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文化的人文內涵及品牌創新芻議

2023-01-10 23:55于良紅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飛天莫高窟敦煌

于良紅

(蘭州文理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蘭州 730000)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西端,北有馬鬃山,南有祁連山,西鄰西域,是一個沖積而成的綠洲。獨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敦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不凡身世。自漢代以來,敦煌就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史書稱敦煌是“華戎所交一大都會”,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這里從事商業交易與各種往來,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在這里深深扎了根;發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傳入敦煌,西亞、中亞文化隨著印度佛教文化的東傳,也不斷傳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形成了多元開放、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2019年8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視察時指出:“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倍鼗蛯W興起百余年來,學界從社會、歷史、藝術、宗教、考古等角度對敦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對敦煌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哲學思想重視不夠,如何依托人文內涵,創建敦煌文化品牌是一個需要探討的課題。

一、敦煌文化的人文內涵

1.雕塑藝術中的審美向善與人性表達

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說:“藝術之史,雕塑為先?!比祟愇拿魇分?,許多偉大的遺存,都是宗教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從古希臘的神像雕塑、歐洲中世紀的教堂雕塑到中國的佛教雕塑,都因神性而散發著迷人的光芒[1]。有所不同的是,莫高窟彩塑卻把這種神性與人性高度融合。走進敦煌莫高窟,人們看到的不是高冷威嚴,而是菩薩的微笑,是慈悲、寧靜、仁愛、和平。莫高窟最美的塑像是第45窟的兩尊菩薩像,這兩尊菩薩像充分體現了莫高窟石窟藝術的魅力。她們頭梳高髻,赤裸上身,斜披天衣長裙,S形站立,一足實而一足虛,一臂曲而一臂垂,面帶微笑,極其優美。既具有現實人物的平和親切,又有超人間的慈悲神情[2]。第259窟的禪定佛像,五官小巧,雙目微微下垂,嘴角微微上翹,好像在笑;仔細看,實際上不光是嘴角有笑意,眼角以及鼻子,包括整個臉部的肌肉都在笑;再仔細看,不只是面部表情,整個身體都煥發著喜悅的光芒[2]。這種喜悅讓世人的心靈歡喜明亮。第158窟的佛涅槃像長達15.8米,是世界上最美的佛涅槃像,佛陀頭枕大雁銜珠聯珠蓮花紋枕,灑落的身姿顯得格外輕盈和舒展,整個身體似乎依然流動著血液,活躍著不息的活力。佛祖涅槃時,天國諸神和各國君王都趕來致哀,在一片悲痛中,佛祖卻如是安詳,半閉的眼睛仿佛進入了禪定的夢境,微微上翹的嘴角隱含著神秘的微笑,這微笑傳遞出巨大的從容和寧靜,給世人無限的希望和信心。第45窟弟子阿難的造像,細節描繪十分出色,半睜半閉的眼睛,似笑非笑的嘴,隨意抄在腹前的雙手、微微扭動的腰,刻畫出阿難閑適、瀟灑的姿態和微笑自信的神情。第439窟迦葉造像,臉上寥寥幾道皺紋,顯現出情不自禁的笑意,干癟的胸部露出嶙峋的肋骨,呈現出終生苦修、睿智達觀的迦葉形象。第194窟的天王造像面帶笑容,神情憨厚,富有人情味。鎧甲與服飾上彩繪的花紋同壁畫風格相一致,石綠顏色的基調清新雅致[1]?!敖饎偱?,不如菩薩垂眉”,微笑的菩薩,是佛教藝術中最值得驕傲,最了不起的智慧。微笑的造像,讓千年石窟明亮而溫暖[1]。

敦煌石窟開鑿在酒泉礫石巖崖體上,這里的巖石質地粗糙,完全不適合雕刻佛像,敦煌工匠們就選擇了泥塑。從北涼到元代,他們為后人留下了歷時千年、連續十個朝代的彩塑2415尊。追尋佛像在敦煌走過的足印,可以發現:其一,雖然佛教文化來自于印度,與中國儒家文化有抵觸,但在莫高窟的藝術作品中,卻體現出了中華文明特有的開放包容與推陳出新精神。莫高窟早期洞窟中的彩塑具有濃厚的外來藝術風格,比如北涼第254窟的彌勒菩薩,頭戴三面寶冠,面相莊嚴,鼻梁高而直,上身半裸,身著短裙,交腳坐于雙獅坐上,從其造像不難看出印度、西域的文化特征。北魏后期到西魏,敦煌彩塑出現了“秀骨清像”的中原風格,如西魏第435窟、437窟等窟的菩薩呈現著眉清目秀、神采飛揚、衣飾繁多、飄帶較長的特征。北周以后又出現了另一種新的形式,佛像的面型較圓,五官細小而較集中,上身粗大,下半身短小,菩薩的形象也顯得小巧而靈活。這些特點與西域的龜茲地區和阿富汗一帶出土的塑像非常一致,表明敦煌文化再次融匯了西域風格。敦煌的工匠藝人們在不斷的吸納融合中大膽創新,到了唐代,塑工們把菩薩之美發揮到了極致,菩薩們個個慈眉善目,身子也變成了柔美的S形,已分明是一副女人相了。這是因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女性是給予的,是慈祥溫和的,所以塑工們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改造菩薩,把菩薩女性化[1]。特別是到了盛唐后期,彩塑逐漸失去了前期那種雄強的氣勢,在制作上更加精致,世俗化的傾向更加強烈。此時菩薩的的服飾不再強調印度風格的飄帶與瓔珞,而更多地表現當時中國女性的衣飾風格。比如第194窟窟內南側菩薩就象是一個美麗的中國貴族女子,佛教塑像的世俗化風格明顯。其二,雖然從北涼到元代這段漫長的時期中,不同類型的政治權利間有過抗爭或侵略,在戰爭或荒年,也有貧窮與饑餓,但在莫高窟的藝術作品中,塑工們卻留下了他們對佛理、對生活的深刻感悟,不管有多少苦難與不幸,經過藝術家們的創造之后,呈現出來的都是真、善、美,讓世人充滿希望,充滿信心。這正是敦煌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之所在。

2.故事畫中的崇德向善與恪守正道

故事畫通過描繪一定的人物動作以及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來展示一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在古代印度的藝術中,故事性的雕刻和繪畫十分流行,如建于公元前二世紀的山奇大塔、巴爾胡特大塔的塔門和周圍的護欄中,就有很多關于佛傳故事、本生故事的浮雕。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石窟寺院普遍興建,佛教故事畫也同樣在眾多的寺院及石窟里流行起來,并且由于中國已有故事畫的傳統,畫家們繪出了有別于印度風格的故事畫。

敦煌壁畫中的故事畫主要有四類,一是佛傳故事,講述釋迦牟尼一生特殊經歷的故事。二是本生故事,講述釋迦牟尼前世的故事。佛教認為,人死后是要經過輪回的,如果做了善事,到下一輩子,轉生就會過好日子。反之,轉世后就會很悲慘。如果累世都做善事和修行,最終就會脫離輪回而成佛。本生故事就是講釋迦牟尼前世的善行事跡。第三是因緣故事,主要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第四是佛教史跡故事,是講佛教發展史上的一些高僧或某些地方的圣跡的傳說故事[3]。

莫高窟里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發揮到極致的壁畫故事是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故事講的是在古代印度的恒河岸邊,住著一只美麗的九色鹿。一天,九色鹿正在河邊散步,突然聽到河里傳來一陣急促的呼救聲,只見一個落水的人正在急流中掙扎。善良的九色鹿不顧自己的安危,把他救上岸來,但要求他千萬不要把遇見自己的事告訴任何人。落水人起誓,絕不泄露。后來,王后想要取九色鹿的皮做衣裳,于是國王在全城懸賞捕到九色鹿的人給予重賞。那個落水人頓生貪婪之念,忘記了自己的誓言,向國王報告了九色鹿所在的地方并設計將九色鹿引入包圍圈。九色鹿向國王揭露了落水人的忘恩負義,國王聽了十分感動,他說:“鹿為獸類,尚且知道善惡,而人卻怎么做出忘恩負義的事?”于是下令,從此以后不許任何人傷害九色鹿。那個落水人自從告密之后渾身長滿了毒瘡,不久便痛苦而死[3]。這個故事很好的說明敦煌文化在追求外在形式的美的同時,對內在的道德品質更表現出不懈追求。

本生故事中最精彩的是莫高窟第254窟的壁畫《薩埵那太子舍身飼虎圖》。講述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薩陲那太子與兩位兄長去山林游玩,看見一母虎和七只小老虎餓得奄奄一息,為了拯救瀕死的母虎和它的虎崽們,薩陲那太子以干竹刺頸出血,投身崖下,以身飼虎。這個故事宣揚了佛教的核心教義慈悲與奉獻,它本來源于佛教救眾生于苦難的宗教情懷,倡導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惜犧牲奉獻的精神。在筆者看來,薩陲那太子是超越時空的為理想和信仰而獻出自己生命的象征。被譽為“敦煌守護神”的常書鴻先生在自傳中寫下這樣一段感人肺腑的話:“在不寐的長夜里,忽而,我腦中又呈現出一幅幅風姿多彩的壁畫,那栩栩如生的塑像。繼而,我又想到第254窟中著名的北魏壁畫《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圖》,它那粗獷的畫風與深刻的寓言又一次強烈地沖擊著我。我想,薩陲那太子可以舍身飼虎,我為什么不能舍棄一切侍奉藝術,侍奉這座偉大的民族藝術的寶庫呢?”[2]

莫高窟壁畫中的故事畫在佛教因果論的主題下,既有對舍己救人、堅忍不屈、仁愛忠義等良好品行的頌揚,也有對背信棄義、自私貪婪等罪惡行為的懲戒。這種崇德向善、恪守正道的文化特質,堅守、奉獻、崇尚和平的時代價值,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財富,是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根基[4]。

3.對自由的向往與包容并蓄的文化自信

莫高窟最典型獨特、最受人喜愛的藝術形象是“飛天”。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有270個洞窟繪制了飛天。他們以飛動的身形、婀娜的舞姿、飄渺的仙樂、芬芳的鮮花向世人展示著佛國世界的美好,成為自由和吉祥的象征。幾乎每一種宗教里都有天上使者的形象,他們在神的國度里自由飛翔,寄托著人類對自由的向往。飛天在佛國世界擔任散花施香一職,每當佛講經說法之時,以及涅槃之時,他們都凌空飛舞,灑落花雨。

莫高窟早期北涼石窟中的飛天,無論造型還是畫法都是西域藝術風格的照搬,深目高鼻、披巾系裙、半裸赤足,身形粗短結實、略顯笨重,帶有明顯的印度和西域人物特點。西魏時期,莫高窟出現了“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特征,飛天形象也變得清瘦飄逸,中西融合的意味明顯。比如莫高窟西魏249窟說法圖,上部飛天著寬袖長袍漢服,顯得輕盈優美,畫者在吸收融合外來影響的同時,又有所創新。莫高窟北周和隋代洞窟一掃早期的凝重,飛天形象完全擺脫了西域風格的影響。北周第296窟頂北坡的一身飛天,蛾眉細眼,雙手拈花,一襲黑色有領小襖和長裙,讓人覺得是一個中原少女在天空中回眸一笑[1]。到了大唐盛世,敦煌飛天迎來了黃金時期,畫工們完全打開了美的想象,飛天形象的創意和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初唐329窟東壁上部說法圖中的一身飛天,埋頭伸臂,雙腿后蹬似“跳水”式向下潛沖,造型獨特,姿態舒展,極富動感。盛唐第320窟南壁的四身飛天,盤旋在阿彌陀佛寶蓋上方,顧盼生姿,有的拖著花盤,有的雙手揚起,有的追逐而來,像凡間的四個少女在散花嬉戲,讓人回味無窮[1]。飛天形象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融合演變,最后形成了中國化的造型。

莫高窟藝術是集石窟建筑、壁畫、彩塑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佛教石窟從來到敦煌起,就開始了中國化的改造。石窟本身就是源于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筑形式,印度石窟的形制分為支提窟和毗訶羅窟兩種。其中支提窟中間有藏舍利的塔,也叫塔廟窟,供禮拜者繞塔禮拜。毗訶羅窟又叫僧房窟,是僧徒居住修道和講學集會的地方。印度的塔廟窟,到了敦煌,被改造成中國式的中心塔柱窟。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第428窟在源自印度支提窟的中心塔柱窟頂加上了中國建筑的人字披和斗拱。這就是說,中國人在用中國的審美方式,中國的思維方式來改造外來的藝術,把外來文化吸收和消化到自己的文化機體中,創造出本土獨具個性的審美形象。從飛天的中國化造型到石窟窟形的中國化,足以說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因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越是自信,就會越是注重自我文化的表達與創新。

4.藝術工匠的赤子之心與無私奉獻

敦煌石窟開鑿歷時一千多年,參與的畫工塑匠數以百萬計。然而,據著名敦煌學家饒宗頤先生根據敦煌壁畫和經卷中的零星記載考證,留下姓名的畫師及畫工不足十位。曾在莫高窟臨摹壁畫近三年的張大千,對古代畫工在洞窟里作畫之難是這樣敘說的:“試想他們在天花板上所畫的畫,手沒有依靠之處,凌空而畫,沒有一筆懈怠。還有靠近地面的地方,離地只有兩尺高,在地上側躺著畫。比仰天畫還難,古人的功夫真不簡單,他們的一生都犧牲在藝術上,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來?!保?]藏經洞出土的P.3964號文書《乙未年趙僧子典兒契》,是一份公元935年11月3日所立的契約。這一年,敦煌塑匠趙僧子,家中被水淹沒,無奈之下,將自己未成年的兒子典賣給別人家撫養。20世紀最早來到敦煌的藝術家,曾經在洞窟里發現一個畫工的干尸,身上蓋著一張畫稿[1]??梢?,這些創作了眾多菩薩彩塑與壁畫的塑工、畫師們,生活窘迫到了什么地步。對此,常沙娜說:“敦煌壁畫都出自無名英雄,最可貴、最讓人崇敬的就是無聲無息的留下來這么多好作品的人?!?/p>

從敦煌石窟藝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工匠對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的執著追求[5]。他們憑借著對于藝術的執著追求,依托著信仰的力量,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將宗教和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展示在眾人面前,給人以美的觀賞體驗和心靈提升。敦煌莫高窟被譽為“形象的歷史”、“絲路明珠”、“人類文明的寶藏”,這一系列的偉大成就,來源于敦煌工匠們盡心盡職、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莫高窟的這些工匠藝人雖然湮沒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之中,但他們的作品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莫高窟,成為經典。他們的盡心盡職、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正是中華文明燦爛輝煌的最好注腳。

二、創新敦煌文化品牌的對策與途徑

品牌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品牌具有高遠的效應價值,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敦煌文化已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發展品牌旅游,打造國際旅游城市;植根民族文化,打造藝術精品生產基地,這是業已形成規模的打造敦煌文化品牌的兩大途徑。筆者認為,依托敦煌文化的人文內涵,建造沉浸式體驗館與文旅作品展演館是打造敦煌文化品牌的又一途徑。

沉浸式體驗館的建筑形態可以模擬石窟形制,有中心塔柱窟,也有殿堂窟,窟內有彩塑,也有壁畫。有所不同的是,突破原本的朝代限制,突出場館的主題,提供一個沉浸式的體驗空間,讓游客的心靈沉靜下來,深度感知敦煌文化的人文內涵。比如,以“菩薩的微笑”為主題,把第259窟、第158窟、第45窟、第419窟、第439窟、第194窟的微笑的佛、菩薩、弟子、天王的仿制造像安置在一個空間,讓游客靜坐其中,充分欣賞塑像所傳遞的動人心魄的真、善、美。靜坐欣賞之后,再由講解員為游客講解毎尊造像的身份、來歷、形態、所含意義及審美意蘊,讓游客在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的同時,激發自身對真、善、美的追求。再比如,以“崇德向善、恪守正道”為主題,將多個洞窟、不同時代的故事畫集中在一個洞窟,游客來到洞窟后,講解員逐一講解故事畫內容,游客了解故事情節之后,可以在這里為故事配音,并且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在娛樂中深度感知故事畫內涵,提升個人道德修養?;蛘咭浴办`動的飛舞”為主題,將多個洞窟、不同時代的飛天安置在一起,通過動漫、講解等形式,讓游客充分體味天衣飛揚的運動之美、自由之美、靈動之美,同時深刻感知古代畫工神奇的創造才能。還可以以樂器、舞蹈、圖案、供養人等為主題,打造不同的沉浸式體驗館,讓游客沉浸其中,心靈得到撫慰、休憩與升華。

文旅作品展演館的創建,目的是與游客們建立良好的互動,并給游客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文創作品的空間,讓敦煌文化由單向傳播走向互動傳播。游客在沉浸式的體驗館里突發靈感或旅行結束后創作出來的作品,可以在此館展示,以此豐富敦煌文化的內涵,聯結世界各地人們的友誼,從而使敦煌文化品牌聲名遠播。還可以開辟一個“大學生H5作品”專欄。目前市場中關于敦煌文化的傳播形態主要是小程序、視頻、舞臺劇、文創產品。雖然形式多樣,但仍然存在著傳播度低,用戶少、后續熱度跟不上等問題,要想創新敦煌文化品牌,就要考慮創作更多的利于用戶下載閱讀的輕量型產品。數字出版物H5就更適合這樣的傳播要求,體積小,便于閱讀,傳播速度快,便于跨平臺傳播,且文圖+音視頻的表達方式,互動性強,更有助于提高用戶的閱讀興趣。

敦煌研究院可以加強與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合作,鼓勵學生制作以敦煌文化為主題的H5作品。筆者所在學院學生的畢業設計就有大量以敦煌文化為主題的H5作品。比如《敦煌定若遠》,以卡通人物對話的形式講述內容,全面兼容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全景、游戲、二維碼等多種形式,給人較強的代入感,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通過多種互動效果,更深層次的了解敦煌文化品牌?!抖鼗惋w天時尚妙曼系列》通過“時尚博主”這一新穎的人物形象設計,順應當下網紅經濟熱點,同時利用“博主+粉絲”的互動模式,拉近用戶與敦煌文化的距離,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敦煌文化品牌?!肚陚鞒?,邂逅敦煌》通過敦煌壁畫中的三個故事來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平等、誠信觀念,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高度契合。當代大學生H5作品的展示與出版對敦煌文化品牌的傳播提供助力,有利于敦煌文化品牌的創新。

敦煌文化是歷史遺珠,內容博大精深,包含了大量政治、經濟、歷史、宗教、哲學、藝術知識,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主動了解敦煌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欣賞、體悟敦煌藝術的人文內涵,繼承并弘揚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6]。創建和推廣敦煌文化品牌,也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猜你喜歡
飛天莫高窟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飛天之夢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飛天
亮麗的敦煌
絕世敦煌
飛天探月,永不止步
飛天之路
莫高窟第95窟水月觀音圖為西夏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