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仁孝時期的音樂活動形態研究

2022-11-22 16:18杜司汝
黃河之聲 2022年9期
關鍵詞:西夏音樂文化

杜司汝

李仁孝(1124年—1193年),別稱拓跋仁孝,西夏仁宗,為夏崇宗(李乾順)之子—西夏第五位皇帝。據說李仁孝出生時的景象為“異光滿室”,這仿佛提前預示了其在位時期創造的光輝史詩。其父駕崩后,年僅16歲的李仁孝繼位。他用自己獨特的文化視角與不凡的智慧為西夏國不斷書寫輝煌篇章,尤其是在他以文治國的主張下采取的諸多措施,將西夏文化發展推向了極盛時期,音樂也由此展露了新的動向。

一、仁孝時期的國內環境

仁孝執政初期,西夏便發生蕭合達叛亂一事。蕭合達原為遼朝將領,與成安公主一同西夏,夏崇宗在位時將他留之并加以任用。蕭合達在位時由于戰功赫赫而被賜國姓,并被提升為都統。大慶元年(1140年)八月,李仁孝遣派大將任得敬出師,任得敬速戰速決平定了夏州并對鹽州發起新的攻勢,以蕭合達為首的叛軍落敗而逃,后被任得敬捕殺。任得敬因此次平叛有功而被提升為翔慶軍都統軍。大慶二年(1141年)六月,慕氏兄弟圖謀叛變且欲投靠金朝,終被仁孝誅殺。八月,仁孝被群臣尊號為“制義去邪”。

仁孝上位之初便屢屢遭受親信蕭合達和任得敬等人叛變,導致他對武將逐步喪失信任,對于其之后采取類似宋朝重文輕武的主張,也能從中洞見緣由。甚者,他將“以文治國”發展到了極致。一方面,仁孝通過采取多種舉措將西夏國文化發展推向巔峰,但另一方面,他基本放棄武權的統治也預示著暗流涌動中存在的危機。

二、仁孝時期的文化交流

西夏在仁孝統治期間處于盛世,南宋與金兩國的發展同樣達到頂峰。彼時南宋和金分別由趙構(宋高宗)和完顏亮(金廢帝)統治,三國間戰爭較少但政權來往很多。北宋被女真滅亡而南遷,華夏大地由此開啟南宋、金與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夏淪陷于金的進攻,仁孝采取了“附金和宋”的國策。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加劇了西夏內政與外交等方面的考驗。仁孝陷入既需依附金朝,又要彰顯一國之君身份的窘境。

(一)西夏與南宋

仁孝執政后,不僅保持與金的友好關系,也與南宋時常來往。人慶元年(1144年)五月,仁孝遣使進貢珠玉、金帶、紗布及馬匹等物赴宋以賀天申節,后又遣使到宋進貢金酒器以賀正旦,重新延續了與宋中斷近二十年的聘使往來。

史料中有所記載,曾有一位西夏官員說:“在西夏境內,凡有井水和泉飲水之處,即能歌唱著名文學家柳永的詞作?!雹?/p>

從中可以洞見宋對金的文化輸出是頗具有成效的。仁孝對宋朝儒學頗有興趣,并將西夏儒學發展到了頂峰。人慶元年六月,仁孝下令在各州縣分別設立學校并開“國學”,參加人數相比崇宋朝增加近十倍之多。大慶四年(1143年),仁孝“始建學校于國中,立小學于禁中,親為訓導”,在皇宮中開設小學并征用教授,規定年齡為7至15歲的宗室子孫均要入學。人慶二年(1145年),“夏重大漢太學,親釋奠,弟子員賜予有差”。人慶三年(1146年),仁孝封孔子為文宣帝。自黨項羌發展至西夏國以來,在與唐宋往來中保持了禮樂相交,唐宋一派繁榮的音樂景象啟發著西夏。唐僖宗曾將全套鼓吹送與西夏首領,直至禮樂制度被廢除,鼓吹樂仍由西夏保存,并繼承了清歷頓挫的音樂風格。②

據《西夏書事》記載:“其音節悠揚,聲容清歷,猶有唐代遺風?!薄岸Y文儀節、律度聲音無不遵依宋制?!笨梢娢飨膶μ扑我魳返南矏?。西夏禮樂制定的設立也與唐宋有關。元吳起初更張宮廷禮樂時本想祛除唐代遺風,卻使得唐宋禮樂更深層次地嵌入其音樂體制當中。

西夏民間音樂和樂器使用方面亦受漢樂影響。唐宋音樂中常用的金鉦樂器便是佐證。

(二)西夏與金

仁孝時期西夏的主要貿易對象是金。仁孝審時度勢,承認金的宗主國地位并與其交好。金應西夏要求開設了蘭州和綏德等榷場,并開放鐵禁。對馬和珠玉等交易在《金史·食貨志》也有記載。

為給本國發展提供安定環境后求得獨立發展,仁孝每年遣使去金朝貢共有140多次。直到金世宗發覺雙邊貿易中西夏常用珠寶換取絲綿,在他看來西夏是以廢品換取不平等交易,隨即關閉了保安和蘭州榷場,制裁夏國的貿易。仁孝為表忠心即向金國進獻“百頭帳”,再三交涉后終取得金的同意。

女真人入主中原后,金朝輸出多為漢文化。金貞元二年(1154年),西夏使金謝恩“且請市儒、釋書”。九月,仁孝派人去金,意在申請夏金交界邊境開設書市,售賣西夏國內譯制的有關儒釋佛內容的書籍。隨后金國皇帝完顏亮允諾,該舉措為西夏與金兩個民族政權進行文化交流架起了橋梁。

西夏廣泛從金引進“箜篌”、“篳篥”等民族樂器③,豐富了西夏樂器種類。內蒙古出土的戲劇底本《劉知遠諸宮調》,佐證了該時期金國諸宮調流入西夏,也側面反映出西夏人對于中原戲劇的喜愛。此外,《都城紀勝》記載了南宋教坊的相關內容與規定,提到“把”通“琶”,“把色”可按“琵琶色”做解釋。而西夏開設的首個音樂機構“藩漢樂人院”,仿制南宋開設了類似教坊琶色或樂人分工的機構。

(三)西夏與西域

西夏國的疆域在仁孝統治時期達到了遼闊之最,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大部、陜西省北部、內蒙古西南部、青海省東北部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部分地區等均在其境內。隨著藏傳佛教在人員往來中傳播開來,不單是西夏文,藏語作為一門宗教語言也愈發流傳。該時期所制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規定了:黨項、漢及羌(吐蕃)三族人均可擔任僧官,但條件是必須會掌握朗誦十余種經咒的技能,其中藏文經咒占據半數。

天盛五年5月,西域回鶻派遣使臣去往西夏進獻方物。在《文殊山萬佛洞西夏壁畫》中,彌勒菩薩的面前出現有舞伎和樂伎,及箜篌和琵琶在內等64種樂器,涉獵范圍囊括“八音”。

三、其他民族對西夏音樂的影響

唐宋樂舞大曲中第三段,即“曲破”,在《雜字》中有詳細記錄。西夏將其引進國內并將音樂形式改為單獨演唱?!赌洗遢z耕錄》中記載了一首名為《也葛倘?!返臉非?,“也葛倘?!痹敲晒耪Z,翻譯為漢文是“大西夏”之意,表明該曲的創作與西夏存在著必然關聯?!对贰分幸嘤涊d了元代“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舊樂”,這同樣佐證了類似《也葛倘?!返葮非从谠?,且在民間廣為流傳。

唐朝時,宮廷開設了樂舞機構——教坊,且宋、金和元各代均沿襲了這一機構的設置。仁孝也仿照宋制在西夏政府內建立了樂舞機構,并將其命名為“藩漢樂人院”。與教坊類似,該機構主要負責的是音樂的具體管理與傳習等,當時有專業的藝人、樂人和舞人等為西夏統治者演奏。

綜上,彼時西夏境內因人員往來而盛行著多種民族文化,如中原詩賦、樂器、歌曲及戲劇等多種文化紛紛流入便是佐證。西夏在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戰爭和人口遷徙等各方面的往來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地區文化的深刻影響,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所云,音樂所體現和反映的思想感情和社會習俗等,均對西夏起到了潛移默化之用,在西夏的音樂作品中有所映射。

四、仁孝時期的漢樂發展

(一)仁孝時期的樂人來源

仁孝十分推崇文化學習,該時期西夏漢樂得到了高度發展,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仁孝之前的西夏帝王重視對漢樂的學習,因此為仁孝作了有效的原始文化的積累和沉淀;其次,仁孝執政時期,漢樂通過人員遷徙和社交活動等多種途徑流入西夏,并跟隨進行更新換代。西夏一方面繼承前人漢樂的精粹,另一方面隨其國土疆域的變化而不斷更新漢樂。西夏漢樂的來源途徑可分為政權往來和戰爭帶來的人員流動兩部分。西夏國在發展中歷經多次大規模遷徙,貿易往來和人員流動一方面使得國民陷入惶恐,另一方面則造福于不同文化的輸入。

首先,唐末五代時期不斷有樂人流入黨項。彼時戰亂頻繁導致宮廷音樂停滯不前,但唐統治者為滿足自己的享樂需求,要求地方藩鎮進獻樂人④,他們奉命在國都待足三五年后方可返回地方。

其次,中原音樂一直不間斷與西夏音樂的往來。據記載,夏惠宗也曾摸索音樂發展道路,如通過招誘漢人娼婦和樂人等發展本國音樂。

第三,西夏始終為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活動提供舞臺,因此在往來間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交流,能歌善舞的音樂人員帶來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音樂文化,這在音樂史上被稱為“西音”。

第四,第四,晚唐時期屢屢戰亂,宮廷教坊樂人只得走向民間,不僅對民間音樂產生了極大影響,也有益于周邊地區音樂的發展,西夏音樂亦從中受到啟發。

第五,第五,漢族樂人活動區域在變化中促進了西夏的音樂文化發展。

綜上,西夏第五代皇帝李仁孝在位55年當中,為西夏國的發展作出了多種努力并獲得極大成效。在國土疆域方面,李仁孝擴張疆域之大達到歷代皇帝之最;在治國方面,他具有誅殺圖謀不軌的親信之慷慨;在文化發展方面,他吸收借鑒多民族的文化成果,將孔子奉為文宣帝,開辦孔廟和學校宣傳文化;就本文關注的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發展方面,同樣達到西夏國發展的頂峰。

(二)仁孝采取的音樂措施

1、“新律”的提出

李仁孝以大視角提出改革西夏禮樂,通過引進并借鑒繁榮的漢族音樂文化,發展本民族音樂。人慶二年(1145年),李仁孝定樂官李元濡領導樂班,整理漢族樂書,參照西夏制度變革音樂制度,并增訂新的音樂。新樂書通過兼收并蓄經三年制成,仁孝將其定名為《新律》,后頒行《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其中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采中國樂書”,即借鑒唐、宋音樂理論并吸納中國樂器;二是“采本國制度”,即按照黨項本民族樂器、律制及本土音樂理論,在二者結合基礎上規定新律,這標志著西夏音樂文化體系逐步過渡至自然成熟。

西夏課本《雜字》中出現“聲律”一詞,從中反映出西夏仁孝借鑒唐、宋時期的宮調理論,體現了其“新律”的“新”。除吸收唐、宋發達的音樂理論內容外,西夏音樂通過借鑒宮調系統的五聲六律進行規范,其音樂逐步歸為統一。由此,西夏音樂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雜字》的編訂者把詩賦中的“聲律”歸為“音樂部”,可見西夏詩賦文學與音樂相通。

2、樂器發展

西夏在與其他民族戰爭、婚嫁及朝賀等多種社交往來中,樂器也不免相互滲透。加之西夏對中原及其他民族樂器的吸納,使得西夏樂器種類日益豐富,“朝賀之儀雜用唐宋,而樂之器與曲則唐也?!雹?/p>

在仁孝上位至西夏滅亡的83年中,西夏開設教坊“藩漢樂人院”,《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記載了該詞⑥,這是西夏創辦的首個音樂機構,職責之一是研究樂人,詳細規定了在開展宮廷禮儀和祭祀等活動時采用的伴奏樂器。例如拓(樂器)、旎赦(教動樂)、格(作伎樂)、繳(伎樂)、臉(天樂)以及銅鼓、法鼓、大鼓、杖鼓、拍板、鈴、三弦、六弦、琴、箏、管、笛、簫、笙等樂器和吹笛、擊鼓等。由此可見西夏十分重視音樂活動。⑦

3、其他舉措

為使西夏封建社會得以進一步發展,李仁孝大力推行先進的漢族文化,進行了社會改革。他重用文化學識高的西夏及漢族臣子主持國政;為推廣教育在各級開辦學校;他尊崇儒學,大修孔廟以此祭祖;仿宋制科舉,設唱名法;立“童子科”,逐步完善科舉選拔人才之制;建立翰林學士院,并編纂歷代實錄等。在李仁孝推崇文治的主張下,西夏人才輩出。

結 語

李仁孝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通過取其他民族音樂精華并結合本民族音樂特色,在漢化中推動音樂變革,最終形成了兼收并蓄又獨樹一幟的音樂文化。曾有西夏官員評論:“西夏禮樂非他國比”。曾在宋夏邊境生活的北宋科學家沈括,在著作《夢溪筆談》中寫道:“天威卷地過黃河,萬里羌人盡漢歌”。

對于李仁孝以文治國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不置可否的是,他在內政和外交等多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使得西夏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周邊國家和西域各國都對其夸贊不絕。在仁孝以文治國的國策下,西夏音樂的發展推動其站上了新的歷史舞臺?!?/p>

注釋:

① 葉夢德.《石林避暑錄話》卷三

②《金史》卷一三四《外國傳·西夏》

③ 韓春.西夏時期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J].芒種,2013,(18).

④ 趙露,唐婧.《西夏仁孝時期漢樂來源考》

⑤《宋史·夏國傳》

⑥ 史金波.西夏社會(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⑦ 趙宏偉.西夏要典《番漢合時掌中珠》音樂詞條研究[J].音樂天地,2020,(12):38-42.

猜你喜歡
西夏音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記者應該“圍著誰轉”
寧夏西夏風情園
誰遠誰近?
音樂
從出土檔案看西夏官吏請假制度*
音樂
秋夜的音樂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