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幕上、下聯合入路治療跨橫竇硬膜外血腫臨床療效研究

2023-01-15 02:58姜成國李晉江梁國標宋振權潘冬生李靖遠
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 2022年6期
關鍵詞:枕骨枕部骨瓣

姜成國,李晉江,梁國標,宋振權,潘冬生,李靖遠,譚 俊

北部戰區總醫院 神經外科,遼寧 沈陽 110016

枕部跨橫竇硬膜外血腫(supra and infratentorial extra dural hematoma,SIEDH)是創傷性后顱窩硬膜外血腫的一個特殊類型,占所有硬膜外血腫的1%~4%[1-2]。SIEDH多為暴力所致,使枕部骨質斷裂、板障或靜脈竇損傷出血,其除具有血腫的占位效應外,還能直接壓迫橫竇導致靜脈回流壓力升高,或壓迫四腦室導致梗阻性腦積水,造成顱后窩壓力急劇升高,形成危險性極高的枕骨大孔疝,進展迅速,容易喪失搶救機會,患者從清醒快速進展到呼吸循環抑制而迅速死亡,其如能在早期得到適當的診斷治療,可以大幅度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本研究采用跨橫竇骨瓣開顱手術治療此類血腫,獲得良好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8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收治32 例手術治療跨橫竇硬膜外血腫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齡范圍19~63歲,年齡(41.5±14.0)歲;術前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1]≤8 分8 例,9~12 分13 例,13~15 分11 例。本組32 例患者均有枕部或頂枕部直接暴力傷。其中,摔傷16 例,車禍傷7 例,高處墜落傷6 例,其他3 例。臨床表現:頭暈、頭痛17 例,頸部強直、疼痛13 例,頻繁嘔吐8 例;12 例出現意識不清,2 例曾出現一過性意識不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本組32 例患者術前跨橫竇硬膜外血腫在CT 上多數表現為梭形,呈高密度改變,腦干受壓明顯,環池顯示不清。所有患者均采用幕上、下聯合入路行手術治療,取側臥或俯臥位,頭部高于心臟,以降低靜脈血液回流壓力,減少術中出血。根據術前CT 檢查提示血腫位置及大小,設計皮膚切口,枕下均采用中線直切口,顯露幕下血腫,切口延伸至幕上,向血腫優勢側形成拐杖型切口,非優勢側依據血腫量決定是否做“L”型延伸。骨瓣邊緣避免直接顯露竇匯,預留骨橋懸吊;骨瓣的竇匯遠側,盡量包含血腫中心最厚處的大部分區域。避開竇匯、橫竇、矢狀竇末端投影位置鉆孔,清除血腫,懸吊硬腦膜,徹底止血,硬膜外置引流管,根據情況復位固定骨瓣。橫竇表面的凝血塊不必過多清除,避免造成橫竇損傷出血;若橫竇破裂出血較快,取明膠海綿壓迫后,用生物膠粘合止血。其中,1 例先行額顳葉挫裂傷,清除去骨瓣減壓術后復查CT,顯示枕部血腫增加,遂清除枕部跨橫竇型硬膜外血腫。其余5 例合并有額顳葉對沖傷者,僅動態觀察,無進一步加重表現,未對額顳葉對沖傷行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記錄患者術后GCS 和出院時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2],術前最大血腫厚度、后顱窩血腫量及總血腫量。血腫量采用多田公式計算。

血腫量(ml)=(a×b×c)/2

a 表示最大出血面積CT 層面的最大出血直徑;b 表示同一CT 層面(即最大出血面積CT 層面)上與a 呈90°的最大直徑;c 表示有出血的CT 層面的近似數目×層厚。

GOS 具體標準:5 分為優,恢復良好,能正常生活,有或無輕度神經障礙;4 分為良,中度病殘,但生活能自理;3 分為中,重度病殘,意識清楚,生活不能自理;2 分為差,植物生存;1 分為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頭顱CT 檢查提示,枕部幕上雙側血腫23 例,單側5 例,單純幕下血腫4 例;CT 影像發現頂部或枕部骨折22 例。根據多田公式計算血腫量范圍為27.0~165.0 ml,血腫量為(54.3±27.0)ml。血腫厚度幕上最大4.0 cm,幕下最大厚度為2.5 cm。在治療中所見枕骨骨折26 例,骨折延伸至枕骨13 例,骨折線均跨過橫竇;術中清除血腫后靜脈竇活動性出血12 例,均予壓迫懸吊后止血,硬腦膜出血15 例,骨折處板障滲血22 例,未見明顯出血點3 例。術后當日復查頭顱CT 顯示硬膜外血腫清除干凈,后續CT 復查無遲發性血腫發生。經積極手術治療后,硬膜外血腫大部分清除,腦干受壓解除,環池顯示清楚。本組32 例患者經手術治療,效果較好;出院時,31 例患者GOS 評分為5 分,1 例患者GOS 評分為4 分。典型病例見圖1。

圖1 患者男性,24歲,跌倒時枕部著地,入院時GCS為13分,出院時GCS為15分,無神經功能障礙(a.術前CT軸位顯示幕上血腫位置;b.術前CT軸位顯示幕下血腫位置;c.術前CT冠狀位顯示血腫位置;d.術前CT矢狀位顯示血腫位置;e.術前CT靜脈成像示右側橫竇未顯影,竇匯、左側橫竇及上矢狀竇末端被血腫推擠移位;f.術后CT顯示血腫完全清除,四疊體池無明顯受壓;g.術后CT顯示幕上、下血腫清除后,四腦室、橋前池受壓情況緩解;h.雙側幕上開顱骨瓣復位,幕下骨窗開顱;j.術后CT靜脈成像復查顯示右側橫竇恢復顯影,靜脈竇恢復解剖位置、顯影良好)

3 討論

跨橫竇硬膜外血腫作為硬膜外血腫的特殊類型在臨床中較少見,常合并枕部顱骨骨折,骨折線、板障、導靜脈出血,枕部硬膜剝離、撕裂出血,骨折片損傷橫竇引起出血,對沖傷導致的額、顳葉腦挫傷、腦出血[3-4]。本組32 例患者均有明顯枕部直接暴力外傷史,22 例頭顱CT 骨窗位發現枕骨骨折。術中證實硬膜外血腫多來源于靜脈竇和骨折板障出血,出血向幕上、幕下延伸形成血腫。與腦膜中動脈出血形成的硬膜外血腫相比較,跨橫竇硬膜外血腫早期缺乏特異性的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主要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并伴有頸部疼痛,不易緩解[5]。對于顱腦損傷患者,特別對枕部直接受傷患者應引起高度重視。由于后顱窩空間小,腦干等重要神經核團結構密集且容積較小,因此,代償能力有限,血腫一旦形成明顯占位效應,可使腦干和第四腦室受壓,影響腦脊液循環通路,導致顱內壓急劇增高,迅速發生枕骨大孔疝,小腦幕切跡疝,壓迫枕骨大孔造成枕骨大孔疝[6]?;颊呖捎缮裰厩宄臓顟B下突然發生呼吸驟停循環抑制,特別是血腫以幕下為主時,意識障礙和瞳孔改變常出現在呼吸停止之后,臨床上通常沒有充足的搶救時間,而導致嚴重的后果??鐧M竇硬膜外血腫救治的關鍵在于早期明確診斷。CT 影像檢查至關重要,對于有明確的枕部外傷史患者,CT 示枕骨骨折,特別是骨折線跨橫竇或者竇匯者,或合并有竇匯硬膜外血腫者應予應高度重視,動態影像學觀察能及時發現病情進展,盡早發現遲發性血腫[6]。顱腦創傷指南中顯示,單純的幕上血腫>30 ml 或幕下血腫>10 ml 即有手術指征[7-8]。但跨橫竇硬膜外血腫具有發病機制及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因此,若有以下情況出現,應傾向選擇積極的手術治療,不能單純以血腫量作為手術指標[9]。(1)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如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及錐體束征等)在治療過程中不緩解,或進一步加重者。(2)局部占位效應明顯者,影像學顯示第四腦室受壓,有梗阻性腦積水征象者。(3)合并枕葉挫裂傷,特別是合并有小腦挫裂傷者。術前充分評估,判斷有無橫竇損傷,對手術風險預測和術前準備有很大的指導作用。術前如判斷有明顯的橫竇損傷,要準備自體血回輸、充分備血,術中準備顯露靜脈竇損傷區,做靜脈竇修補準備[10-11]。目前,采用幕上、下聯合入路并保留橫竇、矢狀竇上骨橋仍然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7,12-13]。手術時應主要注意以下幾點:(1)皮膚切口。由于患者常有枕部直接暴力傷,常合并枕部的皮膚裂傷、挫傷或者頭皮血腫,在切口設計時,要加以考慮。枕下取直切口可顯露幕下血腫,幕上一般需雙側顯露,取拐杖型切口,避免皮瓣出現銳角。(2)骨窗骨瓣。盡量留出懸吊硬膜空間。幕上部分雙側分別形成骨窗或骨瓣,保留矢狀竇上骨橋,幕下骨窗不需太大,適當遠離枕骨大孔,避免枕竇、環竇出血及破壞顱頸交界的穩定性。(3)血腫清除與止血。對于骨橋下方、靜脈竇表面的薄層血腫,不建議強行剝離,以免創面再次出血,重復止血。骨折片刺破靜脈竇的情況更為少見,在急診手術情況下,竇修補操作會增加手術風險,因此應盡量避免此類情況出現。(4)如果情況允許,需要依照一般硬膜下血腫的手術原則,切開硬膜探查硬膜下情況,提高手術完成度。(5)留置引流管且保持通暢的引流,可避免遲發性血腫的形成。

綜上所述,幕上、下聯合入路治療跨橫竇硬膜外血腫安全、有效,可獲得良好的預后。

猜你喜歡
枕骨枕部骨瓣
為什么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不建議做有創顱內壓監測
右枕部上皮樣血管內皮瘤術后復發1例
改良外傷大骨瓣手術在重型腦外傷患者治療中的應用
淺析標準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在顱腦損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雙側標準大骨瓣開顱去骨瓣減壓術與雙額冠狀切口開顱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療效比較
“拆西墻補東墻”高質毛囊資源寶貴
奪走玉枕骨
一例犬先天性枕骨大孔發育不良的診療與體會
經后路行顱底凹陷癥伴寰樞椎脫位術中復位的研究進展
嬰兒枕部休止期脫發24例臨床特點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