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歷史考察及啟示

2022-12-05 05:24龔海婷張兵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2年10期
關鍵詞:邊區延安馬克思主義

龔海婷,張兵

(陜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盵1]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以黨和人民事業為目的,既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開展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優良歷史傳統的時代映現。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以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方式實施當前名之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工作的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首次通過開展大規模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領中國革命力量發展壯大的關鍵時期。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陜甘寧邊區先后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陜北公學(簡稱“陜公”)、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馬列學院、中國女子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澤東青年干部學校、行政學院、中國醫科大學、延安大學、民族學院等多所高校,并開展了生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踐。陜甘寧邊區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其在教育體制、教學方法、教育模式、學風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實踐,并形成了一套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的寶貴經驗。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延安時期的經驗對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工作的開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延安時期高校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必要性

延安時期,基于中國革命的理論需要、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內在規定和改造青年學生思想的現實訴求,中國共產黨借助于高等院校這一主陣地,開展了富有成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

(一)中國革命的理論需要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2]311?;诟锩睦碚撟杂X,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列為陜甘寧邊區建設的首要任務。在中央紅軍結束長征抵達陜北之后,中國共產黨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挑戰。由于延安地形條件的限制和封閉,我黨的革命行動陷入僵局,面臨著地方主義、狹隘主義的危險。因此,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撐起延安的革命行動,用世界性的理論組織,武裝我黨的軍隊和廣大人民群眾,吸引一切可能的力量來壯大中國革命的力量,實屬關鍵。隨著抗日戰爭爆發,全國各階層人民迫切要求抗日,使統一全國的力量更成為必要。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實現對人民群眾的武裝,并將理論轉變為物質力量,使我黨在延安的革命工作發展成為全國性的革命運動,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就是我黨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法寶。

(二)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內在規定

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先鋒黨,意味著要在理論和實踐上走在最前面。理論上意味著我黨能夠清醒地把握中國社會革命的整個形勢及其歷史走向,實踐上意味著我黨能夠自覺地按照革命行動的現實要求采取相應的行動策略。具言之,一方面,革命形勢的變化要求我黨在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的基礎上,能對中國的革命環境進行科學、系統地分析和研究,從而科學把握社會革命的整個形勢及其歷史走向。另一方面,在確立革命方向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我黨還要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建設,將理論要求落實到革命行動中,并按照革命行動的現實要求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而要達到上述兩點,即實現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先進,需要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來實現。

(三)改造青年學生思想的現實訴求

延安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大批青年學生和有識之士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紛紛來到延安,投向中國共產黨,參加革命,探求真理。據統計,僅1938年5月至8月,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奔赴延安的知識青年就有2 288人之多[3]11-12。由于當時青年學生的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政治信仰等存在差異,這決定了他們奔赴延安求學的具體目標并不一致。其中,部分青年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事業存在模糊的認識,他們中很多人參加革命只是出于革命的熱情,而不是出于對馬克思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我黨在實踐中認識到這些青年學生是可以爭取的,但同時也意識到必須對其進行嚴格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爭取把他們培養成對革命事業有益的革命青年,從而為中國革命注入新鮮的血液。

二、延安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踐探索

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陜甘寧邊區各類高校在教育組織、教育計劃、教育方式、文化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實踐,創新了邊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設立專門的政治機構

完善的組織架構是有序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堅實保障。邊區各類高校成立時,就把政治制度的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學校有專門負責政治工作的政治機構,如“抗大在第二期就設立了政治機關,還在各學員隊普遍建立了青年隊、俱樂部、流動宣傳隊等政治組織”[4]331。在其他高校中,陜北公學在學校層面也設有政治部。各類高校的政治機構以策略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黨性修養教育、加強黨的建設以及發展黨的組織等為主要工作內容。同時,為了加強組織建設,各高校還為其配備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干部,如陜北公學就為開展政治工作配備了專業的政治指導員和政治助理員。各類高校政治機構的設立和優秀政治干部的配備為有效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制定機動的教學計劃

陜甘寧邊區高校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按照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靈活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效果。首先,在課程比例上,《中共中央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1941年)對此作了規定:“一般說來,專門課應占百分之五十(不需補習文化之學校,則專門課應占百分之八十),文化課應占百分之三十,政治課應占百分之二十?!盵5]44邊區各類高校按照這一要求為基本準則來確定本校政治課和文化課應占全部課程的比重。其次,在課程設置上,陜北公學學制分為普通班和高級研究班兩種,普通班主要開設社會科學概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游擊戰爭、民眾運動四門課程;高級研究班主要開設中國革命運動史、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三民主義研究、世界革命運動史等課程[5]21。延安大學課程分為全校共同課與各院系專修課兩種。除了各院必修課程,一般必修課程設置有中國政治、中國經濟、中國通史、三民主義、思想方法論。再次,各類高校根據生源制定了不同的教育計劃??勾蟮纳粗饕譃閮深?,一類是以青年學生為主,一類以八路軍、新四軍戰士為主,為了提高教育的實效性,抗大為這兩類學生靈活擬定了兩份教育計劃。最后,注重策略教育,靈活地調整教育計劃。一方面,邊區各類高校經常就當前抗日戰爭的形勢、任務、戰略和前途等問題組織師生參與討論,并將討論的內容增進學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之中。另一方面,毛澤東發表的系列有關中國革命史的著作也是當時各類高校學習的指導課程。各類高校經常組織學生學習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共產黨人〈發刊詞〉》等革命著作。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

除了正常的小班教學,邊區各類高校還采用大講堂上課、小組或集體討論、舉行讀書班或研究會、邀請中央領導人來學校作報告、開展勞動教育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教學[6]。第一,采取上大課的方式。由于邊區學員人數太多,受上課空間的限制,當時多所高校采用大講堂講課的方式。在抗大,中國社會問題、戰略學、游擊戰術等大部分課程是六七百人同堂上課的[7]128-129。第二,自學為主,集體互助。陜北公學很重視集體討論,每天上課3小時,最多不超過5個小時,剩下的時間是學生自學和集體討論[8]36。第三,開設學習小組和學術研討會。毛澤東當時親自主持了一個哲學研究會的小讀書班,閱讀李達同志寫的《新哲學大綱》,要求何思敬、何干之、張聞天、陳伯達等同志參加[8]33。此外,這一時期哲學、經濟學、文藝學等各類學術研究團體紛紛成立。這些學術研究團體以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等為主題展開研討工作,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黨內的傳播。第四,邀請中央領導同志來學校作專題報告。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陳云、張聞天、李富春等中央領導人經常到抗大、馬列學院、陜北公學等學校作專題報告。第五,開展勞動教育。按照黨中央的指示,邊區各類高校把教育實踐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將生產勞動納入教育計劃中。由于物資短缺,各類高校在衣著食宿、學習與生活以及其他方面處處面臨困境,但是廣大師生并沒有因此被打敗,而是用革命樂觀的態度克服了種種困難,積極參與生產勞動。

(四)重視寓教于樂的方式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踐中,邊區各類高校注重發揮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作用。首先,組織師生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邊區各類高校利用革命知識競賽、生產突擊月、辯論會、運動會、抗戰救亡室(俱樂部)、文藝晚會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實現了寓教于樂的功能。其次,鼓勵師生參與文藝創作。1938年12月,抗大成立了文藝工作團,之后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創作了《斗爭中的一群》《投奔前線》《青天白日》《救國公糧》《參軍曲》等多部優秀作品。陜北公學經常組織流動劇團參加實際斗爭,并進行下鄉演出,在這一過程中創作了《放下你的鞭子》《送郎上前線》《母親》等優秀文藝作品。最后,注重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校歌、?;?、校訓是校園文化的象征。邊區各類高校以校歌、校訓、?;諡檩d體,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對學生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根本塑造。

三、延安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歷史價值

陜甘寧邊區各類高校通過開展有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既實現了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為我黨的革命事業造就了大批的優秀干部,創新了邊區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提高了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梢哉f,延安時期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現了育人和育才的雙重統一。

(一)加強政治領導,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發揮著領導核心作用。一方面,黨中央對陜甘寧邊區各類高校在頂層設計上作了統籌規劃與安排。我黨不僅結合實際制定了總的教育方針和政策,還針對各高校的教育方針、教育原則、教育計劃等方面作了具體的指示和要求。另一方面,陜甘寧邊區多所高校建立了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由黨委統一領導學校各項事務,并通過鞏固和加強黨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各級黨組織,以及開展健全的政治工作,實現了黨對高校的絕對領導??傊?,通過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學校實踐的結合,我黨既實現了對教育的整體規劃,也在高等教育的實踐中發揮著領導核心作用,實現了黨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全面領導。

(二)服務中心任務,造就大批優秀的革命干部

黨在陜甘寧邊區的文化教育工作中實行了統一戰線的政策,對知識青年進行團結、教育和改造,邊區各類高校就承擔了這一歷史重任,對知識青年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霸诳箲鹬?,抗大先后共辦了8期,在各根據地辦了12所學校,培養了二十余萬軍政干部”[4]21。此外,其他高校也為國家培養了涵蓋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文藝、科技的優秀人才。他們分布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戰場中,為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英勇斗爭著。新中國成立后,他們中很多人繼續為黨的事業奮斗著,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骨干力量。

(三)改革教育機制,創新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之后,革命形勢的變化要求我黨改革邊區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在遵循高等院校辦學規律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就需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探索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模式。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黨的中心任務,要求邊區各類高校必須以培養革命先鋒隊為根本宗旨,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貫徹少而精、理論聯系實際、教學一致的基本原則。邊區各類高校的做法是延安時期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創舉,既改革了邊區的教育機制,創新了邊區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也為新中國成立后高等教育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部分高校的歷史還可以追溯到延安時期的干部學校,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沈陽)等高校,這些高校繼承了延安時期高校辦學的優良傳統,同時在結合時代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辦學工作,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專業人才。

(四)夯實理論基礎,提高青年學生的政治覺悟

延安時期,邊區各類高校除了培養軍隊干部,還要承擔起教育大批奔赴延安的青年學生的重要任務。為了更好地對青年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邊區各高校普遍以馬列主義為主課,以改造青年學生的思想為教育的根本目的開展教學工作,如抗大、陜北公學、延安大學等高?;径奸_設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建設、社會發展史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同時,各類高校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是以發展青年學生入黨來檢驗教育效果的。據統計,抗大第四期知識青年4 655人,開學時黨員僅530人,占11%,畢業時黨員3 304人,占71%[9]240-241。陜北公學自1937年8月創辦到1939年7月大部分并入華北聯大為止,共培養了6 000多名抗日干部,其中就有50%的學員因為表現優異被吸收入黨[8]94。在邊區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通過對知識青年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把以小資產階級為主的知識青年,轉變成為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解放而英勇斗爭的共產主義戰士。

四、延安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現實啟示

延安時期,以抗大為代表的陜甘寧邊區高校扎根中國的實際,立足時代需求積極探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盵10]405延安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成功經驗仍能為當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發展提供啟示和借鑒。

(一)堅持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領導是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各項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延安時期,我黨對邊區高校的教育目標、教育方針、教學計劃作出指示和要求,為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根本遵循。同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邊區各高校通過建立黨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使我黨在教育工作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因此,只有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才能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有序發展。

第一,要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高校是堅守并建設好國家主流意識形態領域的主陣地。延安時期,邊區各類高校按照總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開展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正是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下,陜甘寧邊區的高等院校得以在抗戰的艱苦年代下排除萬難為黨和國家輸送一批批具有堅定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念的戰士。當前高校在推進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領導思想,堅決維護黨在主流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第二,落實高校黨委在理論教育中的主體責任。高校黨委要深刻認識到當前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做好整體統籌與科學規劃工作。同時高校黨委要主動投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在講課中認清當前開展理論教育的規律和發展趨勢,把握理論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第三,以制度建設規范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發展。作為領導者,高校黨委要將從嚴治理與科學治理有機結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踐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作為組織者,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根據時代和社會需求,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專業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規律、學科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推動馬克思主義學院實現內涵式發展[11]。作為實施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增強對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自身的政治素養、理論素養和師德素養。三層主體同向發力,共同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是核心任務

在總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的指導下,陜甘寧邊區各類高校立足于培養革命先鋒隊的教育目標,通過制定適宜的教育計劃和教學方針,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融入教育教學中,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效果。與延安時期相比,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換,當代中國的教育無需承擔參加革命與發展生產的職責,教育“育人”的功能更加突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12]。在繼承延安經驗的基礎上,為黨和國家培養大批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是當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

第一,提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戰略定位。延安時期,出于為中國革命培養革命干部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樹立了為革命戰爭服務的教育方針,在陜甘寧邊區大力開展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當前,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針的內涵和外延與延安時期相比都發生了變化,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培養時代所需的人才這一主題是不變的。因此,各高校要準確、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戰略定位,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變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黨和國家培養大批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第二,以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根本旨向。延安時期,邊區各類高校不僅重視學生的專業教育,同時還注重對學員進行黨性修養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邊區各類高校把道德教育列為課堂教育的重要內容,張聞天曾在陜北公學作《論青年的修養》,在馬列學院作《論待人接物問題報告》。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校領導和教員以身作則,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發揮好榜樣示范作用。此外,學員之間還利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促進自我道德的提升。當前各類高校在注重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要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為此,高校應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其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中,從而構筑起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工作體系。第三,幫助當代大學生科學認識當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延安時期,邊區各高校以講授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為主,教員緊密聯系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將中國革命與世界形勢結合起來,引導學員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引導當代大學生科學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是當前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這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在具有知識視野的基礎上,還要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歷史視野,教育和引導青年以辯證的國際思維來看待當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從而促進當代大學生形成“四個正確認識”[12]。

(三)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改革是活力之源

延安時期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踐是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其在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管理體制、校風建設等方面所形成的寶貴經驗是當前高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建設中需要繼承的。

第一,不斷豐富教育方式。高校要結合延安時期的經驗,圍繞“八個統一”[13]的要求,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一方面,要改革教育方法,靈活采用講授式、辯論、講座、討論、演講、專題式等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豐富和更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要開拓實踐教育,通過假期社會實踐、大學生講黨課、青年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進而實現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第二,建設專業化教師隊伍。延安時期,邊區各高校極其重視師資隊伍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僅為各門課程精選優秀的專職教員,同時針對邊區教員的緊缺現狀圍繞教學選配兼職教員來學校上課,此外,各高校還通過多種科學方式提高學校教員的教學能力。當前,高校要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思政課教師素養的問題提出的“六個要求”[13],切實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師的選配和培養工作,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和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師要在教學改革與發展中發揮模范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探究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積極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第三,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延安時期,邊區各類高校不僅在課堂上講授馬列主義基本理論,還成立了多個學習小組和學術研究會來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這些學術研究團體圍繞哲學、政治、經濟、文藝等方面展開中國化研究,有力推動了黨的理論創新。哲學社會科學在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教育部門和各類高校應該積極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修基地的建設,同時要加大對教師的科研投入力度,完善人才激勵和人才保障政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科研究環境,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新發展,從而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保障。

(四)培育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是重要抓手

青年學生是邊區高校的重要教育對象。為了提高學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邊區各類高校針對學員的實際制定了適宜的教學計劃,在教育內容上注重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在教育環境上注重營造“團結緊張嚴肅活潑”[4]251的育人氛圍。在科學、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下,邊區高校實現了對青年學生世界觀的根本改造。因此,延安時期邊區高校在開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一,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統一。一方面,要發揮思政課教學主渠道的作用,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必修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教育,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引領、知識傳授和價值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滲透性,處理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其他學科的關系,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第二,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方法的針對性。從人生發展階段看,大學是青年價值觀形成、確立的關鍵時期。受社會變革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活動呈現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特點,這給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深入研究當代青年成長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就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既要做到因材施教,也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做到因人施教,從而實現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統一。第三,營造健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育人環境。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各高校注重運用校訓、校歌、?;盏任幕d體潛移默化地對學員進行政治教育,同時還組織學生成立抗戰救亡室、文工團、劇團等,在學習之余開展學習競賽、文藝晚會、體育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當前,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既要發揮好理論育人的作用,還要注重文化育人和實踐育人。因此,高校不僅要發揮好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的作用,還要積極開展各類主題鮮明、內容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風和學風的建設中,將高校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地,使優良的校風和學風在廣大學生中入腦入心,滋養大學生立志成長成才。

五、結語

本文通過系統分析延安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踐機理與實踐機制,從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傳統中尋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內生力量,挖掘延安時期所蘊含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原生力量,從而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具體實施提供借鑒藍本。當前,黨和國家把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放置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明確強調“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12]。新時代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在繼承延安時期高等教育優良歷史傳統的基礎上,不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改革,從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之路。

猜你喜歡
邊區延安馬克思主義
抗日戰爭時期的鄧寶珊——支撐北線,保護邊區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園
——評《湘鄂渝黔邊區少數民族藝術研究》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從延安整風運動說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馬錫五:抗戰時期邊區民主司法戰線上的模范
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紀念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