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能力對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影響

2023-01-18 11:17王德東趙小茹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覆蓋率資源配置韌性

王德東, 趙小茹

(山東建筑大學 管理工程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1)

重大工程項目被認為是投資數額巨大,開發建設周期長,涉及多方利益相關者,會對社會、經濟、生活和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的大型復雜項目[1],涉及科技攻關、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等多個重點領域。不同于一般的建設項目,每個重大工程項目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都是獨特的,表現出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尤其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社會環境劇烈變動,使得重大工程項目處于更加動蕩多變的復雜情境之下,給項目建設造成嚴重沖擊。因此,重大工程項目如何充分發揮組織韌性能力,應對建設環境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成為項目成功的關鍵問題。

組織韌性是一個多維度、跨層次的概念,現有研究由于學科屬性和研究視角的差異,對組織韌性一直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對組織韌性概念的界定都強調了兩方面:面對不利情境和關注可利用的資源[2]。由于資源本身的靜態性,它們只能在一定時期內促進組織韌性,隨著項目建設過程的發展和外部環境的變遷,這些資源會被逐漸耗盡或者發生損失[3]。因此,重大工程項目發展資源能力對組織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成為必要,以此來體現資源的動態特性,為各階段構建組織韌性應對災害和重建等提供保障,幫助組織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動。

現有研究在探索組織韌性影響因素時,多側重于單一因素對組織韌性影響作用而忽略了多個因素協同作用,與重大工程項目實際情景不符。因此,本文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法,結合實際案例,從動態視角分別研究影響組織韌性不同階段的資源能力組合及路徑,為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提升提供策略。

1 理論分析

1.1 重大工程項目研究

對于重大工程項目的定義,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解釋。本研究依據Flyvbjerg等[4]的研究,認為重大工程項目是指耗資10億美元以上,經過多年開發和建設,涉及多個公共和個人利益相關者,具有動態性并且能夠對數百萬人產生影響的大型復雜項目。重大工程項目不僅僅是一般工程項目的放大版,其與一般項目在目標水平、交付時間、涉及利益相關者以及復雜程度等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類型。與普通項目相比,重大工程項目的周期更長并且項目界面更為復雜,因此存在著更多的風險源、復雜性和不確定性[5]。重大工程項目周期內的意外事件往往是無法預估的,關于成本、進度、風險等的錯誤信息會對項目實施和運營的可行性造成不良影響,并且工程事故頻發也會給企業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因此,針對重大工程項目背景下的組織韌性研究成為必要。

1.2 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研究

重大工程項目由于動態復雜的情境、漫長的建設運營周期以及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心理,面臨著比一般項目更多發的破壞性災害和不確定事件,因此組織韌性對于重大工程項目的成功具有更重要的實踐意義。通過構建組織韌性框架可以幫助重大工程項目制定、評估和優化災前及災后的戰略計劃,提高組織韌性相關能力,使項目免受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6]。重大工程項目背景下的組織韌性通常與組織利用資源應對自然或人為災害并實現災后恢復的能力有關[7],是一個涵蓋災害應對、風險管理及安全管理等跨學科的系統概念。Pascua等[8]指出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不僅包括建設過程中應對和適應風險危機的能力,還包括對運營環境潛在威脅的認知和管理能力;主要體現在有效的領導管理、稱職的員工、完善的伙伴關系以及預測和應對意外變化的能力。綜上,根據Zhu等[9]的研究,針對災害發生前后的不同階段,將組織韌性定義為災前進行事故預防和過程控制,盡量減少事故對項目影響的防御韌性,以及災后調整組織策略和結構以適應事故變化,并進行反思和學習的恢復韌性。

1.3 資源能力研究

隨著越來越多的重大工程項目占據了大量的資源,此類項目的管理研究越來越重要。對比一般項目,重大工程項目擁有更綜合的資源儲備體系和更繁瑣的資源,因此重大工程項目背景下的資源能力更傾向于一種對組織所擁有資源的整合能力,通過資源能力正確整合運用資源,發揮資源價值,支持組織韌性的發展。資源整合能力是基于系統論思維的一種戰略調整能力,Sirmon等[10]將其定義為對不同來源、層次、結構和內容的資源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配置和有機融合,使其具有更強的柔性、系統性和價值性,創造出新資源的復雜動態過程。資源整合能力可以幫助組織獲取生存所必需的資源,并且通過資源交換、配置和利用的過程合理分配資源,解決組織資源不均和短缺問題,提高組織的動態能力[11]?;诂F有研究成果并結合重大工程項目特有背景,將資源能力定義為對組織外部資源的獲取能力以及對組織資源的交換、配置和利用的能力。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crisp-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cs-QCA)是Charles Ragin等提出的一種基于布爾代數的以案例為導向的研究方法,用邏輯方法簡化復雜的數據結構,在對少量案例進行比較分析基礎上開發理論解釋模型,彌補了研究邏輯單一性的不足,被認為是研究影響因素和機制的合適方法[12]?;谝延械难芯砍晒?,本文采用cs-QCA 對影響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的資源整合能力進行組合分析。

2.2 變量設置

(1)條件變量

基于文獻回顧總結以及相關定義,并根據理論視角法[13],選擇資源獲取(RAC)、資源交換(RE)、資源配置(RAL)和資源利用(RU)四種資源能力作為條件變量。其中,資源獲取是指向外界獲取所需資源的過程,是資源保存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資源交換是以信任為基礎的資源互惠行為發展起來的人際關系,是社會交換理論的一種形式。資源配置是組織在獲取所需要的資源后進行資源匹配、重組,使資源之間相互融合形成新資源,以此來提高組織能力的過程。資源拼湊理論下的資源利用是組織整合利用現有資源應對突發事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14]。

(2)結果變量

基于本文對組織韌性的定義及維度劃分,將防御韌性(DR)和恢復韌性(RR)作為兩個結果變量。其中,防御韌性針對的是災前的防御和控制階段,是在事前進行事故預防和控制,盡量減少突發事故對項目不良影響的過程?;謴晚g性是災后的恢復和適應階段,是針對事故變化調整組織和策略,提高組織的抗沖擊能力,并對事前和事后采取的措施進行反思和學習的過程[15]。

2.3 案例收集及數據處理

2.3.1 案例收集

本文收集了15個重大工程項目案例,涵蓋了7個商業開發項目、5個基礎設施項目以及3個拆遷安置項目,符合cs-QCA 模型5%的接受度閾值要求[16];并且案例的選擇遵循案例相似性、異質性以及案例結果全覆蓋性原則。每個案例均有3~5名受訪者,共收回有效問卷57份,受訪者統計信息見表1。

表1 受訪者統計信息

2.3.2 數據賦值

為了保證調查數據客觀性和準確性,借鑒房韶澤[17]等的研究過程,根據已有研究和量表,確定四個資源能力變量和兩個韌性結果變量的測量題項,變量題項設計見表2。采用10分制對各題項進行打分衡量,1代表完全不同意,10代表完全同意。以問卷打分為標準,若所有題項平均分高于6 分,則將該問卷中該條件變量記為1,否則記為0;若有一半及以上問卷計分為1,則將該案例中該條件變量賦值為1,反之賦值為0,得到各案例的0-1賦值結果。從而將問卷題項與各個變量相關聯,得到表征各變量的0-1賦值結果。

表2 變量題項設計

2.4 數據分析

2.4.1 構建真值表

將數據賦值結果導入到TOSMANA軟件中,單獨以防御韌性和恢復韌性為結果變量進行兩次cs-QCA分析,分別構建災前防御韌性真值表(表3)和災后恢復韌性真值表(表4),各自歸納得到6種組態類別。真值表中的每一行代表相同結果的案例以及導致該結果的條件變量組合,反映了案例、條件變量組合與結果變量之間的關系[18]。

表3 防御韌性真值表

表4 恢復韌性真值表

真值表中,DR和RR值為“1”的組態表示能夠有效提升防御韌性和恢復韌性的條件變量組合;通過表3,4可知,防御韌性和恢復韌性顯著提升的條件組態各有3個,無顯著提升的條件組態也各有3個。分別從結果變量為“1”的組態中提取最簡條件變量組合,得到災前防御韌性顯著提升的資源能力組合有2個:“RAC*RE*RAL”和“ RAC*RAL*RU”,即“資源獲取*資源交換*資源配置”和“資源獲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圖1);災后恢復韌性顯著提升的資源能力組合有2個:“RAC*RE*RU”和“RAC*RAL*RU”,即“資源獲取*資源交換*資源利用”和“資源獲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圖2)。

圖1 防御韌性提升的條件變量組合

圖2 恢復韌性提升的條件變量組合

2.4.2 一致性和覆蓋率分析

一致性和覆蓋率是檢驗結果可信度的重要指標。其中,一致性表示所有案例在多大程度上共享導致某結果發生的某個特定條件組合,是分析條件組合充分性和必要性的指標。當一致性大于0.9時,說明該條件變量組合是得到結果變量的必要條件;當一致性僅大于0.8時,則說明該條件變量組合是充分條件。

覆蓋率是用于判斷條件變量組合對于結果變量解釋力的指標,包括原覆蓋率和凈覆蓋率。原覆蓋率是指在特定結果下,包含某一條件變量組合的案例所占的比例,可反映條件變量組合的充分性;凈覆蓋度是指在特定結果下,僅能被該條件變量組合解釋的案例所占的比例,可反映條件變量組合的必要性。計算公式如式(1),(2),(3)。

(1)

(2)

(3)

根據表3,促進防御韌性的“RAC*RE*RAL”組合的案例數量為3,只包含該組合的總案例數量也為3,因此該條件組合的一致性為3/3=1;防御韌性顯著提升的總案例數量為9,防御韌性提升的結果下,包含“RAC*RE*RAL”組合的總案例數量為3+3=6,只包含該組合的案例數量為3,因此該條件組合的原覆蓋率為6/9=0.7,凈覆蓋率為3/9=0.3。同理可得其他條件組合的一致性和覆蓋率,結果見表5,6。

表5 防御韌性一致性和覆蓋率

表6 恢復韌性一致性和覆蓋率

3 條件變量組合分析

3.1 災害發生前

組合1-1:防御韌性=資源獲取*資源交換*資源配置。該組合的原覆蓋率為0.7,表明所有防御韌性提升的案例中有70%是由該組合實現的;一致性為1,表明該組合是提升防御韌性的充分必要條件,即當重大工程項目具有較好的資源獲取、資源交換和資源配置能力時,能夠顯著提升防御韌性。資源保存理論提出資源充足的組織更不容易受到資源損失的影響,在逆境中也會有更多的資源獲取機會[19];因此在災害發生前,組織主要聚焦于韌性資源的獲取和積累。由于重大工程項目在前期難以交付相應的產品或服務,需要依靠低成本的途徑獲取資源,相對完善的關系網絡成為其重要的資源獲取渠道,使組織能夠通過資源交換等方式得到維持生存和發展的稀缺資源。獲得的資源通過資源配置能力與組織既有資源融合互補,實現資源與建設任務需求的匹配,為預防潛在風險危機提供資源保障。

組合1-2:防御韌性=資源獲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該組合的原覆蓋率為0.7,表明所有促進防御韌性的案例中有70%是由該組合實現的;一致性為1,表明該組合是防御韌性提升的充分必要條件,即當重大工程項目具有較好的資源獲取、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能力時,能夠顯著提升防御韌性。資源基礎觀認為組織內擁有的特質資源基礎決定了組織應對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重大工程項目依靠政府支持、關系網絡輸入以及跨組織邊界尋找資源等方式從外界獲取關鍵資源,構建項目組織所需的資源庫[20]。并通過資源配置、資源利用等過程,重置和拼湊各利益相關者的分散資源,創造對組織整體有價值的資源,滿足組織克服困境和更新變革的資源需求,為促進防御韌性提供充足的資源基礎。

通過分析兩個條件變量組合發現,在防御韌性促進過程中,資源獲取和資源配置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資源交換和資源利用能力則存在一定的替代效應,原因在于通過資源交換可以幫助組織構建和完善合作關系網絡,而資源拼湊的內涵也包含組織成員間的持久合作[21],二者都是基于合作關系網絡的資源整合過程,因此對防御韌性提升有著同樣的影響效果。結果顯示,組合1-1和組合1-2的覆蓋率相同,原因是在災害發生之前,組織主要聚焦于預測和防范,為潛在風險災害的應對做好充分的資源準備,資源交換或者資源利用都是幫助組織積累韌性資源基礎的過程,對促進防御韌性有同樣的效果。

3.2 災害發生后

組合2-1:恢復韌性=資源獲取*資源交換*資源利用。該組合的原覆蓋率為0.7,表明所有促進恢復韌性的案例中有70%是由該組合實現的;一致性為1,表明該組合是恢復韌性提升的充分必要條件,即當重大工程項目具有更好的資源獲取、資源交換和資源利用能力時,能夠顯著提升恢復韌性。大多數重大工程項目在災害發生時都無法規避資源約束問題,關鍵資源的獲取成為影響項目組織生存的重要因素,但往往資源損失的速度和影響比資源獲得更為突出,資源獲取能力并不能幫助組織完全發揮恢復韌性。各利益相關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和利益,會自發地與其他團體交換有價值的資源,以此來降低沖擊傷害。對資源進行拼湊整合,形成組織需要的韌性資源和動態能力,幫助組織利用有限資源即興應對重大工程項目動態且復雜的環境,實現組織有序動態的持續發展。

組合2-2:恢復韌性=資源獲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該組合的原覆蓋率為0.6,表明所有恢復韌性提升的案例中有60%是由該組合實現的;一致性為1,表明該組合是恢復韌性提升的充分必要條件,即當重大工程項目具有較好的資源獲取、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能力時,能夠有效促進恢復韌性。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通過獲取社會支持等方式擴充組織資源池,為應對不確定性環境提供資源支持。及時調整和優化組織資源配置方式,根據環境變化要求重構組織動態能力,保證組織在遭受刺激破壞后依舊能夠維持組織的正常運行。在極端情況下,對資源的拼湊再利用能夠改變部分資源的錯配狀態,突破以往的既定發展模式,提高組織恢復韌性能力。

對兩個條件變量組合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資源獲取和資源利用能力對于提升恢復韌性是不可缺少的,而資源交換和資源配置能力對于提升恢復韌性存在一定的替代效應,原因在于資源交換是雙方交換有價值資源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愿發生的資源重組行為,對于促進恢復韌性,與資源配置有著同樣的影響效果。分析顯示,組合2-1的覆蓋率高于組合2-2,意味著“資源獲取*資源交換*資源利用”的組合對于提升恢復韌性更具有解釋力,原因在于災害發生之后,出于保護自己的利益,各參與方會自行交換認為有價值的資源,降低了對組織進行資源配置的依賴,減少了災害發生之后的等待時間,使組織更加迅速有效地發揮恢復韌性能力。

4 結 論

本文運用cs-QCA方法分別對影響防御韌性和恢復韌性的資源能力組合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1)“資源獲取*資源交換*資源配置”和“資源獲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是促進災前防御韌性的兩種資源能力組合,“資源獲取*資源交換*資源利用”和“資源獲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是提升災后恢復韌性的兩種資源能力組合;(2)雖然覆蓋率不同,但“資源獲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同時是提升防御韌性和恢復韌性的資源能力組合;(3)在災后,“資源獲取*資源交換*資源利用”是對恢復韌性提升更為顯著的條件變量組合,而在災前,兩個條件變量組合對于提升防御韌性的解釋力相同,并沒有更為顯著的路徑;(4)無論災害發生前后,資源獲取都是重大工程項目不可或缺的資源整合能力。

理論意義:首先,將資源觀與組織韌性研究相結合,厘清影響組織韌性不同階段的資源能力組合及路徑,為提高組織韌性提供針對性資源策略;其次,將多個資源理論拓展到了重大工程項目研究領域,對資源整合能力與組織韌性的影響關系進行動態分析,揭示組織韌性不同階段的影響機制;最后,對組織韌性的多個影響因素組合進行對比分析,彌補單一影響因素研究的不足。

管理啟示:首先,在災害發生之前提倡采取“資源獲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的資源能力組合,在促進防御韌性的同時又能提升恢復韌性,能夠更加系統全面地發揮組織韌性的作用;在災害發生之后,建議迅速轉換為“資源獲取*資源交換*資源利用”的資源能力組合,從而更有效地應對災害沖擊,快速實現災后恢復和重建。其次,重大工程項目組織應該盡可能地獲取有益的關鍵資源,不斷擴充組織的資源池,提升組織韌性。最后,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作用的發揮并不是通過單一影響因素實現的,而是多個因素的協同作用,管理者在實踐中應該多角度、系統性地考慮問題。

猜你喜歡
覆蓋率資源配置韌性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民政部等16部門:到2025年村級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超80%
我國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
人力資源配置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電信800M與移動聯通4G網絡測試對比分析
把資源配置到貧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笑中帶淚的韌性成長
2015年湖南省活立木蓄積量、森林覆蓋率排名前10位的縣市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