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傳統村落”消防安全保護工作對策

2023-01-22 01:33陳海明黔南州消防救援支隊荔波縣大隊
消防界(電子版) 2022年22期
關鍵詞:傳統村落消防工作村寨

■ 陳海明 黔南州消防救援支隊荔波縣大隊

“傳統村落”又叫古村落,泛指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的村寨,傳統村落是我國建筑史發展演化過程中的重要成果。

一、發展情況及保護意義

荔波縣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貴州省最南端,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地帶,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南丹縣毗鄰,幅員面積2431.8 平方公里,轄5 鎮2 鄉1 街道(其中1個水族鄉、1 個瑤族鄉),總人口18 萬人,是布依族、水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人口占92% 以上,是集紅色革命傳統文化、自然保護區、傳統村落于一體的旅游城市?!皞鹘y村落”作為“中國縣域旅游品牌百強縣”之一荔波縣的重要元素,對拉動全縣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自2012 年開始,住建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啟動了全國傳統村落調查工作,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及時組織相關部門搶抓機遇積極申報。通過五批次的申報,全縣獲批認定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共7 個,有玉屏街道辦事處水浦村、甲良鎮丙花村者呂組、甲良村金隊組,黎明關鄉太吉村、堯古村等,村寨文化底蘊豐厚,歷史文化要素保存完好,有古民居、古井、神位,巷道、石刻、古樹,還有布依族工藝蠟染、刺繡、織染,織布舞、糠包舞、獅子舞、布依族戲曲等可利用資源,是全縣傳統村落與鄉村旅游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發展的示范。

綠色生態和民族文化是貴州的兩個“寶貝”,荔波縣是集綠色生態和民族文化為一體的旅游大縣,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將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的重要指示和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荔波縣積極加強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保護工作,對拉動生態旅游的產業發展已經成為銜接全縣推進鄉村振興,輻射帶動荔波縣全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對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荔波全縣7 個統村落中距離縣消防救援站最近的有29 公里,最遠的47 公里,村落村寨群山環繞、依山而居、田寨相依,為山腰順勢分層筑臺型村寨,建筑以木屋結構為主。由于受到建筑材料、歷史條件和技術手段等限制,普遍存在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大、防火間距不足等情況,另外受經濟、區位、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村落消防工作基礎薄弱,主要體現在消防設施缺乏、水源短缺、村民消防安全意識淡薄、電氣線路老化、私拉亂接電線、村寨的消防安全責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實等問題,火災隱患和致災風險高,救援力量薄弱,加上傳統村落自身防火防災功能相對薄弱的現狀與當前旅游開發造成的現代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致災因素和風險隱患問題突出亟待解決,刻不容緩,存在有主觀上的因素,也有客觀上的漏洞。

(一)部門缺乏聯動,形不成合力。據調研了解,荔波縣編制了58 個村《保護和發展規劃》,但得到批復的只有7 個村,其他51 個村因沒有規劃統領,在建設中規劃問題未得到有效落實,在建設消防設施、發展鄉村旅游、推進民族特色村寨、實施污水治理、開展農村改廁等項目中,缺乏聯動溝通,各自為政,自行其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分散,形不成合力,有限的資金未能用在“刀刃”上,發揮整體作用,以致一些保護政策措施在村寨落不了地。

(二)消防工作仍存在盲區,缺乏專項經費保障,工作措施得不到落實。第一,傳統村落消防工作起步相對較晚,一些鄉鎮對傳統村落消防工作認識不清、重視不夠,導致沒有真正把傳統村落消防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沒有與其他業務工作同布置、同檢查、同總結、同評比、同獎懲,視傳統村落消防工作為“軟任務”“軟指標”,工作仍停留在一般性的部署和要求上,出現上級布置抓一陣、節假日時忙一陣的普遍現象。第二,傳統村落消防工作缺乏專項經費保障,尚未建立起運行有效的傳統村落消防經費保障機制。由于經濟落后,各級政府未將傳統村落消防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導致消防工作的開展舉步維艱,傳統村落消防基礎設施嚴重缺乏,歷史“欠帳”太多,僅有的經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正常開展傳統村落消防工作、配備消防基礎設施等問題。第三,消防機構的具體措施得不到落實。由于傳統村落為下轄的鄉鎮村居委會自行管理或承包給運營公司進行管理,存在重經濟效益忽視消防安全的思想,未針對轄區傳統村落開展風險評估、未制定應急預案,對培養消防安全“明白人”、加強員工的“四個能力”建設、落實“三自主兩公開一承諾”的消防工作模式不了解,加上制度不健全,缺乏效能監督,措施得不到落實,發揮不了作用,導致現有消防設施、器材成為擺設,極少有人員關注并會操作使用,不能做到情況清底數明,經常抓抓經常的工作機制長期得不到落實,處于“掛空檔”狀態。

(三)傳統村落村寨致災因素和風險隱患問題亟待解決。(1)傳統村落木質結構房屋多、耐火等級低,可燃物多,火災荷載大。由于受民族文化影響,少數民族農戶有堆放柴草、存放谷物、烘烤臘肉的習慣,部分少數民族農戶還存在使用“老虎灶”、火塘燒柴等情況,給防火安全帶來巨大挑戰。(2)電氣隱患急劇增多。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家用電器日漸增多,用電負荷增大,而部分村民家中電氣線路因安裝時間長,承載負荷能力有限,且老化現象嚴重,加上安全用電意識薄弱,購置劣質電氣產品,電線私拉亂接、極易造成各類電氣火災事故。(3)消防安全意識淡薄,保護意識不強。部分少數民族農戶文化程度較低,電視廣播、村寨宣傳欄、新型宣傳載體消防安全宣傳聽不懂、看不懂,造成部分農戶消防安全意識淡薄,甚至不知道撥打“119”報警、燒火土等情況較為普遍。(4)志愿消防隊伍不健全。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 外出務工,移民搬遷使農村人口不斷外流,傳統村落里常住人口逐漸減少,處于老齡化、空巢化狀態,造成村寨組建志愿消防隊困難或志愿消防隊隊員在位率低、火災撲救能力弱。

三、防控對策與建議

傳統村落的安全是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村落建筑物設施保護工作與傳承工作具體開展過程中,采取適當措施做好針對火災隱患因素的防范控制工作,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度,對于有效保護承載在傳統村落建筑物設施內部的歷史文化元素,維護傳統村落安全有著極其重要且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用,是推進社會經濟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睆?017 年起,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提及“傳統村落”這一關鍵詞。新國發2 號文件要求“要推動民族村寨、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發展?!眰鹘y村落民族文化是荔波的瑰寶,發揮民族獨特優勢,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是歷屆黨政班子和全縣各族群眾的共同愿望。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以及發展,對荔波來講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縣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將傳統村落消防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在“四新四化”、鄉村振興等設計中明確消防安全同步發展規劃內容,把落實傳統村落消防工作職責和任務擺在鄉村振興優先位置,并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重要內容,與其他各項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抓緊、抓好,制定全縣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行動方案,強化規劃引領,分類做好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規劃,明確保護目標任務,理清各部門、鎮(街道)、村職責,建立項目建設、村寨保護、產業發展等為重點內容的信息溝通協作機制,強化部門溝通協作,將村落保護列入部門和鎮(街道)村業績考核內容,全面落實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責任制度,真正形成傳統村落保護合力。

(二)加強消防設施建設和電改工程,提質增效,充實消防薄弱基礎。一是投入專項資金用于傳統村落消防設施建設工作,重點用于消防設施改造、器材的購置配備和消防人才的培訓,對已建成的傳統村落消防基礎設施,要組織人員加強管理維護和改造提升,進一步提升傳統村落常高壓消防給水系統的完好,對消防設施薄弱的要進行增設,落實微型消防站建設的全覆蓋,通過人防、技術、管理等手段和措施,著力解決基層消防設施建設、消防安全管理、滅火救援隊伍建設等難點問題。二是大力實施“傳統村落”電改工程。針對村寨電氣線路私拉亂接、線路老化、未進行防火穿管保護等風險隱患問題及近幾年火災事故來看,不規范用電或者電線老化等因“電”造成的火災事故占比較高,對比鄉鎮轄區內有電改的農戶家中電線布置規范,電線也有絕緣管保護,就大大降低因“電”引發火災的故障發生率。因此,統籌推進所有木質房屋的電改工程,進一步擴大電改木質房屋的覆蓋率,對有效預防火災事故,保護傳統村落價值意義十分必要。

(三)探索建立“一鄉一政策”的消防工作模式,著力提升火災防控能力。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具有農村特點、適應性較強的應急救援分隊建設工作。各鄉鎮可結合轄區情況,在微型消防站建設全覆蓋的情況下實現人員結構的轉型增效。參照微型消防站建設標準,優化人才培養利用,整合鄉鎮人力資源完善人員選配,有條件的鄉鎮可明確具有事業編人員參與,站房配齊裝備器材,在人員選配完成后,以文件形式上報縣政府,由其指派消防救援機構組織開展培訓工作,并通過考試后錄用上崗,應急救援分隊人員除值班備勤外,還須參加鄉鎮的其他工作事項,發揮一專多能,填補人員少崗位工作單一化的空檔,著力解決鄉鎮“專職消防隊”組建難、在位率低、撲救能力弱等問題,各鄉鎮要對其崗位職責進行下文明確。在此基礎之上,建立考評機制,每季度由縣消防機構組織開展拉動演練和考核,每年由縣安委辦下發通知開展輪訓,并記錄在案,考核情況與經濟利益掛鉤,激發崗位履職盡責的工作潛能,不斷強化消防機構對各鄉鎮“應急救援分隊”的業務指導和聯勤聯訓,真正培養好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明白人”,發揮“平時消防工作管理、戰時滅火救援”的作用,各地政府要以此項工作為目標,將基層消防工作經費納入預算保障,夯實強化基層消防工作基礎。

(四)加大政策宣傳,大力倡導村民自治。一是強化示范帶動。村民是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主體,要加強政策宣傳和引導,強化教育部門與消防機構的聯合,多種形式強化實現農村消防宣傳工作的突變,讓保護政策家喻戶曉,使村民增強保護自信,分享保護紅利,看到發展希望,自覺遵守和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培養村民的自主保護意識,讓村民成為主體,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其中,發揮村民自治作用。選擇一批條件相對較好的村,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發展鄉村旅游和產業發展,探索在保護中發展的路子,增強村寨活力,加強深度挖掘和保護性開發,形成示范,帶動全縣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培育“傳統村落+”業態,培育特色鮮明的精品旅游村落和體驗線路,促進旅游示范帶動、助民增收,激勵大眾參與到鄉村建設和保護賴以生存的傳統村落村寨的工作中來,讓保護工作充滿生機活力。二是探索建設集中烘烤臘肉場所,預防和減少災風險??山Y合鄉村振興戰略,搭車鄉村振興政策在各個村寨修建專業的烘烤臘肉場所,配套應有的防火消防設施設備,設立專人管理管護,讓村寨的農戶能集中烘烤臘肉,減少少數民族習俗的致災風險。

(五)強化消防監督執法,助推企業履職盡責。當地派出所和縣消防救援機構及相關職能部門要發揮監督管理職能,加強監督執法工作,查處違法行為,對隱患問題“零容忍”,利用信用監管、火災延伸調查,加大問責處理和警示教育,助推企業履職盡責。

四、結語

總之,傳統村落是我國數千年歷史文化持續性傳承發展演化過程中的重要見證,是基層普通民眾在參與完成生存繁衍活動過程中需要依賴的重要空間場所,保護傳統村落是未來建構形成城鄉融合建設發展新格局的必要路徑。無論選擇和運用何種具體形式針對傳統村落實施開發利用環節和發展傳承環節,都必須注重做好基于安全性層面的控制環節,且只有在規劃工作環節始終秉持敬畏之心,才能確保傳統村落完成的保護環節和發展環節的可持續性。

猜你喜歡
傳統村落消防工作村寨
現代化城市發展背景下的消防工作社會化研究
鄉村旅游開發中利益相關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為例
重視消防
鍋巴粥
國務院消防工作考核組來我省檢查消防工作
淺析如何筑牢農村消防工作防火墻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文化安全建設的新視角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方式初探
從“傳統村落”項目申報看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文化旅游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