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期刊學者型編輯職業能力培養淺析

2022-11-22 08:32張愛民
學報編輯論叢 2022年1期
關鍵詞:醫學期刊科技期刊職業倦怠

張愛民

(1.中國康復科學所康復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68;2.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 100068)

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19年8月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要做精做強中文科技期刊,包括醫學領域期刊[1]。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2],要通過提升編輯策劃與把關能力,提升期刊的編輯出版服務能力,提升期刊的學術引領能力來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國家學術水平的知名期刊。

辦好醫學科技期刊,關鍵是提升期刊的編輯職業能力。編輯的策劃與把關能力、編輯出版服務能力對于期刊的學術引領力至關重要,只有編輯的職業能力提升了,期刊才能聚焦學術前沿,發現創新,甚至引領創新[3-4]。推出世界一流的學術成果,對于擴大中國學術成果的影響力和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必須經過編輯的二次把關才能通過學術傳播平臺和媒介進行傳播。如果期刊編輯缺乏學術水平和鑒別能力,則難以挑選、鑒別和加工優秀學術成果。

倡導工匠精神,做學者型編輯,是醫學科技期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要途徑[5-6]。成為一名合格的學者型編輯需要具備政治把關能力、學習能力、選題策劃能力、編輯加工能力、寫作和營銷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等。醫學科技期刊的編輯在具備傳統的編輯素養外,還應學習醫學理論知識,形成學科知識框架,參與科研和學術活動,撰寫并發表學術論文,全面提升職業素養,努力達到學者型編輯的標準[6-7]。

1 影響醫學期刊學者型編輯成長的主要因素

1.1 職業認同感不高

職業認同是編輯職業能力成長的源動力。編輯的職業認同感是指在職業環境中對自身角色的定位,以及對編輯職業的認可程度,既包括自我認同,也包括社會認同。

楊光等[8]采用職業認同量表和職業倦怠量表調查72名科技期刊編輯,結果發現,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專業背景、健康狀況和職業倦怠,建議提供工作技能培訓等,以增加職業認同感。曾敏莉等[9]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認同狀況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科技期刊編輯對職業期望較高,但職業認同總體水平不高,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

總之,我國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認同感普遍不高[8-9],可能影響編輯自我潛能的發揮和職業能力的成長。

1.2 職業倦怠廣泛存在

對于不處于學術研究主要地位的編輯而言,樹立職業自信、保持職業進取心是職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姜敏等[10]調查46種醫學期刊的126名編輯,結果顯示,醫學期刊編輯人員存在職業倦怠,主要表現為個人成就感低下,其一般自我效能感評分低于全國常模,并與職業倦怠評分呈明顯負相關。也有調查顯示,只有13%編輯無職業倦怠[8,11],提示職業倦怠在編輯群體中廣泛存在[8,11];入職時間短的醫學期刊青年編輯職業倦怠明顯高于其他醫學期刊編輯[12],可能與編輯職業地位不高、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和工作壓力大有關。采取有效干預措施緩解編輯的職業倦怠,是提高編輯工作積極性、發展職業能力的必要措施。

1.3 專業知識存在局限性

醫學科技期刊編輯的工作性質,要求編輯既是專家,又是雜家,既要專精于專業領域的醫學知識,又要熟悉編輯業務相關知識,還要了解相關交叉學科的知識。編輯知識的廣度是實現期刊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但是隨著期刊分類的不斷細化,對其專業性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編輯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精度[13]。

目前我國醫學期刊編輯大多來源于醫學院校畢業生、臨床醫務工作者、醫學院校教師或者其他專業畢業生,學歷和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在醫學專業知識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識儲備不足問題。

1.4 編輯專業知識不足

從信息采集、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編輯加工、校對到發行,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編輯規范指導下的創造性勞動。醫學期刊編輯需要掌握出版法律法規、各種編輯規范標準,以避免在工作過程中出現政治性、知識性和規范性錯誤。編輯也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不斷實踐、練習,才能將編輯標準和規范熟練掌握。

2 醫學期刊學者型編輯職業能力提升策略

2.1 從提升職業價值入手,增強職業認同

曾敏莉等[9]的調查顯示,在職業認同的6個維度中,職業價值觀的得分最低。職業價值觀可以引領編輯的專業發展目標[14]。

《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對編輯的策劃與把關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學術期刊的編輯要聚焦學科前沿領域,善于發現創新成果,成為前沿學術信息的搜尋者、傳播者。這一規定為編輯的職業價值做了明確的定位,編輯要具有明確的使命與責任[13]。

編輯只有對編輯崗位和科技期刊有深刻的理解,在價值觀上認同,才能主動投入到編輯工作中去。①對編輯崗位的認同。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萍计诳庉嫻ぷ魇且环N創造性勞動,而不是簡單的重復性勞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體現在出版的各個環節,而且體現在對論文的學術性、科學性和創新性等方面的把關。醫學期刊學者型編輯,不僅要完成編輯的使命,還要有醫者仁心的情懷。如論文的研究內容是否最具有治療前景?這需要具備對專業知識的判斷能力;為患者治療的利益是否恰當和合理?這需要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編輯需要掌握黨和國家科學工作的方針和政策,根據各種規范加工稿件,是作者背后的英雄,這就需要編輯有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盛贊編輯的工作,就是對編輯工作的最大肯定。②對科技期刊的認同??萍计诳粌H具有一般期刊的特性,而且還是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最重要載體。學術性是其核心內涵,所以學者型編輯可以為科技期刊添磚加瓦。③編輯主動投入工作,可以增加科技期刊的價值。比如醫學期刊,只是文字規范還遠遠不夠。研究設計是否合理?納入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是否齊同?結論是否可靠?研究的創新點在什么地方?局限性是什么?所有這些都需要醫學期刊學者型編輯的創造性勞動。因此,學者型編輯是科技期刊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員。

科技期刊編輯只有用心踐行編輯職業要求,才能不斷提升職業價值。比如用恒心落實辦刊宗旨,用熱心服務作者和讀者,用細心維護刊物聲譽,用狠心凈化學術環境,用真心對待編輯崗位,用決心提升核心能力[15]。實際工作中,還可以利用較高的職業期望,增強職業情感、職業技能等來增加職業認同[9]。職業價值的提升,還有利于克服職業倦怠等[9]。

2.2 開展心理調適,加強制度保障,克服職業倦怠

按期出版、論文來源和專業的多樣性以及出版周期等因素,決定了編輯工作是一個重復、繁雜、具有“雜家”性質的腦力工作。這樣的工作環境和壓力往往給編輯帶來職業倦怠。

編輯部外部就業環境,編輯部內部激勵機制[16]以及人際關系,構成了編輯的工作環境,影響著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狀態,對編輯的職業表現具有較大影響。以下措施有利于克服職業倦怠。

(1) 心理調適。期刊編輯通過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做好心理建設,適時調節情緒,營造寬松的工作氛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有效克服職業倦怠問題[10,17-18]。

(2) 建立激勵機制,激發內在動機。合理的薪酬、通暢的晉升制度、完備的績效考核體系、適當的職業培訓機會等有利于編輯積極主動投入工作[16,18],也是克服職業倦怠的重要保障。

(3) 職業規劃。入職階段,出版單位全面進行編輯理論和業務技能培訓,老編輯傳幫帶新編輯,盡快讓他們熟悉工作內容,進入工作狀態;獨立承擔工作階段,一邊學習老編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一邊了解專業知識內容,熟悉國內外同行期刊的做法和流程,提高編校水平;提升階段,在編輯理論上下工夫,撰寫專業論文,申報職稱晉升,出版單位要給予人事管理方面的指導和支持。編輯在各個階段都能順利度過,就會把編輯職業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

(4) 創新驅動。編輯要把自身發展與業務發展相結合,積極了解新技術,如融媒體[19]、互聯網[20]、區塊鏈[21-22]等,讓科技期刊借助新技術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傳播;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23],分析專業領域的研究熱點,增強科技期刊的學術引領作用。

姜敏等[10]認為,可以通過采取加強編輯技能培訓、開展編輯技能大賽和優秀評比活動、選拔優秀工作者和樹立職業典范、加強自我心理調適等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措施改善醫學期刊編輯的職業倦怠程度。

2.3 完善知識結構,突破專業知識瓶頸

編輯作為期刊欄目的規劃人、選題的策劃人、組稿和審稿的負責人,必須從學科發展的戰略高度把握研究重點和熱點。

(1) 快速掌握學科發展的全貌,有利于提高職業能力。首先,了解學科發展歷史有助于編輯在編校環節發現常識性錯誤,判斷稿件的時效性和創新性。第二,了解學科發展現狀,熟悉領域內的主要學術代表人物、主流學術觀點、研究方向及階段性學術成果,有助于編輯判斷稿件的研究價值。第三,了解學科研究熱點,有助于編輯提高學術敏感性,在欄目策劃、組稿約稿階段找準方向。第四,準確把握學科發展趨勢,發揮科技期刊的學術引領作用。在此基礎上,編輯在選題策劃方面就會推陳出新,創造性開展組稿工作,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2) 學、編、研一體。完善的編輯工作離不開學術研究工作,要成為醫學科技期刊學者型編輯,必須編研一體,以稿件內容為中心的編輯也應進行學術探索[24]。按照學、編、研一體的方法,秉承嚴謹治學的態度,保持對編輯工作的專注和對醫學研究的追求,在做好編輯工作的同時,還要不斷鉆研、深化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進而成為領域內專家,撰寫和發表相關學術論文。許多著名編輯既是編輯大家,也是行業專家。

(3) 學習老一輩編輯出版人的經驗,可以使新時代的編輯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樹立成為學者型編輯的職業目標。我國編輯出版史上著名的學者型編輯周振甫先生,在以編輯為終身職業的同時勤于治學,認真鉆研,將學習、編輯和研究三者融為一體,在編輯出版多部經典著作的同時,也撰寫并發表多部有影響力的著作和多篇具有真知灼見的學術論文[24]。

(4) 與研究者交流。編輯走進實驗室,了解最新的研究理論和方法;參加學術會議,聆聽學術報告,了解研究前沿和熱點。通過組織、參與學術會議,讓編輯有與學者平等對話的機會,使編輯能接觸到學術前沿信息,并與學者建立良好聯系,為成為學者型編輯構建人際關系的保障。

(5) 借助各種信息資源。如各種數據庫、搜索引擎、數據挖掘軟件等。

2.4 通過各種渠道豐富編輯專業知識

謝文鴻等[25]根據自我效能理論分析導致醫學期刊青年編輯直接性經驗不足、替代性經驗缺乏、社會說服匱乏、生理和情緒狀態不良的原因,提出建立廣博知識結構、加強同行交流、利用榜樣示范效應、加強職業規劃教育、鼓勵與重視醫學編輯工作、創造良好工作環境、培養積極歸因方式的相應培養策略,以促使其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與提升。①扎實的編輯理論知識是工作的基礎。參加入職培訓和編校業務培訓是重要的形式。自學更是伴隨著職業生涯。②加強對編校規范和標準的學習和研究。學者型編輯要認真研究和熟練掌握同行評議和編輯出版規范,以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為標準選稿、用稿,以為作者和讀者提供優良服務為己任,成為學術信息、學術交流的服務者,為作者提供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正確、規范嚴謹的指導和協助。③向老編輯學習。間接經驗的學習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通過老編輯的“傳幫帶”,新編輯可以快速進入工作角色。④同行期刊的現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際醫學期刊會發布很多有關學術論文質量評價標準、學術不端現象情況、醫學倫理規范要求、研究熱點追蹤等,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⑤參與編輯專業會議學術交流。在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傳播自己的經驗。⑥通過策劃專欄、專題,讓有成長性的編輯發揮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鍛煉和展示編輯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使編輯在工作實踐中成長為學者型編輯。

出版單位要從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人文管理轉變,增加編輯的職業認同感,減少職業倦怠,形成良好的組織氛圍,采取有力舉措推動編輯的快速成長[26-27]。

3 結束語

醫學的發展離不開醫學科技期刊的助力,也需要有較強職業能力的學科編輯的參與。編輯的職業能力與其提高專業水平、建設良好的職業道德密切相關。作為醫學科技期刊的編輯,只有保持嚴謹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勤奮精神,勤奮閱讀、勤奮瀏覽、勤奮積累、勤奮寫作,練好基本功、拓寬知識面,善于學習和總結,建立學科知識框架,緊跟學科發展前沿,才能成長為優秀的學者型編輯,與期刊共同成長。

猜你喜歡
醫學期刊科技期刊職業倦怠
數字化出版對我國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發行的影響探究
住院醫師的知覺壓力和職業倦怠特征分析及對策
第五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在長沙舉辦
《心理學報》入選《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2021版
數字出版環境下醫學期刊編輯職能轉變的探討
職場人職業倦怠擾
教師職業倦怠何時休?
第六屆陜西省科技期刊評優結果揭曉《西北園藝》榮獲特色科技期刊獎
“微傳播”時代微信平臺在醫學期刊中的實際應用
醫學期刊編輯需具備的素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