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運用資料,提升科普類說明文的教學效益

2023-01-24 11:41孫晉俠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22年12期
關鍵詞:納米技術說明文科普

◎孫晉俠

科普類說明文,是中高年級的重要文體。相對于其他的文體而言,通常認為科普類說明文旨在通過多元的說明方法、精準生動的語言,向學生傳遞科學知識。事實上,一般情況下科普類說明文并不專門是面向學生的,而是面向社會大眾的,當科普類的說明文受體是社會大眾的時候,寫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大眾傳遞科學知識。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因為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對科普類說明文的教學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在教學的視野之下看科普類說明文,尤其是看課本上的說明文,那就必須認識到其具有雙重身份,即除了上面提到的面向大眾的科學知識傳遞載體,除此之外,其另一個身份就是面向學生的課文。因此,科普類說明文雖然和“科”有關系,但它畢竟姓“語”,所以必須要上成語文課,必須要有濃濃的語文味。[1]由于科普類說明文,常常涉及到一些科學類的專有名詞,學生對這一方面的原始經驗也相對欠缺,常常借助于資料的收集,才能更好地理解內容,理解作者所表達的信息,進而更好地洞察作者的寫作方法。不少教師由于理念和認知上的缺失,常常認為資料的收集,僅僅是為了增加對科學知識的了解,這樣嚴重窄化了資料收集的教學效能?,F以統編版四下《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這篇課文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一、借助資料收集,了解專有名詞

科學源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對生活現象精準化、本質化的提煉和升華。因此,科普類說明文,常常會出現一些科學性詞語,也就不足為奇。但問題在于,這些高度提煉和概括化的科學性詞語,給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帶來了較大的障礙,學生僅僅憑借現有的能力或者聯系上下文語境,是無法真正理解的。否則,學生始終帶著困惑和不解,對后續的深入理解必將造成嚴重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圍繞著課文中的專有性詞語,專門進行資料的收集,以突破文本解讀過程當中的障礙,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有經驗的教師實際上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科普類說明文的教學當中,教師的第一反應就是幫助學生解決工具性問題。但是這里所說的工具性問題不只是識字問題,還有理解這些字詞的科學含義問題。坦率的講,幫助學生解決這些科學專有名詞的理解問題,對于語文教師來說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此時最忌諱的就是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向學生傳遞自己有個正確的科學解釋。這種望文生義的錯誤,作為語文教師而言絕對不能犯。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的《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文,主要介紹了納米技術等科學知識,課文中涉及到的科學專有名詞眾多:

光學顯微鏡 納米涂層 碳納米管 碳納米管天梯

納米吸波材料 探測雷達波 納米緩解技術納米機器人

教師可以結合單元所設置的“學會提問”這一語文要素,緊扣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有針對性地展開資料收集,從而消除課文理解上的障礙??破疹愓f明文的教學,理解內容只是首要性、基礎性環節,教師必須要意識到借助文本的載體,歷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是核心。

因此,無論是資料的收集,還是內容的理解,亦或者是后期的分享交流,教師不能將教學的關鍵點落在理解上,更要關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力的生長。比如資料收集完,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要在閱讀資料后,與上下文的具體語境整合,真正消除自身理解上的困惑;再比如資料收集的方式,并不局限于網絡搜索和下載,更要鼓勵學生通過請教他人、利用生活經驗,多渠道、立體化的收集資料。因此,在組織學生閱讀分享時,教師不妨讓學生說說自己資料收集的方式和路徑,以擴展資料收集的路徑。

當然在強調資料收集的同時,也要認識到資料在這里所起的,只是教學輔助的作用,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一方面借助于資料建構起對這些科學專有名詞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是在利用資料的過程當中,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在這一教學的努力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認識,那就是當學生借助于資料來理解這些科學專有名詞的時候,其實是三者之間進行著互動,這三者分別是學生原有的經驗基礎、資料上的相關介紹,以及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學生運用資料之前,不妨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去理解這些專有名詞,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學生所獲得的認識當中既有正確的部分,又有不足的部分。那么學生的判斷正確與否就可以借助于資料以及課文本身來進行。

通過對課堂觀察發現,當學生借助于資料證實了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時候,他們會非常興奮;而如果發現自己的判斷不準確,他們又會深入到資料當中,去獲得正確的理解。前者可以讓學生形成學習成就感,后者則可以讓學生產生較強的學習動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運用資料的同時,如果能夠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那么教學效果會更加理想。但是這樣的認識去看這一案例中的教學,還可以發現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理念下,對資料收集的認知,資料不僅是文本資源的輔助和延伸,更成為了學生歷練語文能力的載體,作用得到了進一步彰顯。

二、延展資料收集,理解納米技術

既然是科普類說明文,其核心就是要將看似高端的科學技術,進行直觀化、形象化地說明,以達成普及的目的。這就意味著科普類說明文,所介紹的對象,雖然離生活并不遙遠,但其背后所蘊藏的科學知識,學生并不容易理解。因此,作者常常運用最形象、最貼切的語言,伴隨著適切、匹配的說明方法,使得學生也能憑借薄弱的原始經驗,理解高新科學技術。這就決定了,教師不僅要借助文本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介紹的科學知識,同時還需要借助資料收集,對其展開更加多維而深入的理解。

相對于上一點的闡述而言,這一點強調延展資料收集來幫助學生理解納米技術,實際上體現著教學中循序漸進這樣一個基本原則。對于教師而言,要做的努力就是上面提到的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為形象的、學生能夠聽得懂的生活語言??雌饋硎且粋€簡單的轉化過程,但是實際上在操作的時候,還是存在著不少的挑戰的。在這里教師要研究兩個要點:一是科學的專有名詞以及專有說法的準確含義是什么,二是自己所教的學生能夠聽得懂哪些生活語言。只有知道了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尋找到有效的轉化途徑。

比如這篇《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從認知規律來看,必須要先介紹什么是“納米技術”?如果生硬解釋,或者機械灌輸,依照學生現有的能力與經驗,必定會產生云里霧里的錯覺。作者為了凸顯納米的細小,采用了一系列的說明方法,形成了表達的“組合拳”,將人們看不清、猜不透的高端技術,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在感受納米“多么小”的基礎上,洞察作者分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從教學設計的思路來看,如此組織學生去感受,就是非常貼近學生的學習需要的。納米本身是描寫尺度的概念,納米技術所強調的就是在很小的尺度上進行的技術運行。作為小學生,雖然不懂什么是納米和納米技術,但是他們在生活當中已經有了大和小的概念,因此引導學生不斷去思考“小”,再在所引用的資料的幫助之下,讓學生對納米以及納米技術的認識從感性走向理性,就是一個很有效的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在閱讀、品味和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進行點撥:列數字:1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以直觀、準確、具體的數字,先從數據感官上,展現納米的之小,幫助讀者建立起原始的認知概念;作類比:將1納米放在乒乓球上,好像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運用這種說明方法,主要在于學生對1納米缺乏基本的感性認知,但生活中,學生對乒乓球與地球之間巨大的提體積落差,早就已經建立起來,如此類比,可以借助原本就很小的乒乓球,來感受1納米的微小程度。

這一環節的分享,可以從兩個維度展開:其一,從內容維度。借助資料中的信息,進一步了解什么是“納米技術”,對豐富的資料,夯實、鞏固,甚至是升華學生對“納米技術”的更新;其二,從表達維度。學生收集的資料,對于“納米技術”的解釋和介紹,方法和策略應該是完全不同的。相同的方法,可以作為課文寫法的印證,以不斷強化學生對說明方法的感知;如果方法不同,則可以作為對比和拓展的資源。

從這一板塊的教學就不難看出,由此收集而來的資料,就不再是簡單而唯一的內容載體,不僅僅起到了補充信息的效能,更為重要的是,成為學生拓展和強化說明方法的重要補充,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妙用。

三、補充資料收集,深化文本解讀

科普類說明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內容相對復雜,絕不是三言兩句,就能說清楚的,作者也絕不會從單一的某個維度展開,而是設置相應的層次和結構,以不同的順序和邏輯,展開描述。因此,學生對于科普類說明文內容的感知與理解,就需要順應作者的整體構思。而資料的收集,則需要在課文原本的基礎上進行,但收集哪些資料,才能與課文的內容形成一脈相承的整體性特征呢?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資料對于學生而言,就如同蹣跚學步的幼兒所需要的外力的幫助一樣。當學生擁有一個很好的學習資料時,他們在理解這些科普類說明文的專業概念時就會更加順利。然而學生所占有的資料越豐富,那么在解讀文本的時候就會越深入。隨著學習的深度越來越大,學生在理解此類科普說明文的時候,也就不會再局限于某一概念的理解,而是要建立起對整個文本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資料的作用又會凸顯出來,于是資料的收集與文本的解讀之間就形成了一對螺旋遞進的關系。認識到這些關系的存在,那么在教學的時候就會更加重視資料的作用。

為了凸顯“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這一中心點,作者分列了兩個說明要點:1.納米技術與生活息息相關;2.納米技術可以讓人們更加健康。很顯然,這些內容都是對生活最鮮明、最直接地體現,過多科學化地介紹,只能讓學生無所適從。因此,作者在不同的說明要點下,列舉了相關的案例。這既是作者需要重點“說明”的內容,同時也是自身言語表達的獨特智慧。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對所羅列的案例展開梳理,并洞察其對于凸顯兩個說明要點之間的作用。

比如為了說明“納米技術與生活息息相關”,作者所羅列的例子有:納米涂層具有殺菌和除臭功能;碳納米管更加結實,可以去天空旅行;納米吸波材料可以讓戰斗機隱形……為了說明“納米技術可以讓人們更加健康”,作者所羅列的例子有:納米技術可以及早發現癌細胞;納米機器人可以直接殺死癌細胞;納米緩釋技術可以更長久地維持藥效……

為了更加直觀且全面地理解“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課后思考題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收集的資料,說說你的理解。這里“收集的資料”,絕不是學生隨心所欲地胡亂收集,不僅要對應分列的兩個說明要點,同時也要與作者“舉例子”說明方法的運用進行融通。從語文教學形式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是一個讀寫結合的教學過程,教師讓學生通過對與納米技術相關的資料,來獲得新的知識,這個獲取知識的過程可不簡單,其涉及到學生對資料的挑選,也就是當若干個與納米技術相關的資料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學生會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對文本的原有理解,去挑選出自己感興趣、讀得懂的資料,然后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形成超越原有水平的理解。所以上面說收集資料的時候不是學生隨心所欲的胡亂收集,實際上也就體現在這里。因此作為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收集資料的心理過程,要知道學生在收集相關資料的時候,有哪些思維活動,這是補充收集資料的要訣。

鑒于此,教師需要從整體角度,審視作者所舉的例子,并著力引導學生探尋其內在的規律:首先,能夠對應分列的說明要點,凸顯“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其次,彼此之間不重合,能從更廣泛的范疇,全方位地論證意欲表達的中心;再次,每個例子,都依照從淺入深的順序排列方式呈現。這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在于三者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遞進關系,而區別則意味著在每一個環節當中,學生的思維投入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心理加工過程也是有所區別的。對于小學生來說要盡可能地激活他們的形象思維,然后用形象思維去支撐起抽象思維的發生。事實證明,只有依循著上述“舉例子”的邏輯思維,對所需要的資料進行收集、閱讀與整理,才能與文本原有的表達方式,融為一體,對課文形成有效的補充,并形成表達合力,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

科普類說明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2]統編版科普類說明文的閱讀和學習,不能僅僅局限在教材中的課文上,同時教師需要借助多維化的資源,充分認識到資源的拓展和收集,決不能簡化為資料的拓展,旨在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與學生語文能力的生長掛鉤,為推動學生語文整體性素養發展奠基。

猜你喜歡
納米技術說明文科普
來來來,一起裝修數據庫——說明文也能很生動
說明文閱讀專練
闡釋現象 揭示事理——說明文寫作六步曲
懂納米技術的變色龍
納米技術在食品科學工程中的體系構建
納米技術浮選技術研究進展
科普達人養成記
科普漫畫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