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微課教學設計

2022-12-16 13:16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新泉中心小學李育華
華夏教師 2022年16期
關鍵詞:陶行知法治道德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新泉中心小學 李育華

隨著新課改工作的持續推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已經成為當今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全新使命。如何才能更加高效地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德育、法律教育的育人實效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教育工作者。微課作為信息技術與教育事業碰撞發展的重要產物,國內外眾多學者以微課為切入點開展了豐富的教學研究,但仍舊存在應用單一固化、未達到期望效果等問題?;诖?,本文以陶行知教育理念為導向,基于微課式教學視角,提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空間銜接性、功能精細化、內容多元化等的微課教學設計要點,為小學生提供更加人性化、趣味化、現代化的教學新環境。

一、陶行知教育理念下的微課設計要點

(一)陶行知教育理念產生的時代背景

陶行知先生建立起代表中國勞動人民的教師教育和鄉村教育對教育和新共和國的關系,他曾這樣描述:“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時代——二十世紀。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富有強大的新的共和國……我們需要一種為人民的新式教育,能夠啟迪人民、培養人民,將他們培養成共和國以及新世界公民的教育?!本褪窃谔招兄壬巫尾痪氲哪繕藞猿窒?,以民主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兒童的六個解放”和“教學做合一”為主要內涵的陶行知教育理念逐步組建形成。

(二)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碰撞啟發

1.兒童的六個解放——如何教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要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和時間,讓兒童能夠自主思考、做事、觀察、表達、學習和成長。以此為背景分析小學一至三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就應該考慮以學生解放為關鍵切入點,變革傳統教育并不適用民主教育的教師主導、學生被動聆聽和接受教學的模式,將學習主體由課程成績和固化教材內容遷移到學生個體層面,有針對性地設計更為人性化的教學方式。

2.社會即學?!谀膬航?/p>

“社會即學?!碧岢珜W校范疇擴大到社會各個層面,既包含更為廣闊的教學環境,又涉及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工具和教育人員??梢哉f“社會即學?!睘橄嚓P教育工作者界定了更加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境。而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向學生普及基本法制觀念和道德觀念的重要課程,具有突出的社會性、實踐性特征?;凇吧鐣磳W?!钡慕嵌?,需要提醒相關教師摒棄傳統的課堂教學思維,創新授課環境,為學生建構豐富廣泛的多元化教學體系。

3.生活即教育——何為本

“生活即教育”,彰顯出陶行知教育理念蘊含著實事求是的重要思想路線。以此為基礎衍生的“以人為本,生命教育;以生為本,學本課堂”等理念,都展現了“生活即教育”的根本內涵,筆者將其概括為生本化、生活化、生命化三點。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同樣體現在青少年未來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教師必須厘清開設課程的根本是什么。從根本上講,課程開設必然會滲透到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并對其成長產生積極引導作用。優質的教育并非脫離實際生活的書本知識掌握程度,而是強調理解與小學生日常生活融會貫通的課程內容。由此可以看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本質決定了生活化教學的必然性。

(三)道德與法治翻轉教學的微課設計

1.微課銜接家校社

傳統教育思想下,微課多用于輔助課堂教學或引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此時的微課僅服務于單一化的教學場所,不僅限制了微課教育功能的發揮,更易導致學生對微課產生抵觸感,不利于確保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效。結合上文分析的陶行知教育理念,這就需要教師擴寬微課內容的覆蓋范圍,以微課這種新型方式,將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進行有效銜接,為小學生設置課堂內外一體化教學內容。以統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愛心的傳遞者”為例,課程設置目標是對小學生進行愛心教育。教材中通過插圖呈現出了小學生日常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中的4 個場景:第一幅場景是上學的路上,突降大雨,小學生主動共享同一把雨傘;第二幅場景描繪的是社區生活中,小學生為需要幫助的人打開方面之門;第三幅場景學生課堂學習場景,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分享學習工具資源;第四幅場景在公交車上,小學生主動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讓座。教材中設計的愛心呈現場景固然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卻也忽略了體現愛心的另一個重要場景——家庭。當前有些小學生在家庭之外試圖做個乖乖女、好寶寶,他們嘗試通過自身的努力給其他人帶來力所能及的幫助,希望能夠得到教師、同學以及他人的認可,但是,在家庭生活中,他們常常將自己定位為父母以及隔代長輩服務的對象,學習上的事情父母代辦,生活上的事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代辦,某些小學生這樣的家庭生活習慣和方式需要改變,需要幫助小學生認識到愛心不僅要傳遞到學校和社會,還要在家庭生活中體現出來。因此,筆者在微課教學設計中將教材作為第一手教學資源,在尊重教材所提供的參考場景的基礎上拓展了“愛心傳遞”的內容覆蓋范圍,通過自己的日常生活觀察和采集,將自己拍攝的生活圖片和視頻應用到了微信課件制作中。通過這種方式給學生帶來全方位的啟發和體悟,讓微課有效銜接家校社。

2.微課功能精細化

基于微課具有的功能多樣化、應用廣泛化等特點,我們可以廣泛運用于知識講解、問答啟發、討論引導、實驗演示等教學各個環節。但實際投入課堂教學時,卻往往表現出應用單一局限的問題。特別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部分教師僅將微課看作視頻化講授知識點的新工具,并未發揮出微課“見微知著、小課堂大教學”的優勢。而從陶行知教育理念出發設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微課內容時,便可以以兒童要解放的六大內容為指引,進一步細分微課的功能,使微課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激活他們學習的原動力。

3.微課內容多元化

微課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建構相關知識體系,使之積極投入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以陶行知教育理念為微課設計資源時,教師必須始終以學生為本,深入剖析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征,全面領會課程育人目標,梳理和創新微課設計流程,為學生提供更趣味化、多元化的微課教學活動,確保微課育人價值完全發揮,為學生生活和成長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

二、微課視角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

(一)明晰發展要素,建構微課單元課堂

基于前文對陶行知教育理念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微課教學設計的分析要點,筆者逐漸意識到學生在微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一至三年級學生年紀較小,如果教師一味按照封閉的傳統教學方式開展育人活動,就極易誘發學生的學習抵觸感或盲從心理,直接影響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實效。筆者探索以陶行知教育理念中包含的“兒童的六個解放”為創新點,圍繞解放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和時間等要素,設計出針對性較強的單元化微課,作為實施人性化課堂教學的主線內容,實踐證明富有成效。

以統編版小學二年級上冊“這些是大家的”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節課意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愛護公共設施或物品的行為習慣。于是,筆者事先制作了如下幾個微課小視頻。(1)小明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折返回學校取遺漏的作業本,在教室外聽見了課本、椅子在說悄悄話:“我的小主人每天都會把我的臉擦干凈,并且給我穿上整潔的衣服?!薄坝械男≈魅颂{皮了,經常把我踢倒,感覺我的骨頭都快要散架了?!薄?)視頻中的教師鼓勵班級學生觀察課堂內涉及幾種公共設施,每種公共設施是否存在問題。(3)小朋友們對教室環境開展大掃除和維護性勞動,虛擬教室場景中,桌子、椅子等公共設施露出了真摯的笑容。上述三個微視頻里面的角色,由教師收集動畫片剪輯獲得,配音由教師自主完成。在微視頻的啟迪下,課堂上將主要教學內容進行串聯整合,讓學生自主完成相關的內容思考、實踐觀察,并圍繞教室公共物品維護、環境清理修繕等項目展開討論,使學生頭腦、身體和時間均得到相應解放,而且最終都能夠保證教學實效。

(二)巧用微課銜接,聯絡學校社會家庭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培養學生逐步養成正確的法治觀念和健康的道德品質為根本目標。鑒于上述要素必須要依靠長期的生活實踐和成長經歷才能達到鞏固沉淀效果,因此,僅局限于校園環境內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難以養成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甚至會出現學生在校內表現良好而在校外表現不良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適時調整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方式,將微課作為銜接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載體,建構家校社一體化德育教育教學新體系。

以統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為例。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達到知識外化和滲透日常生活的教學效果,筆者在課堂教學結束前與學生分享了一個有關社會生活情境的微視頻。視頻具體展示了校園里、社會公共場合和家庭環境中的常態生活景象,如校園里禁止行駛車輛、排隊購物結賬、遵守交通規則、休息時刻盡量避免大聲喧嘩等。通過串聯式呈現學校、社會、家庭存在的部分規則。視頻在結尾時對學生說:“請問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規則需要注意?哪些行為是不守規則的表現?不守規則可能會造成什么危害?”通過微視頻的環環引導,學生們之后在放學回家途中就格外注意觀察潛在的生活規則及不遵守規則的嚴重后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借助釘釘互動平臺,向學生提出自主制作視頻、分享觀察收獲的擴展小任務。這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素質擴展、總結表達的學習機會,不僅符合“雙減”政策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擴展提升的育人標準,更實現了依托微課巧妙銜接學校、家庭、社會教育,鞏固實踐教學知識的根本目標。

(三)落實目標導向,充實微課資源內容

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包含課前、課中、課后等多個環節,不同環節的教學目標也有著顯著差異。比如,課前要以知識點引入、相關基礎知識梳理等為主,課中則重在高效合理地講解所涉及的知識,課后則是鞏固實踐等。此外,從不同學科性質出發,學科核心素養的差異性促使教學目標和授課重點存在顯著差別。具體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其教學目標可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方面。筆者以此為創新點,從課程多層次目標出發,開展多元化、導向化的微課教學活動設計,有效提升了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效。

以統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這部分內容為例。本單元從風、植物、動物和大自然的禮物及快樂四個角度,較好地描述了人類和大自然相處的關系。對應到學科教學目標上,即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熟悉大自然,了解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健康生活中,培養愛護自然的社會責任意識等。筆者在教學此內容時,首先組織學生觀看互動型微視頻。視頻講述的是外星人到地球參觀,帶著拍攝的大自然事物向同學們求助,希望能夠得到講解。學生在與教師操控的微視頻互動中順利完成與外星人的交流任務,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相關基礎文化知識學習的任務。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以豐富的紀錄片資源為基礎,和學生一道觀看事先剪輯的“人與自然——動物篇”短視頻。這樣,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征,又能擴展他們對大自然中動物的了解面。

(四)精準定位功能,豐富微課呈現方式

在分析微課設計要點時我們可以發現,受到教學活動目的和所處階段的影響,微課的運用功能也不盡相同。此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有效充實微課運用方式,為學生提供指向明確、趣味豐富的教學活動。以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快樂學習”教學為例。其內容涉及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的途徑、學習的快樂也可能會面臨困境、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以及時間的重要性等具體內容。筆者在教學思考與設計中,最終確定通過微視頻講解、人機交互微課、觀察探究微課三種手段完成教學任務。在精準定位微課功能后,針對微視頻講解環節,教師以班級學生熟悉的“豬豬俠”動畫片角色為主人公,通過虛擬人物配音為學生提供耳目一新的單元化知識點講解微視頻。而在人機交互微課中,動物園小學最近在舉行手工比賽,而三年級班上同學們在手工制作中卻遇到各種困難。微課構建的虛擬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到與小動物的跨時空互動、幫助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理解“戰勝學習中的困難”的方法與技巧等??傊?,將精細化功能指向微課教學活動,會使班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得到有效提升,不僅更加符合陶行知“民主教學”思想,而且會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綻放光彩。

猜你喜歡
陶行知法治道德
陶行知:書香年少時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陶行知夜歸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的另類教育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