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夾脊穴考辨

2023-01-04 20:31王鴻度
光明中醫 2022年8期
關鍵詞:夾脊膀胱經棘突

張 芳 王鴻度

關于夾脊穴含義、穴數、定位及針刺深度等問題,文獻研究頗多,迄今學術界也未完全統一,形成共識。本文通過梳理經文、匯集歷代知名注家觀點及研究,對其進行考辨,提出個人見解,探索夾脊穴簡便、安全取穴及針刺方法,為臨床應用提供客觀依據,充分發揮夾脊穴臨床功效。

1 夾脊穴含義

關于夾脊穴的描述最早見于《素問·刺瘧》:“十二瘧者……又刺項以下俠脊者必已”?!端貑枴た姶陶摗芬嘣唬骸靶翱陀谧闾栔j,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痏……”。

王冰注《素問·刺瘧》道:“……俠脊者,謂大杼、風門、熱府穴也。大杼在項第一椎下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處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風門在第二椎下兩傍各同身寸之一寸半處,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從注可看出,王冰認為俠脊其穴即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風門、熱府等諸穴。王冰注《素問·繆刺論》道:“從項始數脊椎者,謂從大椎數之,至第二椎兩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內循脊兩傍,按之則有痛應手,則邪客之處也,隨痛應手深淺,即而刺之,邪客在脊骨兩傍,故言刺之傍也”。這里王冰明確了夾脊穴距脊柱的分寸,即是現行《針灸學》[1]教材中所描述的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在《太素·量繆刺》中,楊上善也持這種見解。

結合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華佗傳》、南朝范嘩《后漢書·華佗別傳》曰:“有人病兩腳躄不能行……佗切脈,便使解衣,點背數十處,相去或一寸,或五寸,縱邪不相當,言灸此各十壯,灸創愈即行也。后灸處夾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調如引繩也”。里所描述的夾脊穴,周新等[1]認為夾脊穴的縱向位置是穴與穴上下相距或一寸或五分,橫向位置應是“夾脊一寸”,即夾脊旁開一寸。日本丹波康賴《華佗針灸經法》里所描述的夾脊穴周新等[1]認為其縱向位置應該是與背俞穴的縱向分布一致,也是脊間旁開,其橫向定位應是“凡諸椎夾脊相去一寸也”,解釋為在各椎間相距一寸,即椎間旁開0.5寸。

《肘后備急方》中引華佗灸治霍亂法,曰:“華佗治霍亂已死,上屋喚魂,又以諸治皆至,而猶不差者。捧病人腹臥之,伸臂對以繩度兩頭,肘尖頭依繩下夾背脊大骨空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壯,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試數百人,皆灸即起坐。佗以此術傳子孫,代代皆秘之”。此處夾脊,筆者認為位應是患者俯臥位,伸臂,平對肘尖頭,“夾脊一寸”,即兩肘尖連線與脊柱交點左右各旁開1寸處。

唐代孫思邀《千金要方》載:“霍亂轉筋,令病人合面正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量兩肘尖頭,依繩下,俠脊骨兩邊,相去各一寸半,灸一百壯,無不差,后又有注曰《肘后》云此華佗法”。此處夾脊,筆者認為與《肘后備急方》中所述夾脊不一樣,位置是患者俯臥,垂肘貼身,以兩肘尖連線與脊柱交點左右各旁開1.5寸處,也即是《肘后備急方》中所描述“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試數百人,皆灸即起坐”之肘椎穴。

承淡安認為夾脊穴自第1胸椎之下至第5腰椎之下為止,其縱向定位按華佗夾脊穴的定背俞法而定,橫向定位是脊中旁開五分,不是“一寸”。

綜上,關于夾脊穴的含義認識主要有4種:①夾脊穴是現行《針灸學》[1]教材中所描述的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②夾脊穴是2個穴位。一種說法認為是患者俯臥位,伸臂,平對肘尖頭,“夾脊一寸”,即兩肘尖連線與脊柱交點左右各旁開1寸處;另一說法認為是肘椎穴,患者俯臥,垂肘貼身,以兩肘尖連線與脊柱交點左右各旁開1.5寸處。③后世將華佗所用之夾脊穴命名為華佗夾脊穴,縱向位置是穴與穴上下相距一寸或五分,橫向位置是“夾脊一寸”,即夾脊旁開一寸。④即是承淡安夾脊穴,也即現行《針灸學》[1]中所描述經外奇穴“夾脊穴”。汪德瑾等[2]認為我們不應該拘泥于把華佗夾脊穴看作一條線,而應看成是具有一定寬度的帶狀區。因此,筆者認為夾脊穴顧名思義,夾脊柱兩側而取之腧穴皆為夾脊穴——廣義夾脊穴,包括足太陽膀胱經穴、華佗夾脊穴、承淡安夾脊穴等腧穴。唐代孫思邈云“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為便與足太陽膀胱經腧穴相鑒別及體現其近治作用,可將夾脊穴范圍鎖定在距脊柱兩側旁開分寸最近處所取之腧穴——狹義夾脊穴。

2 夾脊穴穴數 橫向定位 針刺

關于夾脊穴的穴數有如下觀點[3]:①34穴(T1~L5夾脊),②40穴(C5~L5夾脊),③48穴(C1~L5夾脊),④56穴(C1~S4夾脊)。穴數的差異主要涉及頸段夾脊穴及骶段夾脊穴歸屬問題。葉明柱[4]認為腧穴的定位除了根據體表標志外,尚可根據已有腧穴進行定位,認為頸夾脊應定為7穴,左右共14穴,棘突旁開0.5寸。夾脊穴包括頸椎棘突下旁開0.5~1寸的7對穴位和位于骶骨兩側的八髎穴,分別命名為頸夾穴和骶夾穴[6]。筆者認為葉氏之說可取,此外,骶段夾脊穴已列入八髎穴,骶段夾脊穴不必列入。因此夾脊穴穴數應遵循48穴的觀點(C1~L5夾脊)。

關于夾脊穴橫向定位,有從棘突旁開者[7],有從棘突下旁開者[8-11]。夾脊穴距離脊柱中線的位置有如下觀點[12-14]:①旁開0.3寸,②旁開0.5寸,③旁開0.5~1寸,④旁開1寸,⑤旁開1.5寸?,F行《針灸學》[1]教材遵循承氏之法,夾脊穴橫向定位距離脊柱中線旁開0.5寸。筆者認為臨床實際取穴時,要正確定位相應的椎體棘突有時不是那么容易,軟組織豐厚的部位,椎體位置更深,更難以準確量取。尤其是脊柱生物力學穩定性發生改變的人群更是難上加難,更不要談準確取0.5寸,初學者更是難以判定腧穴所在。骨度分寸法取穴是最準確之法,但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取夾脊穴更有優勢,筆者集各注家觀點,結合教學與臨床實踐,更認可以3個體表解剖標志來取夾脊穴:后正中線、棘突、豎脊肌內側緣。夾脊穴定位為:后正中線相應椎體棘突旁開,正當棘突外緣(豎脊肌內側緣處)。此法所取夾脊穴與西晉陳壽的《三國志·魏書·華佗傳》所記載華佗所灸處“上下行,端直均調如引繩也”相一致。

關于夾脊穴針刺:王宇[15]認為在頸夾脊穴處施以針刺,針尖可朝向甚至達到關節囊進而影響對應的脊神經。針刺胸夾脊時,針尖達到一定深度時同時影響到脊神經后支和交感神經干,刺激交感神經的神經末梢釋放化學因子,達到神經體液調節的目的[16]。王宇[15]認為脊神經前、后外側支包裹脊柱形成網絡,與脊神經的后內側支匯合共同形成圍繞脊柱的神經網絡,針刺夾脊穴可促進這個神經網絡的調節能力。有研究表明[17],夾脊穴因其解剖位置與脊神經聯系,同時在穴位深層與交感神經聯系,因此針刺夾脊穴可同時調節脊神經和交感神經的功能。夾脊穴局部解剖復雜,通過對夾脊穴位置的現代解剖學分析,夾脊穴的解剖層次為:皮膚、皮下筋膜層、肌肉層及相應椎骨下方發出的脊神經支及其伴行的動、靜脈叢分布[18]。故針刺夾脊穴對臨床常見神經損傷性疾病可充分發揮夾脊穴神經體液調節能力。筆者結合臨床、教學實際認為以上述方法定位夾脊穴針刺安全,腰背部等重要臟器所在處亦可直刺、深刺抵達骨骼,針感明顯甚至有針感明顯傳導。以雅安職業技術學院普通???020級中醫學專業學生李某為頸部夾脊穴人體實操模特,取2寸毫針按上述取穴方法選取右側C6夾脊穴,局部皮膚消毒,直刺破皮-皮下組織-筋膜層(肌肉豐厚者針下有“落空感”)-骨骼,其訴局部針感明顯,持續行針,針感放射到右前臂,針刺過程及結束未訴不適,無神經、脊髓損傷等意外。吳春寶[19]有2例患者在針刺過程中,由于棘突正中旁開距離偏小,外展角度偏大,誤入椎管的報道。

3 結語

綜上,筆者認為夾脊柱兩側而取之腧穴皆為夾脊穴——廣義夾脊穴,包括足太陽膀胱經穴、華佗夾脊穴、承淡安夾脊穴等腧穴;距脊柱兩側旁開分寸最近處所取之腧穴——狹義夾脊穴。夾脊穴數目為48穴(C1-L5夾脊),夾脊穴定位為:后正中線或相應椎體棘突旁開,正當棘突外緣、豎脊肌內側緣處。針刺可以直刺深達骨骼,不會刺傷項部、軀干部重要臟器,針感明顯,針刺這些部位很容易調動人體正氣,充分發揮夾脊穴功效,從而達到針刺“得氣”的目的。

猜你喜歡
夾脊膀胱經棘突
基于適應證與解剖相關研究頸夾脊穴定位研究
棘突記憶合金內固定裝置生物力學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線研究
中藥熏蒸聯合夾脊、督脈電針治療脊髓損傷51例臨床觀察
刺絡放血單獨應用及聯合膀胱經埋線法在跟痛癥的治療效果對比研究
搓腰
——壯腎
背部刮痧治療皮膚瘙癢驗案一則
下午動一動,疏通膀胱經
調任通督針法聯合膀胱經拔罐治療圍絕經期失眠癥的臨床觀察
健身氣功與“夾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