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思政課中法治教育啟蒙式方法體系的構建

2023-01-20 18:55段妍橦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2年23期
關鍵詞:思政課法治思想

□段妍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022年10月16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當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學校思政課中法治教育的目標所在,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是做好啟蒙式教育。因此,亟須立足于法治中國發展的需要,把握好學校思政課中法治教育的法治啟蒙方法體系建構,加快建設高質量法治教育體系。

一、“啟蒙式”方法體系可行性分析

(一)啟蒙是法治教育的起點,對個體的發展具有方向標的意義。啟蒙一詞的英文為“Enlighten”,意為開導蒙昧,照亮大眾,使之明白事理。啟蒙式教育遵循學生對知識接收能力的發展規律,避免由于知識跨越幅度太大造成學生對知識掌握不牢固等后果。啟蒙式教育是基礎性工作,只有做好法治教育的啟蒙,才能為今后的法治教育奠定基礎。

(二)啟蒙式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模式,不同于傳統教育單向輸入的模式。在傳統的法治教育模式中,灌輸式占據了絕大部分,學生成為了被動的知識接收機器,缺乏積極主動性,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與之相反,啟蒙式的教學模式強調知識和思想對個體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啟發作用。運用在思政課的法治教育中,主要是通過激發學生對法治知識產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法治的深刻內涵,從而對法治產生認同心理,最終形成法治信仰。

(三)啟蒙式教育具有靈活性的特征,不同于傳統教育模式的僵化性的特征。啟蒙式的教育方法轉變以往不切實際“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和“坐而論道”的模式,實事求是地結合不同學段的學情以構建科學可行的模式方法,是彰顯學校思政課教學本真價值的體現。

以知識、思想和行為三維角度為出發點,構建學校思政課中法治教育的方法體系是完善思政課中法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也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發展法治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學校思政課是進行法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具有法治教育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蘊含著深刻的中國特色。在思政課的法治教育中,只有堅持法治知識啟蒙、思想啟蒙和行為習慣的引導,才能促進學生更高效、更牢固地掌握法治知識,提升法治教育的質量,扣好人生的第一枚紐扣。

二、知識啟蒙:灌輸與啟發

知識啟蒙者,即以新知驅趕愚昧,以知識積累理性和科學[1]。知識的啟蒙是法治啟蒙教育的重要手段與形式,法治教育不應把學生看作是無知無能的人,而進行機械化一的強調教材中法治知識的強硬灌輸。忽視學生的自主求知欲望和知識接受能力,將學生的心智鉗制于教材之中,增加的只能是對知識教條的盲從,無法真正達到啟智去蒙的效果,不利于學生真正地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內涵?!敖逃龁⒚梢坏┍徽`解為單純的知識傳授,這本身就意味著啟蒙精神的泯滅和啟蒙活動的終結?!盵2]法治知識是法治教育啟蒙的一部分,是為了喚醒人內心深處精神所需要的寶貴材料。如若單純地傳授知識把學生從無知狀態提升到有知狀態只是啟蒙教育的最初意蘊,并不能真正地啟迪思想。因此,只有充分把握好法治知識的啟蒙式方法體系,將知識作為培育法治素養的一種手段,才能覺醒內在的法治精神,成為有法治素養的合格公民。

(一)利用生活碎片把握主線。法治知識的啟蒙要求利用身邊生活碎片進行法治知識的啟蒙,把握學校思政課中法治教育的主線和靈魂。法治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試圖通過淺易的教學課本而迅速普及法律知識,這些都是急于求成的做法,其成效是畸形的。學生們對于法治知識都是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不同的學段對于法治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些法律規則對于低學段的學生來講有些晦澀難懂,過于理論化,以至于無法理解其真正涵義。應當堅持知識的灌輸與啟發相結合,引導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啟蒙并在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的基礎上傳授知識。例如,在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中,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標題為“憲法是根本法”,課程內容依照“感受憲法日”到“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再到“樹立憲法權威”的順序設置。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直接講授“樹立憲法權威”,無法使得學生真正體會憲法在國家和公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太可能接受憲法規定的國家的根本制度。由此,不妨利用身邊生活的碎片,通過感受紀念日帶來的社會氛圍,契合學生的接受心理,激發學生對憲法知識的興趣點?;谂d趣點使學生逐步了解憲法日的來源和我國憲法發展的歷史,鼓勵學生在了解我國憲法發展的歷史后探索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內涵等。在法治知識啟蒙教育下,學生能在日常的生活具體案例和生活故事、經歷中從接觸問題、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進行錘煉,在此基礎上解釋法律知識,轉變對法治知識的“懵懂”狀態到“認知”狀態。

(二)使用思政語言解釋法言法語。法治話語是學習法治知識的基礎,其主要包括外在的語言表達和內在的法治意識。法治話語承載著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設的基石,是進行法治知識啟蒙的關鍵。法治話語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運用法治思維和價值觀念,組織法律詞語、語句建構而成的,“法治話語的作用就在于通過主體融貫內部理念和外部語言,以言表意,以言取效,實現主體的法律目的?!盵3]學校思政課中的法治教育也離不開法治話語,在法治教育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羅列陳述法律術語,而應當用學生可以理解且通俗的語言去應用法治話語,以此達到知識啟蒙的目的。而學校思政課中的法治教育其旨在培育具有法治素養的新時代德智體美勞的人才。在思政課中,法治教育需要與思政課的內容相互結合才能更好地使學生理解知識本身的涵義。因此,思政課要傳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思政課中進行法治教育應以思政語言去解釋法言法語,補充思政相關聯的知識幫助全面理解法治知識。思政課所傳授的價值觀念很多都體現在法律的語言范疇,在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在借鑒專業法治的理論與實踐方法,既擴大思政課的理論面,又能從不同的角度解釋法治知識,強化法治知識的啟蒙。

三、思想啟蒙:啟迪與批判

“啟蒙的重要特征都是價值觀的劇烈變化?!盵4]思想的啟蒙也是價值觀念的變化。知識的啟蒙只是為思想的啟蒙帶來材料,并不能引起自主的思考。啟蒙教育中的思想啟蒙,其目的在于使學生改善自我,改掉先前無序混亂的行為,學習接納新的思想。思想啟蒙在歷史上是動搖封建統治思想,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拯救社會之利器。在新時代,學校思政課的法治教育中的思想啟蒙,也是傳播法治思想,培養法治思維的利器。

(一)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法治的啟蒙教育,是將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根植于學生心靈深處,將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教育滲入學生每一個細胞、融入學生血液的過程。大多數啟蒙思想家把發展教育、喚起民智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認為只有將教育做好了才能讓人民覺悟和思想統一,社會就能隨之而進步。也有人認為啟蒙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利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和批判事物,而不是直接獲得一整套既成的理論。啟蒙是獨自思考的成果,教師應系統地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而不是直接灌輸思想,這樣才能保證法治價值觀融入學生的每一個細胞中。在普通高中教材《法律與生活》中,每一章都有“探究與分享”模塊。通過一些故事案例提出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散發,接著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評價的過程就是對學生法治思維進行啟蒙的過程。

(二)系統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法治思想的啟蒙應當堅持“扣好人生第一枚紐扣”。思想影響著人的行為舉止,思想的啟蒙是啟蒙式教育模式的關鍵環節。人的思想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從最初的懵懂到思維的散發,都需要正確引導。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新的社會現象帶來的多種法治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具有局限性,不能涵蓋所有的社會現象。啟蒙是一個去蔽的過程,因此,需要啟蒙正確的法治思想,從而使得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法治思維,在遇到無法用法律去解決的問題時能夠運用自己的法治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校應當以學生為中心,積極調動一切有效的育人元素,促使學生在掌握法治知識的同時,實現對其價值層面的引領和內心世界的影響,批判錯誤的法治思想,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同時,由于人的思想具有反復性,一種思想要深入一個人的內心并指導他的行為,需要一種持久的影響力,因此啟蒙式教育模式必須要建立有效的運轉機制。這就要求學校要高度認識法治啟蒙的重要意義,優化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從嚴規范法治啟蒙教育,形成科學、合理、有效的運轉機制,既要考慮學生思想的可接受性,又要考慮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四、行為習慣引導:正面性與反面性相比較

在學校思政課的法治教育中,每個學段的學生都如同正在學習自行車的孩童,需要他人的教導才能學會正確地騎行。如果說教孩子騎車是傳授法治知識,那么教會孩子遵守交通規則就是一種法治社會中行為的教導。因此,注重引導學生行為的良好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學校思政課的法治教育過程中,只注重說理而忽視了對學生行為的啟蒙和培養是無法培育有法治素養的合格公民的。啟蒙式法治教育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切入,規范學生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一)重視榜樣和反面示例的作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長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貫穿始終。在思政課的法治教育中,榜樣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一個優秀的榜樣可以讓學生下意識地進行模仿,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的行為,使得行為規范的養成工作事半功倍。樹立榜樣的前提是有一個行為標準,榜樣的作用就是告訴學生,達到這個行為標準才是正確的行為。在學校思政課的法治教育中,合理選擇能夠引起共鳴的優秀法治模范榜樣,使得學生對榜樣的外在行為與體會榜樣的內在精神合二為一,以啟發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信仰,促進學生對優秀的法治榜樣行為進行模仿和推崇。同時,注重榜樣作用的同時也應當舉出反面的事例,教導學生什么是違法行為和違法犯罪的后果以達到警示目的,使得學生鑒別生活中的是非黑白,懂得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犯罪為恥,達到法治教育啟蒙的目的。

(二)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在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滲透法治思維和法治知識,使得學生懂得遵守行為規范其實就是在維護一種公共的社會秩序。通過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化的訓練,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依照法律規定辦事。例如,在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的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中就以“選舉產生班委會”和“協商決定班級事務”為內容,引導學生在參與班級管理工作時產生規則意識和程序意識,對班級的建設要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從而不斷改進班級工作。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使得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一分子,每個人在班級中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秩序才能維護班級的和諧穩定。這種行為可以啟蒙學生對法律規章制度的理解,為今后處理個人和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奠定基礎,做到法治知識“知行合一”,以此規范自己的行為,成為遵紀守法的良好公民。

學校思政課中的法治教育是一個復雜而又重大的工程,同時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做好法治教育的啟蒙式的教學方法是這一重大工程的基礎性工作,只有將啟蒙教育落實到位,構建思政課中法治教育啟蒙式方法體系,才能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才能提高法治知識教育、思想教育和行為教育的效率,堅定法治信仰,培育有法治素養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歡
思政課法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開放大學交互式教學法在思政課中的應用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思想與“劍”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