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合山體的歷史村鎮人文空間營造初探
——以英都鎮為例

2022-10-25 03:43張建福建工程學院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研究生通訊作者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家廟宗祠山體

文/張建 福建工程學院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 講 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博士研究生(通訊作者)

李聰 福建工程學院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 講 師

引言

中國古代的人居規劃設計中蘊藏著豐富且極具智慧的觀念、理論原則和技術方法[1],其中重視人文空間營造是鮮明的特點之一,它有力地向人居環境中注入了中國古人的生命追求和文化理想。在歷史村鎮中,以祠堂、祠廟、牌坊、塔等為代表的人文空間在千百年的營造實踐中積淀形成了深厚的智慧,處理與山體的關系正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然而,受西方城市語境為主導的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沖擊,以及現代工程技術的影響,歷史村鎮人文空間在結合山體方面的營造智慧正處于“失語”狀態,使人文空間與山體的關系受到了嚴重破壞,加劇了文脈斷裂、特色衰微、遺產碎片化等問題。因此,充分挖掘、揭示結合山體的歷史村鎮人文空間營造智慧,對人文空間本土規劃設計理論的構建、現代人文空間的規劃設計皆具有重大意義,這亦與近年來黨和國家所強調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要求一脈相承。目前歷史村鎮人文空間營造研究集中于人文空間與其他人工空間的關系,如祠廟、祠堂與村鎮空間結構的關系[2-6],祠堂與村鎮肌理的關系[7-9],較少系統性研究人文空間與山體之間的關系。位于泉州市南安市的英都鎮歷史悠久,擁有保存較好且相對完整的人文空間要素與山體要素,是研究歷史村鎮人文空間結合山體的營造智慧的典型代表。在以英都鎮為對象的既往研究中,《田野家園》[10]一書側重于歷史文化的收集與整理,涉及空間形態的研究成果尚屬空白。為此,文章以英都鎮為例探究人文空間與山體之間蘊含的規劃設計理念與方法,有助于形成結合山體的歷史村鎮人文空間營造智慧的系統認識。研究以人居環境科學作為理論基礎,通過人文空間要素和山體要素的提取,從位置和景觀兩個方面總結、提煉人文空間結合山體的營造理念與方法,進而闡述其對當代規劃設計的啟示。

1 英都鎮概況與要素提取

1.1 英都鎮概況

英都鎮位于泉州市南安市的西部,距南安市區22千米,東、南與東田鎮毗鄰,西與翔云鎮接壤,北與侖蒼鎮、安溪縣城交界。英都鎮是一座典型的山間盆地型聚落。東側的苦德山、南側的勺靴山、西側的天馬山、北側的古寨山等群山聳立,群山內部散布著鳳宮山、寨仔山、大尖山等小型山體。發源于南安市翔云鎮云頂山的英溪自西向東流經英都鎮北面,在溪仔口處與西莊溪交匯后向東經英溪口匯入晉江的支流——西溪。英溪南部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英溪北部的地勢自西北向南傾斜。陳、王、董、洪等姓氏曾在英都鎮短暫聚居,唯獨洪氏開基祖——順齋公自宋末肇基且繁衍至今,洪姓現狀人口規模比例達到95%以上。

1.2 要素提取

人文空間與山體要素的提取分為挖掘與識別兩個階段。挖掘階段旨在盡可能地找出全部歷史空間要素。其一,人文空間要素從文保單位、歷史建筑等拓展到至少建筑大廳有據可查的建筑遺址,這是因為祠廟、祠堂雖經過整治、重建,但其大廳的位置及其中軸線并未改變。山體要素不局限于200 米以上的相對高度,這是因為古人更多關注山體這一特殊地形地貌對聚居空間營造的限制,對山體高度的認識不可能與現代相一致。除此之外,那些已被挖平、破壞的山體要素也要納入調查范圍。其二,調查方式主要是查閱洪氏族譜、南安古縣志、現代研究文獻、古代楹聯碑刻等資料,深度訪談熟悉歷史的鄉賢、60 歲以上的老人以及實地踏勘。識別階段旨在確定列入分析的歷史空間要素,并將其落位于現代地形圖。按照功能重要性、動態經久性的原則,本研究從被挖掘出的歷史空間要素中遴選出19 項人文空間要素和30 余項山體要素,在與當地逐一核實之后將其表達在現代地形圖中(圖1)。

2 結合山體的人文空間位置選擇

2.1 擇中

中國古人善于從大尺度山水環境入手,以此作為建筑、聚落位置選擇的參照與準則。洪氏家廟是英都鎮最重要的祠堂,其位于呈圍合狀山體的中心位置。在洪氏定居、繁衍過程中,前四代都是單傳,至五世才分東、西軒二派,至六世共支分十二房(東軒下傳八房,西軒下傳四房)。分別奉祀東、西軒二派始祖的東、西軒祠堂原本緊鄰,因明萬歷年間改設洪氏家廟的需要,西軒祠堂向南平移,東軒祠堂保持不變,才形成了延續至今的空間關系。洪氏家廟的基址位置與山體的關系極為密切,一方面,近鄰洪氏家廟的山體有大尖山、寨仔山、營頭山、恒塘山、后溝山、鳳冠山等,這些山體體量較小、自然圍合形成半徑約600 米的圓狀,其圓心位置恰是洪氏家廟的所在地;另一方面,以東、西軒祠堂中間位置為基準,作平行于祠堂軸線的東西向直線,該線向東指向紫山。再以祠堂中間位置為基準,作與東西向直線垂直相交的南北向直線,該直線向南指向大尖山,向北指向恒塘山與后溝山之間的最低處。綜合兩方面來看,洪氏家廟的基址位置位于天然圓狀分布山體的圓心與四方山體正交連線的交點的重合處(圖2),由此形成了與山體高度融合的位置關系。

2.2 背山

英都鎮祠廟多位于山坡,而祠堂多位于山麓。從山體的不同區段來看,山體大致可以分為山麓、山坡、山頂三種類型。從圖2 可以看出,位于山麓的人文空間以祠堂為主體,如洪氏家廟、東三房六世宗祠、東六房六世宗祠、西三房七世宗祠等位于鳳宮山東麓、東四房六世宗祠位于大尖山西麓、東五房六世宗祠位于霞尾山西麓。在祠堂所背之山中,鳳宮山因洪氏家廟而顯得格外重要。該山是盆地中海拔相對較高的山體,與天馬山有著有聯有斷的關系,其猶如風水學說中的“穴星山”。位于山麓的祠廟是極少數,僅昭惠廟位于軒邊山南麓。位于山坡的人文空間主要是祠廟,如古跡巖位于苦德山西坡、石泉院建于勺靴山東坡、英山巖位于古寨山南坡、云從古室位于天馬山北坡、獅子巖位于紫山西坡。雖然大多數祠廟、祠堂與山體明顯呈現出背山的位置關系,但是個別人文空間的位置與山體沒有直接關系,如水溝館、大寨宮、西二房八世宗祠等。

2.3 尋特

中國古人十分注重發現山體環境中的特異之處,以此布置重要人文空間要素。英都鎮的牌坊、塔均位于山體的特異之處——山格。從地形來看,山體的特異之處分為山巔、鞍部、山谷、山脊等類型,有道路通過的鞍部在英都鎮稱為山格,其共有4 處,又以碧林格和牛尾塔格最重要。碧林格地勢較低,因是官路所在地而成為古代英都的門戶。古人乘船不能直接到達英都,均要上岸后走陸路從碧林格進入英都。據當地鄉賢廖榕光先生回憶,在英都鎮的6座牌坊中,3座位于碧林格,而其他3 座也都位于碧林格附近。與位于水陸轉換處的碧林格不同,牛尾塔格是古代英都通往泉州府沿海地區的必經陸路通道,位于英都鎮東部的苦德山與瑤鼓山之間,其得名是因為位于其上的牛尾塔。牛尾塔也因山格位置的特殊而成為古代英都東部的地標??傊?,山格是英都鎮牌坊、塔的首選位置,由此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豁口”景觀。

2.4 相襯

祠堂是歷史村鎮聚落最重要的禮制建筑,其相互之間往往存在著等級性。這種等級性除了體現在建筑自身規模、體量、高度等,還體現在與該建筑密切相關的山水環境。英都鎮主要祠堂的等級關系與其所背之山的體量高度一致。洪氏家廟的背山是鳳宮山,海拔128.5 米。東四房六世宗祠、東五房六世宗祠、西二房七世宗祠的背山分別是大尖山、霞尾山、軒邊山,海拔分別是79.2 米、74 米、48.8 米。從祠堂與其背山之間的關系來看,房支等級關系與山體體量大小相符,祠堂等級越高,山體體量越龐大??傊?,英都鎮主要祠堂因所背之山的體量差異而強化、突出了等級關系。

3 結合山體的人文空間景觀構筑

3.1 迎對

中軸線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特點,其方向的確立是人居營造中的關鍵一環。英都鎮人文空間要素中軸線特點是直指形勝型山體。一是以直指山體為主。從被指向物的類型來看,除了東五房六世宗祠中軸線指向雞籠山與勺靴山形成的山闕之外,絕大多數人文空間要素都是指向山體。進一步從指向與山體的相互關系來看,除了云從古室中軸線偏指古寨山約5°之外,其他人文空間要素基本是直指山體。二是直指的山體有主次之分。指向紫山的有洪氏家廟①、東三房六世宗祠、西三房七世宗祠、東六房六世宗祠、東五房八世宗祠等祠堂。除了紫山之外,三垵山、南坪山、陳后山、鳳宮山、霞尾山、天馬山等山體也是被指向的山體,如東四房六世宗祠指向三垵山,昭惠廟、西二房七世宗祠、西二房八世宗祠指向南坪山。相比較而言,紫山是英都鎮被指向次數最多的山體,也是最重要的山體。三是山體極具象征性。紫山又名獅子山,其位于雄獅狀山脈的頭部而得名,又含有“紫氣東來”之意。鳳宮山與其周邊的小型山體一起形似鳳凰。天馬山山脊自西往東逐漸增高,主峰東側又突然傾斜,狀如天馬行空。

3.2 框景

英都鎮牛尾塔、洪氏家廟的視覺景觀與山體之間極為密切。以牛尾塔的中軸線為視線中線,分別向兩側作15°的視角,可以發現,30°視角的南視界②穿過寨仔山,直對鳳宮山,北視界穿過石寨山,而南北視界之間的范圍正好是英都古人聚居最為集中的區域。按照現代視覺心理學,30°水平視角是雙眼同時清晰看見事物的范圍。不難看出,牛尾塔是俯視英都鎮的最佳視點之一。以洪氏家廟的中軸線為視線中線,分別向兩側作60°的視角,可以發現,120°視角的南視界依次穿過寨仔山、宮邊山,指向牛山,北視界與霞尾山、后溝山的山麓切過,基本指向洪塘山,而南北視界之間的范圍基本覆蓋了整個盆地。按照現代視覺心理學,120°視角是雙眼同時看見景物的最大極限視野范圍。不難看出,洪氏家廟擁有極為開闊的視覺景觀,這與其在聚落中的地位是相吻合的(圖3)。

4 營造理念與當代啟示

4.1 營造理念

英都鎮人文空間的位置、景觀營造無不體現出對山體的尊重與融合。山體在聚落、人文空間產生之前便已存在,是人工空間規劃建設的限制因素。從英都鎮人文空間與山體的位置、景觀關系來看,尊重山體無不是人文空間營造的首要理念。在此理念支撐下,主動與山體尋求融合成為人文空間營造的核心準則。在人文空間位置選擇方面,英都鎮運用擇中、背山、尋特等方法從山體中精選出適合位置作為人文空間基址的所在地。為了體現出位置對于祠堂等級性的重要性,相襯這一營造方法被英都鎮靈活運用,進而賦予了山體的秩序性、人文性。在人文空間景觀構筑方面,迎對為人文空間與山體景觀之間建立了緊密的感知聯系,而框景為人文空間提供了良好的視覺景觀。綜合位置選擇與景觀構筑來看,英都鎮并非隨意選擇山體,而是選擇一些體量相對特殊、富含象征意義的山體。而且越是重要的人文空間,往往與此類山體聯系越緊密。洪氏家廟便是典型,其位置所在的鳳宮山、中軸線指向的紫山都是群山中的佼佼者??傊?,尊重并融合山體是英都鎮人文空間結合山體的營造理念,實現了英都古人追求有限空間與無限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理想。

4.2 當代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人文空間與山體之間形成的歷史關系在歷史村鎮發展過程中逐漸消解,由此加劇了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的問題?!耙磺姓鏆v史都是當代史”[11],尊重并融合山體的人文空間營造理念必將為人文空間的當代規劃建設提供資鑒。從保護來看,保護遺產型人文空間要素不僅僅在于遺產自身,更在于它們與山體之間的內在關聯。不僅如此,還要重視歷史上與山體有內在關聯的非遺產型人文空間要素,這一點在以往的歷史文化保護中極為缺失。從傳承來看,規劃師應當將尊重融合山體營造理念視為自覺意識。新增建設范圍內的山體應優先控制,新人文空間的布局應突破建設用地的范疇尋找與山體之間的契合點,加強與歷史脈絡之間的聯系,最終形成融貫古今的現代山水人文空間格局。

結語

隨著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逐步推進,中國村鎮空間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人文空間規劃建設便是重要內容之一。歷史村鎮人文空間在處理山體方面累積形成了深厚營造智慧,對構建中國特色村鎮人文空間規劃設計理論、解決當代村鎮人文空間的規劃設計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以泉州南安市英都鎮為例,從位置選擇和景觀構筑兩方面探討了人文空間與山體之間的營造智慧,認為尊重并融合山體的人文空間營造理念與方法非常值得在當代村鎮人文空間規劃建設中予以保護與傳承。因自然環境、生存方式、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歷史村鎮人文空間結合山體的營造智慧各具特色,挖掘與整理這些營造智慧并將之發揚光大,是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注釋:

①東軒五世宗祠與西軒五世宗祠呈對稱布置,取兩者的中間線為洪氏家廟的中軸線。

②南視界是南側視線邊界的簡稱,后文類推。

猜你喜歡
家廟宗祠山體
新加坡的廟宇宗祠會館建筑
鄭大夫家廟
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與不可預知的祭祀效果*——論《紅樓夢》的除夕宗祠祭祀與《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對山體滑坡的成因分析與治理
荒家廟
鮮為人知的滿族家廟興慶寺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遺產調查記
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
山體別墅設計分析
浙江上虞市『大舜廟·虞舜宗祠』楹聯征集結果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