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出版與學科建設互融共促機理及實現路徑

2022-11-21 12:56任芳芳
中國出版 2022年19期
關鍵詞:母體雙一流一流

□文│任芳芳

2017年9月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公布,拉開了高?!半p一流”建設的序幕,標志著教育強國、文化強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進入了新的階段。與此同時,大學出版社也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一段時間以來,大學出版社的發展面臨雙重挑戰:在出版市場中受到大型出版發行集團的強力沖擊,在母體高校內部存在被“邊緣化”的風險。在梳理首輪“雙一流”建設及其評價情況的基礎上,如何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抓住發展契機,全面融入母體高?!半p一流”建設的各項工作,是大學出版社需要深入思考并付諸實踐的迫切問題。

一、大學出版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大學出版兼具文化與市場雙重屬性,一方面要堅守大學文化出版、學術出版陣地,另一方面也面對市場化帶來的經濟壓力。近些年,大學出版社在轉企改制進程中,面臨的發展環境復雜,傳統發展路徑面臨沖擊。不過新的發展環境帶來的變化不僅是挑戰,也可以轉化為機遇與優勢。

一般而言,出版行業可分為大眾出版、教育出版和專業出版三大領域,[1]從2007年開始,在教育部和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統一部署下,大學出版社進行轉企改制,學術出版與商業出版并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2]一時間大學出版社生存壓力不斷增加。尤其是大學出版社在身份轉變的同時并未完全配套相應的管理體制機制,使得大學出版社在激烈的商業化市場競爭中劣勢明顯,尤其是各大傳媒集團、地方出版發行集團在不斷整合力量的過程中,大學出版社并未參與其中,[3]同時,部分大學出版社迫于經濟壓力,面臨學術出版特色弱化的挑戰。為此,2015年教育部與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見》,強調高校出版社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當前,我國大學出版社面臨的發展形勢雖然相對嚴峻,但是近些年在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的引導下,大學出版的發展路徑與方向愈加清晰和明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工作,對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作出重要指示,這為大學出版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作為我國出版行業中特色明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出版在其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母體高?!半p一流”建設對大學出版的目標導向需求明確。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對“雙一流”建設進行總體謀劃。目前,我國108家大學出版社中的90家(占總數的83.3%)分布于“雙一流”建設高校,其中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均設有出版社,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有48所設有出版社。[4]在國家戰略對大學發展的愿景與中宣部、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對大學出版的角色定位基礎上,高?!半p一流”建設的統籌部署與深入推進又進一步明確了大學出版在服務高校發展、對接相應建設目標方面的路徑和具體任務。面向建設“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目標,大學出版社與母體高校具有相向而行、協同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大學出版與學科建設互融共促機理分析

從歷史發展脈絡看,大學出版社與母體高校的學科建設存在較強的共生關系,二者之間具備良好的業務融合基礎與相互依托優勢。尤其是在當前我國高?!半p一流”建設背景下,母體高校需要大學出版社全程參與其“雙一流”建設,提升建設成果的影響力與育人成效;同時,母體高校的“雙一流”建設也為大學出版社突破發展瓶頸提供平臺,形成新時期下大學出版社的特色發展路徑。

1.互融共促夯實發展基礎

面對行業的強力競爭,回歸立社初心、思考差異化發展模式是大學出版社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與母體高校協同發展,既是機遇,也是現實。首先,大學出版社與母體高校肩負著建設“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共同使命。大學出版社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母體高校更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主體,尤其是《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中,更是將大學出版社與母體高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次,大學出版社的立社初心就是要服務于教書育人和學科建設?!陡叩葘W校出版社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出版社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結合教育改革和發展實際,出版高等學校教學所需的教材、教學參考書、教學工具書以及其他教學用書,推動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和學科建設,在隨后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見》中,又將同為母體高校重要功能之一的“社會文化服務”功能賦予了大學出版社。最后,母體高校的“雙一流”建設內容與大學出版社的業務范圍高度一致。首輪“雙一流”建設及其評價已經基本結束,根據《“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規定,評價指標涵蓋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與國際合作交流等6個方面,評價指標涉及的內容均可以對接大學出版社的業務領域。由此可見,大學出版社與母體高校之間不僅存在“學術共同體”關系,[5]還具有“目標趨同、業務互補”的重要關聯,共同形成了二者互融共促的重要基礎。

2.高?!半p一流”建設需要大學出版社的全程參與

我國高校首輪“雙一流”建設中,各建設高校先后組織開展了自評和專家評議,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了《“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不僅對首輪建設成果評價提供了直接依據,而且對下一輪的“雙一流”建設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人才培養方面。高等學校的首要任務是教書育人,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除需要大學出版社配套質量高、適用性強的教材體系之外,對體現學科前沿、兼具趣味性與啟發性、體現行業特色、文化底蘊性強的主題出版物同樣具有較高的需求。

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推動形成教育學術出版與教師隊伍建設良性互動的積極局面,在服務于教材與學術出版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大學出版社與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接口,例如進一步擴展大學出版社的教學和研究數字資源服務功能。

科學研究方面。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出版功能是母體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重要平臺,尤其是對于人文社科研究領域而言,更是如此。同時,依托于大學出版社,組織申報國家級出版基金和出版項目,也是提升學術影響力、增加學科貢獻度的重要方式。

社會服務方面。社會服務是一流大學建設的必經之路,[6]而大學出版社則有能力、有義務在母體高校與社會群體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通過系列出版活動的組織和策劃,將母體高校的文化資源與學術成果推向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氛圍。

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大學出版社是我國“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力量,可為進一步傳承與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形式多樣的載體和平臺,組織策劃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進行出版傳播,提升大學出版社對“雙一流”建設的貢獻度。

國際合作交流方面。大學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版權貿易業務,結合母體高校的學科特色和重點發展方向,積極組織策劃國際學術出版物及相關活動,以此為發力點,輻射母體高校的學術影響力、國際化人才培養、對外國際合作交流等領域。

3.大學出版社的發展需要母體高?!半p一流”平臺的強力支撐

在差異化發展模式下,大學出版社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母體高校提供的發展平臺??v觀諸如牛津、劍橋、哈佛等知名大學的出版社的發展歷程與發展模式,可以發現大學出版社的發展關鍵在于母體高校的重視與支持。[7]母體高校對大學出版社的重視與支持是大學出版社在教書育人、學科建設、社會服務等建設指標方面反哺母體高校的基礎和重要保證。

母體高校對大學出版社的重視與支持應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優化對大學出版社的管理考核模式,弱化利潤要求等硬性經濟類考核指標,減輕大學出版社的經營壓力,強化“雙一流”貢獻度考核指標;第二,圍繞“雙一流”建設的核心指標與內容,探索“學術出版專項基金”的籌措與運行模式,協助大學出版社組織策劃學術影響力高的出版物,為國家級出版項目的申請奠定基礎;第三,為大學出版社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學術資源,鼓勵校內優秀師資力量、科研平臺與出版社建立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為學術出版積極積累、培育學術資源,為開發形式多樣的出版物奠定數據基礎;第四,母體高校在制定“‘雙一流’建設實施方案”的過程中,吸納大學出版社主要負責人及業務骨干參與其中,與校內各職能部門一起分解與對接“雙一流”建設任務,提前謀劃,深度參與,在推動母體高?!半p一流”建設的進程中,助推大學出版社實現發展壯大。

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出版發展路徑分析

在我國高?!半p一流”建設模式下,“雙一流”建設內容及其考核指標與大學出版社的發展定位、業務范圍等具有較高的吻合度。大學出版社應充分重視該發展機遇,錨定發展方向,明確工作重心,深度融入母體高校的“雙一流”建設進程中,以改善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地位、化解在高校內部被邊緣化的風險,助推大學出版社邁入新的發展平臺。

1.明確定位,推動轉型發展

大學出版社兼具教育和出版功能,重點強調其社會效益,兼顧經濟效益。在明確發展定位的基礎上,大學出版社應重點推進以下幾個轉型。第一,推進母體高校對大學出版社管理模式的轉型:結合“雙一流”高校二級管理模式改革推進工作,針對大學出版社的發展定位,建立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強化社會效益考核;第二,探索大學出版社內部治理模式的轉型:參考借鑒大型出版發行集團的業務運行模式,在自身發展定位的基礎上,優化內部治理模式,優化內部人員的績效考核與評價方式,重點提高出版業務的運營效率;第三,持續推動大學出版社組織策劃模式的轉型:充分重視新媒體技術、網絡信息技術在出版領域的應用潛力和可行路徑,系統學習《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和《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探索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創新傳統出版物的出版形式,構建獨具特色的數字平臺,打造優質數字出版物等,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應進一步重視在線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2.全面融入育人體系,探索多元化參與路徑

“雙一流”建設之初,教育部要求高?!半p一流”建設要做到以教書育人為核心的“四個回歸”,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思考大學出版社如何在“四個回歸”的要求下,全面融入母體高校育人體系建設、探索多元化育人參與路徑,是大學出版融入“雙一流”建設的現實需求。首先,大學出版社可與母體高校就特色教材體系建設進行深入交流,全面落實2020年首屆全國教材工作會議上對高校教材體系建設提出的要求,面向“十四五”參與研究制定母體高校的教材建設發展規劃,在嚴把意識形態關的基礎上,打造品牌教材、特色教材;其次,大學出版社應主動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依托出版社的業務平臺與優勢,深度挖掘校園文化建設潛力,以豐富多彩的出版物載體形式,凝聚并展現特色校園文化,進一步促進母體高?!拔幕恕钡穆涞芈鋵?;最后,大學出版社還可以通過參與母體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依托大學生訓練計劃,協同母體高校內大學生創新創業管理部門,吸引并鼓勵優秀大學生參與到出版物的選題策劃、版式設計、宣傳推廣和市場營銷等環節,指導、培育優秀大學生“雙創”項目。

3.全面對接重點建設學科,打造學術出版品牌

縱觀世界知名大學出版社的發展歷程,出版社的發展壯大與母體高校的學科建設具有相互支撐的特點。根據《“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母體高校的學科建設需要大學出版社的全方位參與,大學出版社的高質量發展,也需要學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二者存在眾多共贏點,具備相向而行的基礎。首先,建議母體高校在制定學科建設發展規劃的過程中,將大學出版社納入編寫部門,將出版社在學科建設中的切入點、發力點落地落實,同時,將相應的工作任務列入出版社的工作計劃中。其次,建議出版社與母體高校的科研處、規劃處以及校友管理部門等建立溝通聯絡機制,成立校內出版基金,制定目標導向型的出版基金管理辦法,吸引、鼓勵校內重點建設學科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參與到基金項目培育工作中,爭取國家級出版基金、項目的支持。最后,依托母體高校的優勢和重點建設學科,以策劃主題出版物的形式,整合校內的優質學術力量,引入選題策劃的同行評議、業內專家評議機制,組織、策劃獨具特色的“精品學術出版物工程”,推進大學出版社的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模式。

四、結語

我國高校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已經啟動,在《“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的指導下,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思路愈加清晰,同時也為大學出版社深度融入、全程參與母體高?!半p一流”建設明確了發展思路。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大學出版社未來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涉外交流等領域全面對接母體高?!半p一流”建設需求,以對接需求打造發展平臺,凝練學術出版、文化出版發展特色,以此帶動形成市場競爭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學出版發展之路。

猜你喜歡
母體雙一流一流
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一流學科建設成效
大理大學入選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
蒲公英
“雙一流”建設如何推進
故鄉
高?!半p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雙一流”需 從去行政化做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