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與人文融合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對策研究

2022-12-17 10:07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人文科技融合

李 婧 楊 林

(1.齊魯工業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3;2.濟南市教育局,山東 濟南 250099)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薄拔幕敲褡迳婧桶l展的重要力量?!盵1]要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離不開科技發展,也離不開人文關懷,更離不開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本文從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教育質量、產品制造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不同層面,探討科技與人文融合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對策。

一、科技與人文融合實現綠色發展,為人民生活提供優質生態環境

人類與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是生命共同體,優質的生態環境是人們擁有高品質生活的基礎,綠水青山是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綠色發展[2]。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品質的雙重提升,體現出發展為了人民的思想,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科技發展,然而缺少了人文關懷的發展,單純追求GDP和財富增長,科技發展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環境破壞和能源的過度消耗,再如人文領域道德的扭曲和人性的異化,對人們生活品質不但沒有提升反而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綠色發展理念,帶來的是科技發展的正確方向,通過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優美。綠色發展理念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民生活方式越來越健康,生活品質越來高,幸福感越來越強。

實現綠色發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質需要科技與人文的融合。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綠色發展政策制度體系,制定相關的法律,深化政策實施的體制機制改革,確保綠色發展政策的貫徹落實不打折不變樣。其次,要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依靠科技支撐,鼓勵科技創新,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加快科技轉化、推廣,從生產方式上摒棄傳統的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轉變為集約型發展模式,推動我國經濟向綠色、低碳、循環和高效利用資源的方向發展。第三,要依靠科學技術解決生態污染問題,要針對我國環境生態問題,集中科研力量研發新的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污染問題整治。第四,要加大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教育,引導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觀,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提倡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教育人們摒棄鋪張浪費、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提倡節儉生活,鼓勵人們從我做起、從小做起[3]。

二、科技與人文融合打造現代城市,為人民生活提供優質居住環境

一座現代城市不僅要滿足人們生存生活的物質條件,還要給予人們人文關懷,必然是科技與人文融合發展的產物。城市建設規劃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充分考慮城市建設和自然保護的互融互促,打造優美的自然環境,讓人們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之中[4]。要將人的生活需求作為切入點,對人們生活的各類要素進行綜合規劃布局,對醫療、教育、購物、娛樂、健身等資源進行合理規劃,讓人們生活快捷便利。如雄安新區的15分鐘生活圈,15分鐘內可以滿足各類需求,避免將時間浪費在路上,既避免了城市交通堵塞,又實現了低碳綠色生活,人民群眾享受到了舒適、便利、愜意的居住環境。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要以信息化城市為目標,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城市功能的提升,實現信息化城市管理的技術支持,讓人民享受信息化城市的各種便利。在房屋建筑中,充分利用下沉式庭院、被動式住宅等各種先進建筑技術,讓人們既能夠享受舒適的生活環境,又能夠節約能源,真正實現低碳綠色生活。在城市建設與自然環境的融匯中,要依靠科學技術實現生態環境的修復、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森林樹木的保護等,這樣才能建設綠色生態宜居城市。

在城市管理過程中,積極構建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的人文關懷溫度。首先,要注重建設城市文化品牌,對城市進行統一的文化建設規劃,對城市老建筑、歷史文物、標志性街區等要進行合理保護和開發,既保留城市的文化傳承又融入現代化元素。其次,要構建具有自身特點的現代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對開展文化生活的公園、綠地、廣場、電影院等按照居民生活范圍進行合理規劃建設,滿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第三,要加大文化產品供給,利用現代科技改善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方式,提升文化產品的內涵和品質,積極引導人民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品格。第四,要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性,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在群眾性文化活動中愉悅心情、陶冶情操。

三、科技與人文融合助力人的全面發展,為人民生活提供優質教育

教育是實現人的發展的主要途徑,享受優質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重要內容。教育應該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體,這既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外在要求,也是人們實現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生產形態日趨復雜,一個產品的產生需要多種技術才能夠完成,相應地對生產者的素質要求也是多樣化的,需要科技人文素養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不可偏廢。社會進步帶來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之后,人們開始對自身的全面發展有著更高的要求。人們既需要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提升自身改變生活方式,又需要獲取人文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從這兩個維度來講,教育必須實現科技和人文的有機統一,才能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5]。

在課程設置上要文理兼容。文理分科應該是相對的,在課程設置上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科類的學科要開設必要的人文類課程,讓學生通過這些人文課程的學習,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識,培養必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文科類的學科要開設必要的科技類課程,讓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對科技發展現狀、科學知識、科技方法等有所了解,培養必要的科學精神。

在教育方法上善于挖掘教育資源??萍贾R與人文知識從本質上講是分不開的,科學知識雖然是關于自然的知識,但這些知識也是人創造的,不可避免地滲透著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是關于人、人類社會的知識,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對未知的渴望和追求、問題的提出和探求、對規律的探索等,都蘊含著科學的思維方式,或者需要借助科學的手段。所以,科技知識中本身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人文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在教育過程中,要善于挖掘教學知識中的資源,進行科技與人文的融合教育。

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是教育的實施主體,不管是科技教育還是人文教育都要依靠教師來實現,特別是對于教育資源的挖掘,要從科技知識中挖掘人文教育資源、從人文知識中挖掘科技教育資源,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科技人文知識、高超的教學技術和較強的綜合素質。學校要把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工作的重要目標,對教師進行相關知識的培養培訓,特別是跨學科的知識學習,讓教師首先成為文理兼修的教育者,才能夠為人們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

四、科技與人文融合提升消費體驗,為人民生活提供優質產品

產品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的品質。好的產品能夠給人們帶來好的消費體驗,從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管是物質產品還是文化產品,在被人們購買并消費后,最終帶給人們的是消費之后的體驗。人們會根據消費體驗,對產品產生認可度和滿意度,決定是否繼續消費該產品或者另外尋找替代品。如果我們社會生產的產品都是科技與人文完美結合的高品質產品,那么人們的消費滿意度會大大提高,生活品質也因此而提升。這種滿意度的獲取,一方面要關照人的發展,契合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與人們的生活需要相符合,另一方面需要科技與人文相融合,通過科技手段改變產品形態,讓產品能夠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6]。

科技與人文融合提高產品品質。產品品質的高低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而經濟水平直接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品質。符合人們需求的高科技產品,能夠為社會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產品質量,要不斷加強科技研發,特別是高精尖技術和核心科學技術的攻關,牢牢占據生產技術前沿。要增強人文關懷,聚焦用戶的需求,提升用戶使用體驗,以產品引領生活方向和社會風尚。

科技與人文融合促進產品創新。進入新時代,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對產品的需求也不再滿足于基本功用,更多地追求產品創新帶來的新奇感和滿足感,創新是時代賦予產品生產的新內涵。創新既可以是沿著技術軌道進行,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人們技術上的新奇體驗。也可以是沿著人文軌道進行,帶給人們知識的更新和深入的思考。但是現有條件下,社會生產專門化水平越來越高,要在單一領域實現創新變得越來越難,將科技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實現學科交叉創新,已成為產品研發的主要趨勢。如利用VR技術,將文學作品制作成視頻,內容雖然沒有改變,但通過科技的手段實現了形式的改變,人們可以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更真實更直觀地參與到作品中去,從而產生了新的文化產品。

猜你喜歡
人文科技融合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樸素的人文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人文社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