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視角的廣安市鄉村文化振興路徑研究

2023-01-20 18:55□任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2年23期
關鍵詞:文化觀廣安市鄉土

□任 蕾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秉h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1]。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振興為促進國家繁榮昌盛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理論基石,是引領文化振興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指導實踐,需要精準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內涵和特征,從實踐出發,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時代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特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引。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地區致力于實施“二十字”方針政策。其中,鄉村文化振興是關鍵。鄉村振興既要堅持對鄉村地區的物質條件改善,也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文化振興為促進鄉風和諧、生活富裕、人民宜居的新型農村建設提供精神支柱。本文以廣安市為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指導思想,解決鄉村文化建設面臨的難題,為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有效路徑。以期加強廣安市精神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文化全面振興。

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內涵和特征

(一)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內涵。從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化觀的產生到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中國化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形成發展雖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但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成為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基礎之上的不斷發展的科學文化理論[2]。馬克思認為文化的本質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產物,是人類勞動創造的衍生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提到“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盵3]在馬克思看來人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是與自然界緊密聯系的,同時也在改造自然界,并且打上“改造”的烙印,使其形成“人化自然”。這一“人化”過程靠實踐完成,實踐是改造自然的橋梁。文化就是人類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創造并驗證過的真理。在辯證唯物主義范疇內,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不斷發展著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更深層次的內涵。在歷史唯物主義范疇內,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先進文化理論,同時能夠滿足人的精神文明需求。

(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特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踐觀點入手,以把握文化實體、找準文化根源為手段,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會無產階級文化的根本價值取向[4]。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在實際應用中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1.時代性。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具有豐富的核心內涵,其核心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通過實踐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實踐性是文化的本質屬性。同一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具有不同的作用,文化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沉淀,凝練出傳統文化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了優秀文化中的精髓,凝聚出適應不同時代的豐富文化內涵。

2.人民性。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以實踐為基礎,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邏輯起點,并從“人”的關系出發,認為“人”是社會文化的踐行者和創造者,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是實踐行為的執行者。文化發展的目的是關注人的本質實現和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從本質上就隔斷了文化異化的溫床,從始至終都充分尊重人的主體性,且全方位地保障人的類特質屬性,并以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為落腳點。概括而言,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本質是要使人擺脫異化狀態,從而實現個人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協調發展[5]。一切文化的發展都必須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因此,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重要的理論特征。

3.民族性??v觀古今中外歷史長河,任何文化沒有經過沉淀和冶煉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過上千年的歷史洪流沖刷凝練而成,熨燙出不可磨滅的民族烙印。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中國化發展,汲取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精粹。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當代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理論指導。在廣安市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中,應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鄉村文化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全面整合運用于實踐之中,拒絕片面、孤立地看待鄉村文化振興中存在的問題。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民性,培養高素質人才。同時要突出廣大農民群眾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主體地位。二是重視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在廣安市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中,重視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堅持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匯集優勢資源形成強大合力,利用廣安市的特色文化打造新型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競爭力,為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推動廣安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充足動力。

三、廣安市鄉村文化振興發展現狀

自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廣安市各級領導部門著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民群眾的整體精神風貌,促進廣大鄉村地區煥發文明新氣象。為鄉村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廣安市鄉村文化建設。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各級領導部門積極組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經濟發展與文化振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推動群眾經濟持續增收的基礎上,豐富村民閑暇娛樂活動,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建設各縣級、村級黨群文化服務活動中心,修建文化院壩、文化閱覽室等,升級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同時,組建文化協會,組織文娛活動,鼓勵群眾參與,增強人民群眾文化活動參與感,提高人民精神風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二)推動文化產業初步發展。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打造文旅融合產業。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是廣安市的一大特色資源,“總設計師”鄧小平故里,是紅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景點之一。廣安市依托紅色旅游文化資源,華鎣山游擊隊遺址、鄧小平故居打造紅色文化研學基地,推動文化產業的初步發展。同時,依托特殊的地理條件,發展農牧、果蔬產業,打造果蔬文化產業園區。利用傳統文化與果蔬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特色文化活動。例如,龍安柚文化節、“歡樂農家樂”大賽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吸引更多觀光游客,提高村民經濟收入,而且可以加大文化傳播力度,促進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

(三)提升村民精神風貌。扶貧先扶志?!胺鲋尽笔侵笌椭毨丝诮⒆孕?,轉變貧困觀念,堅定脫貧勢氣。只有農民群眾意識到貧困只是暫時的,擺脫懶、饞、散等思想,轉變貧困落后的固有思維,相信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才能提升農民群眾精神風貌,增強鄉村振興參與度,推動地方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例如,樹立脫貧榜樣、宣傳個人優秀事跡、加強學習教育,幫助村民從觀念上轉變。同時,廣泛開展文化活動,發揮文化的教育作用,影響村民的思想觀念,增強其建設美好生活的斗志。

四、廣安市鄉村文化振興戰略推進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廣安市致力于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建設、提升村民精神風貌,鄉村文化振興有了初步成效。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發現鄉村文化振興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鄉村文化振興后備儲蓄人才匱乏。人才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智力支持,但在廣安市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人才匱乏,諸多問題還有待解決。一是農民主體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普遍不高。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的年輕勞動力和儲備人才大量流失,涌向大都市。農民群眾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占主體地位。農民群眾作為鄉村主體,綜合素質普遍不高,職業技能相對缺失。二是年輕群體返鄉動力不足。外出民眾受到城市文化環境、就業、醫療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也在逐漸減弱。絕大部分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群體選擇定居一、二線城市,返鄉動力缺失。鄉村人才匱乏,對于鄉土傳統文化的挖掘力度不足,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人民性特性無法彰顯,導致廣安市文化發展缺少創新與活力。三是專業文藝工作者不足。兼職工作者缺乏專業知識支撐,在開展工作時存在阻礙,使得文化活動缺乏內涵和生動性,難以滿足群眾需求。文化活動與人民群眾精神需求不匹配,影響了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感,制約了廣安市文化市場的發展。

(二)鄉村傳統文化重視程度不足。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傳統文化正面臨著極大的危機?,F階段,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使得鄉村經濟得以空前發展,但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一是保護意識淡薄。部分領導更重視鄉村經濟的發展,從而對鄉村文化資源過度開發,過分強調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忽略了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規范化設計以及傳承保護[6]。農民群眾為了進一步提高經濟生活水平,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一部分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一部分肆意破壞傳統建筑。二是鄉土文化缺乏傳承者。對于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年輕一輩中鮮有人繼承,如華鎣山石工號子、武勝剪紙、岳池燈戲、鄰水竹琴等,這些傳統文化已高度邊緣化。三是弘揚鄉村傳統文化自信心不足。對于弘揚鄉村傳統文化,必須具有鄉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受到城市價值取向的灌輸,教育更多地強調讓鄉村中的孩子“走出去”,“走出去”意味著“成才”“有出息”。這一價值取向導致人們對城市生活和文化的向往,對鄉村文化的漠視和否認。

(三)特色文化產業創新力度不夠。文化產業作為一種傳播大眾文化的產業,其具備綠色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的特性,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發展成國家支柱性產業[7]。廣安市作為紅色文化旅游勝地,文化底蘊深厚,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飲食、民俗、古建筑等傳統文化根基深厚。但在鄉村特色文化發展過程中,文化產業缺乏競爭力,特色文化發展面臨難題。一是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單一。就廣安市紅色旅游文化發展而言,不應只局限于歷史文化價值的開發利用,還應該與時代精神和時代背景相結合,適應時代的發展新動向。紅色旅游文化不應該只發揮觀賞性作用,而應該對民眾產生更深層次的內在精神影響,對人民靈魂深處洗禮。目前,鄧小平故居、華鎣山游擊隊遺址、紅巖精神等紅色文化遺址依然是以圖片、物品展示為主要展出形式,發展模式單一。二是特色文化資源統籌整合欠缺。統籌整合資源是促進發展的重要原則,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整合特色文化資源,形成以點帶面的一體化模式。鄉村文化振興需要鄉土特色文化助力,廣安市特色文化發展創新性不足,資源整合欠缺,勢必影響文化產業發展態勢,阻礙鄉村文化振興進程。

五、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視域下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指導思想,遵循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內涵和特性,結合鄉村文化發展實際,將鄉村文化發展與高素質人才、傳統文化、特色產業統籌整合,為廣安市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從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進一步實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民性,培養高素質人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以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及推動全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為最終目標。因此,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指導思想下,鄉村文化振興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方向。重視人才在文化振興中的作用,明確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主體是人民,建立鄉村民眾挖掘、應用、振興本土傳統文化資源的長效機制[8]。高素質人才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堅強保障和智力支持,只有牢牢把握人才振興的“牛鼻子”,發揮出高素質人才的能力和智慧,形成“1+1>2”的效應,才能打通農村產業鏈條,增加農民群眾的收入渠道和效益,為鄉村文化振興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1.提升村民的道德修養和精神風貌。在人才培養方面,要不斷提升基層群眾的文化素質和精神風貌,農民群眾作為文化振興的主力軍和享用者,需要加大力度提升農民群體的道德素質和職業技能。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教育的支撐,人才的培養也不離開教育的幫扶。因此,要大力發展基礎教育,通過科技文化的學習,幫助村民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提供文化發展的智力支持。

2.增強鄉村人才吸引力度,拓寬路徑引人才。在鄉村文化振興中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是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資金、醫療、就業、子女教育等各項政策,吸引人才回流。鼓勵各類人才積極主動投身鄉村文化建設事業,為鄉村文化發展輸入有生力量。二是培養本土文化人才。鄉村文化發展具有其特性,文化靈魂根植于世世代代的農村社會。培養本土文化人才,利于對鄉村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激發其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利于留住人才。

3.加強專業文藝人才隊伍建設。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專業化、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只有充分激發專業人才的鄉村文化建設熱情,帶領更多的農民群眾加入文化建設的隊伍中,才能有效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作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目標的實現。專業人才隊伍過硬的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更有利于廣安市特色文化的打造和推廣,提高市場知名度,打造文化產業經濟鏈。

(二)重視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傳承優秀民族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力求實現不同時期、發展背景、文化形態的有機共存,因此基于馬克思文化視角下弘揚傳統文化,必須要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振興與發展,以地區民族文化為根本,實現文化的創造性發展與轉化[9]。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具有民族性,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發揮鄉土文化的獨特性,在鄉土文化中深耕挖掘,結合時代背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

1.增強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發展歷史,將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展現出來,能夠推動鄉村文化建設[10]?,F階段,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增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一方面,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避免對紅色文化遺址、古建筑、古村落的過度開發,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加大文化遺址宣傳保護力度,提升農民群眾對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促使群眾從無意識破壞到有意識保護的轉變。

2.培養優秀鄉土文化傳承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是我們民族的魂。在任何時候,我們文化的根都不能中斷。在任何時候,我們民族的魂都不能散[11]。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鄉土文化之中,數千年農耕社會的發展積淀下來的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骨髓。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大力弘揚鄉土文化。鄉土文化的弘揚,必須培養優秀的傳承者。政府應建立獎勵機制,對鄉土文化的優秀傳承者,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激勵。營造良好的文化傳播環境,增強鄉村文化傳承者的社會認同感。

3.增強鄉土文化認同感。鄉土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群眾。鄉土文化的傳承,要因地制宜結合村民實際需求,挖掘鄉土文化內涵,提升鄉村文化建設質量。依托多媒體等文化載體,大力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激發人們對鄉土文化認同感。發揮教育作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底蘊根植于鄉村文化之中,利用教育弘揚鄉村傳統文化,增強人民文化歸屬感。

(三)堅持與時俱進的時代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馬克思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性的力量[12]。由此可見,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指導下,打造鄉村特色文化品牌,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堅持與時俱進,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1.利用現代科技,促進特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一是利用現代媒介,創新特色文化傳播方式?,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鄉土特色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構建全方位的傳播體系。利用“互聯網+文化”的新型文化傳播模式,提高廣安市特色文化知名度。采取創新性文化傳播的方式,提煉出廣安市特色文化中的精華元素,打造優秀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拓寬特色鄉土文化“走出去”的渠道,形成特色文化傳播多元化、多方位的格局。二是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特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新發展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要促進廣安市鄉村文化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續性發展的振興,應將新發展理念貫穿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全過程,促進特色文化創新發展。同時,基于新發展理念指導產業內部協調合作,促進產業良性循環,提高地方經濟效益,打造高質量特色文化品牌。

2.統籌整合資源,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1)堅持特色文化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廣安市鄰水縣享有“臍橙之鄉”的美譽,利用果蔬產業的發展優勢,打造鄉村農家樂,將鄉村旅游業與鄉土文化有機結合。打造高品質的農旅融合發展項目、亮點項目,增強游玩性,創新農旅游玩方式,比如體驗農事采摘、舉辦橘子采摘大賽、垂釣競賽等田園式趣味游戲,在享受田園風光的同時體驗田間樂趣。在交通方面,打造農旅交通專線,美化沿線自然環境,提高農旅專業服務水平,帶動景點沿線農民經濟增收,整合農旅資源,拓寬鄉土文化傳播渠道。

(2)加強鄉村環境治理,建設美麗鄉村風光。打造優質特色文化產業,應加強鄉村環境治理意識,增強民眾對于環境保護的理念。努力實現治理意識、治理能力及治理成效三位一體。將農村生活垃圾集中無毒無害化處理,禽獸類糞便排放進行可利用化處理,實現生活生產污水良性循環。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融入特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保護鄉土文化遺產,建設文明農村、新型農村、美麗農村、富裕農村。

(3)將特色文化資源與“互聯網+”融合。利用“互聯網+”發展模式,大力宣傳特色文化資源,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有機融合。隨著電商隊伍的發展與壯大,利用網絡進行鄉土特色文化的宣傳已經席卷城鄉。鼓勵農民們打破傳統思路和觀念,利用電商拓寬特色文化傳播渠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吸引更多文旅游客,提高村民經濟收入,形成可持續性發展模式。

猜你喜歡
文化觀廣安市鄉土
廣安市2015—2016年大氣環境污染特征研究
廣安市閃電特征分析
重視培育多層次鄉土人才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視域下加強新時代稅務文化建設的探索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我是小書迷
鄉土中國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理論邏輯及實踐示范
大學生培育正確的文化觀
淺析中國室內設計的文化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