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安全應急產業體系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2022-12-17 12:45金永花
行政管理改革 2022年9期
關鍵詞:裝備應急體系

金永花

產業體系對培育新興產業、塑造產業競爭優勢、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1]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起步較晚,隨著國務院出臺《“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我國不斷加快構建安全應急產業發展體系的步伐。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事故災害多發頻發,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也給世界經濟造成慘重損失。為防范和化解事故災難,美日歐等發達國家不斷構建和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帶動安全應急裝備、產品和服務需求增長,安全應急產業應運而生。經過近40年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迅速,安全應急產品和裝備長期占據著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美日歐等地區在制度構建、政策法規、機制建設、技術創新、優化環境等方面逐步形成具有全球特征和本地特點的安全應急產業體系框架。本文重點以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為例,系統總結提煉在其形成安全應急產業體系中的實踐經驗和政策效果,為“十四五”時期中國構建安全應急產業體系提供借鑒與政策啟示。

一、分析框架

(一)安全應急產業體系的內涵

產業體系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為產業構成。對于整個國民經濟而言,產業體系就是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構成,需通過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而細分行業領域的體系構建,是通過制度構建、資金支持、技術創新、產品培育來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提升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和重要性。產業體系的構成和構建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二是具有一定的產業競爭力,具備做大做強的基本條件;三是發展潛力較大,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關聯產業較多,帶動力較強。[2]

“非典”疫情以來,在政府的推動下我國安全應急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初步形成規模,2020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規模達到1.5 萬億元,安全應急產品生產企業超過5000 家。近年來我國事故多發頻發,激發了安全應急裝備的大量需求,同時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催生了更為智能、先進的安全應急產品新需求,未來我國安全應急產業或將迎來廣闊的藍海市場。[3]我國已具備構建安全應急產業體系的充分條件,需借鑒國外經驗確立適合我國特點的安全應急產業體系構建框架和路徑。

安全應急產業體系是以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為支撐,以社會保障有力、市場秩序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為依托,實現要素資源優化組合、產業深度融合、創新協調聯動、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4]產業體系構建具有顯著的長期性、動態性和內生性。[5]

(二)安全應急產業體系的構建內容

首先,構建安全應急產業體系要實現產業邊界的清晰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目前,世界各國對安全應急產業的含義和范疇界定均有所不同,但主要是圍繞公共安全、國土安全、防災減災、勞動健康保障、應急救援等領域進行界定,部分國家還延伸至網絡、金融、教育、能源等領域,推進安全應急與行業應用融合,不斷拓展安全應急產業范疇。

我國將安全應急產業定義為“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提供安全防范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等專用產品和服務等活動的總稱”。美國的安全應急產業分為制造業、電子商務、安全應急服務業,而應急裝備制造業分為個體防護設備、救援與搜救裝備、信息技術設備、通信裝備、探測裝備、洗消裝備、醫療裝備、其他裝備等6663 種類產品。生化核威脅應對、恐怖襲擊預防應對的裝備和服務也被納入美國的安全應急產業范疇。日本安全應急產業包括城市防犯罪防災害產業和災害應急救援產業。城市防犯罪防災害產業包括城市安全相關的滅火器、偷盜預警裝置等,應急救援產業包括自然災害防治以及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援裝備和服務業等。歐洲的安全應急產業包括維護國土安全的技術研發及設備生產、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安全生產及職業健康防護等內容。

其次,構建安全應急產業體系需要將各要素加以整合,組成系統化的整體,凸顯體系框架的實際性和動態性。安全應急產業體系包括政策體系、產品體系、技術體系、投資體系、服務體系等。

政策體系是產業發展的根本。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可增強產業發展動力、激發發展活力。安全應急產業作為處于發展初期的新興產業,亟待構建較為完備的產業推進制度及政策體系,包括通過法律法規明確安全應急裝備及產品的配備,通過引導政策促進社會民間投資,激發市場消費潛力,促進民眾安全應急意識,提升安全應急消費認知等。[6]

產品體系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產品體系影響企業的供需,決定企業行為決策。安全應急產品體系根據安全防護、監測預警、應急救援、應急服務的過程,分階段構建安全應急產品體系,對政府支持、企業供給、市場需求提供依據。[7]

技術體系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完善的技術體系有利于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創新水平。構建技術體系要以市場需求為主導,以科研進步為支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基礎為關鍵,推動產業融合,實現技術升級。技術體系應不斷推動裝備及產品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補齊技術短板,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服務體系是產業發展的保障。服務體系的發展是市場成熟和產業發展的表現。構建服務體系需建立服務機制,推進標準建立,搭建產業服務平臺,推動安全應急教育服務和宣傳等,不斷提升安全應急產業服務水平。

(三)安全應急產業體系的構建方法

構建安全應急產業體系的目標是實現安全應急產業高質量發展,方法是加快構建安全應急產業科技創新、資金、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機制,形成推動安全應急產業的強大動力,著力破解產業體系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制約因素,全面提升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8]

構建完善的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機制,激發產業發展活力。建立產業發展機制,激發安全應急產業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促進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安全應急產業供給結構優化、創造廣闊市場空間提供制度和機制保障。

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持續優化安全應急產業結構。促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安全應急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安全應急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的形成,加大安全應急智能化、高端化產品比重。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提升我國安全應急監測預警水平,再如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提升我國犯罪預測分析水平,精準分析犯罪動態、識別犯罪模式及預測犯罪趨勢。

培育高端要素,夯實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要素支撐。聚焦安全應急產業體系構建所需要的技術、資金、人才等各類要素發展需求,強化創新和政策支持力度,著力推動安全應急產業重大技術突破,拓寬金融渠道,圍繞安全應急產業體系構建政策保障體系,實現創新資源加快匯聚,促進金融工具發展與安全應急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為安全應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要素支撐。

推進對外開放,促進安全應急產業國際化發展。隨著全世界事故災難災害多發,圍繞安全應急產品的競爭日趨激烈,掌握安全應急裝備及產品的話語權變得越來越重要。要推動國外安全應急企業和創新創業企業加大對我國的投入,也要推動國內企業對海外的投資力度和積極布局,不斷提升安全應急裝備及服務領域的國際合作。[9]

二、國際經驗

(一)國外產業現狀

近10年,全球安全應急產業規模呈持續增長態勢,2011年全球安全應急產業規模約5300億元,2016年增長至8000 億美元,目前已達到9500 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全球安全應急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5 萬億美元。[10]其中,全球消防安全設備市場規模穩步增長,2020年規模為434.876 億美元,預計從2022年到2028年將以6.6%的復合年增長率擴張。[11]美日歐作為推動全球安全應急產業市場的中堅力量,引領著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的快速發展。

1.各國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2001年“9·11”事件后,美國民眾和政府的安全應急意識高漲,催生了廣闊的安全應急產業市場。[12]根據Market Line 數據統計,美國安全應急產業市場總規模在2020年為1115 億美元,2022年將達到1222 億美元。[13]其中,安全設備行業規模占比最高,根據國際安全設備協會(ISEA)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安全設備行業規模約為716 億美元,占安全應急產業總規模的64%。美國安全設備行業創造了345000 多個就業崗位,其中包括29642 個制造業崗位、33566個批發業崗位和65909 個零售業崗位。[14]根據日本富士經濟集團統計,2020年日本安全應急產業規??傆嬤_到9691 億日元,分別比2018年、2019年增長了99.1%、103.8%,呈現持續上升態勢。英國和德國安全應急產業被認為是主要的新興產業之一,英國2020年安全產業市場規模約150 億美元,德國2022年規模將達到123 億歐元。[15]

2.細分領域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美國安全應急產業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細分領域為消防領域。由于美國法律規定住宅、工業和商業部門需安裝消防安全裝備,帶動了消防裝備市場的需求,2020年,美國市場規模約為171.638 億美元,其中工業領域的消防裝備規模最大,占比超過44%。美國還有專門資金用于支持火災消防設施和教育培訓,根據預測,美國消防裝備行業將以超過9%的增速增長。[16]美國的個體防護裝備和災害救援裝備領域規模也在持續增長。2019年,美國的個體防護裝備規模約135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23%。美國的個體防護裝備中,防護手套、防護服、防護鞋和呼吸防護產品規模占個體防護裝備總量的80%。其中,手部防護產品占比30%、防護服占比23%、防護鞋占比15%、呼吸防護產品占比12%。根據麥肯錫預測,2024年,美國個人防護裝備將達到243 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2.5%。從個體防護產品的需求行業來看,制造業、建筑業、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需求占比較大,為48%,其次為醫療行業占比13%、化學品行業占比10%。[17]在應急救援領域,由于美國颶風災害、洪水災害、森林火災較多,政府對災難救援設備和車輛投入較大。2021年美國自然災害和緊急救援市場規模約為110 億美元(根據平均增速13.1%計算)。[18]

日本的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聚焦于監控監測等高新技術裝備和服務,監控預警裝備規模為4694 億日元,占安全應急裝備總量的48%。預計2023年,還將增長至10147 億日元,其中,識別控制裝備、汽車安全裝備將呈現較高的增長態勢。

3.安全應急企業不斷增多

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 預測,2020年至2026年的全球事故和應急管理市場復合年增長率為6.7%。[19]而全球事故和應急管理市場的主要供應商中,美國的傳統老牌企業較多。如美國Resq Me 公司主要生產個人自救產品,其產品遍及世界各地;Emergency Packs 公司則提供配備多種應急工具的急救包;J.J.Keller 公司的產品種類更為豐富,能提供上千種產品和服務;霍尼韋爾、柯林航空、IBM、Esri、拉森和圖布羅信息技術、Everbridge、Juvare、Haystax Technology 等世界級企業不斷擴大其在全球事故和應急管理市場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日本安全應急裝備及產品的生產制造企業大部分屬于機械、醫藥、軟件、咨詢公司的附屬業務,以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為主營業務的企業較少。根據日本baseconnect 公司統計,日本專門生產防災減災裝備企業不足為91 家,其中3 家為東京證券上市公司,占比不足3%,其余88 家為未上市的中小企業。以能美防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消防裝備企業達50 余家,占比為58%;其次為防汛裝備和電器安全裝備企業,占比均為9%;海嘯、防盜監控等裝備,占比均為5%。[20]

英國有約9000 家從事安全產業的企業,包括設備生產商、技術提供商和提供咨詢、培訓、風險分析的安全應急服務企業。英國有BAE Systems 和Smith Group 等大型安全應急企業,但仍以中小企業為主。[21]德國安全產業企業超過2 萬家,柏林企業最多,約1300 余家,占比為4.8%。[22]德國在電子安全行業發展較為迅速,生物識別系統和視頻監控等高新技術在安保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大型電器集團紛紛布局電子安全系統,如博士、西門子和菲利普的關聯企業等。中小企業中,GEZE Effeff 公司的門窗防盜技術,Total Walther 美力美(Minimax)公司的消防器材等具有較強實力。

(二)國外做法及經驗

1.以政府為主導的政策支持保障體系

(1)建立法律法規。各國相繼制定安全應急產業相關法律或法規,提升安全應急設計及防災減災裝備設備能力。如日本制定了《地震災害防護的特殊措施法律》《日本建筑標準法律》,建立了建筑業防災相關標準規范;[23]2021年修訂了《特定城市河道淹沒損害對策》《防洪法》,規定地方公共基礎建設和住宅中必須安裝雨水蓄水滲透設備等;《建筑工程法》《滑坡倒塌災害防治法》支持住宅安裝擋土墻或排水設施等。另外,日本還規劃建設避難所、抗災公寓等專用類應急設施建筑、基礎設施等。

(2)建立體制機制。各國建立了垂直的應急管理機制,進行應急管理協調決策。美國在1979年4月成立聯邦應急管理局,統一處理突發公共事件,并通過購買安全應急產品和招募應急人員,間接促進安全應急裝備、產品及服務發展。美國還有應急服務部門(ESS),在日常運營和事故期間提供廣泛的預防、準備、救援和恢復服務,為政府和私人服務。英國于2001年設立內閣民間緊急應變事務局(Civil Contingencies Secretariat,簡稱CCS),是應急管理協調和決策的最高機構,負責及時準確掌握危機的現實情況,制定應急管理的戰略性目標,快速形成應急決策。該機構還負責安全應急裝備與產品、培訓的預算支出,以加強國家安全應急能力。德國于2004年設立德國聯邦民眾保護和災難救助局(Federal Office of Civil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Assistance,簡 稱BBK),出臺國家安全防護戰略,推進產業發展。德國建立了完備的體系,擁有消防隊、聯邦軍隊、聯邦警察、聯邦技術救援署等多方力量,建立起了從聯邦、州、縣、城市的全國力量。

(3)確立發展路徑。日本每年發布《防災白皮書》,指明安全應急管理方向及安全應急裝備研發、制造方向。2021年,日本內閣府發布《防災舉措概況 2021年防災計劃》中提出,從2020年12月起實施“加強防災減災,提升國土強韌性五年加速措施”,確保即使在極端自然事件(大地震、強臺風、暴雨、洪水、海嘯和大規?;碌龋┌l生的情況下,國土、經濟、社會不會遭受致命損失并能迅速恢復。[24]為實現國土強韌性目標,日本明確了災害防范技術及裝備發展方向,如在地震災害方面,加強GNSS 連續觀測和使用衛星觀測數據的SAR 干擾分析監測地殼運動等;在海嘯災害方面,加強港口防海嘯裝備等;臺風、洪水災害方面,加強全球變暖對洪澇、旱災、臺風影響預測技術等。

2.以研發機構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1)建立科技支撐體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美國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和成熟的安全應急科技研發和支撐管理體系。美國依托科學技術理事會、國土安全中心、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專業的研究基地和科技創新體系,科學技術理事會資助國家級實驗室進行應急管理的基礎研究,包括大氣流動、?;窋U展模型、泄露等的研究工作。疫情初期,康涅狄格聯合相關機構、企業等單位研發“應急呼吸機”,解決了美國國內呼吸機短缺問題。

(2)強化研發資金保障。美國、歐盟等國家的研發資金渠道包括聯邦政府撥款、公益性基金捐贈、私營公司向科研機構提供資助或委托等。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每年的應急資金預算約為32 億美元,其中包括每年23 億美元的災害應急基金。2020年11月,拜登政府提出使用國防生產法(DPA)增加個人防護產量,以使全國個人防護裝備供給大于需求,協助中小企業降低裝備和產品生產成本。歐盟委員會成立“名人小組”(GoP),制定新“國土安全”技術研究計劃,并納入歐盟預算,保證歐盟國家安全應急裝備及能力的提升。

3.以政府為主推動形成多維度產品體系

(1)編制授權裝備目錄。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聯邦應急管理局(簡稱FEMA)所屬的基金項目委員會(GPD)公布授權裝備目錄,用于多個批準項目的設備采購。該清單中的設備使用具有強制性。FEMA 的各種項目或各州在申請聯邦資助時,所涉及裝備必須在此授權目錄范圍之內。目前FEMA 授權應急裝備和產品目錄涉及21 個大類、707 項。

(2)構建統計分類。根據日本“防犯罪防災害產業調查”,該產業統計分類包括日本標準產業分類中的小類“安全工作”中的細分行業“滅火器、滅火裝置制造、火災報警設備制造業、偷盜預警裝置制造業”和“其他通信機器和相關機器設備制造業”。[25]

4.以政府預算和多渠道融資為主的資金保障體系

(1)多渠道資金保障生產。2021年,日本支持22 個項目的設施及裝備配備,預算資金總額3072.47 億日元,較2020年下降8.6 個百分點。其中,自然災害防災減災裝備預算超過60%。日本為抗震救災公寓等設施建設提供優惠貸款或減免稅;對應急醫療機構建設及裝備配備提供融資等。日本政策金融公庫等為中小安全應急企業提供融資優惠。

(2)對目錄產品進行資金支持。美國政府對生產安全和災害管理方面的財政支持,主要是通過聯邦應急管理局購買大量的應急裝備、產品及服務,而并非直接補貼安全應急企業。政府各級部門和安全應急管理部門采購裝備需嚴格按照裝備目錄體系,相關裝備生產企業的產品研發和生產也嚴格遵循目錄體系的規定,使安全應急產品需求明確,促進有效供給,有利于安全應急產業的長足發展。

5.以質量管理和教育培訓為主體的產業服務體系

(1)設立檢測認證機構。美國安全應急裝備檢測認證機構較多,分為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和第三方認證機構等。政府部門主要有勞工部礦山安全與健康監察局、勞工部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等;行業協會主要有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美國消防協會(NFPA)等;企業和第三方認證(獨立、非營利)機構的典型代表有:ULI(The Underwriter Laboratory Inc)、SEI(The Safety Equipment Institute)、FM(FM Global Technologies LLC)等。

(2)完善教育培訓機制。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制定“高等教育計劃”,讓學術界、應急管理專業組織和從業者通過教育和研究培訓持續學習和創新,以應對國家安全管理挑戰。制定“持續培訓補助(CTG)計劃”,為符合條件的申請人提供資金,支持培訓解決方案,推動補助金獲得機構提供培訓。國家消防學院(NFA)作為消防和應急服務高級技術培訓機構,通過校外培訓、遠程教育進行培訓,學員可通過美國教育和繼續教育委員會、繼續教育和培訓協會獲得學分。聯邦應急管理局的個人和社會準備司還為個人、社區和志愿者提供相關培訓。日本從小學開始進行安全應急教育,包括應對自然災害、城市安全事故發生時應采取的行動和措施。日本內閣府組織每年9月1日開展“防災日”綜合培訓,11月5日“海嘯災難預防日”前后組織公民參加地震·海嘯預防培訓,同時對國家、地方公共團體提供防災研修及培訓。內閣府還組織都道府縣警察廳培訓,總務省對應急救援派遣人員進行培訓,消防廳消防大學對消防系統職員進行災害防范急救培訓,勞動厚生省對NBC(核、生物劑、化學劑)醫療工作者進行培訓等。德國內政部下設有聯邦救援局和技術救援部門,負責高層指揮人員的培訓,技術救援部門負責技術救助人員培訓和志愿者的培訓。德國每年在應急科普產業投入超100億歐元的資金,尤其重視預防和防護性科普。

(3)建立供需服務平臺。德國漢諾威國際安全消防展覽會成為安全應急產業宣傳和供需對接的有效平臺。每五年舉辦一次漢諾威國際安全消防展覽會,成為享譽全球的集消防、防火和救援服務、民防、安全和勞保為一體的展覽會,匯聚了德國消防隊聯合會(DFV)、德國消防促進會(VFDB)和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等德國重要行業協會,有力推動了裝備的供需對接和全世界推廣。英國的IFSEC2018倫敦消防安全展會在倫敦Excel 會議中心,該展會有40年的發展歷史,已成為該領域的品牌展會,無論是企業新產品發布還是買家年度采購,均以此展作為展示與交易的優質平臺。美國1stAidSupplies.com,WorldSecurityDirectory.com等網站整合了各公司的安全應急裝備和產品,品種齊全豐富,支持全球網上訂購,對應急產品供應鏈的整合發揮了巨大作用。另有企業聯合建立的fireworld 網站,集合了生產防災救災產品和提供救災服務的公司名錄。

三、對我國的啟示與建議

近年,伴隨居民安全應急消費需求的提升和傳統產業安全技術裝備改造升級,我國安全應急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相對于國外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仍存在較大差距與問題。一是產業結構優化進展緩慢,新舊動能銜接不暢,仍以中小企業為主,許多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仍偏低,新興領軍企業及龍頭企業不多,影響產業結構優化進展。二是要素供給結構性問題突出,高端要素短板明顯,我國對跨領域、多災種、全流程的風險分析與評估系統研發不足,面向大規模災害的計算分析工具欠缺,[26]同時,部分國產裝備核心零部件性能與國外具有差距,產業化推進難度大。三是要素整合與配置機制不完善,內生動力激發不足,政策制度還不完善,市場建設不足,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較為滯后,且尚未建立起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競爭機制。四是供需之間缺乏統籌協調,協同共生機制不完善,未形成有效供給,在供需協調、統籌發展的路徑、模式上創新探索不夠,導致資源和要素配置無法向更高水平提高。[9]因此,要從國外推進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舉措和成效分析中,進一步厘清我國產業發展思路和方向,針對我國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管用的政策舉措。

(一)明確安全應急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在廣泛調研和專家研討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安全應急產業邊界,建立安全應急產業統計制度,明確哪些傳統產業產品及服務屬于安全應急產業,哪些新產品、新業態屬于安全應急產業,確定產業簇群范疇。

(二)加強頂層設計,注重政策引導。需要制定國家層面的安全應急產業總體發展戰略,立足于加強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規劃和安全應急管理體系的建立,切實提高安全應急裝備、產品的供給水平,突出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重點、難點明確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目標。通過安全應急產業總體發展戰略的制定,克服產業發展的自發盲目狀態,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不斷完善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目錄,加強安全應急產業分析研究。

在安全應急產業總體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建立和完善安全應急產業政策。鑒于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總體規模尚小,又是新興產業,因此,安全應急產業政策的指導思想應當有利于調動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在投融資、稅收等方面對安全應急產業實施優惠和鼓勵,尤其吸引國家大中型企業加盟安全應急產業,改變產業規模不大、企業偏小的狀況。

(三)實施協同創新,加快技術攻關突破。推進揭榜掛帥,提供可持續的創新動力。結合安全應急裝備實戰需求,推動航空滅火成套救援裝備、高端城市救援裝備、應急通信裝備、高端防汛裝備等核心技術攻關。布局安全應急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加速安全應急裝備攻關任務,推進安全應急裝備集成應用。推動安全應急裝備產業基金建立,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推進安全應急裝備關鍵領域的研發和應用。加快安全應急裝備和產品的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技術的“引進來、走出去”,拓展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四)開展試點示范,促進產品和服務推廣應用。開展安全應急裝備應用和服務推廣試點示范工程,加快形成以政府采購、工程配套、家庭使用為主的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消費格局。繼續將關鍵安全應急裝備納入首臺套扶持目錄,扶持國產安全應急產品應用。出臺引導家庭購置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鼓勵政策,營造安全應急新興消費良好環境。利用國家安全應急產業大數據平臺,加強供需產品與服務對接,解決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信息碎片化、孤島化問題,實現關鍵時刻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找得到”。

(五)加快標準建立,健全技術基礎體系。健全安全應急產業標準化工作體系,組建安全應急產業標準化技術機構,加快制修訂國家、行業和團體安全應急產品標準、安全應急服務標準,發揮標準對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研究建立安全應急產業認證體系,加強認證采信工作力度,帶動認證產品擴大應用。探索建立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標識制度,開發安全應急產業專用測試設備,構建安全應急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

(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加大安全應急宣傳力度,普及防災減災和自救互救等應急知識,提高民眾安全應急意識,增強全社會對安全應急產品和裝備的需求。發揮協會、聯盟、商會、金融機構和其他第三方機構作用,提供成果轉化和金融服務等專業服務。建立供需對接平臺,匯聚國內外上下游供應鏈信息和供需對接信息,促進供需對接,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猜你喜歡
裝備應急體系
哪些裝備為太空之旅護航
這些精銳與裝備馳援瀘定
港警新裝備
TODGA-TBP-OK體系對Sr、Ba、Eu的萃取/反萃行為研究
“三個體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堅戰
情景構建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
應急救援要訣“少 快 短”
應急管理部6個“怎么看”
應急預案的編制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