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背景下教育學課程教學探索

2022-12-17 18:07黃莉莉
教育信息化論壇 2022年17期
關鍵詞:教育學改革課程

黃莉莉

2011年10月,教育部印發的文件《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中提到,高校把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和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列入學校發展整體計劃,集中精力,精心組織,抓緊抓好[1]。隨后,具體的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中“教育知識與能力”板塊凸顯了教育學課程的重要地位:小學職前教師教育是所有師范教育專業必須上的核心課程之一,和其他教學專業課程構成了整個板塊的基礎,其一般原理和傳遞的教育觀點與信念是很多教育專業課程內容具體化的依據,其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功能不斷被填充、完善和更新,周而復始[2]。

在現實教學中,具有豐富教學理論知識的教育學課程在傳授的過程中卻和自身理論互相矛盾。作為一門純理論課,教育學課程圍繞著基礎概念和原理,以傳統講法為主,輔以少數案例和屈指可數的討論組成的教學方式,容易使教學過程單調枯燥,學生不愿意主動學習,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顯然,這樣的傳授方式和我國2001年就拉開序幕的基礎教育改革所提倡的理念和目標高度不相符。造成這種矛盾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統教學思維所致,課程理論囊括性特點和知識點繁多,若悉數傳授,則教學課時不足;另一方面是礙于教學技術的阻礙,教師無法在課堂上將相關的案例或材料呈現出來。

基于知識觀和學習觀的更新、慕課和翻轉課堂在國內的引進和推廣、各學校對于大學課程改革的重視和教學平臺的搭建,教育學課程終于迎來了重構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得以對課程進行探索性的改編與創生,在內容上和教學方式上實現本質性的突破。

一、適當更改與整合基礎原理,轉變知識獲取方式

拉爾夫·泰勒(Ralph W.Tyler)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提出的關于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中,“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體驗”體現了知識的組織和呈現的重要性[3]。傳統的教育學體系中,最為基礎的原理構成是不變的內容,由教育概念、教育發展史、教育影響、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研究方法組成,每個部分通過梳理后相對獨立地以時間順序羅列下來,邏輯合理,條理清晰。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多數教師也是沿用這種順序進行教學的。毋庸置疑,這種知識傳授方法是最簡潔有效的,但這是不符合認識規律的。正如兒童觀察玩具、大人觀察世界一樣,我們認識事物多數是從整體開始,然后再慢慢地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局部。事物內部之間的聯系也是相互的,具有整體性,無法進行簡單的割裂認識。如果學習醫術,單純地把生命體的每個部位或不同的系統都割裂開來認識,在校就只能培養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生。此為教育學課程基本原理內容更改與整合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在于,教科書等書籍中的知識向來都是已經被專家和學者掰開來揉碎后再整理出來的,再讀這些書籍的人接觸的內容是被分析后“精心加工”而成的內容,學生省略了思維鍛煉過程換來了學習速度的提高。但是,教育應在某種程度上突破知識經濟(目標和速度)的局限性,主動地謀求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生成[4]。

幾百年前,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隨后被許多教育學專家和學者們重視并研究,且提出了他們的見解和結論。而后,每一門課程都由專門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們選擇他們認為在該學科課程中最具有價值的內容,例如構成核心的要素和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案例,然后以此為根據編制了教材,在人才的培養過程當中被沿用了一代又一代。今天,當我們用新時代的教育理念、知識觀再重新審視斯賓塞提出的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發現當初被篩選剩下來的這些內容的不足(非錯誤)之處:它們像是一個又一個已經完成的藝術品,具有被欣賞和學習的價值,但同時也限制了在材料的選擇、工藝的加工和其他方面的可能性,還有從不同的錯誤當中所獲得的學習和領悟的機會。

誠然,“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的研究有意義,但“如何獲取知識更有價值”也是教學過程中身為教育者要關心的問題。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過程與方法日益得到學者們的重視,也在我國新一輪的中小學課程改革要求里有所體現。教育學課程的學習者們未來多數會進入教育行業,成為一線教師,他們更應該認識并體驗獲取知識過程的重要性。處在發展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程度的知識累積和學習能力,借助課程混合改革的龐大網絡力量、資料和內容的編輯功能,完全可以獲得“對事物整體進行綜合認識和分析”的機會,獲得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教育的各個方面)資料,通過不同的學習資料和學習方法,詳細了解教育在時代背景中的發展變化。這不僅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綜合與分析、推理與分類的思維和能力,使他們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甚至還可以期待他們從新的角度整合與分類,后現代課程觀的研究也從這方面論證了課程“生成性”的意義和可行性。

二、運用“以崗位實踐為依托”理念,設計教學過程

書籍內容的不同板塊是以概念為中心,以概念群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的。例如,A的定義、A的意義和分類、A的研究理論、A在教育史中的發展和現狀,接下來是B群、C群等。實際工作中,往往需要將A、B、C等綜合起來。以教材中教學模塊為例,內容要素按照系統概念群排列,較難在彼此之間建立直觀聯系。而如果按照實際的工作流程“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改評—測驗”來組織知識點學習的話,學生就要圍繞每個任務,搜集信息,分析工作環節,參考相關的理論知識點,設計行動方案,通過小組論證與檢驗,修改和完善方案并提交。這樣,隨著每一次任務的完成,學生大致已經掌握了主要的知識點和技能,了解實際工作情境,熟悉在網課上如何學習,在平臺上如何交流討論,怎樣完成一個工作任務,解決一些簡單的教育教學問題。

三、尊重差異與興趣,詮釋與傳達教育公平的理念

“讓所有學生都獲得成功”并不是讓每個學生在整齊劃一的標準面前都能取得優秀的成績,而是針對不同的個體,在廣度上有選擇,在深度上有適合其自身提升的平臺,達到促進個體發展的效果,而這也是教育公平性的體現之一。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理念的傳遞與植入不外乎都是通過講解概念并輔以案例說明,或許再加上少數學生的理解與分享。這種教學設計雖然遵循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但是比起純粹的理論講解來說,只是讓學生在腦海中的印象更加深了幾分,暫時從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的程序中。如果沒有環境和實踐的參與,沒有情緒情感體驗、動作記憶等和理論知識產生相互的聯系與融合,所學的內容僅僅是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學生遺忘掉。

教育學課程內容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占有非常大的學科優勢,它和生活實際的聯系密切而又廣泛,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研究方向和主題。以“課程與教學”這一板塊為例,它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學兩方面組成?!盎A教育課程改革”可以拆分為課程改革歷史、課程改革現狀、課程改革展望等系列主題,每個主題可以分不同層次。課程改革歷史可以深度研習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和時代等與教育的聯系;課程改革現狀可以研習不同國家經過篩選后產生的課程變化、差異對比、特色與優缺點;課程展望可以從目前的大環境趨勢和科技進步出發,研討未來教育變化發展的可能性……在資源挖掘的過程中,學生可借助線上資料發現感興趣的學習主題。獲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不僅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同時也可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提升學習自信心。

四、融入思政元素,課程實施中重視樹立師德

在教育學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不同歷史、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教育發展狀況,使他們對不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進行了解。在“課程改革與教學”模塊,可以融合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國家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展示我國當下基礎教育改革的現狀,提出對未來教師工作的職業素質要求。教師應以教育問題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了解新課程改革動態,從社會、國家和個人的關聯背景中,更新固有的知識觀和學習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建立人與社會、自然一體的觀念?!暗掠焙汀鞍嗉壒芾怼眱纱竽K和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工作聯系密切,更能將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和學生德育目標結合,班主任在工作中應以職業道德為指導思想,在班級組建工作設計環節中融入集體觀念和心理健康教育。

五、困境和解決構想

教育學課程本身擁有大量的理論知識,但是實踐性卻是其最大的特性[5]??雌饋砘槊艿奶攸c,產生并決定了有效學習的困境之一——學習準備不足。理論來源于實踐,超脫于古代哲學體系的現代教育學產生于多領域多學科的基礎之上,涉及歷史、政治、人文、醫學、自然學科和經濟等領域,又和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學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學生的知識儲備要具有一定的廣度,經驗和見識也要有一定的累積,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科的學習。而中國傳統的學校應試教育模式和社會學習觀念的更新滯后,使得中學畢業生在研習方面存在不足。值得欣喜的是,隨著近幾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力度不斷加強,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學校教育打破了語數英幾乎壟斷的狀態,綜合學科重新得到重視,教學模式也在朝培養學生能力方向轉變,增設了綜合實踐活動,以便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包括初步的研究能力)……這些都有助于教育學研學困境的突破。

有效學習的困境之二在于理論與實踐無法彼此銜接。正如學習一門語言的最佳方式是親身置于使用該語言的地區和人群中,學習交流并了解相關文化,教育學的高效學習需要結合一線教育工作經驗進行。很多學校盡管有教育見習、教育實訓和教育實習,但幾乎都與課程處于脫離狀態。對此,可采取兩種方法。一是借鑒國外一些社區大學的工學結合模式,將課程與實踐拆分后重新融合。先學習基礎原理,初步了解相關觀念、原理和理論;接著是教育見習,獲取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的信息,觀察課堂教學、活動展開和班級管理等事項;帶著自身求學經歷和見習所得,甚至教育問題進行模塊學習,展開研討和教育實訓;課程結束時提出關心的教育問題,形成畢業論文論題,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實習。這種方式將為專業培養設計帶來較大的調整和改動,操作也相對繁雜。二是在不改動課程傳授設置的前提下,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建立教育學“工作坊”?!肮ぷ鞣弧迸c教育實習基地合作,坊中可以由合作學?;驅I教師提出研究小課題,也可以由感興趣的學生提出可行的研究小課題,然后發布到專業群中,不局限年級和班級,學生自行組隊,在一定的時限內展開行動研究,形成成果。這種方法則需要教師、專業人員、學校的配合與支持,還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礎能力和研究能力,提供一個讓具備條件的學生向“優秀”甚至“優異”前進的機會和平臺。

猜你喜歡
教育學改革課程
一部系統研究批判教育學的力作
——評《批判教育學的當代困境與可能》
當活動走向課程 少年已走向未來
實踐—反思教育學文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基于OBE的軟件測試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改革之路
韋鈺:神經教育學與創新力培養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改革備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