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路徑

2022-11-24 03:40王玉蘭確山縣朗陵街道辦事處黨政綜合便民服務中心
品牌研究 2022年26期
關鍵詞:人居環境治理整治

文/王玉蘭(確山縣朗陵街道辦事處黨政綜合便民服務中心)

我國各落后的農村地區以國務院、省政府下發的決策通知為文件部署,深入學習發達地區農村建設的經驗,將治理內容放在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村容村貌方面,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人居環境管理機制,動員各方力量突出農村發展優勢、彌補環境建設短板,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在后續工作中,農村地區的領導班子應當繼續發揚鄉村振興精神,優先解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難題,加大力度促進農村經濟有效發展。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意義

(一)促進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現農村地區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和依據,只有兼顧農村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才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目標落地。而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為了促進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齊頭并進,在振興鄉村戰略下,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1]。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居住環境與一些示范村尚存有一定差距,這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達成緩慢。只有改善以往農村人居環境良莠不齊的現象,才有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

(二)解決城鄉發展矛盾

自改革開放以來,實現社會共同富裕就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目標。但受到地域、經濟發展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整體上農村地區的發展與城市之間存在明顯差別。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僅可以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差距,還能夠緩解社會矛盾。與此同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可以進一步完善農村基建體系,有助于后期招商引資,加快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提高農民個人經濟收入,從經濟角度解決城鄉矛盾,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

(三)有利于建設美麗鄉村

農業結構、農村環境、農民收入等都是振興鄉村戰略的關鍵內容,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主要是從農村生態環境入手,利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廁所革命”等,解決農村的環境問題。具體來說,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以“建設美麗鄉村”作為目標,整治和改革內容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房屋居住改善、活動場所建設、剩余勞動分配等。從生態方面,通過改善村容村貌來建設優良宜居的生活環境;從人文方面,促進廣大農村青年當地就業,減少老人或兒童留守現象,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從而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二、農村人居環境現狀和難點分析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廣大農村已經初步建立了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廁所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效,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得到了全面治理,村容村貌和以往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農村地區的領導班子不僅在思想上非常重視人居環境整治,還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精力,整體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目前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望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整治與管理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村建設規劃執行不嚴

現階段,由于前期規劃不足,使得鄉鎮、村莊布局不合理。例如:因監管不嚴,農民違規建房,出現批少建多、未批先建、違規建設超高建筑等現象;部分農戶為了遮雨或防曬,在樓頂違規搭建鐵皮棚;部分農戶利用房屋拆遷以后的區域自行圍扎作為菜園等。以上現象造成了農村建筑物規劃設計亂象,影響了“新農村”的“新面貌”。

(二)生活垃圾清理與治理存在漏洞

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很多長期在外務工的農民選擇回村生活,人口大規模流動與農村建房需求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是農村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規模也越來越大,這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帶來難題。雖然農村、縣區等領導人員加大了整治力度,但整體環境無法得到“質”的改善,雜物、雜草、垃圾等清理不到位;同時,農村地區的保潔機制尚不健全,一方面保潔員清潔不認真;另一方面,領導人員對保潔效果缺少日常巡查與監管。此外,雖然大部分農村都建立了垃圾中轉站,但經調查發現,農村垃圾中轉站處于超負荷狀態,垃圾清理周轉不及時反而影響了農村整體環境。

(三)村民環境整治意識不強

受當地群眾綜合素質的影響,長期以來,廣大農民群眾普遍存在環保意識不足、生活行為習慣不佳等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亂倒垃圾、亂排污水等現象;部分農戶家中人居環境與牲畜居住環境“混為一體”,家禽散養也同樣造成了環境“臟、亂、差”,導致很多農戶家中的衛生條件和居住環境無法得到有效改善[2]。

(四)村容村貌整改難度大

在領導班子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投入更多資金的同時,很多農村地區仍舊存在一些無法忽視的問題。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網絡線路規劃設計不合理,加之電線桿后期遷移難度大,使得部分區域出現“天網”“蜘蛛網”現象;農村地區交通干道的墻體上經常出現小廣告、噴繪等,不僅損毀墻體,還影響美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全面,無法對區域污水進行集中處理,且污水處理成本較高,給環境治理帶來了難題。

(五)農村環境衛生管理體制不完善

現階段,廣大農村的環境衛生主要依靠村委會制定的村規民約。但相關制度缺乏獎懲機制保障,無法起到激勵或約束作用;同時,部分村莊的人居環境整治主要采取“運動式”方法,即環境整治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因此存在“花錢不辦事”、整治“一陣松一陣緊”等現象。此外,大部分農村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停留在紙質文件上,制度實際落實和執行效率較低,且很多已經建成的基礎設施,包括公廁、垃圾站、活動設施、交通道路等維護不及時,很容易出現損壞問題,無法發揮其在農村環境治理、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這也造成了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存在地區失衡現象。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策略

(一)以“黨建+”為管理理念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政策的貫徹執行應當以黨章為指引,以黨組織、村干部、基層人員為保障,以“黨建+人居環境整治”為基本思路,在這一過程中將鄉村建設提高至戰略地位,緊緊圍繞黨的領導,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在基層參與、支部推動的情況下實現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改進。具體來說,首先,農村黨委部門要發揮統籌領導作用??h、鄉兩級黨委要抓好“黨建”工作,組織各級黨政部門、基層隊伍共同謀劃,結合當地農村環境現狀和經濟發展規劃開展初期部署,并做好日常監督、定期考察、年終考核等工作,提高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視度。其次,將“帶頭人”的職責落實到支部領導層面。黨委除了發揮統籌作用以外,還應當為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培養人才,即著力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管理思路清晰、履職水平高的人才,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帶頭人,組織這批先進分子形成村委班子,組織和執行環境治理制度。例如:某縣區村人通過選擇支部帶頭人的方式,有效發揮了黨支部的組織領導作用,為當地經濟建設和鄉村治理指明了方向,使得該村的人居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甚至拓展第三產業建成了“網紅村”,在帶動環境治理的同時還推動了當地產業結構升級。最后,鼓動村、鎮的黨員要“身先士卒”,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由黨員對基礎群眾開展政策宣講工作,促使環境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引導基層群眾主動參與[3]。例如:村鎮干部組織當地村民小組召開理事會或戶長會,宣貫政策執行的必要性、講解周邊農村環境治理的成功案例等,鼓勵村民能夠提高對人居環境治理的重視度和信心,形成上行下效的管理環境,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奠定輿論基礎。

(二)保證環境整治規劃能夠落地實施

以鄉村人居環境治理規劃為導向,將制度執行、政策踐行放在突出位置,保證各項規劃能夠落實到位。具體措施如下:其一,堅持“規劃先行”。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主體在于農民,因此,在規劃初期,要充分采納農民農戶的意見,在結合現實因素的情況下,研究制定農村人居環境保護規劃,并細化到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房屋建設規劃、垃圾處理規劃、污水排放運輸規劃等,編制形成科學的村莊建設規劃,明確農村環境治理的根本目標、階段目標和重要任務等,保證建設成果與群眾預期一致。其二,打造特色村貌。在規劃落地過程中,要把握好整治力度與建設進度,一方面注意財政資金撥款進度與整治進度,另一方面還要兼顧農民的接受度,依據城郊融合戰略、特色建筑保護戰略等,精細化推進建設特色項目,建立具有區域特征的農村新風貌。例如:A區在村莊人居環境治理項目實施過程中,首先對當地的26個行政村、286個自然村完成了數據調查、村莊分類等工作,以發揮村莊聚集效應、保護特色建筑風貌為目標,結合不同區域的情況制定了差異化的治理要求;B縣依據基礎現狀將全縣243個行政村劃分為“一般村”“提升村”和“示范村”,按照不同村莊的實際情況分析優勢與短板,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開展全面化治理工作。其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建設關乎農村發展基礎、生產要素和人民生活,因此,促進基建體系完善有助于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這一過程中,領導班子成員要提前對環境整治所涉及的項目和所需要的資金進行整合與規劃,除了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專項支出以外,還要考慮到村莊道路改建、溝塘污水處理、電信電網設施建設、公共衛生廁所建設等,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加強基礎環境治理。

(三)發揮村民在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

突出村民的作用有利于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促使村民自主轉變意識,改變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才能夠從根源上遏制農村環境問題。因此,為了發揮村民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首先,當地農村領導班子要強調宣傳和引導作用,貫徹落實“鄉鎮組織、村為主體、組為重點、戶為基礎”的基本要求,通過培訓、教育、動員、組織等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突出農民的關鍵作用,調動其責任意識與主人翁意識;組織教育農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自身做起,主動投身到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當中;在村規民約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環境治理,從制度方面明確村民在環境建設中的責任和義務,如:要求農民負責個人家宅內部、房屋前后的環境治理等,在約束機制下保障村民能夠自發落實環境保護制度;優化宣傳方式,采取書面宣傳與網絡平臺宣傳結合的方式,即向每家每戶發放宣傳畫或倡議書、通過微信群或公眾號等方式進行宣傳,積極發動各農戶與家庭落實“五凈一規范”政策,提高農戶的文明意識。其次,采取剛性控制手段。除了引導、監督以外,還需要在制度之外制定相應的剛性約束政策,落實獎懲制度。例如:農村各縣可以對農戶衛生問題采取積分考核制度,設置季度或年度“紅黑榜”,通過戶戶評比調動農戶參與的積極性;或者,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作為農民個人行為規范納入農村誠信體系建設當中。當評分指數低于一定標準,則直接納入失信名單當中,以此來強調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并反推農民主動改變行為習慣、維護衛生環境。最后,推行“網格化”管理。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不能僅依靠“建設”力量,還必須要發揮監督管理作用。例如:某縣實行“網格化”管理,將地域劃分為不同的網格,在事、權、責一致的情況下,將該縣的105個行政村劃分為33個治理網格,每一個網格都有相應的領導負責,以鄉鎮作為單元格的主體實行環境治理網格化管理[4]。

(四)多措并舉整治村容村貌

現階段,影響村容村貌的主要問題在于:土地閑置、建筑垃圾處理、農戶家禽散養等。為了根除以上“頑疾”,各農村地區要創新人居環境治理思路。首先,加強庭院環境治理。以“美麗示范庭院”為建設目標,鼓勵農戶將庭院管理區域劃分為果園、作坊、畜牧、菜園、農旅等,既要保證庭院干凈美觀,還要合理使用閑置區域,做好綠化與美化工作,提升農戶家庭的環境水平。其次,對于閑置廢棄的家具做好治理與回收工作,包括農具、建筑材料、廢舊車輛等,對于可以回收的、有殘余價值的應當引導農民及時變賣;對于不能變賣的則要由農村領導人員組織統一固定的地點進行堆放或拆解;對于一些大件家具、移動困難的廢舊車輛等,則需要政府組織人員協助處理。最后,有效解決農戶家禽散養問題。以當地農村產業結構和地理特征為依據,劃定特殊區域開展集中養殖或個體養殖,要求養殖區域必須要用竹籬笆或鐵絲網圍欄;同時,規定閑置家禽放養時間,如:傍晚四點以后,保證家禽(雞、鴨)能夠有特定的活動時間,滿足不同農戶的需求[5]。

(五)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村居環境衛生管理體制

為了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投入是十分必要的。鑒于此,農村相關領導人員應當建立保障機制,實現鄉村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在資金保障方面,除了財政撥款以外,加快融資渠道拓展,建議構建以政府引導、集體引流、社會支持的多元化融資體系,并規范資金到戶和資金撥付的基本流程,為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項目留存專項資金[6]。在管理機制方面,以當地民俗民情為依據,針對垃圾清理、垃圾收集、垃圾處置等進行職能分工、長效激勵和監督管理,發揮好各級領導與組織的作用;建立群眾參與管理、群眾參與議事、群眾信息共享的協商機制,培養群眾的主體責任意識;對農村路口、河道的垃圾建立長效清理機制,緊抓對重點區域的清掃和治理,保證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長效性。

在外部監督方面,上級管理機構部門也要發揮監督職能作用,建立常態化的監督體系,通過日常抽查、通報批評、村評比等方式開展監督工作,并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在統一的考核指標下開展村莊治理考評工作,基于月度評估機制對各村莊開展綜合性治理,倒逼各村莊領導人員能夠將人居環境治理工作落實到位。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農村環境建設與治理,滿足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也能夠有效推動我國惠農惠民工程建設。只有將“建設美麗鄉村”設置為戰略目標,才能夠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奠定農村經濟發展。當然,各地農村領導班子成員也要樹立“因地制宜”的管理理念,在領導組織、干部帶領、村民參與的基礎上,積極促進農村宜居環境建設。

猜你喜歡
人居環境治理整治
啟東市南陽鎮唱好專項整治“三部曲”
淺析土地整治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最美城市“綠化帶”
EPC模式水環境治理項目施工噪聲環境管理分析
國家鄉村環境治理科技創新聯盟
產品力時代,保利發展控股全面進階健康美好人居
整治號販子須強化醫院責任
加強人居環境整治 助推“美麗登封”建設
陜西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顯現“疊加”效應
行為經濟學視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環境治理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