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新媒體中建筑實踐的特征與走向
——以《夢想改造家》為例

2022-10-25 03:42毛瀚章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建筑學媒介大眾

文/毛瀚章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碩士研究生

引言

在建筑學與大眾傳媒近十五年的相互影響中,大眾媒介由建筑學邊緣涉入,由建筑評論逐步介入建筑生產流程,為建筑實踐走向大眾提供路徑與平臺,建筑實踐也由專業媒介傳播逐步進入泛娛樂產業鏈中,主動參與傳播。兩者相互作用,催生建筑的傳播功能,建筑傳播價值的重要性逐漸高于建筑實體空間體驗,建筑中可被傳播的要素被強調。

建筑實踐傳播要素的篩選與傳媒方式和傳播邏輯息息相關,建筑類真人秀為大眾提供新型娛樂模式,也為建筑師與建筑實踐在公共領域的傳播提供了新路徑?!秹粝敫脑旒摇分械慕ㄖ嵺`以大眾傳播為主要目的,傳統建筑生成邏輯難以避免地向媒介傳播邏輯趨向,構成媒介語境下“實踐-傳播”的建筑學生產傳播路徑。那么,《夢想改造家》構建了怎樣的建筑傳播方式?又預示著何種建筑實踐的轉變與走向?

1 建筑實踐的傳播路徑與方式

《夢想改造家》自2014 年起共播出8 季,是一檔由大眾媒體主導,建筑師參與住宅與公共建筑改造的建筑類真人秀節目,是建筑學專業領域向大眾傳播信息的途徑之一。該節目作為建筑實踐與大眾傳媒共謀的產物,實踐與傳播主體相互疊合為大眾呈現出建筑實踐的樣貌。節目組由傳播者轉變為建筑實踐的開發與策劃方,成為溝通建筑師與政府或業主的代理,直接對建筑實踐結果負責;建筑師擁有傳播者與設計師的雙重身份,專業能力與人格魅力構建了綜合評判維度;建筑的使用者由在場的空間體驗者為主轉變為以視覺方式為主,即由“直接使用者”過渡到“非直接使用者”[1]。

三者的相互作用使得建筑實踐與傳播流程相互疊合,建筑實踐實現了“設計即發布”的模式。節目將建筑實踐視為真人秀節目的任務設定與邏輯線索,呈現出前期調研、設計流程、建筑施工以及回訪評價的展示框架。原本由概念到執行到再現的相對獨立的過程被打破,生產傳播的一體化機制為介入媒介場域的建筑實踐設定限制,使建筑實踐需要一定程度上滿足大眾的視覺期望與情緒認同。建筑價值取向由服務使用者的功能價值轉變為兼具滿足觀看者的符號價值,并借由影像文本構建建筑媒介形象構成大眾對建筑實踐的認知基礎。

2 建筑實踐的特征轉變

2.1 日常生活:從人與建筑開始

節目生產與建筑實踐過程的一致性使得兩者在內容層面上的同構成為建筑實踐傳播的支點,日常生活成為大眾媒體影像構建與空間再建構的重要元素。關注日常性的建筑實踐更容易成為傳播內容,建筑的人性化關懷尤為突出。建筑為人身體的延伸,對于人的關注為建筑學經典議題,人與建筑實踐關聯域可以分為使用層、感知層與認知層[2]。建筑真人秀中人與建筑實踐的關聯需要以影像形式被大眾可視與感知,因而,人與建筑相關聯的使用層級成為節目的主要表現維度。

對使用需求的滿足,最基本地體現在空間物理性能的改善。建筑嘗試利用朝向、尺度、界面等空間操作配合圍護結構的綜合能效實現環境調控,以獲得良好的熱或光環境?!案呔暥鹊募摇保ǖ谒募镜诰牌冢┘粗饕嫦驘崾孢m度改造,以建筑形體配合圍護結構的氣候性策略回應當地環境,高度包裹的一體化體量以及房屋南向的斜向三角形開口,回應了當地氣溫低、溫差大等環境問題?!氨焕ё〉募摇保ǖ谖寮镜谑冢┨幱谌媾c周邊建筑公用墻面的零采光環境,孟巖利用開敞樓梯間與外挑光斗將自然光引入,并將二至三層樓板開出30cm 見方的凹槽為天光預留通道,延展光線在室內的覆蓋范圍。

與空間物理性能調控同屬使用層面的是空間的功能復合,建筑師大多采用“可變”的方式將空間成本轉化為時間成本,實現單一限定空間的功能復合。節目中超1/3 的建筑實踐采用了可變空間,“人均6m2的家”(第三季第四期)中,本間貴史以600×600 ㎝為模數的盒子的六種變化形式滿足了七人43m2的居住需求?!芭执髬鸬募摇保ǖ诙镜谒钠冢┲?,青山周平采用可變化的桌椅床實現客廳與臥室功能轉變。功能復合不再局限于空間尺度,而是在家具尺度對彈性構件進行可變操作,實現空間的功能置換。

此外,特殊人群的差異化行為對空間提出了有別于大眾的使用需求,從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的老人到漸凍癥患者,建筑成為承載邊緣人群生活的價值空間?!肮陋毜募摇保ǖ谖寮镜诙冢⒆蚤]癥患者的治療環境置于住宅改造中,色彩相異的燈光與涂料以及不同氣味的香薰被植入不同空間中,使各空間產生區分度,輔助自閉癥患者識別空間功用?!昂ε挛磥淼募摇保ǖ谒募镜谒钠冢├锰旎ㄒ苿游灰破鬏o助漸凍癥患者行走,預見性地保障特殊人群生活需求?;谔厥庑袨槟J降目臻g關懷更多的是從患者個體出發,為特殊人群提供良好生活條件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借用社會普遍關注,實現了建筑設計對于人的凝望與觀照。

無論通過空間操作手法或是技術手段,建筑設計需回到人的問題上,人在建筑環境中的體驗和感受被具象化為實體空間層面的標簽。人是建筑類真人秀傳播邏輯下建筑實踐的出發點之一,從人出發的建筑成為節目尋求大眾認同的主要路徑,與人相關聯的建筑學要素被放大,建筑設計被理解成為行為活動的直接映射。

2.2 空間奇觀:視覺化建筑空間

在建筑學領域,奇觀建筑往往指關注前沿的建筑思潮,具有“標志性”特征,重塑社會主體的審美觀念的建筑實踐[3]。建筑借由大眾傳媒再現后,“看到”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大眾對建筑的評判多基于二元圖像或影像,追求新奇與快感,鏡頭不可避免地對建筑提出“差異化”,凸顯“造型感”等需求。傳播邏輯下,空間奇觀并非追求在建筑學領域有所突破,而是轉向在視覺上呈現出陌生化或沖擊力的特征,以獲取大眾注意力。

較高的空間復雜度是視覺奇觀呈現的形式之一,上海黃浦區恒豐大樓14m2蝸居改造(第一季第一期),“毫厘必爭的家”11m2改造(第六季第二期)等都是通過極小宅實現復雜空間機制?!昂晾灞貭幍募摇敝?,空間依據身體樣態被劃分為更小的單位,如坐臥區、站立區與洗漱區等,各空間環環相套,通過樓梯轉向平臺與空間錯位整合成為復雜機制。水平或豎直方向尺度限定使得家具與空間相結合以獲得更多的可操作性從而呈現出復雜的空間機制。設計功效在視覺上被放大,更容易呈現出“震撼”的視覺效果,極小居也成為節目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改造類型。

在尺度限制外,超越普遍日常生活方式的空間理念,同樣形成了陌生感與差異化的居住格局?!芭隳阋黄痖L大的家”(第四季第五期)將流動空間植入住宅改造中,三室兩廳變為一室一廳。私密性較高的空間如洗手間等,以橢圓柱的形式植入到大空間中,其余大部分使用空間具有功能上的模糊性與視線上的通透性,形成與主流住宅格局相異的空間??臻g實驗借助大眾媒體得以實現并傳播,空間形式呈現出超越日常生活的樣態,此類奇觀化是新設計理念的嘗試,也符合媒介傳播邏輯的需求。

公共建筑則更傾向于以曲線作為形成視覺沖擊的形式要素,具有張力的形體使建筑成為場地與傳播中的標志性建筑?!芭1成街驹刚咧摇保ǖ谝患镜谑冢▓D1),“明日夢想之城”民宿(第四季第十三期)等公共建筑均由非線性幾何弧面形態形成視覺張力,借用數字化設計手法,將異質與陌生的形態置入傳統或日常建筑文脈下,無論形態自身或是施工過程都成為令大眾贊嘆的視覺性奇觀,空間成為超越日常的標志性與奇觀化空間。

建筑在傳播邏輯的作用下轉向視覺與大眾趨向。復雜空間形式、新穎的空間布局與前沿的造型或審美,都打造了個性化與獨一無二的空間意蘊,賦予空間極大的差異性。但這類創新很容易脫離建筑學語境淪為單純的符號或概念表達,此時其不指向建筑本體的實質性設計,而是限于與日常生活不同帶來的新穎感。

2.3 文化議題:構建建筑地域特征

大眾傳媒需要訴諸大眾情緒,觸及社會議題,建筑就需要成為能調動公眾的公共性事件,公平正義、田園想象、文化架構等都成為公眾對建筑的期待?!秹粝敫脑旒摇分?,“特殊人群關懷”以及“地域文化要素”兩個面向構成與大眾的連接維度,其一在前文中已提及,其二,建筑實踐對在地文化的回應往往通過要素具體化,如建筑形態與色彩、材料與建造等的銜接與融合,通過隱喻強化建筑在地環境與文脈特征[4]。文化要素引起的身份認同與情感共鳴成為建筑的輿論基礎,建筑的文化價值借助鄉土技藝營造與地域文脈在實踐中展開。

節目中鄉土營造方式大致與建筑師鄉建的兩種技術路徑相符合。一類是借助專業性技術“再現”鄉村意向,構建鄉土建筑文化價值?!案G洞里的家”(第七季第八期)中,借助古城墻遺址保護技術復原夯土肌理,保護夯土風貌,鄉土意向由材料形式得以表征。另一類則利用當地材料通過淺加工技藝,修復或模仿當地建筑形式,以低技化作為文化激活手段。在板萬村改造中(第三季第十三期),建筑師糅合當地夯土材料與傳統手段,形成了極富地域特色的低技化建筑風格,活化當地傳統文化。鄉土意向作為媒介與大眾尋求共振的視角,不再限于材料與形式表征,技藝營造、鄉土生活與生產使用等過程性設計操作也逐步向大眾展開。

地域文化同樣作為激發大眾認同的基礎,需要成為建筑的顯性特征對大眾可見,這使節目中的建筑偏向于地域特征明顯的地理區域,例如西藏民居、陜北窯洞、蘇南民宅等特色住宅。建筑以現代設計手段與地域性詮釋相結合,借助本土材料與當地空間形式展現建筑文化意義。蘇州“廢墟上的家”(第四季第十期)沿用傳統的硬山屋頂形式,形成以院落為核心的圍合式建筑布局,使得建筑在空間與形體上尊重地域特色;拉薩高原藏式民居(第五季第五期)同樣沿用傳統建筑格局與藏式風格,澆灌立面時使用特殊紋理的碳化木作為模板,形成原生態建筑紋理,藏式吉祥符號也通過木構轉譯為室內裝飾性紋理。

地域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是建筑邏輯與媒介邏輯的共同訴求,但建筑邏輯與媒介邏輯并不總能互無沖突。某種意義上,媒介化建筑只在大眾認知范疇內挑選傳播符號,而并非由在地文脈演繹至建筑實踐中,單純的形式符號會使建筑的文化演繹由場所營造轉向以觀看為目的的“主題性”建筑。

結語

建筑真人秀《夢想改造家》中的建筑實踐可以被視為一場以人為偏向的,帶有娛樂性質的嘗試。節目通過媒介將建筑實踐轉換為影像文本,在構建大眾媒介中建筑形象的同時,為進入傳播場域的實體建筑實踐設定標準與走向,建筑的傳播價值逐步顯現,也預示著建筑實踐的種種轉變。

大眾新媒體的媒介傳播使得建筑實踐呈現出兩個層面的轉變。其一,媒介需要將建筑實踐傳播訴諸意義與價值,建筑需要借助弱勢群體或地域文化等轉化為建筑事件引起大眾輿論與共鳴。建筑在與社會價值構建連接的過程中,“為了什么而建”的重要性遠超于“建什么”,建筑更多的處于一種關系之中;其二,大眾傳媒將建筑實踐推向日常生活與奇觀景象的矛盾共同體,一定程度上與大眾對于大眾傳媒的期望吻合,日常性成為與大眾共鳴的基礎,新鮮、陌生的視覺形象與專業知識帶來新奇感。某種意義上,建筑真人秀預示著大眾媒體傳播的普遍局限,大眾新媒體使建筑轉變為手段而非目的,建筑知識得到橫向傳播,建筑本體很難得到理性探討。

不同形式的大眾新媒體層出不窮,在普遍性特征的基礎上有各自的傳播方式與策略。不同傳播方式中建筑學以何種面向可以被納入大眾傳播中探討?這又預示著建筑學的何種轉變?還需要建筑師與建筑實踐在與媒體的合作中逐步給出答案。

猜你喜歡
建筑學媒介大眾
高層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學的應用分析
建筑學中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分析
一汽-大眾ID.6CROZZ
上汽大眾ID.3
建筑學與建筑設計現狀淺析
見山樓的建筑學意味
大眾ID.4
上汽大眾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