征的“跌落式”布局,隨地勢有機生長從而形成了層層跌落的建筑形態。民宿的經營也充分受益于“中華梨村”完善的道路系統。

圖12 梨院民宿“因勢隨形,層層跌落”的建筑形態

4.2 外在關鍵影響因素

鄉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改變了以往鄉村聚落緩慢而穩定的演變過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了鄉村聚落空間的重構。黃瓜山村將分散、貧瘠的土地集中經營,將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和外來企業以推動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影響了鄉村聚落功能的空間分布狀態,形成了規模效應后再帶動周邊鄉村聚落空間的發展,進而產生了鄉村空間重構。觀察2008年到2021年旅游相關影響因素對黃瓜山村空間形態變化的影響(圖11),旅游投資分布與距旅游點距離兩項產業發展因素的影響權重均呈現下降趨勢,說明產業發展因素對鄉村聚落空間重構的影響表現為其在重構初期的影響力大于后期。從黃瓜山村旅游產業的空間分布特征與旅游投資分布(圖13)來看,旅游產業主要的分布核心與鄉村聚落空間集聚核心基本一致,均在黃瓜山村中部,而旅游投資分布則主要聚集于自然條件更為優越的南部山區。統計2008年至2021年黃瓜山村旅游產業影響域內鄉村聚落建筑數量發現,旅游產業的介入對村落建筑數量的演變起到一定的疏減作用。將農家樂、餐飲一類的中小型旅游項目點鄰域半徑設置為100m,大型旅游項目點鄰域半徑設置為500m(圖14)以研究鄉村旅游產業影響域內建筑數量占比(表4)發現,在產業發展驅動力介入黃瓜山村空間格局重構后,旅游產業分布對村落建筑分布產生影響,總體呈負相關。隨著重構程度的加深,旅游產業影響域內的建筑數量的占比降低。

表4 黃瓜山村旅游產業影響域內的建筑數量比重

圖13 黃瓜山村旅游產業空間分布、旅游投資分布密度圖

圖14 黃瓜山村旅游產業空間緩沖區與建筑分布變化

4.3 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空間優化建議

鄉村全域旅游發展需要優化鄉村聚落空間要素,盤活鄉村存量資源。依托鄉村資源特色,遵循鄉村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關注村民的更新需求,優化鄉村聚落空間,是黃瓜山村近十幾年的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1)梳理聚落空間重構的格局結構,推動產業多元布局

鄉村重構對鄉村聚落空間格局產生了顯著影響,主要表現在鄉村聚落原有的空間格局在統籌產業發展、資源整合的全域旅游政策影響下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集聚效應,因此鄉村旅游產業空間布局需要對鄉村聚落重構的發展趨勢做出回應,形成聚落空間結構與旅游產業布局之間的協調與融合。黃瓜山村經過近二十年的產業發展,2020年人均收入達24800元,遠高于重慶市農村居民16361元的人均收入水平③。同時隨著種植結構的改善和休旅產業的推動,越來越多的社會團體、農業研究團隊、社會資本介入到黃瓜山村的發展中,黃瓜山村的社會結構由以往單純的熟人社會轉化走向開放、包容,社交邊界的拓展同樣豐富了黃瓜山村村民的生產生活。但在鄉村空間重構方面,鄉村空間仍主要受到西南山地地區地理格局的復雜性制約,產業發展因素對鄉村空間重構影響力相對有限。因此應以發展的眼光科學合理地規劃布局、適度控制產業容量,適當地分配生產生活與旅游接待空間。由過去簡單的“農業+”模式及時轉向,融合“農業+N”的多元化、簇群式發展理念,提升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區域競爭力。

(2)保持鄉村簇群肌理,增強交通可達性

西南山地受自然地形和移民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形成了相對松散的簇群肌理,休閑旅游產業介入下的鄉村重構使得鄉村簇群肌理逐漸走向有序和規整,因此鄉村產業空間的開發應能夠適應鄉村,從而使相對松散、自然的聚落肌理得以保留和發展。筆者在鄉村旅游項目調研時發現,一些規模較大的休旅項目往往會對其內部原有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發展過程中,開發單位應當充分尊重村民的主體地位,防止過度開發的現象出現。此外,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需要充分依托國家政策、各級政府的支持政策,強化旅游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可達性和舒適度,在鄉村旅游綜合服務水平的提高方面發力,在保持自然的鄉村簇群肌理的基礎上,深度挖掘鄉村自然地貌和農業資源,展示生態宜居的鄉村旅游發展理念。

(3)順應鄉村自然地形,挖掘地方在地文化

西南山地鄉村聚落因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顯著的地形特征形成了輕盈雅致、以街為市、民宅隨山地起伏富有韻律的營建特征。黃瓜山村村民順應自然,在河谷地、盆地種植作物,在丘陵地、山地種植果樹,充分發揮不同地形土地的利用價值,并順應地形就近在田坎周邊、山坡山腳修建供村民生活居住的村落,西南山地鄉村聚落過去的散居格局也就由此形成。休閑旅游產業在帶動鄉村聚落發展的同時也不乏有一些旅游項目盲目的將外界夸張怪誕的元素帶入鄉村的爭議,有甚者更會造成鄉村聚落原有自然優美的山水格局的割裂。因而不尊重原有鄉村聚落空間格局、盲目堆砌的城市“巨構”在鄉村聚落中水土不服的現象也就成了必然。西南山地村落“因勢隨形,師法自然”的營建法則是西南農耕文明的文化結晶,重視鄉村空間原有的空間序列和鄉村文化特質,充分挖掘并尊重還原鄉村聚落的在地文化應該作為當下鄉村聚落空間重構進程中有機更新的精神內核。

結語

黃瓜山村的聚落空間重構具有西南山地典型性特征,其發展變化趨勢反映了全域旅游背景下休旅介入型鄉村聚落受產業驅動力影響產生空間重構的一般規律。受驅動力影響,內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鄉村聚落空間重構進程,呈現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和不同權重的重構特征。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已經成為推動西南山地鄉村聚落重構的重要驅動力,深入探究鄉村物質、經濟、社會的互動演化規律和聚落空間的重構機理可以合理判斷聚落空間重構階段,把握重構方向,為鄉村聚落空間發展和有機更新提出優化建議,實現鄉村聚落空間經濟、社會和空間的協同發展。

資料來源:

文中圖表均由作者自繪、自攝。

注釋

① 資料數據來源于中國政府網_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② 資料數據來源于課題組2020年9月黃瓜山村調研及《黃瓜山村志》。

③ 資料數據來源于黃瓜山村重慶市永川區黃瓜山村(cqhgs.cn)及課題組2020年9月黃瓜山村調研。

猜你喜歡
肌理山村重構
“雙減”能否重構教育生態?
《愛情神話》臺詞點到為止 描摹深入肌理
長城敘事的重構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來社區——地產空間設計專輯
基于干擾重構和盲源分離的混合極化抗SMSP干擾
山村日出
我請大雁落山村
山村之晨
感受肌理
住宅室內設計中材料肌理運用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