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手術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比較

2022-11-19 07:34劉冬女婺源縣中醫院婦產科江西婺源333200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2年13期
關鍵詞:肌瘤出血量切口

劉冬女(婺源縣中醫院婦產科,江西 婺源 3332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形成,大部分患者無自覺癥狀,多通過體檢發現,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及白帶增多等癥狀[1-2]。該病以30~50歲婦女最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病因尚不明確,臨床認為可能與遺傳易感性、性激素水平及干細胞功能失調有關[3-4]。手術是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較之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少等優勢,深受患者及臨床醫師青睞[5]。研究證實,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效果理想,可縮短手術治療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6]。本文以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分組治療,重在分析開腹及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的治療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實施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60例,依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30~50(40.00±1.23)歲;肌瘤直徑1~8(4.50±0.41)cm;肌瘤個數:<3個18例,3個12例;肌瘤類型:漿膜下14例,肌壁間13例,闊韌帶3例;肌瘤部位:前壁15例、后壁13例、宮底2例。觀察組年齡30~50(40.00±1.31)歲;肌瘤直徑1~8(4.50±0.52)cm;肌瘤個數:<3個17例,3個13例;肌瘤類型:漿膜下13例、肌壁間14例、闊韌帶3例;肌瘤部位:前壁16例、后壁12例、宮底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準號:Y(2018)15號]。納入標準:(1)經超聲檢查,結合臨床癥狀確診;(2)愿意接受手術治療,無手術禁忌;(3)年齡30~50歲;(4)研究前已告知患者本研究目的、方法等,患者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合并子宮內膜惡性病變者;(2)有盆腔手術史、慢性盆腔炎史者;(3)凝血功能障礙者;(4)合并精神障礙者;(5)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6)臨床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對照組行經腹子宮肌瘤剝除術。術前告知患者當前病情、手術治療的優勢、目的及方法等,告知患者應配合要點。協助患者取仰臥位,行全麻處理,在患者下腹部作一縱向切口,長度以8 cm為宜,在子宮充分顯露后,找尋肌瘤位置,將肌肉組織撥開,對子宮肌瘤位置及數目進行觀察,后在肌瘤部位作以切口,將肌瘤緩慢取出,后對瘤體及附近受累組織進行常規剝除,確認切除完全后進行常規處理。將切口縫合留置引流管,做好并發癥預防處理。觀察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術前指導患者連續進行2天陰道灌洗,術前做好腸道準備。協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臍上3 cm處做1 cm小切口,將10 mm氣 腹針 置入,建 立14~16 mmHg二氧 化碳(CO2)氣腹,用于放置腹腔鏡,在右下腹、左下腹分別做兩個小切口,置入Trocar,用于醫療器械的放置,經腹腔鏡探明腹腔后,充分顯露視野,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處理肌瘤:漿膜下肌瘤需行雙極電凝剝除瘤體;肌壁間肌瘤需先注射縮宮素10IU至其基底部,再切開其表面組織,在瘤體充分暴露后將其剝出。對創面進行電凝止血,采用生理鹽水進行常規沖洗,排出氣腹CO2,退出腹腔鏡及手術器械,將手術切口逐層縫合,術后需常規留置引流管。術后24 h患者可進食半流質飲食,排便后進食普食,叮囑患者需進食清淡、易于消化食物,做好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監測,嚴格注意傷口有無滲血及陰道出血的情況,依據其具體情況給予抗生素等治療,進行補液干預,術后24 h協助患者進行翻身,活動下肢,改善血液循環,以免發生血栓,促進腸蠕動。

1.3 臨床觀察指標(1)手術指標比較[7]。包含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2)疼痛評分比較。采用NRS疼痛評分對患者術后1天、2天、3天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該量表總分10分,0分表示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3)實驗室指標。手術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p-ERK)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4)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包含切口感染、腸梗阻、盆腔粘連。(5)復發率比較[8]。隨訪半年,對兩組術后子宮肌瘤復發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標比較較之對照組,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均較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標比較(±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P n 30 30術中出血量(ml)160.23±20.73 96.27±11.15 14.883 0.00手術時間(min)92.63±7.54 78.20±6.11 8.144 0.00住院時間(d)8.20±1.50 3.11±0.87 16.078 0.00肛門排氣時間(h)34.45±3.57 22.10±1.33 17.756 0.00術后下床活動時間(h)38.96±4.20 11.17±2.02 32.660 0.00

2.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觀察組術后1天、2天、3天疼痛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s,分)分

表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s,分)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P n 30 30術后1天5.21±1.03 3.39±0.72 7.932 0.00術后2天4.10±0.61 2.26±0.30 14.826 0.00術后3天2.80±0.51 1.10±0.13 17.692 0.00

2.3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 手術前,兩組MAPK、p-ERK、VEGF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兩組各指標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P n 30 30 MAPK(μg/ml)術前6.82±1.20 6.85±1.23 0.096 0.462術后4.40±0.80*4.12±0.67*1.470 0.147 p-ERK(μg/ml)術前2.28±0.40 2.30±0.43 0.255 0.400術后1.10±0.30*0.95±0.21*1.969 0.054 VEGF(ng/ml)術前33.62±5.27 33.67±5.32 0.037 0.485術后9.16±2.68*8.10±2.40*1.614 0.112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5 兩組復發率比較對照組復發3例(10.00%),觀察組未見復發患者(P>0.05)。

3 討論

子宮肌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在育齡婦女中,該病的發病率為20%~40%。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因其在青春期較為少見,生育年齡發病率較高,且絕大部分在絕經后能發生萎縮或自行消退,因此考慮其與女性的性激素有關[9-10]。子宮肌瘤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宮頸、宮腔及輸卵管的形態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對精子的輸送及胚胎的著床造成影響,最終引起不孕或流產,如何高效治療該疾病成為臨床探討重點。

3.1 傳統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效果分析手術被認為是治療有懷孕意愿患者的較為可行的方式之一,常見的主要為傳統的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與微創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上述兩種手術方式均可有效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保持盆底解剖結構維持相對完整狀態,對患者的下丘腦-垂體-子宮軸影響較小,利于術后康復[11]。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在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將肌瘤清除,操作較為方便,難度較低,但其操作過程對腹壁切口較大,同時具有創傷大及術中出血量多等弊端,極易對患者的盆腹腔環境造成較大的干擾,從而增加了術后感染風險,不利于術后胃腸道功能的迅速恢復[12]。

3.2 研究結果分析本研究是以設組方式對上述兩種手術方式展開對比,經研究得出:較之對照組,觀察組手術用時、術后恢復時間均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P<0.05)。組間患者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比較:觀察組疼痛評分較低(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較少,但組間差異不大(P>0.05)。相比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的腹腔內臟器擾亂較小,能避免對腹腔臟器的刺激及污染,在手術結束前進行徹底的沖洗,能保持腹腔清潔;術中止血較為徹底,出血量少;術后患者腸功能恢復較快,能有效減少術后腸粘連的發生,從而縮短術后進食時間;該術式創傷較小,患者承受的痛苦少,恢復較快,術后可早期下床活動;腹壁切口較小,術后愈合效果較好,較為美觀,可有效減少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同時可避免損傷患者腹壁肌肉、血管及神經[13]。手術前兩組MAPK、p-ERK、VEGF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各指標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兩種手術方式均可有效抑制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的合成與分泌,對異常增殖細胞在器官內的種植、生長及粘連有阻止作用。

3.3 手術治療體會筆者通過多年臨床經驗所得:對于子宮肌瘤患者而言,在實施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時,手術醫師需嚴格掌握患者手術指征,知曉禁忌證,術前需依據患者病情所需,對其病情進行綜合評估,為其講解腹腔鏡治療優勢,做好術前有效溝通。協助患者做好全身及局部檢查,做好術前評估,準確判斷子宮肌瘤的大小、數量等,制定最佳手術方案,保障治療效果。手術醫師具備豐富的操作經驗及解剖知識,減少不必要的損傷,提高手術安全性。筆者認為保障腹腔鏡下子宮剔除術成功的關鍵在于:術中需妥善處理殘腔,確保止血完全;在充分了解子宮肌瘤大小、數量及分布后再進行手術操作;操作時需動作輕柔,以免扭傷無關組織;為避免術中出血對手術視野造成影響,術中需小心處理肌瘤包膜及基底部。

綜上所述:在子宮肌瘤治療中,開腹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均具有理想的治療效果,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等優點,同時可縮短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利于術后早期康復。該手術方式憑借其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減少并發癥及復發率,建議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肌瘤出血量切口
金湖縣為僑服務“小切口”打開“大格局”
稱重法和升級容積法并用對產后出血量的估算調查
腹腔鏡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綜合護理對無痛分娩產婦出血量及新生兒評分的影響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車大難題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風向
治療子宮肌瘤視大小及位置而定
應用氨甲環酸對髖關節置換術出血量的影響
什么樣的子宮肌瘤需手術
全膝關節置換術中應用氨甲環酸灌注關節腔以減少術后出血的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