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態基因視角下的武漢歷史街區城鎮平面格局研究

2022-10-25 08:25李思成李一邦許義涵陳健俊
華中建筑 2022年10期
關鍵詞:街巷肌理格局

宋 陽 邵 俊 李思成 李一邦 許義涵 陳健俊

武漢市為198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遺存下大量完整而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然而城鎮化的高速發展使得遭到人為破壞和損毀的文化遺產也并不罕見。目前武漢的文化遺產保護往往重單體遺跡和線性空間、輕片區統籌,部分傳統風貌地區的歷史城市格局、街巷系統、建筑肌理日趨模糊。歷史建筑群周邊往往存在大量現代建筑,現狀歷史街區的總體街區一般體現為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的混雜與拼貼,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面臨著保護地段界限不清晰、整體性喪失等現實問題。這種零散化的歷史城區和模糊化的歷史街區還有沒有保護價值?又如何保護?這在以物質本體為保護對象的文物語境中是無法解決的,迫切需要構建新的研究與分析方法,指導我國的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工作。試圖引入地理學科成熟的形態基因理論解析歷史街區城鎮平面格局,促進城市遺產保護從街道走向街區,從節點走向線路,從片斷走向關聯。

1 形態基因與歷史街區城鎮平面格局

1.1 城鎮平面格局

英國歷史地理學者康澤恩在研究城鎮形態時指出,歷史城鎮景觀是城鎮傳統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某種特定的形態發生學規律,也可以理解為特定的形態基因,它反映的是空間的時間變化,并完成了若干地區城鎮的研究,形成了著名的城市形態學研究的“康澤恩學派”[1]??禎啥髡J為城鎮平面格局在“形態基因主導”的歷史形態的形成中,是對時間具有最強抵抗性的形態,包括街道(street)、地塊(plot)和建筑基底(building block)3元素[2](圖1)。

圖1 城市形態學研究的基本物質要素

1.2 歷史街區城鎮平面格局的形態基因與文化遺傳因子

針對中國特點的歷史街區碎片化,為了建立以街區為基礎的整體保護論,首先需要識別模糊化的歷史街區中現有保存較好遺存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結構性的形態框架。這種形態框架由城鎮平面格局中一些早期形成的,穩定延續、影響并制約后續發展的持久性的形態要素組成。后續在歷史街區保護實踐工作中,將保護更新修復控制在該形態框架之內,才能夠傳承形態基因,延續文化遺傳因子。

歷史街區城鎮平面格局的形態基因是無數歷史事件、文化、社會變遷、自然環境等影響的外化,是數百年中歷史街區內不變的空間感覺。包含物質空間形態與文化遺傳因子兩個層次,集合了物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雙重屬性。

在物質空間形態分析上,可以重視本質、不變的因素,對形態框架進行抽象得出度量形態基因的一種初始的圖形符號。形態基因還與特定的社會關系、生活習俗、經濟水平等“文化遺傳因子”密切相關,成為一種集體的人工制品,是傳統生活在城市空間中的投影。

2 武漢歷史街區城鎮平面格局的演化模式與歷史格局的識別

城市形態學中一般認為在歷史演進中城鎮平面格局有著極強的延續性[3],歷史街區中存在公共屬性的街道、街塊、地塊邊界系統,雖然部分老建筑單體被改建或更新、但是無論是建國后改建、新建的一部分單位大院,還是改革開放初期,少數原單位大院地塊范圍內的“塊狀”的房地產開發,都是采用的用地權屬范圍內的改造,更新一般都無法突破公共屬性的街道或街塊界限,雖然有時存在一個街塊內幾個小地塊合并為一個大地塊進行開發的現象,但有限的更新基本控制在城鎮平面格局形成的大“框架”之內。

根據演化的不同發展階段和歷史文化遺產遺存特征可將武漢歷史街區空間形式劃分為下列幾個演化模式,并從中識別出從古代遺存至今的歷史格局(表1)。

表1 武漢歷史街區城鎮平面格局的演化模式與歷史格局的識別與分析

2.1 街塊并置

部分老城區中快速進行了成片的現代建設,最終形成的傳統歷史街區呈局部集中存在的歷史地段,歷史地段中大部分歷史街巷系統和歷史性建筑肌理尚在,歷史地段外部為現代新街區,總體表現為現代新街區與歷史地段組合在一起的“并置型”。

“街塊并置型”為其中一種較為普遍的特殊形式。漢口租界屬于這種類型,無論是建國后改建、新建的一部分單位大院,還是改革開放初期,少數原單位大院地塊范圍內的“塊狀”的房地產開發,更新都沒有突破街塊界限(圖2)。除了少數點群式現代高層建筑,大部分環繞街塊外圍的圍合街坊式歷史性建筑肌理基本得到維持。識別得出漢口租界的歷史格局為矩形街塊。

圖2 漢口租界現代(上圖)與1918年(下圖)街道、街塊系統對比

2.2 街巷片段

“并置型”的傳統歷史街區如果繼續被更新,造成歷史的街巷網絡和建筑肌理繼續碎片化,喪失歷史街區的明顯街塊邊界,就會成為“片段型”的歷史街區。

“街巷片段型”亦為其中一種較為普遍的特殊形式,漢正街即屬于這種類型。漢正街的魚骨狀豎格柵式街巷肌理的線性模式與現代交通的兼容性不佳,經過數年的“大拆大建”式的舊城更新,主要巷道被擴寬為城市主干道后逐漸被現代化交通的方格網道路肌理吞噬,方格網現代道路圍合形成的街區內部中殘存少量片段的魚骨狀街巷,聚集著少量垂直漢水流向生長的聯排式里分民居建筑群。識別得出歷史格局為片段的街巷。

2.3 格局延續

“片段型”的歷史街區繼續被更新,歷史街巷兩旁的歷史地段持續碎片化,最終只留歷史空間格局和散點零星分布的歷史建筑,在歷史文化遺存保存完好程度角度成為被現代建筑“覆蓋”的格局式歷史街區。

漢陽老城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古代“中心”、現代的“合院形式”的漢陽區政府仍然大致位于原衙署這個權力中心位置?!爸休S線”也基本延續至今:顯正街和南門正街在現代化改造拓寬后依舊大致維持著歷史的走向?!斑吔纭背菈υ诓鸪蟠蟛糠指慕榈缆罚耗铣窍?、攔江路、漢陽大道等。綜上所述可識別出漢陽老城尚遺存歷史格局。

2.4 建筑簇群

有的“片段型”的歷史街區繼續被更新,完全失去代表城市歷史記憶的結構性的歷史街塊街巷體系,只遺存下散點零星分布的歷史建筑形成的歷史建筑簇群。

武昌曇華林的基督教會區是一個典型例子,教堂周邊環繞很多教會附屬建筑,且有明顯的等級關系。雖然隨著歷史變遷,周邊環繞的住宅建筑不斷更新,但是教會建筑群由于產權地籍、宗教組織的影響等原因一般能得到整體的保存,教會歷史建筑群及其周邊成為阿爾多·羅西認為的,長存的紀念物與變化的民居住宅之間的關系,最終遺存下殘片式的歷史建筑簇群和周邊環繞的現代建筑。識別得出歷史格局為大型紀念性建筑組成的建筑簇群。

3 武漢歷史街區城鎮平面格局的形態基因與文化遺傳因子

從案例歷史街區城鎮平面格局的演化分析中識別出延續至今的街區結構的規定性要素:歷史格局,下面進一步對該歷史格局進行解析,總結形態基因的抽象圖式,并分析背后本質的文化遺傳因子(表1)。

3.1 租界規劃型街塊式:漢口租界

包括漢口租界在內的我國租界普遍采用街坊式,又稱為街塊(block)式的街區肌理,是歐洲歷史性城市的主要形態之一,由沿街多層建筑圍合成內向的庭院,而在外部形成方格網狀街道[3]。

(1)形態基因:雙重結構街塊

漢口租界的街塊為了適應中國本土的情況而進行了改造增大尺度,較西方本土為大,邊長一般為150~400m,內部增加了類似中國傳統的巷道改善內部交通,建筑排列形制較自由,是中西合璧的“西式街塊+中式巷道”的構成模式(表2)。

表2 漢口租界與西方老城街塊尺度、形態對比分析

(2)文化遺傳因子:西方城市文化

漢口租界的街塊空間形態主要受當時的歐美國家城市建設思潮影響,并呈典型的殖民地城市風格,此種空間模式來自于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古羅馬。小尺度方格型路網主要緣于自由市場經濟的發達,能夠增加臨街商鋪的長度有利于交易;有著更好的日照、通風、采光;交通方便;更多的公共服務與市政設施;較多的廣場等公共空間以及參與政治生活的機會;這都是西方古典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的投影[4]。

3.2 濱水自生長型街巷式:漢正街

包括漢正街在內的封建社會時期產生的自生長型歷史街區,一般位于官方力量薄弱、商業發達地域,往往依托交通運輸線路興起,空間形態總體一般呈現出有機特征,并隨地形呈現出靈活多變的特征。

(1)形態基因:魚骨狀街巷

漢正街以四條主街為橫向軸線生長,從主街兩旁延展出來無數垂直漢水與漢水碼頭相接的“巷”,主干街道寬為7~8m,次要街道寬為4~6m,巷道寬為1~3m。街巷一般長為130~250m,街巷間距為15~20m,將建筑地塊的形狀劃分成長條形,這樣的地塊形狀很方便地建造背靠背兩排住宅或一排住宅,形成了細密的魚骨狀形態[5]。

(2)文化遺傳因子:碼頭商貿文化

漢正街特殊的魚骨狀街巷肌理的產生源于漢水碼頭與漢正街之間大量的人流、物流的交流的結果,肌理走向都垂直于水體,表達出巷道與水的密切關系,既便于水陸之間的交通,又便于排水和通風。

3.3 封建禮制格局式:漢陽顯正街

包括顯正街在內的格局式歷史街區,官方往往以皇宮或者衙署為”精神中心”,東西、南北大街為“禮儀軸線”,城墻為“秩序邊界”。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代表“官方權力”格局[6]。

(1)形態基因:封建禮制格局

漢陽老城公共屬性的街道與城墻走向基本延續至今,總體形成了衙署“中心”、“丁字形”大街“軸線”、城墻“邊界”為主的封建禮制格局。

(2)文化遺傳因子:封建禮制規定

我國封建禮制規定下的歷史街區主要為官方規劃建設,其所在老城古代主要為具有一定政治與軍事意義的都城、省、府、縣治城市。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統治,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用禮制來維系統治。

《周禮·考工記》中相關內容一直都是城建設的指導原則。該類城市的布局講求中軸對稱,皇城、衙署居中統領全局,等級秩序原則等都對此類歷史街區產生長久影響(圖3)。

3.4 教會建設簇群式:武昌曇華林

包括曇華林在內的我國公共建筑類的歷史建筑遺存往往形成向心型簇群,該模式是建筑簇群圍繞中心生長點向四周擴散、蔓延的過程。

(1)形態基因:向心型簇群式建筑群

曇華林的教堂建筑首先占據有利的“中心型”地形總控街區全局空間,教堂及其附屬建筑圍繞山丘或者開放空間呈主簇群狀,民居則環繞外圍繼續生長。其形態一般體現為順應地形的圍繞中心教堂或者廣場的向心型簇群式建筑群。

(2)文化遺傳因子:西方基督教會文化

坎尼夫指出紀念性建筑是城市設計的特定工具,不僅起到明顯的構圖限定作用,還創建了空間的獨特精神意義。

曇華林的教堂建筑為了吸引教徒,并表現其宗教的象征性及精神的主導性,通常布局在街道的轉角、街區的重要地段、山的高處等成為街區的制高點、標志點及景觀點,對整個歷史街區空間形態有著一定的向心影響力。

曇華林的教會通過提供免費醫療、教育等福利活動來潛移默化地建構公共關系,這樣進一步形成了環繞教堂布局的大量教會宿舍、醫院、學校等等附屬建筑。

結語

在城市形態學中普遍認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空間形態要素的穩定性從高到低排序為:街道—街坊—地塊—建筑—土地利用。街道、街坊、地塊、建筑肌理等是單體歷史建筑的規定性構成框架,通過對歷史街區城鎮平面格局演化模式的分析,在武漢歷史街區案例研究中,識別出多種遺存的形態框架。也證實了在社會變遷中該歷史街區中城鎮平面格局層面的街道、街坊延續性最強、建筑肌理延續性次強,都是構成街區歷史景觀的強勢框架基因,直接決定了街區總體的歷史景觀。

進一步總結出租界規劃型街塊式、濱水自生長型街巷式、封建禮制格局式、教會建設簇群式等形態基因與文化遺傳因子。

有整體觀的歷史街區保護建議重視包括街道、街坊、地塊、建筑肌理等在內的歷史空間形態構成框架的保護并準確識別不同的形態基因,挖掘其內在的文化遺傳因子,以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延續城市記憶。

資料來源:

表2:谷歌地圖;

圖3:根據《永樂大典》“周王城”圖改繪;

其余圖表均為作者繪制。

猜你喜歡
街巷肌理格局
王緯華
匯聚留學生力量 構建新發展格局
人間煙火,最愛隱秘的街巷美食
第1-3屆冬季青年奧運會競技格局分析
金湖縣為僑服務“小切口”打開“大格局”
《愛情神話》臺詞點到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來社區——地產空間設計專輯
“秦嶺之巔”真的高不可攀?——不,關鍵在于思維融入“大格局”
邊走邊唱
感受肌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