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隴蜀古道沿線傳統聚落景觀風水塔研究
——以徽縣郇家村為例

2022-10-25 03:41趙一蘭州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嘉陵白塔家村

文/趙一 蘭州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助理工程師 碩 士

張萍 嘉興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副教授 博 士

陳華 嘉興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副教授 碩 士

引言

隴蜀古道由四條水陸相依的古道聯網構成,這四條古道分別是:嘉陵道、祁山道以及洮岷迭潘道和沓中陰平道,是一條起源于甘肅南部,向四川北部和陜西西南不斷綿延的交通路網。據考證,早在先秦時期,隴蜀古道的重要作用就已經逐步顯現,在之后的數百年里,隴蜀古道所在的甘、川、陜接壤地區,始終是政治爭端不斷的重點地區。受此影響,隴蜀古道影響力不斷擴大,與南北茶馬古道和東西絲路連接,共同構成了聯系中國西北和西南的主要道路。因其地貌為秦嶺山脈褶皺地區,因此交通情況復雜,較大程度上保留了我國傳統建筑的部分實物范本。但卻未形成獨特的區域文化特征,并且與周邊的歷史文化典型地區(川蜀、關中)相較其文化并沒有典型,則是形成了這種漸變的線型演進結果,這說明其地域文化發展與交通網絡生成的文化路線影響密切相關。

1 研究背景

1.1 隴蜀古道沿線聚落文化背景

隴蜀古道位于中國西北與西南的交匯區間,也是古蜀道交通網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便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的稱號[1]。其中,“嘉陵道”的使用最為我們所熟知,嘉陵道沿嘉陵江分布,自鳳縣駛出,經由徽縣、略陽等地至廣元入蜀。歷史上的隴蜀古道使用頻率頗高,這一路上商旅不停、戰火頻傳,不但推動了陜甘川之間交通網絡的形成,還促進了沿途眾多傳統聚落的發展,而沿線傳統聚落所在的徽成盆地,又坐落于秦巴山區嘉陵江水系最密集的地區,故選址多背山面水、依山而筑。而這一交通網自古便是多民族繁衍生息和溝通交流的重要走廊,藏、羌、彝、漢、回等多個少數民族文明,都在其中沉淀并產生著對不同文明文化、信仰、習俗的融合,這類聚落內部特征復雜又多元,展示出秦隴與巴蜀文化的融合特征。

1.2 隴蜀古道沿線聚落風水塔建造背景

隴蜀古道嘉陵道的線路與南傳佛教線路在川陜境內具有較多重合的線路(圖1),體現出二者在向北推進的過程中路線相似的特點。沿線的傳統聚落佛教信徒較多、佛文化接受度較高,沿線的隴南康縣、徽縣、漢中略陽、寶雞鳳縣等地聚落均有代表性的佛塔分布(表1)。

表1 嘉陵道沿線佛塔分布(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1.2.1 自然地形與聚落格局

受地理位置與文化路線影響,嘉陵道沿線聚落內的地方傳統信仰文化與中國古代風水學“藏風聚氣理論中營造選址點穴必須在龍盡氣鐘諸水匯聚之處”學說[2]有所不同,其地方傳統信仰文化自成一派。而嘉陵道沿線的傳統聚落由于受山勢地質影響,聚落空間格局方面與周邊地區不同,傳統民居建筑大多順應地勢,導致傳統聚落內部結構組織松散,缺乏嚴格規范的禮制要求,且布置隨意;院落的建設形制受古代“風水學”影響較小,使得嘉陵路沿線聚落景觀體現出明顯的地方人文特色,與周圍環境最大的特點不同:自然生態山水形成了一個聚落的天然邊界,不拘小節的院落選址與隨性大方的院落格局使自然環境景觀與聚落景觀相輔相成,在建設過程中采用對自然環境破壞最小的方式,既減少了土方量,也降低了建設難度。

1.2.2 民俗信仰與風水塔建造

由于佛法從印度傳到了中土,中國佛塔文化也隨之而來,所以我國佛塔是由印度教的“窣堵坡”文化和我國傳統建筑形式以及中國人文觀念、審美趣味等相互融匯的產物[3]。凡是帶有風水意義的佛塔,如鎮山、鎮水、點綴風景、彌補地形等,都稱為中國風水佛塔[4]。隴南境內現存的兩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塔,郇家村磚塔和康縣對對山咸豐塔均位于隴蜀古道沿線,且距離較近,其建造歷史都脫離原始佛教意義,均與當地民俗風水文化相關。與民居建筑不同的是,當地風水塔等風水建筑的選址和開工吉時則是需要經過風水師的推算才能破土動工,通常是由聚落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召集村民統一對當地或周邊地區的風水師進行篩選。郇家村白塔所在的白塔寺,至今仍有大量村民前來燒香拜佛,郇家村白塔也是隴南市境內唯一保存完整的宋代磚塔,具有南傳佛教沿線寺院佛塔形制特點,并在此基礎之上與隴蜀古道沿線地方建筑進行融合,形成獨特的仿木結構形式。

2 郇家村白塔歷史沿革及建造形制

2.1 郇家村歷史沿革

郇家村地處隴蜀省接壤區域的栗川谷底中,是往來陜甘川的必經之地,自古交通區位重要。郇家村人口眾多,與周邊聚落往來密切,其所處的白塔河兩岸土壤肥沃,滋生了大量的農耕活動,而這些人文活動便孕育了這一帶豐富的文物古跡群。據文獻記載,郇家村的建村史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當時的郇家村始祖為逃避戰亂,便率領宗族遷徙至這里落戶,并在這里慢慢壯大,明清以來,由于村內“郇”姓人口眾多,故稱郇家村。

2.2 郇家村白塔建造過程

郇家村白塔位于郇家村村口位置,與村尾的銀杏古樹遙相呼應。據考古學家證實,此塔為宋代密檐磚塔,據塔內的碑刻記載,宋淳化年間在廢址上敕建一塔,名白塔,后圍繞白塔修建白塔寺,而這一時期的塔的核心地位已被大殿所取代,而占據了大殿二旁以及后院[5]。也就是在宋淳化年間,白塔由于未知的原因被損毀,白塔寺遭火焚,而后不久,便有村內大戶號召眾人集資重建白塔。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 年)重修白塔寺,但并未修繕當時只余十二級的白塔,光緒五年(公元1879 年)地震后,塔余九級,并未進行修繕(圖2)。直到2008 年,在“5·12”大地震中,磚塔出現墻體破裂,甘肅省文物局撥款對該塔進行修復。2013 年,白塔被國務院納入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2.3 郇家村白塔建造形制

此次研究的白塔類型是“多層疊澀檐支撐平座、斗拱閣樓式磚造空心塔”。塔高(含塔基)在25 ~30 米之間,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主要采用唐宋時期使用最為廣泛的磚石材料建造,而塔的造型則延續了兩漢南北朝時期的木塔造型,形成郇家村磚塔獨特的仿木磚石結構。

塔基為石條砌出的等邊八邊形,塔座高出地面30 厘米,為兩層臺階。塔身原為八角十三級,光緒五年(公元1875 年)震后余九級,2008 年汶川地震后再次修繕,現存十一級,第一層高約為7 米,每邊寬2.7 米,無平座勾欄,底擴頂收,有仿木斗拱遺存,破損較為嚴重。塔身南北朝向的墻壁上各嵌有一石碑,刻有“修補塔序”(圖3-1),南面設有一券門,門高1.46 米,門道深2.3米,券頂為單磚形制,內設八邊形塔內室(圖3-2),室頂八邊形藻井(圖3-3)。由下至上出檐深度逐層遞減,密檐輪廓線條充實有力,二層以上的各層均設平座、勾欄、塔檐等,各層東南西北正四面各設一門二窗,門窗緊閉,窗雕簡潔清晰,菱形窗欞刻工精湛,其他四面均無門而設萎花窗,每層塔檐每面設雙抄花拱三朵(圖3-4),檐角設角梁一根,角梁上鋪兩層磚石,呈陡坡狀,檐掾櫳上又加設瓦櫳(圖3-5)。

塔頂疊收攢尖,塔剎雖已毀于天災,但其反疊砌成的攢尖頂還依稀可見。參考郇家村白塔同時期的第五批國保單位慶陽宋代磚塔——東華池磚塔并與之相比較發現(圖4),二者同為閣樓式仿木磚塔,塔身磚質仿木構件與木結構不差半分,塔身造型與各層樣式相似,同為首層最高且向上收緊的八角閣樓磚塔。東華池磚塔塔剎為葫蘆形剎柱,上置寶珠,是印度窣堵坡形態的演化,也是窣堵坡的微縮版[6]。參考東華池磚塔塔剎,推測郇家村磚塔塔剎應與之相似。白塔造型端莊秀麗,雕工玲瓏,結構嚴謹,整體輪廓豐滿有力,構造特征、門窗樣式均可與《營造法式》中相關內容呼應,為宋代密檐磚塔的經典之作[7]。

3 郇家村白塔景觀環境特征

3.1 郇家村白塔歷史景觀環境特征

郇家村白塔位于仇鳩水由北而南流過木皮嶺北麓所形成的開闊山間谷地上[1],在整個村子的東南側,聚落以白塔為起點由南向北依次鋪開,堡子山、張大山、硯臺山、尖嘴山、疙瘩山五座大山將整個聚落包在中間,山體均朝向一處,即磚塔所在地點,也正是聚落的風水形制的中心,被稱為“五虎嘯日”(圖5),是古代“風水學”思想影響下營建的獨特村莊景觀遺產。

由于我國早期的塔為佛教建筑,且佛教本身也有降妖除魔的責任,于是塔常被當做風水中的鎮物,可鎮一方水土,佑一方百姓[8]。風水塔的出現是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融合,郇家村白塔的建造體現了當地人對風水觀念落實的追求,但同時,其原始的宗教意味也隨之淡去,郇家村白塔所帶來的歷史環境逐漸由神圣宗教轉為日常民俗,世俗意味逐漸成為文化表達的主體。

3.2 郇家村白塔景觀環境演進趨勢

郇家村四面環山,白塔所在的位置更是在眾山環抱之間的河谷丘陵地帶上,聚落原本圍繞在白塔周圍,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村落擴張,原本圍塔而建的村莊逐漸向聚落北部緩坡擴張,以白塔為中心,由于原來的山脊輪廓線被隔斷,白塔的選址與環境特征也自然地被削弱。

在宋代迄今的上千年時間里,郇家村白塔的歷史景觀風貌被極大地改變,白塔周邊建筑風貌也在不斷演進,郇家村聚落形態也沿山體向兩端延伸,原本處于風水形制中心的郇家村風水塔逐漸融于聚落之中,風水塔主體地位下降,使原本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建筑景觀思想逐漸被減弱,導致聚落傳統空間格局發生不可逆的變化。而用以改善當地風水的作用和象征意義逐漸削弱,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逐漸出現斷裂,村民的傳統建筑需求不復存在,于是傳統建筑技術與形式進一步與歷史剝離。任由村莊發展逐步偏離傳統聚落原生的歷史生長軌跡,在人的思想需求與現實物質環境二者彼此影響、相互作用下,郇家村傳統聚落必然會走向傳統文化不復存在的未來。

結語

我國部分地方宋塔依然完好地保留了唐塔“平磚疊澀出檐,爾后反疊澀收檐”的基本風貌,以及部分宋塔仍較完整地傳承了唐塔方形的中空式塔體,并在塔面描繪直棱窗等建筑特征[9]。但完整的宋代密檐磚塔遺存并不多見,郇家村風水塔的建筑形式和建設技法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工程技藝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是古代景觀風景理論和佛教文化的直接體現。從目前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來看,文物保護對象已經不僅僅是針對文物本身,而是將保護范圍擴大到它的周邊環境,并延伸至環境中的各項組成元素,對郇家村風水塔的獨立的博物館式保護已經不足以滿足其本身所包含的歷史文物價值。于郇家村白塔而言,要形成以白塔為中心“五虎嘯日”的自然山體地形地貌與白塔共同組成具有傳統山地聚落特色的風水塔景觀。實現從保護郇家村風水塔到保護周邊生態自然環境,從郇家村聚落環境景觀保護到沿線聚落景觀保護的整體景觀環境保護機制,確保隴蜀古道嘉陵道沿線上“山環水繞,塔興人旺”的傳統聚落景觀得以保護,延續隴蜀古道沿線傳統聚落文化傳承的連貫性。

對郇家村風水塔的分析研究是保護、開發和利用這一寶貴資源的需要,這不僅是為了了解隴蜀古道沿線聚落文化中佛教文化的沉淀和地方風水觀,更是由點及面地恢復這一地區良好的景觀風貌特征,對提升周圍環境品質,傳承保護郇家村傳統文化內涵的精華部分,保護線性文化遺產文脈,使整個隴蜀古道沿線地區文化更完整獨特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嘉陵白塔家村
白塔上的白鴿(外二章)
城郊經濟“圍城”——申家村“棄工務農”現象解析
夢里東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嘉陵新型桑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進展
幸福像花一樣開放——蒲城縣閆家村的金銀花海
那片盛開的“金銀花”——從閆家村黨支部書記王春顏看“帶頭人”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山區“扶貧公交”
竹枝詞
余生,請多多指教
在3759米深海感念母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