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季稻—再生稻—馬鈴薯水旱輪作種植模式

2022-12-21 05:42林麗艷
福建稻麥科技 2022年4期
關鍵詞:水旱輪作季稻再生稻

林麗艷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農業技術和農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福建霞浦 355100)

霞浦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東瀕東海,西接福安,北鄰福鼎、柘榮,西南與寧德、羅源、連江隔海相望,素有“海疆重鎮、閩浙要沖”之稱[1],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降水量1 193.7 ~2 018.8 mm,日照時數1 404.6 ~1 707.2 h[1],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為主,有機質平均值為32.34 g/kg[2],土地資源豐富,熟化程度高,耕作層較深厚,全縣水稻種植面積4 002 hm2[1],馬鈴薯種植面積1 534 hm2[1]。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動力成本上漲、“雙季稻”改“單季稻”面積不斷擴大等形勢的壓力,如何提高復種指數、穩糧增效,創造新的高效種植模式是當前農業的迫切需求。再生稻是指早稻或一季中稻收割后,再給予適宜的生長發育條件,使稻樁上的休眠芽萌發生長、抽穗再結實的栽培方法[3],具有省工、省肥、省秧田的特點[4]。冬馬鈴薯于一季稻收獲后開始種植,具有生長周期短,種植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的特點。為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探索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研究結合霞浦縣的自然氣候生態特點,以早稻作為頭季稻,開展頭季稻-再生稻-馬鈴薯水旱輪作種植模式示范推廣,取得較好的效果?,F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試驗在霞浦縣沙江鎮南屏村林品冬(26°7′N、119°9′E,海拔16.7 m)的責任田中進行,前作為冬馬鈴薯,土壤肥力中等。2020年開展4個頭季稻-再生稻品種試驗,試驗品種為岳優9113(閩審稻2007003)、農優90(閩審稻2002001)、盛泰優018(湘審稻2013016),以佳輻占(閩審稻2003001)為對照(CK);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3 次重復,小區面積40 m2,插植規格為18 cm×25 cm,每小區種植889 穴。頭季稻于3月25日播種,4月23日移栽,每667m2用30 kg 復合肥(N ≥16%、P2O5≥16%、K2O ≥16%) 作基肥,6月16日每667m2用5.5 kg 復合肥、5.5 kg 尿素、3 kg 氯化鉀追肥。7月27日人工收割,留樁高度30 ~35 cm,7月29日復水。再生稻分別于7月17日(即收割前10 d)施催芽肥、8月10日(收割后15 d)追肥,每667m2分別施15 kg 復合肥(N ≥16%、P2O5≥16%、K2O ≥16%)和10 kg 尿素,10月12日人工收割。全生育期防治稻飛虱、卷葉螟、紋枯病等病蟲害6 次。收獲時按小區連續取樣10 叢,考察有效穗數、每穗粒數、結實率等農藝性狀指標,并測算出理論產量,每667m2產量按小區產量進行折算。

參試5個冬種馬鈴薯試驗品種分別為閩薯1 號(閩審薯2008011)、希森3 號(晉審薯2012003)、閩薯2 號[GPD 馬鈴薯(2018)350088]、中薯19號(國審薯2014002)和對照種(CK)費烏瑞它(青審薯2007001);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3 次重復,小區面積36 m2,株行距為60 cm×25 cm,每小區種植240 株;試驗于10月22日播種,翌年2月25日收獲。每667m2施入硫酸鉀型復合肥料(N ≥16%、P2O5≥16%、K2O ≥16%)30 kg和有機肥料(N+P2O5+K2O 總養分≥8%、有機質≥45%、有效活菌數≥0.2 億個/g)200 kg,10月23日覆蓋地膜,培土壓實?,F蕾期每667m2根部澆施硫酸鉀型復合肥30 kg。生育期間主要防治黑脛病、莖腐病、晚疫病等病害4次,使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收獲時按小區連續取樣10 株,考察各單株經濟性狀指標、薯塊質量并計算平均值,每667m2產量按小區產量進行折算。

2 結果與分析

2.1 頭季稻和再生稻不同品種的農藝性狀比較

由表1 可見,頭季稻每667m2有效穗數最多的品種是岳優9113,其次為農優90;每穗粒數最多的品種是盛泰優018,其次為農優90;結實率較高的品種是農優90 和佳輻占(CK);農優90、岳優9113 和佳輻占的千粒重沒有差異。再生稻每667m2有效穗數最多的品種是農優90,其次是岳優9113和佳輻占;每穗粒數最多的品種是盛泰優018,其次為農優90;農優90、岳優9113 和盛泰優018 的結實率和千粒重均低于佳輻占(CK)。據此計算理論產量看出,頭季稻和再生稻兩季理論產量最高的品種是農優90,說明只有產量構成要素每穗粒數、有效穗數、結實率、千粒重比例協調才能取得高產。

表1 參試品種農藝性狀比較

2.2 頭季稻和再生稻不同品種的產量比較

表2 結果表明,頭季稻每667m2產量最高的品種為農優90,達496.7 kg,比CK 顯著增產7.19%;其次為岳優9113,但與CK 差異不顯著;而盛泰優018 比CK 顯著減產。再生稻每667m2產量最高的品種為農優90,達328.3 kg,比對照CK 增產3.66%,但差異不顯著;岳優9113 和盛泰優018 均比CK 減產。結果顯示,不管是頭季稻還是再生稻,農優90均具有較高的產量水平。

表2 參試水稻品種產量比較

2.3 冬馬鈴薯品種的薯塊質量和產量比較

從表3 看出,各參試馬鈴薯品種的單株大中薯率均高于對照費烏瑞它(CK),單株薯塊質量除希森3 號外也均高于CK,每667m2產量最高的品種為閩薯1 號,達3 278 kg,比CK 高14.22%,差異達顯著水平;其次為閩薯2 號和中薯9 號,產量比CK 高,但差異不顯著;希森3 號產量比CK 低,但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馬鈴薯品種的薯塊質量和產量比較

3 效益分析

3.1 產值效益

通過調查記載頭季稻-再生稻-馬鈴薯種植模式的投入與產出,以頭季稻農優90 和馬鈴薯閩薯1號組合為例計算其經濟效益(表4),結果看出:頭季稻農優90 每667m2產量496.7 kg,產值1 490.1 元,成本投入1 030 元,其中:種子120 元(按667m2用量1.5 kg計算)、物化投入160元、人工費用300元、機耕450 元,每667m2純利潤460.1 元;再生稻每667m2產量328.3 kg,產值984.9 元,投入成本500元,其中:物化投入120 元、人工費用230 元、收割150 元,每667m2純利潤484.9 元,其效益比頭季稻還高。說明再生稻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閩薯1 號每667m2產量3 278 kg,產值4 917 元,投入成本1 540 元,其中:種薯540 元(按667m2用量150 kg 計算)、物化投入650 元、機耕及人工投入350 元,每667m2純利潤3 377 元。由此可見,以頭季稻農優90 和馬鈴薯閩薯1 號品種組合的頭季稻-再生稻-馬鈴薯種植模式,每667m2純利潤達4 322 元,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表4 產值效益分析

3.2 生態效益

從生態效益分析,一是通過水旱輪作,土壤環境明顯改善,增加土壤有機質[8];二是改變稻田整年淹水狀態,有效滅除土傳病害和農田雜草;三是水旱輪作收獲的馬鈴薯薯塊光滑、產量和商品率高;四是秸稈還田可增強土壤水肥保持能力[9],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有一定促進作用[2],減少土壤中氮的流失[5];五是秸稈還田避免秸稈焚燒的現象發生,減少農田秸稈的運輸,節省時間和人力[5];六是再生稻栽培技術簡便又節本,一種兩收;七是再生稻收獲后利用秋冬季閑田種植,提高稻田綜合效益,增加復種指數[10];八是馬鈴薯收獲后將莖葉根翻埋田中,可培肥地力,減少下一季早稻化肥用量,降低稻谷生產成本,又保證稻谷綠色品質。因此,頭季稻-再生稻-冬馬鈴薯水旱輪作種植模式具有潛在優勢,再生稻多收一季稻,且能利用秋冬閑田多收一季糧,提高了土地產出率,節本增效,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4 關鍵栽培模式

生育期的合理銜接是頭季稻-再生稻-馬鈴薯水旱輪作種植模式循環生產關鍵,頭季稻3月中下旬育秧,7月中下旬前收獲,再生稻10月上中旬前收獲,冬馬鈴薯11月中下旬開始種植,翌年2—3月收獲,全生育期325 d。

4.1 頭季稻栽培技術

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生育期110 ~120 d、產量高、米質優、抗性強的優質水稻品種如農優90、佳輻占等。采用播種機精量播種,即每667m2大田準備常規稻種子3.5 kg、雜交稻1.5 kg,秧盤20 張左右。播種前藥劑浸種48 h,可預防惡苗?。?],秧田施足基肥,即每667m2施入復合肥料(N ≥16%、P2O5≥16%、K2O ≥16%)60 kg,秧齡25 d。移栽前7 d 每667m2施入尿素5 kg、復合肥料10 kg 作“送嫁肥”。采用插秧機插秧,每667m2栽插密度在1.4萬穴以上,保證頭季和再生季有足夠的穗數,大田施肥量按每667m2施純N13 kg,N、P2O5、K2O 質量比例為1∶0.3∶0.8,穗肥以?;ǚ蕿橹?,抽穗后看苗補施肥。水分管理以間歇灌溉為主,淺水栽插、薄水護苗,5 ~7 d 輕露田,抽穗期保持淺水層,莖蘗數達75%以上時曬田控苗。為增加腋芽萌發和壯芽,延長老根壽命,當頭季稻齊穗后15 ~20 d,穗粒轉為蠟黃、葉片褪色時,每667m2施尿素15 ~20 kg 作催芽肥[4]。在谷粒全部變硬、穗軸上干下黃、谷粒成熟度達到90%~95%時,收割機低樁收割,留樁高度為8 ~10 cm,并將秸稈切碎撒入株行間。

4.2 再生稻栽培技術

頭季稻收割后1 ~2 d,灌跑馬水保持土壤濕潤養根促芽。割后5 ~7 d,當再生分蘗苗長約5 cm 時,灌入薄水,每667m2施尿素15 ~20 kg、氯化鉀10 ~15 kg,促齊芽壯芽。割后15 ~20 d,每667m2再施入尿素5 ~10 kg 促大穗,抽穗期看苗情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4]。谷粒成熟度達到90%~95%時,烤田收割,秸稈切碎還田,旋耕機深耕耙碎。

4.3 冬馬鈴薯栽培技術

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生育期110 ~130 d 優質馬鈴薯品種如閩薯1 號、閩薯2 號等,帶芽播種,25 ~30 g 小薯整薯播種,若薯塊>30 g,應切塊播種,切后薯塊帶1 ~2個芽,每50 kg 種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和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混合拌種,陰干后即可播種。結合整地起壟,每667m2施入有機肥料400 kg 和硫酸鉀型復合肥料30 kg,按每畦110 ~120 cm,畦面寬70 ~80 cm,溝寬30 ~40 cm 的規格起壟開溝,每壟種植2 行,每667m2種植4 500 ~5 500 株。播種后看墑情灌溉跑馬水,一周后蓋膜,采用1 m 寬地膜(≥0.003 mm厚度)人工沿著壟面覆蓋。苗期和薯塊生長高峰期要保證土壤水分充足,如遇雨季要及時清溝排水。由于前作為水稻,地下害蟲為害較輕[6],主要預防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黑脛病等病害。馬鈴薯生長期安全溫度為5 ~25℃[2],霞浦縣年平均氣溫為16 ~20.7℃[1],最冷的月份為1—2月,低于0℃的極端最低氣溫多數年份為1 ~2 d,生產上采取健身栽培措施增強抗寒能力[7],一是增施熱性肥料促進植株生長[7],二是通過灌排水提高地溫減輕凍害[7],三是采用熏煙驅霜防霜、噴水洗葉等方法減輕霜凍對產量的影響。當地上莖葉停止生長并開始發黃時即已成熟,收獲后晾干表皮水汽,采用紙箱或網袋包裝上市,田間組織工人回收殘膜,保持田園清潔。

猜你喜歡
水旱輪作季稻再生稻
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探析
“稻+再生稻+馬鈴薯”種植模式適用栽培技術
再生稻促芽追肥機研制
西南水旱輪作區周年高效生產關鍵技術及應用讓云南節本增效24.30億元
頭季稻與再生稻稻米品質比較試驗
糧食 超級稻再生稻平均畝產創世界紀錄
長期秸稈還田配施鉀肥對稻—油輪作生產力及土壤結構的影響
大棚淺水藕黃秋葵小白菜水旱輪作栽培技術
早稻—西蘭花水旱輪作模式栽培技術及效益分析
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